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92)
2023(9157)
2022(8159)
2021(7787)
2020(6525)
2019(15198)
2018(15126)
2017(29302)
2016(16042)
2015(18102)
2014(18036)
2013(17830)
2012(16220)
2011(14540)
2010(14219)
2009(12877)
2008(12291)
2007(10550)
2006(9054)
2005(7606)
作者
(46430)
(38375)
(38007)
(36277)
(24429)
(18421)
(17290)
(15256)
(14595)
(13565)
(13346)
(12826)
(12083)
(12044)
(11853)
(11645)
(11566)
(11384)
(10956)
(10866)
(9611)
(9302)
(9115)
(8637)
(8584)
(8512)
(8512)
(8416)
(7702)
(7583)
学科
(60553)
经济(60487)
管理(45797)
(42044)
(35547)
企业(35547)
方法(29871)
数学(25782)
数学方法(25486)
(15594)
(15545)
中国(14581)
(14298)
业经(13826)
地方(12422)
(10882)
理论(10819)
农业(10514)
环境(10366)
(10330)
贸易(10326)
(10012)
技术(9893)
(9480)
财务(9423)
(9419)
财务管理(9409)
教育(8880)
企业财务(8859)
(8797)
机构
大学(225017)
学院(222483)
管理(92333)
(82144)
理学(80769)
经济(80231)
理学院(79897)
管理学(78519)
管理学院(78131)
研究(72334)
中国(51775)
(48617)
科学(47948)
(36234)
业大(36227)
(35850)
(35220)
研究所(33458)
中心(32288)
北京(31045)
(30656)
财经(29770)
(29581)
师范(29332)
(27549)
(27121)
农业(27103)
(25388)
师范大学(23885)
技术(23416)
基金
项目(161546)
科学(125598)
研究(117354)
基金(116027)
(101774)
国家(100954)
科学基金(86111)
社会(71036)
社会科(67183)
社会科学(67164)
(62984)
基金项目(62805)
自然(57934)
自然科(56364)
自然科学(56351)
自然科学基金(55327)
(53236)
教育(52805)
编号(48297)
资助(47849)
成果(38436)
重点(35709)
(34532)
(33646)
(33184)
课题(32685)
科研(31371)
创新(30871)
项目编号(29972)
大学(29880)
期刊
(86766)
经济(86766)
研究(62557)
学报(38206)
中国(36587)
科学(34896)
管理(31955)
(30909)
大学(28699)
学学(27051)
(25240)
教育(24824)
农业(21852)
技术(18635)
业经(15579)
(15136)
金融(15136)
财经(13520)
图书(13475)
林业(13426)
经济研究(12900)
科技(12652)
理论(12086)
问题(11653)
实践(11464)
(11464)
(11266)
(10668)
情报(10487)
技术经济(10373)
共检索到308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Based on density theory of plant growth and related biological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model describing the whole change process of plant population density was derived, i.e. \%N\%=exp(\%a\%ln\+2\%v+b\%ln\%v+c\%), where \%N\% and \%v\% represen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mean volume of a plant, and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水松  陈长发  何寿庆  吴克选  詹有生  
在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20年中,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林分自然稀疏的变化,揭示自然稀疏株数与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对杉木林密度管理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M=k1·k2作出检验,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直径、树高和林冠结构等。自然稀疏研究表明,CK和弱度间伐自然稀疏起始期高峰期早,稀疏量大,稀疏过程具连续性,按其稀疏量可分为轻微稀疏期、剧烈稀疏期和延续稀疏期等3个阶段,若不加以人为干预,自然稀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度和强度间伐稀疏起始期和高峰期之间呈间歇性、稀疏阶段性不明显。研究发现,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对枯死木株数均有重要作用,但密度比立地条件更重要。杉木林密管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经检验,相对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洪刚  张建国  段爱国  
利用25年定位观测数据来阐明杉木人工林的自然整枝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越大,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发生的时间越早,自然整枝强度也越大;当林木树冠比率(树冠长度/树高)降低到0.40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比率降低幅度明显减小;当林木树冠比率减小到0.30时,发生林分自疏,且不受造林密度和林木死亡率的影响;在杉木人工林开始自然整枝但尚未进入到林分自疏阶段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宽度/树冠长度比值均迅速上升;在林分自疏早期阶段,树冠宽度/树冠长度上升速率明显减缓;在林分自疏后期林木死亡率明显增大的条件下,树冠宽度/树冠长度又再次迅速上升,树冠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密度效应,但在自然整枝的整个...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段爱国  张建国  何彩云  童书振  
基于大岗山林区相似立地条件前后3次生物量调查研究资料,结合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材料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对于同一林分,除叶生物量和某些枝生物量存在一个减小的时期外(5a至8a时),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在12a前的林分速生期间,叶、枝、干所占比重微弱增加,致使地上部分比重增加,而根比重减小;在干材期(12~16a),单株各组分所占比例趋于稳定。(2)立地指数对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比率均存在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林龄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初植密度的制约。(3)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各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思东  
本文以定位观测数据,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探讨了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乱流热量的交换规律。结果表明:每年冠层向邻近空间扩散的热量83105×108J/hm2;邻近空间传递给冠层的热量20190×108J/hm2;林下空间输送给地表层的热量1096×108J/hm2;地表层传送给林下空间热量有584×108J/hm2。乱流热量交换的大小,主要由辐射能和湍流扩散强度决定。在热量的交换中,林冠层起着直接的热源和桥梁作用。由于冠层对辐射的截留,对动能的削弱,使得冠层和地表层空间的乱流热量大小和交换方向极不相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谌红辉  方升佐  丁贵杰  许基煌  温恒辉  
通过对马尾松4~20年生不同密度的人工同龄纯林生长资料的分析表明:第1次树高生长分化高峰期在4~7年生,第2次在11~14年生,幼林郁闭后林木直径分化状态比较稳定。中幼林期抚育间伐主要采伐劣等木,进入近熟林期后除采伐劣等木外,还可采伐一部分中等木。间伐施工应以留优去劣为主,适当照顾均匀。总稀疏强度与密度呈正相关性,出现稀疏的时间随密度增大而提前;连年稀疏强度高峰期出现在林分郁闭后的一段时间内。根据总稀疏强度与稀疏时间同密度的关系可确定不同密度林分的间伐强度与时间。利用马尾松人工林观测资料拟合出与立地条件、现存株数密度、林龄三因子相关的自然稀疏模型,从而可推算出不同立地条件的自然稀疏表,为马尾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亮生  闫文德  项文化  梁小翠  伍倩  
利用2011年湖南会同定位观测站第Ⅲ集水区实测数据,研究了第2代杉木人工林的降水过程与径流规律。结果表明:2011年年总降水量为1 071.1 mm,净降水量为594.15 mm,降水次数116次,其中4~8月份的降水次数占总降水次数的39.7%,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66.3%。2011年集水区形成总径流量为243.52 mm,地表径流1.98 mm,地下径流241.54 mm,地表径流出现在4、5、6三个月份,4月份地表径流值最大为1.11mm。1月份的地表径流系数及地下径流系数均最大,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变化趋势和降水量变化趋势相似,而径流的形成相对降水事件有明显滞后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唐守正  
本文提出同龄纯林自(然)稀硫的理论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概括了各种不同立木度林分的自稀疏规律,由此方程式结合断面积生长模型可以导出不同初始密度林分的自然生长过程。熟知的完满立木度林分的自稀疏规律是本文所述方程式的特例。一个实例说明不同初始密度林分自然生长过程的计算方法及例证不同密度林分自稀疏规律的不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盛扬  曾思齐  张会儒  谌红辉  龙时胜  
【目的】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的自稀疏规律,为构建林分最大密度线模型、研制林分生长过程表等经营数表、实现人工林的科学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密度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郁闭状态下林分平均断面积与平均高、平均直径与平均高的相关模型,根据试验数据及所建模型中断面积生长率(P_G)、树高生长率(P_H)、直径生长率(P_D)的变化趋势分析,提出郁闭林分达到一定阶段时存在两个极值的推论,并据此分析了在极值约束条件下的马尾松人工林自稀疏规律。【结果】林分在郁闭状态至自稀疏前马尾松林分断面积与平均高呈直线相关关系(G=a+bH),根据其生长过程中P_G> P_H> P_D的规律,进一步分析得出林分中存在两个极值:G/H与H/D。林分从郁闭至开始自稀疏的生长阶段,G/H比值是增加的,当达到自稀疏起点时,G/H达到极值点,此后林分会在极值状态下继续生长,自稀疏方向满足P_G=P_H,按断面积比例计算的自稀疏率为β=2P_D-P_H。林分郁闭后,树高生长加快,树高生长率大于直径生长率,其H/D值增加,由树木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H/D值在某一阶段会达到极值点,此后,林木在极值状态下继续生长,树高和直径的生长率相等,即P_D=P_H,达到同速生长状态。【结论】林分之所以产生自稀疏是由于其G/H值的极值约束所决定的,不同初植密度的林分具有不同的G/H极值,初植密度越大,其G/H比值越大,达到自稀疏的时间越早;林分的H/D比值达极值点后,林木直径与树高由异速生长进入同速生长阶段,树木干形保持稳定。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林同龙  
对杉木人工林开展近自然经营技术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通过对近自然经营后的林分树种组成、植被多样性、土壤肥力以及林分生产力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近自然经营技术后,杉木林分中嵌入了多种乡土阔叶树种,林地生物多样性达74.3±4.0,比常规经营的提高了52.88%;土壤肥力得到了提高,表现在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土壤交换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的增加;近自然经营法明显促进了杉木的生长,提高了林分生产力,17年生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杉木蓄积和林分总蓄积量分别比常规法经营提高了9.24%~17.64%、8.61%~17.29%、27.94%~58.46%、2.38%~28.64%...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冬婧  温远光  罗应华  李晓琼  张万幸  明安刚  
在广西凭祥市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设置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样地,进行3种间伐强度处理(75%、55%、35%),均匀套种4种阔叶树。改造5年后,研究不同间伐强度近自然经营对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化改造5年后,乔、灌、草3层的物种数明显增加,灌草层的优势种有所变化,但各间伐处理的优势物种大致相同;各间伐处理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改造后各处理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的纯林,各处理草本层的Simp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改造前的纯林。杉木胸径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异显著,但各处理间树高无显著差异;套种的4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随间伐强度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婷婷  陆元昌  庞丽峰  张显强  王霞  刘宪钊  姜俊  
在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杉木人工林中设置3种近自然改造作业样地:T1(间伐强度47%,林下补植6种阔叶树种)、T2(间伐强度61%,林下补植6种阔叶树种)、T0(对照样地,无作业),T1和T2林下补植树种相同。根据2008,2010年和2012年3次调查,比较分析近自然作业后4年各处理的林分蓄积生长量、单木生长量、林下更新树种、林分水平结构、林分垂直结构、树种多样性、树种重要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作业样地T1,T2的年蓄积生长量均大于对照样地,分别为7.42,6.61和3.36 m3·hm-2,且单木水平的生长量T1>T2>T0,枯损木株数及枯损蓄积量均是T0>T2>T1,因此,对于研究区域的杉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吕曼芳  梁乃鹏  秦武明  蒋华  朱雪莹  
通过对桂中地区顶果木人工林进行树干解析得出:36 a生的顶果木平均树高为28.73 m,平均胸径37.37 cm,平均材积(去皮)1.512 8 m3。对树高、胸径和材积的模型拟合得出测树因子与林龄具有较大相关性,树高、材积最优模型为苏马克模型,胸径最优模型为考尔夫模型,材积数学模型用于估测林木后期的材积较准确。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曲线波动增长,树高平均生长量最大值为16 a时的1.04 m,胸径平均生长量从第6a开始保持1.01~1.19 cm的生长量生长;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曲线尚未相交,36 a生顶果木还未达到数量成熟龄。该树种胸高形数在36 a时为0.47,材积连年生长率为5.5...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秦建华  阮益初  姜志林  叶镜中  
本文旨在探讨疏伐方法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机理。按相对直径将林分划分为3个生长阶层,分析林分的结构、生长速率及竞争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疏伐方法改变了林分结构,影响林分的生长和竞争。机械疏伐林分结构最合理,断面积生长速率和生长量最高,竞争最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湘雯  康文星  田大伦  项文化  闫文德  
利用1988—2004年17年的水文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生态站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的径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Ⅰ龄级杉木人工林受抚育等经营措施的影响,地表径流量最小,年均地表径流系数为0.0071。抚育停止后,地表径流增加。到第Ⅲ龄级时,地表径流系数达到最大值,为0.0184。第Ⅳ龄级开始,地表径流逐渐减少,地表径流系数为0.0098,为第Ⅲ龄级的50%左右。Ⅰ龄级杉木林的地下径流最大,地下径流系数0.3012,为采伐前成熟林(0.1577)的2倍。随着林分年龄增大,受林冠截留、土壤结构改善和蒸腾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地下径流逐渐减少,到第Ⅳ龄级时径流系数为0.2082,为第Ⅰ龄级的65.8%...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