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09)
2023(8831)
2022(7959)
2021(7598)
2020(6363)
2019(14879)
2018(14864)
2017(28748)
2016(15746)
2015(17772)
2014(17736)
2013(17537)
2012(15902)
2011(14271)
2010(13923)
2009(12580)
2008(12020)
2007(10280)
2006(8753)
2005(7299)
作者
(45763)
(37810)
(37454)
(35704)
(24019)
(18121)
(16989)
(15077)
(14397)
(13407)
(13135)
(12663)
(11896)
(11833)
(11683)
(11473)
(11451)
(11214)
(10765)
(10643)
(9483)
(9141)
(9057)
(8538)
(8466)
(8373)
(8352)
(8229)
(7598)
(7464)
学科
(59206)
经济(59142)
管理(44449)
(41715)
(35327)
企业(35327)
方法(29929)
数学(25917)
数学方法(25621)
(15240)
(15170)
中国(14225)
(14084)
业经(13324)
地方(12299)
理论(10630)
(10421)
农业(10276)
(10056)
贸易(10052)
环境(9921)
技术(9761)
(9740)
(9443)
财务(9386)
财务管理(9371)
(9059)
企业财务(8883)
教育(8695)
(8581)
机构
大学(220127)
学院(217778)
管理(91359)
(80713)
理学(80110)
理学院(79240)
经济(78828)
管理学(77865)
管理学院(77486)
研究(70973)
中国(50356)
(47535)
科学(47312)
业大(36113)
(35587)
(35171)
(34872)
研究所(33008)
中心(31617)
北京(30261)
(29860)
财经(28915)
(28877)
师范(28632)
农业(27155)
(26861)
(26341)
(24754)
师范大学(23308)
技术(23263)
基金
项目(159245)
科学(123889)
研究(115156)
基金(114419)
(100517)
国家(99714)
科学基金(85099)
社会(69541)
社会科(65788)
社会科学(65769)
(62374)
基金项目(62109)
自然(57483)
自然科(56074)
自然科学(56063)
自然科学基金(55035)
(52793)
教育(52112)
编号(47409)
资助(47207)
成果(37464)
重点(35275)
(34103)
(33216)
(32838)
课题(32103)
科研(30965)
创新(30538)
大学(29421)
项目编号(29345)
期刊
(84446)
经济(84446)
研究(61004)
学报(37534)
中国(35460)
科学(34293)
管理(31572)
(30734)
大学(28071)
学学(26462)
(24473)
教育(24260)
农业(21798)
技术(18491)
业经(15085)
(14108)
金融(14108)
林业(13207)
图书(13168)
财经(12914)
经济研究(12619)
科技(12496)
理论(11703)
问题(11292)
实践(11087)
(11087)
(10794)
(10770)
情报(10327)
技术经济(10326)
共检索到300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盛炜彤  
198 4~ 1996年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 3个林场 ,分别对杉木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进行了 8组水土保持及养分循环方面多点的试验观测 ,对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以幼林阶段为最大 ,其次中龄林阶段 ,最小是近熟林阶段。幼龄林地表迳流量为 546.0m3·hm- 2 ,土壤侵蚀总量为 10 0 5.0kg·hm- 2 ,土壤侵蚀量尤为明显 ;中龄林地表迳流量为 50 6.98m3·hm- 2 ,土壤侵蚀总量为 180 .7kg·hm- 2 ;而近熟林地表迳流量为 4 77.2 5m3·hm- 2 ,土壤侵蚀量可略而不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盛炜彤  
对设置于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5组不同整地方式水土流失多年观测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地表径流量从147~1322mm,平均为546mm。径流系数从0098%~0852%,平均为0369%,年均土壤侵蚀量从00051~02510t/hm2,平均为01005t/hm2。整个幼龄林阶段,地表径流量5460m3/hm2,土壤侵蚀总量为10050kg/hm2;养分损失量:N19560kg/hm2,P22370kg/hm2,K26777kg/hm2,有机质50049kg/hm2。分析认为在板、页岩风化物上发育的黄红壤,特别是腐植质层较厚结构良好的土壤,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纪元  肖青  李辛雷  李锦明  鲁仪增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terplantation models on the soil and water losses of young tea oil plantations(Camellia oleifera),the soil and water losses of pure tea oil plantation;tea oil + big green bean(Phaseolus aureua);tea oil + peanut(Arachis hypogaea)were investigated for a...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思祖  林开敏  吴擢溪  
根据5a长期定位观察结果,本文应用两模型参数t检验、弹性分析及边际分析法,探讨年时间序列对炼山与对照的杉木人工幼林养分流失的效应。t检验表明,不同处理在年时间序列上的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磷酸盐、钾、有机质流失模型的B、A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弹性分析和边际分析表明,年时间对不同处理的上述养分效应呈负效应,在炼山条件下,上述养分流失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215%、-1.214%、-1.215%、-1.215%、-1.241%、-1.214%,上述养分流失的边际量分别为-0.394kg、-0.033kg、-0.365kg、-0.023kg、-30.010kg、-59.421kg。在不炼山处理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临训  
为了系统地研究杉木人工林的栽培营养,对5、10、15、19年生不同地位指数(14、16、18)的杉木枯损枝叶的生物量积累、养分含量、养分积累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枯损枝叶包括保留在树体上的未凋落和在地面上的已凋落两个部分,在研究杉木林分枯损枝叶时不可忽视未凋落部分。枝叶总枯损量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随林龄的变化是在10年生时最大,15年生以后随林龄增加又有一定增加。杉木枯损枝叶中养分的总含量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而在不同林龄之间无明显变化趋势。杉木枯损枝叶中养分积累的变化与枝叶总枯损量的变化情况相同。未凋落枯损枝叶的养分积累在枯损枝叶总量中占重要位置。已凋落枯损枝叶中养分的积累随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洪刚  张建国  段爱国  
利用25年定位观测数据来阐明杉木人工林的自然整枝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越大,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发生的时间越早,自然整枝强度也越大;当林木树冠比率(树冠长度/树高)降低到0.40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比率降低幅度明显减小;当林木树冠比率减小到0.30时,发生林分自疏,且不受造林密度和林木死亡率的影响;在杉木人工林开始自然整枝但尚未进入到林分自疏阶段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宽度/树冠长度比值均迅速上升;在林分自疏早期阶段,树冠宽度/树冠长度上升速率明显减缓;在林分自疏后期林木死亡率明显增大的条件下,树冠宽度/树冠长度又再次迅速上升,树冠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密度效应,但在自然整枝的整个...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素艳  黄瑜  张建国  
该文以江西省大岗山的人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间伐后,林下植被发展迅速,覆盖度增加,径流系数较未间伐的林地小,未间伐林地的径流系数是间伐林地的4.67倍;②随着时间的发展,同一样地的降雨产流量与1次降雨量3、0 min降雨强度、60 min降雨强度的相关关系降低,间伐样地的上述相关关系比未间伐样地的更弱;③间伐样地的径流含沙率明显低于未间伐样地。④适度间伐虽然降低了林分的郁闭度,削弱了林冠的截留率,但是林下植被的迅速发展,使得林分整体的蓄水和保土效益明显增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聂道平  
以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山脊(包括坡上部)、山坡、山洼(包括坡脚部分)杉木林的生产力和养分循环状况。三种生境条件下的生产力(生物量)依次为68.337、99.163、141.140t/hm~2,山脊的林木生物量仅为山洼的48.4%,林木平均胸径仅为7.8cm(19年生),经济价值很低。此外,由于山脊恶劣的水肥条件,林木各器官中的养分含量、林分养分的吸收和循环均处于较低的水平。集水区的山洼以及坡下部林木的生产力水平较高,达到或接近了杉木中心产区(如湖南、福建)速生丰产林分的生产力水平。养分含量、养分循环速率也较高。研究认为,杉木分布区域中的丘陵地带,多形成独立的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安娜  陆云峰  张俊红  吴家森  徐金良  童再康  
【目的】研究浙江开化杉木人工林连栽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寡营养细菌酸杆菌群落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类型杉木林地导致土壤肥力变化的酸杆菌分子生态学机制,为该地区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调整、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以及构建健康土壤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马尾松林(对照)、马尾松林皆伐后的一代杉木林、杉木林迹地自然更新二代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层(0~20 cm, 20~40 cm)的土壤pH、束缚水含量、有机碳及主要速效养分含量,比较分析土壤肥力水平,同时进行土壤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优势酸杆菌群的结构变化。【结果】1)马尾松林改植杉木后土壤酸化显著,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P杉木一代林>杉木连栽林。2) 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细菌中酸杆菌门均占明显优势(32.68%~49.17%),且连栽后的杉木连栽林0~20 cm土层酸杆菌占比显著高于马尾松林0~20 cm土层(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玉盛  郭剑芬  陈银秀  陈光水  郑燕明  
对福建柏和杉木的凋落物分解和N、P、K养分动态进行了为期 75 0d的研究 ,结果表明 :两树种的落叶和落枝分解速率与时间呈指数关系 ,第 1年干重损失率分别为 83 4 7%和 19 4 3% (福建柏 )、6 0 78%和 2 5 0 2 % (杉木 )。落叶分解过程中 ,P浓度增加 ,而K和C浓度下降 ;但落叶N浓度 ,福建柏的先升后降 ,杉木的则单调上升 ;落枝分解过程中各元素浓度均呈现 :N单调上升 ,K和C单调下降 ,P先升后降。落叶和落枝的元素分解速率均以K最大 ,其次为C和P ,N最小。福建柏落叶元素年分解速率 ,N、P和C比杉木的大 ,但K却比杉木的小 ;而福建柏落枝元素...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蒋宗垲  
对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分别是杉木林的1.8倍和1.7倍;福建柏活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为12.948 kg.hm-2和1.692 kg.hm-2,分别是杉木林活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7.106 kg.hm-2和0.896 kg.hm-2)的1.8和1.9倍;而福建柏死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为10.410 kg.hm-2和1.192 kg.hm-2,分别是杉木林死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6.216 kg.hm-2和0.780 kg.hm-2)的1....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袁颖红  樊后保  王强  裘秀群  陈秋凤  李燕燕  黄玉梓  廖迎春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氮沉降增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0 kg.hm-2.a-1),N1(60 kg.hm-2.a-1),N2(120 kg.hm-2.a-1),N3(240 kg.hm-2.a-1),每处理重复3次。以CO(NH2)2作为氮源,每月以溶液方式对林地进行喷施。通过2 a的处理后发现,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各处理土壤pH值、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交换性钙和土壤交换性镁质量分数均呈下降趋势,而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则不断上升。各处理中,不同层次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玉荣  钟武洪  
本文对杉木新造林地进行了水土保持观测,取得了研究数据和科学结论,以指导杉木造林。1径流场地点基本情况径流场地位于湖南省浏阳县张访林场,地处幕阜山系大围山南麓。多年平均降水量15523mm,历年日最大降水量为2761mm(19650706),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Based on density theory of plant growth and related biological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model describing the whole change process of plant population density was derived, i.e. \%N\%=exp(\%a\%ln\+2\%v+b\%ln\%v+c\%), where \%N\% and \%v\% represen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mean volume of a plant, and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方志伟  
The effects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community feature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mixed forest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proportion of phanerophyes in the not burning forests were larger than in the control burning forests; 2)the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control burning forests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