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33)
2023(11650)
2022(10294)
2021(9736)
2020(8175)
2019(18930)
2018(18705)
2017(36356)
2016(19833)
2015(22051)
2014(22040)
2013(21867)
2012(19929)
2011(18053)
2010(17785)
2009(16231)
2008(15699)
2007(13772)
2006(11886)
2005(10454)
作者
(58351)
(48630)
(48090)
(45928)
(30754)
(23327)
(21688)
(19053)
(18404)
(17234)
(16621)
(16505)
(15464)
(15374)
(14980)
(14884)
(14454)
(14404)
(13889)
(13827)
(12112)
(11956)
(11704)
(11006)
(10977)
(10738)
(10555)
(10542)
(9882)
(9536)
学科
(77414)
经济(77305)
管理(56141)
(52823)
(44547)
企业(44547)
方法(37253)
数学(32372)
数学方法(31969)
(20066)
(19949)
(19933)
中国(19420)
业经(17110)
(15697)
地方(15405)
(13215)
贸易(13209)
农业(13108)
理论(12901)
(12817)
(12422)
(12347)
财务(12270)
财务管理(12249)
技术(12076)
环境(12045)
企业财务(11672)
(11239)
(11197)
机构
大学(284447)
学院(280227)
管理(112621)
(108836)
经济(106459)
理学(98568)
理学院(97460)
管理学(95721)
管理学院(95204)
研究(94513)
中国(67617)
科学(61552)
(60955)
(49450)
(48024)
(46763)
业大(45806)
研究所(44334)
中心(41830)
财经(40354)
(39594)
北京(38689)
(36928)
(36744)
师范(36547)
农业(36150)
(35594)
经济学(32706)
(31944)
财经大学(30231)
基金
项目(200878)
科学(156824)
基金(145683)
研究(143511)
(128721)
国家(127706)
科学基金(108728)
社会(89168)
社会科(84437)
社会科学(84417)
基金项目(78133)
(77921)
自然(72523)
自然科(70801)
自然科学(70785)
自然科学基金(69532)
(65982)
教育(65236)
资助(60429)
编号(57399)
成果(46131)
重点(45079)
(43802)
(41876)
(41217)
课题(39619)
科研(38996)
创新(38496)
教育部(37291)
大学(37066)
期刊
(115315)
经济(115315)
研究(80893)
学报(49967)
中国(48004)
科学(45208)
(41086)
管理(39862)
大学(37645)
(35762)
学学(35650)
教育(29416)
农业(28337)
技术(22920)
(20533)
金融(20533)
业经(19533)
财经(19369)
经济研究(18221)
(16430)
林业(16185)
问题(15574)
科技(15044)
图书(14614)
(14068)
理论(14057)
技术经济(13165)
(13154)
业大(12991)
实践(12975)
共检索到394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相聪伟  张建国  段爱国  张雄清  
采用30年生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林龄立地质量、林分密度对林分材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植密度相同时,立地质量越好各材种出现时间及达到最大出材率的时间越早,22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的小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时间较16立地指数初植密度1 667株·hm-2早4 a,中径材最大出材率出现的时间早6 a;立地指数相同时,随初植密度增加小径材出材率的峰度及峰值均减小,20立地指数样地中,初植密度为1 667株·hm-2的小径材出材率峰值较初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高17%,而初植密度对中径材、大径材影响不大;在林分发展的不同时期,林分密度对材种出材率的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光智  段爱国  张建国  廖树寿  
[目的]揭示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材种发育的长期立地和密度动态效应规律。[方法]以广西大青山A(1 667株·hm~(-2))、B(3 333株·hm~(-2))、C(5 000株·hm~(-2))、D(6 667株·hm~(-2))、E(10 000株·hm~(-2))5种初植密度、36 a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密度和立地影响下材种株数与材种材积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杉木林分小径材株数和材积比率在初期随林龄增长而递增,达峰值后随林龄增长而减少,初植密度越小、立地指数级越高,减少速度越快;中、大径材株数和材积比率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初植密度越小、立地指数级越高,增速越快。18立地指数级D及以下密度林分28 a生前中径材材积比例约50%;36 a生时A密度林分大径材材积比例约50%。16立地指数级中低初植密度林分中径材材积比例均超过45%,且以C密度林分最高、约48%;36 a生时A密度林分大径材材积比例超过26%。14立地指数级,A密度林分中径材材积比例24 a生时达44%,A、B、D密度林分小径材材积分别于12、18、24 a生时达83%、76%、69%。10立地指数级C、E密度林分36 a生时小径材材积比例分别达71%、61%。[结论]杉木林材种形成与立地、密度和林龄关系密切,立地质量具决定性作用,而培育高规格材种时初植密度亦可成为关键限制因素。初植密度越低、立地指数越高,越利于中、大径材形成。在杉木南带产区,10指数级立地短周期经营时只适宜培育小径材及小条木。14指数级立地适宜培育中、小径材,若以中径材为第一培育材种时初植密度宜低。16指数级立地适宜培育中径材,长周期经营时也可培育大径材,但初植密度不宜超1 667株·hm~(-2)。18指数级立地中径材生产潜力很大,但更宜培育大径材,且初植密度宜控制在A密度,轮伐期不宜低于36 a。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琪   马东旭   蓝伟立   陈块明   郑鸣鸣   叶义全   江先桂   江祥庆   林开敏  
【目的】探究间伐保留密度对基于大径材培育下杉木人工林的生长、径阶分布和材种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规律,为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间伐密度控制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高间伐保留密度(H:2 250株/hm~2)、中间伐保留密度(M:1 800株/hm~2)、低间伐保留密度(L:1 200株/hm~2)3个处理,进行连续观测5 a。【结果】1)林分胸径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林龄为11 a时,出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间伐对树高的影响不显著;2)单株材积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林分蓄积量表现为H>M>L;3)总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H>M>L;总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4)小径材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H>M>L,H处理显著大于L处理(P<0.05),出材率表现为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中径材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与林龄呈正相关,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大径材出材量与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且L处理显著大于H处理(P<0.05)。【结论】抚育间伐能促进杉木人工林的生长,优化林分结构,有利于大径阶林木培养,这些作用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琴   谢树   段爱国   陈仕昌   韦家国   罗星乐   莫运勇   黄开勇  
[目的]探讨立地质量和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量及材种结构的影响,为杉木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林龄28~36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按上、中、下不同坡位以及不同坡向设置63块标准样地,调查林分生长量及林分基本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拟合分析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当林分密度相近时,立地指数越高,培育相同年限所获得的单株材积、蓄积量和大径材出材率越高;同一立地条件下,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大径材出材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蓄积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大;立地指数相同时,密度对胸径生长分化的影响大于树高,立地指数不同时林分密度对树高和胸径生长分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结论]在立地指数达22及以上的立地条件下培育杉木大径材,可通过3次间伐进行密度控制,林分最终保留密度宜为650~1 000株·hm-2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重升  王有良  张利荣  崔朝伟  彭丽鸿  林开敏  游云飞  范福金  
以福建省南平市洋口国有林场16年生间伐后3 a内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强度间伐(HIT)、弱度间伐(LIT)和未间伐[对照(CK)]3个间伐梯度,探讨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干形以及材种结构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伐能促使保留木胸径和树高增长;(2)间伐能够影响林木的胸高形数和径高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胸高形数表现为CK>LIT>HIT,径高比表现为HIT>LIT>CK;(3)林木平均单株材积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表现为HIT>LIT>CK,且间伐强度越大,增长越明显;(4)在观测年限内,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呈递减趋势,而林分蓄积定期增长量和增长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活立木规格材出材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受间伐影响显著;(5)间伐能够影响林分的材种结构,促使小中径材更早进入下一径阶.在立地质量(SI)≥22及0≤间伐强度≤35%的条件下,间伐强度越大,越适宜大径材培育.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段爱国  张建国  童书振  保尔江  何彩云  
利用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的观测数据,采用偏度、峰度、直径变动系数、径阶株数分布及累积直径频率等指标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密度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6~20a内,偏度先为负值,后由负值逐渐趋向于正值,表现为先右偏后左偏,偏度绝对值先变小后变大,任何时期,密度高的林分其偏度值越大,由负向正变化的时间越早;(2)峰度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对于高密度的林分,低密度林分的峰度值更大,且不论低密度还是高密度,峰度值都趋向于0;(3)直径变动系数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总体上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而且前期逐渐减小,后期(郁闭后)缓慢增大,高密度林分的直径变动系数较低密度的大,也更早地呈...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书韧   郭利娜   白彦锋   臧毅明   朱亚军   姜春前  
[目的]分析间伐套种措施对杉木林木生长形质性状、空间利用能力和林分产量的影响,明确林分经营方向,为杉木人工纯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安徽省青阳县23 a林龄的杉木人工林设置3种间伐强度(Ⅰ:47%;Ⅱ:56%;Ⅲ:65%),林下套种2种阔叶树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和檫木(Sassafras tzumu),并以未间伐套种的杉木人工纯林为对照(CK:0%间伐,保留密度1 740株·hm-2),探究不同间伐与阔叶树套种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间伐与阔叶树套种对杉木生长的影响。[结果](1)间伐与阔叶树套种促进了杉木生长,Ⅲ处理的胸径、树高、单木材积、用材出材率均为最大,分别比CK增加了32.07%、21.60%、83.33%、6.77%(P<0.05);但高径比和胸高形数、小条木、小径材、薪材和废材的出材率均低于CK,分别降低了8.64%、3.70%、90.88%、41.47%、54.50%、5.71%。(2)间伐与阔叶树套种改变了杉木的空间利用能力,冠幅、冠长、冠长率、冠形率、树冠表面积和树冠体积均显著高于CK(P<0.05),分别提高了12.16%~31.00%、 55.58%~61.24%、 30.00%~40.00%、16.11%~44.94%、67.17%~95.86%、84.74%~146.63%。(3)间伐套种处理可以有效改善杉木人工林的生长特征,各处理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Ⅲ(1.186)>Ⅱ(1.092)>Ⅰ(0.671)>CK(-0.709)。[结论]杉木人工林经营若以快速提升杉木人工林生长特征为目的,本研究中Ⅲ处理(65%间伐+套种阔叶树)是最佳处理措施。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洪伟  吴承祯  
应用闽北地区杉木人工林样地资料,探讨了密度效应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边际产量分析,测定了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佳琪   马东旭   蓝伟立   陈块明   林开敏  
[目的]探究不同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枝条发育的影响,为杉木无节材定向培育的间伐密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9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的林分保留密度:1 200株·hm~(-2)(间伐强度为67%, L)、1 800株·hm~(-2)(间伐强度为51%, M)和2 250株·hm~(-2)(间伐强度:27%, H),间伐后的第5年,在各样地内选取标准木进行观测,探讨不同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对杉木枝条发育的影响。[结果]1)枝条总量、8 m以下枝条数量、8 m以上枝条数量、死枝数量、活枝数量均表现为:L>M>H,枯枝率表现为H>M>L;2)基径随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且L与H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L的枝长大于M和H,说明低的林分保留密度更有利于枝条生长;3)活枝枝条基径和枝长呈明显的线性相关,死枝枝条基径和枝长线性相关性较小。4)死枝的基径、枝长、数量与活枝数量随树干垂直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活枝的基径与枝长随垂直高度的增大而减小,H、M的分枝角随垂直高度的增加而减小。5)死枝与活枝的基径、枝长与分枝角在南部区域(90°~225°)整体大于北部区域,但枝条数量在东部区域(0°~180°)大于西部区域。[结论]要根据不同的培育目的调整杉木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高的林分保留密度会抑制枝条基径和数量的生长,从而减少节子的大小和数量,提高木材质量。在杉木幼龄期时可以对林木进行修枝,以减少宿存枝条,达到提高木材质量、培育无节材的目的,综合本研究的3种间伐保留密度,其中1 800株·hm~(-2)的林分保留密度更适宜培育无节大径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林庆富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林分密度下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干缩性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干缩性的主导因子是林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令军  张雄清  段爱国  张建国  
【目的】利用分层贝叶斯法分析杉木最大密度线,以期为杉木自然稀疏规律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以福建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林分平方平均直径与每公顷株数的关系,构建最大密度线方程。为分析初植密度对杉木最大密度线的影响,构建3种分层贝叶斯模型:1)在截距处考虑初植密度的随机效应,而斜率作为固定效应不变;2)在斜率处考虑初植密度的随机效应,而截距作为固定效应不变;3)同时在截距和斜率处考虑随机效应。【结果】分层贝叶斯方法(R~2=0.867 8)优于普通贝叶斯方法 (R~2=0.859 3),但是初植密度的随机效应不管是在截距上(σ_0~2=0.008,SD=0.029)还是在斜率上(σ_1...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汪星星  廖文海  孟芳芳  蒋政  曹光球  曹世江  
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取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模式,分析900、1 200、1 500、2 100、2 505株·hm~(-2) 5种林分密度的杉木人工林样地中不同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结果表明:各密度处理下的土壤质量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大呈现减少的趋势;土壤容重与土层深度呈现正相关;pH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林分密度的改变对其影响不显著.土壤的全铝和全铁质量分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加大而增多,全铝质量分数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而全钾和全铁质量分数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土壤的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大而减少,但其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以及不同土层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土壤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大而降低,且其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的差异较大.可见,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德应  刘景芳  童书振  
DENTROL模型是根据全国杉木造林密度试验和杉木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的结果,参照新编的全国杉木人工林经营数表,分别杉木分布带、区和地位指数级,编制成的优化密度控制计算机模型。它主要以内部收益率为目标函数,辅以其它指标,实行全局优化判别。优化密度控制包括初植密度、间伐开始期、间伐强度、间伐次数、保留密度、主伐年龄和培育目标的确定,使最终的内部收益率为最大或接近最大。以12块抚育间伐试验标准地的数据,对模型的材积生长预测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材积预测标准差为±8.9%,系统误差为1.8%,符合生产实际的要求。根据计算,采用优化密度控制比非优化的对照区,按全国平均,每公顷净现值可提高321....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罗福裕  周雪长  王始平  王水金  励龙昌  
本文在讨论林分密度和收获量关系的基础上,用在遂昌县227块标准地的调查数据,建立了遂昌县杉木人工林密度和收获量关系。经检验,方程的估计精度较高。用该方程可编制林分密度控制图(表)、估测森林资源调查时的林分蓄积量和模拟林分生长过程。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佟金权  
基于14与16地位指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调查资料,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8、16、23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随地位指数与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地位指数杉木人工林生物量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16地位指数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14地位指数.若以单株生物量为目的,14地位指数立地造林的初植密度宜比16地位指数林分低200株.hm-2左右;若以林分总蓄积量为目的,则14地位指数立地的初植密度宜比16地位指数林分多700株.hm-2左右.在14地位指数立地上造林可考虑提高初植密度以期获得最大的林分总蓄积量,而在16地位指数立地上造林则应选择较小的初植密度以获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