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88)
- 2023(4184)
- 2022(3553)
- 2021(3323)
- 2020(2812)
- 2019(6187)
- 2018(6077)
- 2017(11363)
- 2016(6631)
- 2015(6621)
- 2014(6685)
- 2013(6506)
- 2012(6013)
- 2011(5487)
- 2010(5472)
- 2009(4937)
- 2008(5021)
- 2007(4411)
- 2006(3707)
- 2005(3303)
- 学科
- 济(20454)
- 经济(20432)
- 管理(16940)
- 业(14697)
- 企(11882)
- 企业(11882)
- 方法(10080)
- 学(10069)
- 数学(8680)
- 数学方法(8558)
- 环境(8244)
- 生态(6072)
- 财(6012)
- 农(5645)
- 划(4619)
- 中国(4613)
- 和(4464)
- 务(4273)
- 财务(4269)
- 财务管理(4261)
- 业经(4244)
- 企业财务(4159)
- 地方(3976)
- 制(3893)
- 资源(3891)
- 农业(3807)
- 壤(3781)
- 融(3778)
- 金融(3778)
- 土壤(3768)
- 机构
- 学院(90946)
- 大学(90410)
- 研究(36775)
- 济(30125)
- 经济(29397)
- 管理(29161)
- 科学(28676)
- 农(26314)
- 理学(25509)
- 中国(25277)
- 理学院(25113)
- 管理学(24373)
- 管理学院(24231)
- 所(21302)
- 农业(20996)
- 业大(20837)
- 研究所(20165)
- 京(19912)
- 中心(15793)
- 财(14273)
- 江(13735)
- 省(13691)
- 农业大学(13660)
- 院(13603)
- 室(13542)
- 科学院(12880)
- 实验(12843)
- 北京(12351)
- 实验室(12303)
- 财经(11777)
- 基金
- 项目(69967)
- 科学(53164)
- 基金(50645)
- 家(49250)
- 国家(48941)
- 研究(42323)
- 科学基金(39080)
- 自然(28765)
- 省(28138)
- 自然科(28004)
- 自然科学(27990)
- 自然科学基金(27469)
- 基金项目(27237)
- 社会(25461)
- 划(24883)
- 社会科(24144)
- 社会科学(24135)
- 资助(20502)
- 教育(18338)
- 重点(17374)
- 计划(17028)
- 科技(16306)
- 发(15192)
- 创(14395)
- 科研(14373)
- 编号(14155)
- 部(14101)
- 创新(13612)
- 专项(12847)
- 业(12627)
共检索到1244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月 王光军 陈婵 陈安娜 李瑾
本文以湖南省会同县广坪镇杉木基地Ⅱ号集水区19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杉木不同器官与土壤之间的化学计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不同器官与土壤N元素含量的规律是凋落物>叶>根>枝>土;P含量表现出来的规律为凋落物>根>枝>叶>土;N∶P比值表现出的规律是凋落物>叶>根>枝>土;枝和凋落物的N含量与土壤的N含量呈现出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的N含量与土壤的N含量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叶的N含量与土壤的N含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枝、根、叶、凋落物的P含量与土壤的P含量均呈现出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枝的N∶P比值与土壤的N∶P比值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根、叶、凋落物的N∶P比值与土壤的N∶P比值之...
关键词:
杉木器官 土壤 化学计量 相关性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瑞禛 罗丽莹 孙嘉伟 顾红波 王光军
【目的】植物不同器官的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动态特征能反映其营养利用效率及生长环境相对的养分限制。本文针对30年生杉木林叶、枝、根C、N、P生态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旨在剖析成熟杉木林各器官在不同季节养分元素的变化情况及器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成熟杉木林生态过程中养分元素的变化规律及其环境平衡关系,为杉木成熟人工林培育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湖南会同生态站Ⅲ号集水区3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季节杉木叶、枝、根的C、N、P含量及计量比,分析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差异性,用CCA约束性排序对根、枝、叶之间的相关关系及不同季节下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杉木相同器官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性季节变化(P 枝>叶;叶、枝、根的N、P含量也均表现为10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器官之间表现为叶>枝>根;CCA分析表明植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Ⅲ号集水区杉木叶、枝、根的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杉木生态系统整体的N素含量偏低,其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杉木林凋落物量相对较少,其凋落物的分解提供N素少,影响植物器官中N、P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结论】30年生成熟杉木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含量及环境因子对植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有影响,这一结果与普遍认为成熟期杉木的生长基本停滞的观点不同,证明了杉木到成熟期N、P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主要影响元素,其养分循环效率仍然很高,生长缓慢是由于N素限制。本研究为杉木林大径材培育和提高杉木林经济效益提供了数据支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雷梅 甘子莹 谭世广 宋秀玲 上官翰婷 丘清燕
[目的]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和不同形态氮(NH_4~+-N、NO_3~--N)对杉木根际土壤氮(N)与磷(P)养分含量、相关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研究杉木幼苗在接种摩西球囊霉(G.mosseae,Gm)和添加不同形态N(NH_4~+-N、NO_3~--N)后根际土壤N、P养分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与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结果](1)AMF接种提高了土壤有效P含量,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以及全P含量,与NH_4~+-N处理相比,NO_3~--N处理下AMF对土壤N、P养分的调节作用更显著(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兴锋 刘思凡 蒋龙 何功秀
探讨湘西北石漠化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和全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2)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有机C比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58.98%和64.87%;土壤全N和全P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仅为0.26和0.21,属弱变异,在4中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间,其值比较稳定。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和C/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丛>针叶林,其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cm土壤C/N显著高于针叶林和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32.98%和92.72%;土壤C/P和N/P的值较稳定,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系数仅为0.23和0.25,属弱变异。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和全P与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土壤C/N与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P与土壤有机C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P与土壤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5)主成分分析表明,阔叶林对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秦娟 孔海燕 刘华
【目的】探讨大别山东南缘3种马尾松林型0~6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该区马尾松林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马尾松林龄为22年的马尾松纯林及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内各设置样地3块,采用5点取样法分层(20cm为1层)取样,并测定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比较不同林型各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马尾松各林型0~60cm土层土壤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均表现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纯林。2种混交林各土层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显著高于其纯林,其中混交林表层(0~20cm)土壤有机c含量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栎 王光军 周国新 赵月 张艺成
以会同桢楠人工幼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时空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和季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含量变异性较大,全N和全P变异性较小。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呈现:下坡>中坡>上坡。土壤养分含量受季节的影响,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不同季节土壤的C:N、C:P、N:P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全N与N:P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P主要受全N含量控制,土壤N:P的平均值为1.59,低于其他研究所得的N:P,表明了该实验地桢楠幼林土壤的N缺乏。
关键词:
桢楠人工幼林 化学计量特征 时空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晓巍 文妙霞 王海 刘超 李智华 刘欢 向安民
[目的]探究祁连圆柏针叶和林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解决祁连圆柏与土壤之间的养分循环和供应等问题,为青海省植被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方法]以祁连圆柏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青海省不同地区(祁连县、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兴海县、泽库县)以及不同海拔(2 900~3 519 m)采集祁连圆柏针叶和林下土壤样品,综合探究针叶和林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祁连圆柏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之间的差异,并采用冗余分析研究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1)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间祁连圆柏针叶和林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泽库县和海拔3 000 m地区祁连圆柏针叶及林下土壤总氮(TN)、全磷(TP)含量均相对较高,祁连圆柏生长速率快。(2)祁连圆柏针叶全碳(TC)、C:N、C:P和N:P为绝对稳态型,针叶TN和TP含量均为稳态型。(3)祁连圆柏针叶和林下土壤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受平均气温、海拔、年均降水量、pH等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环境因子对祁连圆柏针叶和林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差异的累计解释率分别为73.34%和57.10%。[结论]祁连圆柏内稳性较强,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其中泽库县和海拔3 000 m处较适合祁连圆柏生存,可进一步作为青海省天然林保护修复以及种苗培育的重点区域。整体来看,祁连圆柏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可采取叶面喷施氮肥、引入固氮植物或者适当降低土壤pH值等措施以促进其生长。
关键词:
祁连圆柏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循环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杜海伦
本文以四川纳溪30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密度(5种密度分别为2m×3m(A)、2m×1.5m(B)、2m×1m(C)、1m×1.5m(D)和1m×1m(E)(即A为1667株/公顷;B为3333株/公顷;C为5000株/公顷;D为6667株/公顷;E为10000株/公顷)和不同土层(5个土层: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杉木人工林土壤各养分元素特征规律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并探讨土壤养分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祥庆 何智英 俞新妥 管守忠 何宗明
在尤溪杉木人工林生态站7年定位观测基础上,进行杉木幼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建立了养分循环的分室模型。结果表明:7年生杉木幼林生态系统N、P、K贮量分别为;7308.46、2022.96、130290.14kg/nm2,其中99.73%存在于土壤分室中。杉木幼林N、P、K年吸收量52.20kg/hm2,年存留量22.62kg/hm2,年归还量29.58kg/hm2,系统每年通过水文学途径获得N、P、K为15.92kg/hm2,径流输出9.23kg/hm2,系统中年净积累6.69kg/hm2。同时通过计算模拟,定量地描述了0—10年内系统N、P、K在各分室的运转状态及施肥效果,并计算了N、P、K...
关键词:
杉木人工幼林,养分循环,分室模型,模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学君 王伟峰 肖舜祯 张旭东
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资料数据,对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西南部的旺业甸实验林场进行了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各组分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固碳潜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叶C、N、P含量分别为511. 41 mg/g,10. 24 mg/g,1. 23 mg/g,总体表现出在幼龄林时C、N含量低,P含量高;随着林龄的增大P含量降低,C、N含量增高。在幼龄林时叶C∶N最大为61. 38,叶C∶P和N∶P最小分别为385. 78和6. 28;随着林龄增大C∶N先减小后增大,C∶P和N∶P先增大后减小,而所有N∶P均小于14,判断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土壤C、N、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土壤C、N、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 92 mg/g,0. 47 mg/g,0. 27 mg/g。土壤表层C含量在幼龄林时最小,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增高并在近熟林时达到最大值,N、P含量在幼龄林时最大;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减小。土壤C、N、P的供应量对叶C、N、P含量存在一定影响,土壤C、N、P含量在不同土层间的相关性较强。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付顺华 董汝湘 吴隆高 冯建民 刘伟宏 华朝晖 孙鸿有
为进一步了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子园子代遗传变异规律,提高杉木群体良种选育效率,以浙江省17个杉木种子园子代为研究材料,于1998-1999年,在临安市横畈林场采用10区组、3~4株小区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营建2片子代试验林。自造林后第2年起,连续6 a调查测定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和侧枝性状等,在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种子园子代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遗传相关以及年-年之间的生长相关和秩次相关等。结果表明,种子园子代树高、胸径和材积之间呈极紧密相关,相关系数rp和rg达到或近于1.0,通过胸径对材积进行间接选择,选准率100%。冠幅、盘间距与生长性状之间分别...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晨晨 周再知 梁坤南 黄桂华 杨光
为筛选适宜的林药模式,促进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公益林改造和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研究了杉木与药用植物复合经营对退化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杉木生态公益林内构建8种复合经营模式。在模式内分层取土测定6个物理指标和9个化学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各模式的改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种药用植物均能显著(P杉木+胆木>杉木+梅叶冬青>杉木+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杉木+石笔木>杉木+裸花紫珠>杉木+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欣茹 崔光帅 左振君 王忠 杨柳 张林
理解植物各器官化学计量特征的分布格局对于揭示其养分分配策略及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固沙和防止流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其化学计量特征研究仍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其生态适应性以及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理解。基于此,本文以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段最具代表性的灌丛—砂生槐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区域设置了18个灌丛样地,分别采集叶、枝、根等植物器官,并分析不同器官样品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的C、N、P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C和N含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分别为枝>根>叶和叶>根>枝;P含量在叶中最高,在枝和根中无显著差异。2)叶与枝中的元素含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尤其是N、P,而根中元素与叶、枝的相关性均不强。3)枝中N-P计量幂指数为0.67,叶中为0.65,而在根中N-P关系不显著。砂生槐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叶片养分含量稳定假说和生长速率假说,叶片中的元素含量相对稳定且N、P含量较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砂生槐的养分分配策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并可为高原灌丛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余明 王卓敏 薛立
研究了林分改造对杉木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以及不同坡位间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以期为科学经营管理杉木人工林与有效利用土壤养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引入6种乡土阔叶树种对广东省韶关市小坑林场的原有低效杉木林进行林分改造,并分别于2016年、2017年与2018年对样地不同坡位(上坡、中坡、下坡)的土壤进行采样,测定土壤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土壤属酸性,pH值范围为3.60~4.36;林分改造期间,除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016年与2017年在不同坡位间无明显差异,其他养分含量均随坡位降低而显著增加;经过3年林分改造后,除土壤全钾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外,其余指标在各坡位均随着时间变化表现为先降后升。综合来看,林分改造对森林的土壤养分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下坡位的土壤更加肥沃,说明针阔叶混交林有利于维持和恢复林地土壤肥力。
关键词:
林分改造 土壤化学性质 坡位 杉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铭 何功秀 文仕知 及利 张盈 倪艳林 李智华
【目的】生态化学计量法是探索耦合元素平衡和循环的有效工具(如氮、碳、和磷等),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对湖南会同杉木人工幼林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414”配方施肥为基准,在湖南省会同县生态站林场2年生杉木人工林内设置14个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分别在施肥前、施肥12个月后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样品及杉木根、枝、叶样品,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pH值,重铬酸钾加热法测定土壤、植物的有机碳含量,凯氏消煮法测定土壤、植物的全氮含量,钼锑抗比色法(HClO_4—H_2SO_4)测定土壤、植物的全磷含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杉木人工林幼林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1)施肥明显改变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CK相比,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土壤C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N、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处理J(N_3P_2K_2)和处理E(N_2P_2K_2)分别观测到土壤N、P含量的最大值。2)配方施肥显著改变杉木幼龄林根、枝、叶化学计量特征。3)配方施肥后,土壤N∶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说明影响试验地土壤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是N;叶片、枝干N∶P变化区间分别为12.15~13.89、8.73~10.07,说明叶片、枝干生长也主要受N的影响。4)土壤C、N、P计量值对杉木人工林幼林的计量值具有一定影响,但对叶的影响相对较弱。5)处理J(N_3P_2K_2)施肥效果最为显著,表层土壤及叶片的N含量分别比CK提高28.36%和5.58%,枝的N、P含量分别比CK提高11.00%和28.13%,根的N、P含量分别比CK提高53.86%和4.92%。【结论】适宜的配方施肥能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林木对肥料的利用效率。基于“3414”试验,可知土壤,叶片,枝干和根系全氮均高于CK,氮是限制该试验地杉木人工林幼林林木生长及土壤生产力的因子之一。每株杉木幼树施用150 g氮肥、100 g磷肥、100 g钾肥的配方施肥模式(处理J)效果最为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