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78)
2023(3438)
2022(2805)
2021(2851)
2020(2224)
2019(5389)
2018(5565)
2017(8285)
2016(6026)
2015(6828)
2014(7097)
2013(5999)
2012(5688)
2011(5194)
2010(5682)
2009(4742)
2008(4571)
2007(4310)
2006(3934)
2005(3531)
作者
(14002)
(11393)
(11330)
(10820)
(7023)
(5398)
(5380)
(4595)
(4528)
(4246)
(3928)
(3715)
(3645)
(3645)
(3618)
(3503)
(3480)
(3413)
(3311)
(3162)
(3076)
(2976)
(2846)
(2719)
(2680)
(2528)
(2434)
(2419)
(2411)
(2385)
学科
教育(19243)
中国(10859)
(10236)
经济(10224)
管理(9560)
理论(6910)
(6795)
教学(6303)
(5384)
(5293)
企业(5293)
(3994)
研究(3850)
发展(3591)
(3516)
(3468)
(3350)
技术(3348)
思想(3298)
地方(3294)
改革(3221)
高等(3166)
政治(3126)
学法(3110)
教学法(3110)
学校(3021)
(2986)
(2967)
思想政治(2946)
政治教育(2946)
机构
大学(71710)
学院(66922)
研究(28006)
教育(26754)
(21651)
(20342)
师范(20287)
管理(18384)
(17187)
师范大学(16962)
经济(16447)
科学(16300)
北京(15660)
理学(15087)
中国(14890)
理学院(14745)
管理学(14260)
管理学院(14108)
(13869)
职业(12899)
技术(12774)
研究所(12620)
(11565)
中心(11484)
(10526)
教育学(10285)
(9025)
业大(8904)
职业技术(8823)
(8574)
基金
项目(40931)
研究(38151)
科学(32663)
教育(26445)
基金(24030)
社会(20072)
(19923)
国家(19554)
编号(18862)
社会科(18609)
社会科学(18606)
成果(18511)
(17551)
课题(17494)
(17470)
科学基金(15795)
(14991)
规划(11999)
基金项目(11755)
项目编号(10999)
重点(10843)
(10563)
(10358)
(10248)
(10191)
研究成果(10120)
资助(9818)
年度(9388)
教育部(9329)
(9183)
期刊
教育(47018)
研究(32335)
中国(25887)
(19227)
经济(19227)
职业(11802)
技术(10771)
学报(9175)
大学(8323)
技术教育(7775)
职业技术(7775)
职业技术教育(7775)
科学(7658)
(7146)
(6752)
管理(6339)
学学(5742)
(5534)
论坛(5534)
高等(5479)
(5302)
农业(5143)
成人(4992)
成人教育(4992)
高等教育(4731)
发展(4282)
(4282)
图书(4056)
职教(3915)
(3628)
共检索到116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娄岙菲  
自章士钊兼任段祺瑞执政府教育总长起,开始推行整顿教育计划,学界对此毁誉参半。"五七"事件后学生借机表达不满,学风不靖更激发其调整的决心。章士钊专任教育总长后,希望能够通过解决女师大风潮以重塑教育部权威;与此同时,教育界具有党派背景的政治力量纷纷登场,亦想借此机会实现掌控教育界的目的。教育与政治互为影响,女师大风潮对于1920年代中期北京教育界带有转折意义,是日后一系列更激烈冲突的相对温和的预演。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林辉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马叙伦的新旧资历使他有机会继续参与执掌中央教育行政。马叙伦任职期间,在协助蒋梦麟改革大学制度、参与文化事业的同时,也无法回避教育界此起彼伏的风潮和派系纷争。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教育界出现"蔡(元培)系"和"李(石曾)系"之争,所涉及的范围除了中央大学、劳动大学风潮外,还包括教育部、中央研究院及北平文化教育界等多个领域。马叙伦在这一时期教育界愈演愈烈的派系纷争中逐渐边缘化,这是他1929年底辞去教育次长职务的主要原因。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林辉锋  
民国时期,浙江籍学者在全国教育界发挥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十分关注浙江省内教育事业的发展。五四运动后浙江教育界的不少领袖人物均曾长期在北京活动过,他们返回浙江后,与以省教育会为中心的本地教育界人士有过不少冲突,而且他们内部的关系也错综复杂。马叙伦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五四后曾回淅出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教育厅长等职,他的经历为探讨这些微妙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兴韵  
1920年前后,中国教育界就"是否应保持独立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展开了激烈论争,时值美国教育专家杜威、孟禄相继访华,南北各派学人借机争夺二人以壮本派声威,谋求中国教育变革的龙头地位。不同的学术团体和个人推动、接受或抗拒高等师范教育制度变革的背后,牵连的是民国教育界各种派系的人事关系和学校存废、发展方向的现实问题。杜威、孟禄访华期间的许多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界各方力量的较量和势力消长,以及学人矛盾对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巨大影响。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魏顺平  傅骞  路秋丽  
随着教育技术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合作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者之间相继形成了规模不一的派系。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合著学术论文为依据来发现目前存在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派系,并通过计算不同年段的各种指标,如合著指数、合著率、密度等来发现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合作研究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揭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程度,最后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将研究者派系及其变迁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科研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但还处于较低水平;科研合作类型主要为师生合作;随着研究团队的扩大,整体合作关系渐渐疏远,但开始形成小团体。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徐耀  
2010年4月14日,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爆出"丰田管理层派系之争"的消息:丰田汽车公司的质量危机暴露并加剧了由来已久的内部不和,这场较量使丰田创始家族与一批职业管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林劲  
民进党自成立就形成派系联盟式的权力结构 ,派系竞争公开化、制度化 ,在该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党内派系结合的基础在各个时期、各个派系都有差异 ,总体以利益结合为基本点和共同点 ;派系存在方式由多元向单一发展 ,仍有特殊状况出现 ;多年来派系多元化及共治的运作方式对该党的发展具有正面意义 ;现阶段党内形成了三大派系联合主导的格局 ,正义连线和新潮流系发展迅速。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宜春  
日本、印度、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国家曾经出现过一党长期独大的政治局面。“独大型政党”派系斗争的成因、特征和政治功能是各有不同的。派系斗争一方面有利于政治稳定,另一方面也促使这些国家向着更富竞争性的政党体制演进。结合全球政治普遍右翼化的趋势,我们对独大型政党派系斗争的功能,对某个国家采取的政党体制的评价标准都要做深层次的思考。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宪阁  
张季鸾1918年在北京第二次被捕入狱。他后来说是因"登载满蒙五铁路借款成立的新闻,报受封禁,(个人也被)地方法院判了二十天拘役"。这大体不错,惟若干细节尚欠准确。其实此次报界风潮并非单纯的新闻性事件。从最初的消息泄露到事后的案件处理,其背后都涉及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派系斗争。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非尽与报界为难也"。张季鸾素来政治态度稳健,主张南北和平,反对滥借外款。他参与组织被怀疑有冯国璋背景且涉嫌泄密的新闻交通社,又主持政学会机关报北京《中华新报》,难免卷入其中。这种实际上并未加入任何派系组织、但在复杂的政争中又常被误解为某派系的困窘经历,使他愈发坚定早年的不党观念,并在后来接办新记《大公报》时,明确揭橥不党原则。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国栋  
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 ,现代信息和通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产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因科技应用而发生的变化 ,有的被认为是具有实际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教育改革措施 ,有些却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对此 ,美国教育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本文主要阐述在科技迅速发展以及机遇和压力交替作用的社会背景下 ,科技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诸多作用与影响 ,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科技应用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许小青  
郭秉文活跃于民国早期教育界的年代(1914—1925),正值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界亦在民国初期形成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场域"。郭秉文凭借学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网络,借助现代报刊传媒,广泛传播新教育理念,组织新式教育社团,大力推行新教育实践,郭秉文一跃成为民国新教育运动活跃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力远非以一校一地所能涵盖得了。同时,他亦是中外教育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成为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代言人。他领导塑造的南高—东大,成长为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与北大一道构成了民国早期中国高等教育"双峰对峙"新景象。1925年郭秉文因东南大学的风潮离开国内教育界,标志着民国自由...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文魁  
本文首先从大学品味入手,认为象牙塔的品位在于大学的学术生态。进而从探究学术的内涵开始,认为当今中国大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学术生态的退化,即无学有术。具体表现为三种:没有基础理论的所谓学问;片面强调操作,应用脱离理论;人情世故超越真理追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塑大学象牙塔品味,以"学术湿地"实现"学术兴都"的思想。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贺雪峰  
本文在比较台湾乡村地方选举的派系之争和大陆村委会选举中的派性斗争的基础  上 ,讨论了派系与派性的内涵 ,认为派系之争是以相对强有力的小共同体的存在和相对强  烈的面子压力为社会基础的 ,而派性斗争是在小共同体已经解体和传统精英失落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理解派系之争和派性斗争的这种不同 ,对于理解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和  乡村选举具有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晓珊  戚万学  
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重塑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技术的教育应用的逻辑不是由技术工具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背后的原理决定的。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本质上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技术重塑教育本质上是技术重塑了"进行教育的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教育现象的发现、捕捉和利用是技术重塑教育的逻辑起点。单一的技术要具备重塑教育的力量需要经过一个组合进化的过程,由单数技术、单体技术走向复数技术、组合技术,形成"域"。教育的重塑本质上是"域"的更替,是新域取代旧域的重新域定、重新定义教育的过程。教育会随着技术的进化出现结构的变化,改变教育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等整套安排,重构教育系统结构。教育变革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教育技术的变革;在教育被技术重塑的过程中,技术将逐步代替我们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演变为教育变革的阻力,教育技术的革新并不必然等同于教育的进步。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郑清文  
用好革命文献,发挥革命文化教育功效,既是高校图书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北京大学图书馆着力加强大钊阅览室的建设,推进革命文化教育融入日常、化为平常、抓在经常,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有效提升革命文化教育功效。文章尝试对北京大学图书馆大钊阅览室提升革命文化教育功效的实践探索进行初步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