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43)
2023(13087)
2022(11040)
2021(10714)
2020(8878)
2019(20571)
2018(20165)
2017(39048)
2016(20390)
2015(22783)
2014(22259)
2013(21901)
2012(20341)
2011(18348)
2010(18498)
2009(17230)
2008(16593)
2007(14874)
2006(13226)
2005(11294)
作者
(55686)
(46342)
(46298)
(44466)
(29451)
(22287)
(21207)
(18092)
(17928)
(16726)
(15638)
(15585)
(14681)
(14411)
(14316)
(13954)
(13603)
(13446)
(13443)
(13326)
(11685)
(11148)
(11100)
(10912)
(10536)
(10521)
(10167)
(10037)
(9458)
(9282)
学科
(85388)
经济(85200)
(54583)
管理(52090)
(39756)
企业(39756)
方法(37577)
(35123)
数学(32349)
数学方法(31879)
中国(25881)
农业(23617)
(21493)
业经(20845)
(17838)
(17455)
地方(17354)
(15204)
贸易(15191)
(14829)
理论(14414)
(13780)
银行(13763)
(13202)
(12961)
(12700)
金融(12697)
(12000)
财务(11951)
财务管理(11925)
机构
大学(284150)
学院(283900)
(118043)
经济(115639)
管理(109026)
理学(93484)
研究(92732)
理学院(92462)
管理学(90792)
管理学院(90236)
中国(72307)
(59037)
(57365)
科学(53168)
(46120)
财经(45235)
中心(44753)
(44297)
(42852)
(40994)
(39737)
研究所(39648)
业大(39455)
师范(39399)
经济学(37251)
北京(37200)
农业(34685)
(34473)
经济学院(33647)
财经大学(33471)
基金
项目(188255)
科学(148554)
研究(143904)
基金(136515)
(117167)
国家(116079)
科学基金(99834)
社会(93354)
社会科(87421)
社会科学(87395)
(73128)
基金项目(71881)
教育(68047)
(61162)
自然(61090)
编号(60106)
自然科(59615)
自然科学(59598)
自然科学基金(58512)
资助(54758)
成果(49902)
(42975)
重点(42288)
课题(41076)
(40994)
(39066)
国家社会(38768)
教育部(37608)
人文(36641)
创新(36372)
期刊
(132936)
经济(132936)
研究(86476)
中国(58284)
(46423)
(43753)
学报(40892)
管理(39586)
科学(38332)
教育(36890)
大学(32967)
农业(30713)
学学(30547)
(29455)
金融(29455)
技术(26298)
业经(24142)
财经(22517)
经济研究(20489)
(19351)
问题(18394)
图书(15117)
(14185)
(14078)
理论(13909)
(13831)
统计(13728)
技术经济(12901)
实践(12541)
(12541)
共检索到430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江红  孙枭雄  
结合对我国中部地区花村的田野调查,对精准扶贫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村治主体公共权威的缺失是导致精准扶贫基层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悬浮,吸纳式治理将村治主体引入既无体制支持又与村民关系松散的尴尬境地,使其公共权威无法确立,同时村治主体还需承担政策变动的消极后果,及扶贫建档立卡制给村治主体所带来的"三角压力";驻村干部对村治主体权力的短暂替代及村民对该种权力的"工具性"认同、利用,致使村治主体公共权威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进一步缺失,以致出现贫民争贫闹访、村民怨气横生,农村基层治理困境进一步凸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菲  张恩健  
结合对我国中部地区Z村的调查,从伦理学视角对精准扶贫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工具理性超越价值理性是导致精准扶贫基层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工具理性的形式合理性导致了在农村场域中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关系松散的境地。政策的效率优先逻辑弱化了政策的公平属性,考核的数字化挤压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成效,政策的形式合理性以及政策的工具化认知,致使精准扶贫陷入实践困境,出现了地方政府、村干部与贫困户共谋和贫困户对政策的福利依赖,精准扶贫实践困境进一步凸显。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国家政策嵌入到农村社区网络的过程中,谨防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弱化工具理性是精准扶贫高效实践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村社区治理良性运作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龙顺  李婵  宋娜娜  黄森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思维,然而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却差强人意。为了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对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其次基于山东菏泽两个村庄的调查,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精准扶贫具体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精准扶贫的困境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龙顺  李婵  宋娜娜  黄森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思维,然而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却差强人意。为了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对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其次基于山东菏泽两个村庄的调查,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精准扶贫具体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精准扶贫的困境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贺立龙  朱方明  
瞄准机制与施策成本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命题。精准扶贫不仅是一种战略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学思想,可理解为通过制度供给、政策帮扶与物质支援,推动穷人主动"脱贫",跳出"异质性贫困陷阱"。精准扶贫作为一场扶贫模式革命,不是预算限制下的被动选择,而是为了摆脱僵化低效、政绩导向、救济性质的扶贫模式窠臼,追求发展脱贫、精准脱贫、高效扶贫的主动创新。只有瞄准不同贫困人口的"致贫机理及脱贫需求",进行长效施策与赋能,才能"拔除穷根"。精准扶贫效率,取决于"瞄准精度""政策效力"与"执行成本"。现实中的"瞄而不准"或施策低效,往往是因为"外在扶贫"与"内生脱贫"未能实现功能耦合。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应提升扶贫供给与脱贫需求契合度,做到精准;弱化救济、强化赋能,规避扶贫"福利陷阱";激发贫困人口的市场活力与自生能力,使之融入地区现代化、市场化进程,最终实现内生发展脱贫和生计可持续。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孔令英  郑涛  刘追  
本文依照精准扶贫项目的地方实施流程,从村级视角具体分析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项目的运行逻辑与实践困境。在精准扶贫项目与贫困乡村衔接中出现了多类实践困境:项目分配与申请阶段,上级政府存在着对资源分配的"选择性平衡"思维与农户选择项目时对风险规避的思量;项目立项与实施阶段,产生了村级组织联合乡村精英对扶贫资源的俘获现象以及乡村基层组织通过"项目造点"方式对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反控制逻辑,贫困农户对项目的参与也折射出当地农民安于现状的常态,反映了"思想贫困"对农户项目参与积极性的阻碍。上述困境产生的原因是项目制下不同层级组织的多重逻辑与来自乡土逻辑的影响使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孔令英  郑涛  刘追  
本文依照精准扶贫项目的地方实施流程,从村级视角具体分析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项目的运行逻辑与实践困境。在精准扶贫项目与贫困乡村衔接中出现了多类实践困境:项目分配与申请阶段,上级政府存在着对资源分配的"选择性平衡"思维与农户选择项目时对风险规避的思量;项目立项与实施阶段,产生了村级组织联合乡村精英对扶贫资源的俘获现象以及乡村基层组织通过"项目造点"方式对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反控制逻辑,贫困农户对项目的参与也折射出当地农民安于现状的常态,反映了"思想贫困"对农户项目参与积极性的阻碍。上述困境产生的原因是项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成文  廖欢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精准扶贫是指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社会治理主体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有计划性地对特定的贫困区域及其贫困人口进行帮助与扶持,以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正向社会变迁过程。这一界定的政策启示在于:一是要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精准扶贫;二是要建立综合性的效益评价目标;三是要完善精准扶贫的政策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淑平  张琴  
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如何有效落实,贫困农户如何自助脱贫是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自精准扶贫理念提出以来,便受到社会工作界的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秉承的助人自助核心价值理念与精准扶贫理念是相契合的,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中有助于发挥其专业优势,运用个案、小组和社会工作方法提升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帮助贫困农户真正脱贫。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陶少华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主要攻坚目标,如何细致深入地做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是一个事关我国精准扶贫整体目标如期实现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的重庆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对11个村的田野调查获取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发现其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和引致原因,分别从加强干部党性修养和改进工作方法、调动群众积极性、克服主客观困难、吸引部分外出青壮年人口回流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丰安  
新时代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偏离、精准帮扶错位、精准管理缺位和与之相关的精准考核不完善等4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和文化深度性贫困以及政策执行主体面临双重压力、公共品供给错位、市场失灵的政府缺位等国家治理不足等。为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关键阶段,需要重点聚焦深度性贫困问题,从完善精准管理机制,提升帮扶政策精准度;强化力量集成,提升基层扶贫治理能力和水平;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积极性等方面增强精准扶贫力度,有效实现精准扶贫的常态化,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牟秋菊  
小额信贷是农村经济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力量。为推动农村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我国政府部门主导推行了福利性较强的扶贫小额信贷以解决贫困农户发展产业中面临的无资金或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对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践中扶贫小额信贷易呈现出贷款偏离贫困目标群体、贷款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挤占公益型小额贷款等困境。笔者基于对贵州省小额信贷在农村精准产业扶贫实践中的调研,结合理论研究探讨了扶贫小额信贷在贵州农村精准产业扶贫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沐霖  温晨  
精准扶贫是我国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巩固精准扶贫成效,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产业扶贫是一个有效路径。当前农村产业扶贫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产业选择是否符合本地实际,扶贫资本是否能够达到最大效用,基础设施等隐性投资如何解决,针对这些困境,政府部门需发挥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并整合资源,探索多种投资模式,带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汉泽  李小云  
从豫中J县"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调查资料分析中可知,"第一书记"与上级政府、派出单位、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多元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当下驻村机制呈现出复杂的社会性、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受到了上级政府目标设置权责不匹配与原单位有限资源的条件限制;另一方面遭遇了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共谋"与"乡-村"关系的闭合。这样双重排斥的结构性变化不仅影响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本身,还导致了驻村帮扶制度的变迁,使得国家对于农村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弱化。因此,必须采取增加驻村干部权力、加大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汉泽  李小云  
从豫中J县"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调查资料分析中可知,"第一书记"与上级政府、派出单位、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多元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当下驻村机制呈现出复杂的社会性、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受到了上级政府目标设置权责不匹配与原单位有限资源的条件限制;另一方面遭遇了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共谋"与"乡-村"关系的闭合。这样双重排斥的结构性变化不仅影响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本身,还导致了驻村帮扶制度的变迁,使得国家对于农村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弱化。因此,必须采取增加驻村干部权力、加大资源支持以及打破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共谋"与"垄断"等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