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44)
2023(10889)
2022(9761)
2021(9247)
2020(7776)
2019(18307)
2018(18444)
2017(35809)
2016(19164)
2015(21282)
2014(21067)
2013(20746)
2012(18803)
2011(16767)
2010(16642)
2009(14996)
2008(14242)
2007(12317)
2006(10737)
2005(9208)
作者
(52171)
(43214)
(43112)
(41093)
(27589)
(20671)
(19551)
(17105)
(16354)
(15436)
(14835)
(14513)
(13513)
(13484)
(13378)
(13168)
(12951)
(12929)
(12362)
(12264)
(10691)
(10556)
(10258)
(9857)
(9685)
(9565)
(9510)
(9482)
(8628)
(8532)
学科
(75715)
经济(75634)
管理(54875)
(54086)
(44188)
企业(44188)
方法(37486)
数学(32663)
数学方法(32356)
(20314)
(20234)
中国(18740)
业经(16877)
(16066)
地方(15144)
农业(14465)
(13933)
贸易(13926)
(13500)
(12930)
财务(12872)
财务管理(12856)
理论(12451)
(12287)
企业财务(12235)
(12074)
环境(11263)
技术(11069)
(10544)
银行(10504)
机构
大学(263464)
学院(261846)
管理(108880)
(103962)
经济(101798)
理学(95395)
理学院(94415)
管理学(92915)
管理学院(92461)
研究(82763)
中国(60635)
(55169)
科学(50881)
(46998)
(40232)
财经(38571)
业大(38346)
(38070)
中心(37488)
研究所(36799)
(35438)
(35170)
北京(34793)
(34137)
师范(33881)
经济学(30690)
(30214)
农业(29697)
(29532)
财经大学(28904)
基金
项目(184008)
科学(144899)
研究(135817)
基金(134236)
(115668)
国家(114668)
科学基金(99477)
社会(85561)
社会科(81058)
社会科学(81037)
基金项目(72273)
(71167)
自然(64905)
自然科(63396)
自然科学(63384)
自然科学基金(62232)
教育(61901)
(59377)
编号(56362)
资助(55191)
成果(44756)
(40631)
重点(40226)
(38124)
(38110)
课题(37212)
创新(35413)
项目编号(35337)
教育部(35244)
科研(35159)
期刊
(110872)
经济(110872)
研究(76288)
中国(44049)
学报(39574)
管理(38718)
科学(37069)
(34810)
(34155)
大学(30257)
学学(28392)
教育(27878)
农业(24156)
技术(21601)
(19573)
金融(19573)
业经(19218)
经济研究(18583)
财经(18008)
(15277)
图书(14962)
问题(13889)
理论(13523)
商业(12697)
实践(12527)
科技(12527)
(12527)
技术经济(12508)
(11917)
现代(11817)
共检索到366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梁静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影响力增加,"权力实现了从企业到消费者的转移"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也有少数研究提出了质疑,认为消费者增权并未真正实现。对此,本文思辨性剖析了消费者增权的来源及面临的困境,对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析,从而得出了产生矛盾观点的原因,即权力概念界定的模糊以及消费者增权验证方法的差异。进而,本文得出主要研究结论:第一,消费者权力比以往有所增加,但在与企业的博弈中,权力向消费者的转移并未实现。第二,平台类企业权力得以增长的同时,网络成员之间的差异被技术效应放大,导致消费群体阶层的进一步分化。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薛然巍  
随着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也越来越凸显。互联网行业风险和保险行业风险的叠加,使得互联网保险消费者面临着个人信息被泄露、在线交易不公平以及理赔诉求难实现等一系列问题。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仅仅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行业组织的参与、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还需要更健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劳帼龄  高仲雷  
本文从移动阅读自身特点,消费者个人条件,以及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构建理论模型,接着根据理论模型进行问卷设计,然后以问卷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易用性、兼容性、娱乐性、感知行为控制和网络外部性是影响消费者采纳移动阅读的主要因素,进而针对这5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武强  
如今我国正处于互联网3.0时代,新兴的支付方式与营销模式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趋向于多元化,这对于绝大多数商户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在于新产品与新服务具有更多的长尾细分市场空间,而挑战在于企业商业道德是否会在商业化浪潮中埋没。企业该如何紧跟时代变化而采取相应战略,需要重新审视消费行为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成对于本身、行业和市场的颠覆性创新,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变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武强  
如今我国正处于互联网3.0时代,新兴的支付方式与营销模式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趋向于多元化,这对于绝大多数商户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在于新产品与新服务具有更多的长尾细分市场空间,而挑战在于企业商业道德是否会在商业化浪潮中埋没。企业该如何紧跟时代变化而采取相应战略,需要重新审视消费行为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成对于本身、行业和市场的颠覆性创新,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变革。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吕宙  
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是适应互联网发展、推进建立现代保险业的战略选择。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保险消费者教育面临的"老问题"与"新课题",建议建立梯级递进的消费者教育新体系、探索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的保险消费者教育新形式,并在突出监管部门导向地位的同时构建多方参与的保险消费者教育新格局。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明亚欣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消费者日益依赖其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基于国内某大型餐饮平台手机应用的点击流数据,实证探索了消费者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寻。研究发现,消费者的信息搜寻受到消费目标的驱使,可根据消费目标明确性分为两个阶段。当消费者目标明确时,其搜寻范围较小,但会加大搜寻深度;而当消费者目标不明确时,其搜寻范围较大,并会扩展搜寻宽度。研究结果对于企业理解消费者搜寻行为提供了启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明亚欣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消费者日益依赖其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基于国内某大型餐饮平台手机应用的点击流数据,实证探索了消费者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寻。研究发现,消费者的信息搜寻受到消费目标的驱使,可根据消费目标明确性分为两个阶段。当消费者目标明确时,其搜寻范围较小,但会加大搜寻深度;而当消费者目标不明确时,其搜寻范围较大,并会扩展搜寻宽度。研究结果对于企业理解消费者搜寻行为提供了启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孟昕儒  满海红  
我国消费者正经历着从货币支付向移动支付的跨越性变迁进程,支付渠道的动态演化让更多消费者被纳入互联网总体信用评估体系,造成了消费者权益的被动变化。本文基于现状偏好理论和消费者权益转移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数据。实证结果表明:移动支付行为对消费者权益的影响存在两面性,在支付渠道迁移的不同时间段,移动支付行为的作用机制会发生变化。从移动互联网企业使用的消费者信用评估策略来看,信用定级策略在全过程有利于提升消费者权益,而信用累积策略仅在长期过程有利于提升消费者权益。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盛夏  王升  
本文在梳理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殊性,认为监管缺失导致的便捷性与安全性失衡、开放性与保密性失衡、创新发展与安全保障失衡是导致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侵权问题较多的主要原因,应从制度建设、监督管理等角度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盛夏  王升  
本文在梳理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殊性,认为监管缺失导致的便捷性与安全性失衡、开放性与保密性失衡、创新发展与安全保障失衡是导致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侵权问题较多的主要原因,应从制度建设、监督管理等角度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伟  李淑云  单薇  
本文基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和消费者参与调查问卷,分析二者的相互影响。通过设计结构变量和测量潜变量,并以SEM和GSEM结构方程模型为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传导路径和回归系数。研究发现感知收益、感知易用、信息搜索、合作行为和共创价值的提高,及感知风险的降低,能够促进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从SEM分析扩展到GSEM的Logistics分析,全面论证了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各影响因素和相关潜变量的分析,发现了促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途径及消费者本身条件对其发展的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和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盛夏  王升  
本文在梳理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殊性,认为监管缺失导致的便捷性与安全性失衡、开放性与保密性失衡、创新发展与安全保障失衡是导致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侵权问题较多的主要原因,应从制度建设、监督管理等角度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雷鑫  谢利平  
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消费者日益增加,各种各样的网络消费纠纷亦相伴而生。这种纠纷因其交易方式的不同及数字化商品(d igital products)等特性,相比传统的交易更为复杂,因此,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其损害赔偿权难以实现。通过完善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网络经营者的义务,建立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等措施,提高我国互联网语境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伟  李淑云  单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