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49)
- 2023(13517)
- 2022(10828)
- 2021(10127)
- 2020(8380)
- 2019(18846)
- 2018(18881)
- 2017(36794)
- 2016(19710)
- 2015(21540)
- 2014(21315)
- 2013(20891)
- 2012(18712)
- 2011(16448)
- 2010(16415)
- 2009(14954)
- 2008(14220)
- 2007(12455)
- 2006(10982)
- 2005(9637)
- 学科
- 济(80261)
- 经济(80170)
- 业(61774)
- 管理(50780)
- 农(50115)
- 企(37604)
- 企业(37604)
- 农业(33348)
- 方法(32296)
- 数学(29059)
- 数学方法(28667)
- 业经(24008)
- 中国(22926)
- 财(19443)
- 地方(17828)
- 制(17466)
- 发(14109)
- 贸(13986)
- 贸易(13974)
- 易(13658)
- 学(13384)
- 农业经济(12527)
- 体(12201)
- 银(12188)
- 银行(12176)
- 发展(11727)
- 展(11710)
- 技术(11665)
- 行(11636)
- 策(11616)
- 机构
- 学院(261182)
- 大学(256618)
- 济(109301)
- 经济(107059)
- 管理(105338)
- 理学(91261)
- 理学院(90446)
- 管理学(88923)
- 管理学院(88429)
- 研究(82212)
- 中国(65076)
- 农(57395)
- 京(51756)
- 财(48599)
- 科学(48370)
- 农业(43307)
- 业大(42503)
- 江(42047)
- 中心(41919)
- 所(38776)
- 财经(38254)
- 研究所(35031)
- 经(34981)
- 范(33994)
- 师范(33682)
- 经济学(32839)
- 州(32257)
- 北京(31144)
- 经济管理(29953)
- 经济学院(29735)
- 基金
- 项目(182286)
- 科学(145283)
- 研究(137848)
- 基金(133207)
- 家(114644)
- 国家(113594)
- 科学基金(99413)
- 社会(90225)
- 社会科(85192)
- 社会科学(85172)
- 省(72827)
- 基金项目(70928)
- 自然(61826)
- 教育(61780)
- 自然科(60445)
- 自然科学(60434)
- 自然科学基金(59344)
- 划(59111)
- 编号(57834)
- 资助(52190)
- 成果(45691)
- 发(40619)
- 部(40381)
- 重点(40225)
- 创(38407)
- 国家社会(37945)
- 课题(37853)
- 创新(35850)
- 制(35397)
- 人文(34998)
- 期刊
- 济(123036)
- 经济(123036)
- 研究(71875)
- 农(61625)
- 中国(53545)
- 农业(41680)
- 学报(38425)
- 财(37007)
- 科学(35943)
- 管理(35200)
- 大学(31223)
- 学学(29273)
- 业经(27545)
- 融(27492)
- 金融(27492)
- 教育(26147)
- 技术(23619)
- 业(19376)
- 财经(18164)
- 问题(18023)
- 图书(17297)
- 经济研究(17130)
- 经(15560)
- 农村(15154)
- 村(15154)
- 农业经济(15009)
- 版(14472)
- 世界(12988)
- 书馆(12795)
- 图书馆(12795)
共检索到387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新文 戴芬园
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基础。本文以农村公共服务网格化供给为研究对象,基于"政府-村庄"的双向分析框架对浙东"全科网格"的个案考察发现:农村全科网格一方面以权力下沉为建构动力,从层级结构、人财物资源、技术手段三方面强化自上而下的政府供给机制,使全科网格成为乡镇政府自村向下延伸的一级结构,并扮演着"公共服务代理人"角色;另一方面,以公共服务流程再造重塑运行逻辑,依托于需求表达、问题处理、配套机制的再造,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格局,纵横交错间完善自下而上的村民诉求表达与流转处理,在双向互动中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网格化供给的实践,但仍存在一些实践性矛盾,如主体单一、经费不足、一元化一刀切、技术理性膨胀等。为此,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需从"网格化供给"走向"网络化供给",其发展路径是在融合社会多元力量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明晰公私边界,同时规避碎片化、一刀切供给,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细节。
关键词:
全科网格 权力下沉 流程再造 网格化供给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通过对一个浙东村庄社会关系的调研发现,以互助为主要目的的"弟兄家"拟制亲属现象在当地村庄非常普遍,构成农民社会互助体系的重要补充。"弟兄家"关系具有功能性强、组织性强、私人性强及适应性强的特征。由弱血缘关系和弱地缘关系共同塑造的弱社会关系结构以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塑造的村民向内的生活面向,是"弟兄家"关系产生的村庄社会基础。"弟兄家"、血缘、地缘关系三种关系形态在村庄中"三足鼎立"、各得其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彬 刘红波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资源向基层倾斜和下沉,以提高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调研发现,某些基层政府承接了大量下沉资源,但为何陷入疲于应付、忙而无效的“空转”状态?现有研究多从行政压力型体制和基层政府策略主义行为进行解释,而忽视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解释面向。文章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出发,通过对粤西L镇的案例分析,提出逆向压力型体制的解释框架。文章认为:逆向压力型体制不同于行政压力型体制,其关涉基层面对民生诉求时所承受的如何精准和精细回应的压力,以及由此而倚重情感关怀的治理体系;乡土社会对细致入微的情感治理的依赖,致使普遍性的技术治理在民生诉求回应中失准,从而造成农村基层的空转执行。因此,在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时,需要警惕技术“负能”现象,有针对性地推进相关政策和供给资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沈费伟
探寻有效的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既是保障村民群众合法生态权益的现实需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态宜居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本研究通过对浙北荻港村环境治理的案例考察发现,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的实现机制是以广泛的社会资本为基础,以农村精英为组织领导核心,以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为支撑,以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为关键,以多元组织力量发挥为保障。尽管如此,在治理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如何平衡"公民参与"与"政府主导"之间的张力、如何实现"地方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如何增强"外部支持"与"内生力量"之间的互动、如何平衡"生产规模"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未来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治理方式以及治理机制四方面来总结提升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绩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环境 参与式治理 荻港村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燕凌
本文概括分析了中国古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特征。古代农村公共品供给成本基本上由农民承担,民国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处于乡村自理状态。新中国建国初期政府采取以劳动力替代资本的方式保证农村公共品基本供给;改革以来至税费改革之前,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承继人民公社制度基本架构,但缺乏人民公社体制的强制性能力,未能适应农民主体利益诉求;税费改革后政府增加了农村公共品供给,而提高供给效率成为制度改进的关健。
关键词:
农村 公共品 供给 制度 变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美丽 周应恒 王图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祝小宁 冯皓
近年来,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网格都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与传统相比,网格机制能够使公共安全资源高度共享;而公共安全服务协同发展,已经被引入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的研究之中。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探索网格原理的基础之上,梳理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网格的聚合机制、归责机制、互动机制与共享机制,围绕这四个机制建立相对应的公共安全服务,并从政策、组织、平台、技术四个层面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城乡统筹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刘畅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关键词:
网格化 数字化 技术赋能 综合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刘畅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关键词:
网格化 数字化 技术赋能 综合治理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元剑 张伟兵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重要的金融衍生产品和创新工具,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引入资产证券化理论与技术,并在城市商业地产、工业园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推广。但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还处于理论摸索阶段,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无一种真正的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产品。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尝试建立一种以村社内置金融合作为前提的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运营模式,以期解决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为“三权分置”条件下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并最终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农村土地 资产证券化 内置金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丽
基于对江西沙湾村公共品供给的考察表明:宗族性村庄以宗族理事会为组织载体,通过收集、筛选和整合村民意见,充分回应和凝聚了村民公共品供给项目需求;通过申请政府资源、链接社会资源、整合村庄资源,有效地整合了村庄公共品供给项目资源;通过营造村庄群体舆论,形成群体压力,顺利推动了村庄公共品供给项目的落地和实施。
关键词:
公共品供给 宗族网络 作用机制 村庄动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玉霞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品供给是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项目制供给是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主要方式,但这一供给模式往往面临着与村民需求错位、利益协调功能缺乏等困境。湖南汨罗C村针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进行优化,通过构建村社自主统筹模式,确立精准服务单元,制定民主治理规则,成立多元化组织载体,重塑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充分激活农民主体性,在村庄社会内部实现了低成本的自我动员、利益协调和内部监督,有效化解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困境,为项目制背景下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玉霞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品供给是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项目制供给是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主要方式,但这一供给模式往往面临着与村民需求错位、利益协调功能缺乏等困境。湖南汨罗C村针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进行优化,通过构建村社自主统筹模式,确立精准服务单元,制定民主治理规则,成立多元化组织载体,重塑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充分激活农民主体性,在村庄社会内部实现了低成本的自我动员、利益协调和内部监督,有效化解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困境,为项目制背景下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田雄 曹锦清
撤村并组后,村庄社会和地理空间扩张,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增多,而村干部数量却同步减少,国家主导的农村网格化管理手段试图解决人少事多的问题,从而达到管控全方位、服务精细化的目的。但从县域基层实际来看,农村网格化管理并未有效整合科层组织之间分割的资源和降低基层治理成本,存在着"准村干部"式的参与和科层组织转嫁行政任务相促进的悖论。这种悖论形成的逻辑是科层组织除了GDP增长的政绩目标之外,还有非经济增长的政绩目标追求。为此,他们把城市网格化管理方式简单复制到农村地区,且以管控为实质目的,使村级组织承担了更多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最终产生"行政吸纳社会"现象,导致网格化管理目标与手段偏离、科层组织价值取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郎晓波
近年来,大规模的撤村建居和村庄合并已经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普遍选择,但这种"农村被城市化"现象事实上暗含着中国城镇化道路探索的误区,实质是行政强制推进市场力量对农村和农民的根本性消解,从长远来看,既损害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引入"城乡链合"视角,反思村庄的定位以及现代城乡关系的本质,并以J村为分析样本,微观呈现链合视野下城乡社区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农村社区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相对于已有的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理论,"链合"模式更注重城市和农村各自不同的社区性基础,强调通过网络再造形成可持续的互惠规范,具体可从市场、服务和组织合作三个维度得以实践,从而构...
关键词:
链合 新型城镇化 农村社区 社会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为何呈现出“碎片化”现象?——基于棉县农田水利项目的考察
行政嵌入与农村社会自治能力再造——基于对浙江宋村的个案研究
华北农村“随姓”结合现象及其村落社会结构考察——基于石家庄白石村的个案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动态特征及问题探讨——基于山东省3市16镇实地考察的研究
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赵庄和麒麟村的个案考察
农村公共品的组织化供给与集体再造
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公共品供给的激励与监控——基于对村委会和村民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考察
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与供给决策问题分析——理论考察和山东调研
村级“财权”与农村公共治理——基于广东清远市农村“资金整合”试点的考察
农村消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与评价——基于东部11个省份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