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7)
- 2023(13913)
- 2022(12116)
- 2021(11290)
- 2020(9448)
- 2019(21584)
- 2018(21567)
- 2017(40421)
- 2016(22360)
- 2015(25096)
- 2014(25299)
- 2013(25162)
- 2012(23586)
- 2011(21322)
- 2010(21517)
- 2009(19499)
- 2008(19176)
- 2007(16778)
- 2006(14817)
- 2005(13322)
- 学科
- 济(90944)
- 经济(90860)
- 管理(61755)
- 业(59572)
- 企(48835)
- 企业(48835)
- 方法(35856)
- 数学(30250)
- 数学方法(29887)
- 中国(26736)
- 农(24521)
- 地方(23822)
- 学(23752)
- 财(21993)
- 业经(21026)
- 制(17479)
- 农业(16674)
- 贸(15415)
- 贸易(15400)
- 理论(15393)
- 银(15391)
- 银行(15340)
- 易(14836)
- 和(14812)
- 行(14635)
- 环境(14604)
- 融(14548)
- 金融(14545)
- 技术(14484)
- 务(14402)
- 机构
- 大学(317792)
- 学院(316089)
- 管理(120742)
- 济(119560)
- 经济(116588)
- 研究(114142)
- 理学(103212)
- 理学院(101954)
- 管理学(100086)
- 管理学院(99526)
- 中国(83530)
- 科学(74137)
- 京(70375)
- 所(60050)
- 农(59957)
- 财(55017)
- 研究所(54692)
- 业大(51705)
- 中心(51020)
- 江(48577)
- 农业(47318)
- 北京(45001)
- 范(43781)
- 师范(43244)
- 财经(43097)
- 院(41042)
- 州(39886)
- 经(39048)
- 省(37131)
- 技术(36122)
- 基金
- 项目(215045)
- 科学(166269)
- 研究(154701)
- 基金(152214)
- 家(134733)
- 国家(133551)
- 科学基金(112307)
- 社会(93481)
- 社会科(88348)
- 社会科学(88325)
- 省(86446)
- 基金项目(81115)
- 自然(74749)
- 划(72914)
- 自然科(72912)
- 自然科学(72889)
- 自然科学基金(71544)
- 教育(70881)
- 编号(63553)
- 资助(62733)
- 成果(52483)
- 发(49699)
- 重点(49048)
- 部(46047)
- 课题(44973)
- 创(44565)
- 创新(41562)
- 科研(41236)
- 计划(40751)
- 大学(39143)
- 期刊
- 济(140134)
- 经济(140134)
- 研究(94781)
- 中国(67890)
- 学报(57258)
- 农(55272)
- 科学(50380)
- 管理(45418)
- 大学(41751)
- 财(41487)
- 教育(40009)
- 农业(39226)
- 学学(39151)
- 融(28688)
- 金融(28688)
- 技术(27345)
- 业经(23424)
- 经济研究(21234)
- 业(21030)
- 财经(20487)
- 图书(18854)
- 问题(17565)
- 经(17338)
- 科技(16230)
- 理论(15719)
- 版(15686)
- 业大(15488)
- 技术经济(14623)
- 实践(14528)
- 践(14528)
共检索到480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蓓 何雨 吴蓉 沈亚芳 王洋 赵光武
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是一种伴生性的稻田恶性杂草,和栽培稻Oryza sativa同属禾本科Poaceae稻属Oryza,具有生长势强、易脱粒、休眠性强、耐逆等特性;其起源主要是由栽培稻品种去驯化而成。杂草稻的发生严重影响栽培稻产量,降低稻米品质,影响稻种纯度,且难以防除。中国杂草稻发生分布不均,在广东、辽宁、宁夏、江苏、江西、黑龙江、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均有发生,且发生程度不同。其发生原因主要有农机跨区作业、栽培技术改变、选择性除草剂缺乏等。目前常采用人工拔除,调整栽培方式(套播、直播转变为移栽、机插),实施水旱轮作,施用丙草胺类除草剂等方式防除,但尚未有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此外,由于杂草稻的变异类型丰富,其遗传背景又与栽培稻相似,因此可作为栽培稻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参6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鲁军雄 陈社员 官春云 刘忠松 王国槐 肖钢
采用拔除法调查稻茬油菜田杂草种类及其出苗动态和发生规律,以人工除草和不除草作对照,考察3种除草剂13.5%草铵膦、油力1+1、10.8%高效氟吡甲禾灵对杂草的田间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稻茬油菜田中共发现杂草16种,分属10个科,优势种群为早熟禾,亚优势种群为看麦娘、繁缕;杂草于油菜播种后开始出苗,有冬前出苗最高峰和春季出苗次高峰2个出苗高峰;施用草铵膦第8天后,对总杂草、禾本科杂草、阔叶类杂草等的防效达90%以上,第16、32、64天后的防效仍可高达90%以上;与不除草相比,施用草铵膦,可使油菜增产约8%。
关键词:
油菜田 杂草 防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峥 戴伟民 章超斌 强胜
【目的】明确江苏沿江地区杂草稻的发生现状、危害和生物学特性,掌握其鉴别方法。【方法】采用目测法和样方法点面结合,调查江苏沿江地区6个市的28个县(市、区)的直播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率、发生密度、综合危害指数,定点研究6个地点的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性。【结果】杂草稻在各县(市)的发生率从78%—100%不等,发生密度最低的县(市)约2株/m2,平均最高约9株/m2,综合危害指数都在20%以上,导致栽培稻减产8.3%—82.3%;泰州、扬州和常州的危害相对更重。综合6个地点的调查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主要区别为:杂草稻的叶环和叶耳呈紫红色,植株基部褐色;苗期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分蘖角大于栽培稻20...
关键词:
杂草稻 生物学性状 危害 防除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殿荣 孙健 赵明辉 徐正进 陈温福
杂草稻已成为影响全球水稻生产的恶性杂草。关于分类及起源一直是杂草稻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至今尚无定论。杂草稻是指在人工栽培稻田中或稻田周边耕地里,通过种子落粒等对自然环境的极强适应能力而自然繁衍其群体,对稻田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稻属植株或群体。一般可根据形态特性、籼粳亚种属性、栽培型和野生型对杂草稻进行分类。杂草稻可能起源于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基因渐渗、籼粳亚中间杂交和栽培稻种间杂交,部分杂草稻可能是普通野生稻演化成原始栽培稻的过渡形态,栽培稻与杂草稻自然异交可产生更多的杂草稻类型。因此,提出了杂草稻分散起源的假说,认为杂草稻很可能是多次起源,而且杂草稻在不同地区可能是分散起源。对利用籼粳基因组分化...
关键词:
杂草稻 分类 起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秀丽 谭万忠 付卫东 张国良 陈艳
黄顶菊是中国近年来新记录的一种外来入侵恶性杂草,入侵后迅速蔓延并造成大面积危害.综述近年来对黄顶菊的分类学地位、生长、光合及遗传特性、防控措施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黄顶菊具有喜光喜湿、耐盐碱贫瘠、生长繁殖迅速、结实量大等特点,环境适应性极强,其种子易于随气流传播和混在农产品中人为传播扩散.预期黄顶菊在未来10~20年内将可能扩散到更大范围危害,对该杂草应加强研究,创制出经济安全而有效的持续控制技术措施.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孙媛 蓝陈仪航 章振 沈志杰 刘涛 邓建宇
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桃潜叶蛾Lyonetia clerkella的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控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桃潜叶蛾防治中,但大量过度使用农药,已经导致桃潜叶蛾抗药性增加、环境污染及杀伤天敌等问题,因此,利用其他可持续防控措施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对桃潜叶蛾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及防控技术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总结了目前在农业、生态、生物、物理及农药防治方面的进展,以及影响防治效果的因素,并比较了国内外防治方法的差异。对于桃潜叶蛾防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生物、生态防控技术和物理防控装备的研究,特别是要开发桃潜叶蛾与果园其他主要害虫的复合迷向剂,防治果园多种害虫。同时,开发桃潜叶蛾专用型发光二极管诱虫灯,降低化学防治的副作用,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目的。表1参6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旭 刘虹伶 雷应华 李超 刘月悦
本试验对柑桔粉虱进行了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柑桔粉虱在四川一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主要以大龄若虫和蛹在秋稍叶背越冬,其成虫和幼虫全年在四川有4个消长高峰期,其中4月中、下旬发生数量最多和危害最重,是控制柑桔粉虱的关键时期。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殿荣 李茂柏 孙健 王楠 徐正进 陈温福
杂草稻是指在稻田里或周边作为杂草类型而伴随栽培稻生长的水稻植株,杂草稻已成为辽宁省稻区一种严重的杂草类型。2003~2005年对辽宁省杂草稻进行了初步考察、收集和整理,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广泛分布在辽宁省各水稻主产区的各主栽水稻田中,且正从栽培田向周边扩散;不同地区杂草稻的株高、分蘖能力、单株穗数及芒长等生物学特性变异较大;杂草稻在亚种分类上大部分属粳型和偏粳型,只有少数为偏籼型。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辽宁省杂草稻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复杂。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冀鋆 王晓丽 李俊 于林清 王文颖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全球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的豆科牧草,草害是制约苜蓿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化学防除是目前防治杂草的主要方法,为了解不同类型除草剂对苜蓿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苜蓿的影响,以“苜蓿”和“除草剂”为主题检索CNKI数据库,梳理总结了国内近20年内苜蓿田杂草化学防控相关研究,旨在为苜蓿田杂草高效防控和除草剂科学施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苜蓿田杂草化学防除土壤封闭剂较优选择为氟乐灵、仲丁灵,茎叶处理剂较优选择为草除灵、咪唑乙烟酸和氯酯磺草胺,安全高效的组合为高效氟吡甲禾灵与苯达松或草除灵混用。未来应结合苜蓿田生产实际,加强不同生长期除草剂应用研究,同时重视除草剂药害问题,使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苜蓿产业的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楠 马殿荣 贾德涛 王莹 陈温福
以43份北方杂草稻为试材,栽培稻秋光为对照,对北方杂草稻的出苗动力及其与出苗率、秧苗素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的耐深播性强于秋光。在覆土3 cm条件下,杂草稻的出苗动力主要源于中胚轴的伸长。在覆土5 cm条件下,大部分杂草稻的芽鞘节间也发生伸长,与中胚轴共同成为出苗动力。中胚轴长度与出苗率及秧苗素质的相关性随覆土深度的增加而加大。杂草稻有较强的耐深播性,但不同材料间仍有较大差异。随着覆土深度的增加,中胚轴的伸长对提高出苗率及秧苗素质有显著的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夕林 张谷丰 孙雪梅 张建明 张洪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德辉 葛长荣 李强
酪蝇、腐食酪螨、赤颈椰虫甲、白腹皮蠹、丝光绿蝇5种害虫是目前宣威火腿仓库中的主要害虫,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记述和分析,并提出宣威火腿仓库害虫的防治方法,为火腿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火腿 害虫 生物学 发生规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有海 郭青云 冯俊涛
【目的】研究免耕沟播油菜田杂草发生、演变规律及其控制技术。【方法】以传统耕作和免耕平播为对照,采用拔除法和五级目测调查免耕沟播油菜田杂草出苗动态、发生规律及危害,用田间试验探讨不同除草剂对杂草的控制效果。【结果】免耕沟播油菜田共发现杂草37种,分属18科,一年生杂草20种,多年生及越年生杂草17种,3级以上危害的杂草有苣荬菜、大刺儿菜、自生油菜、猪殃殃、密花香薷、苦苣菜、泽漆、扁蓄、节裂角茴香、田旋花、藜、野燕麦。杂草通常于4月中旬开始出苗,5月上旬和下旬有2个出苗高峰,6月下旬出苗基本结束。免耕沟播油菜田杂草萌发出苗的速率和数量较免耕平播小,但高于传统耕作,且越年生、多年杂草数量呈明显增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建兴 杨忠岐 任晓红 梁小明
对红脂大小蠹越冬部位及虫态,胁迫条件下的寄主、生活习性进行模拟试验,对各地红脂大小蠹的年生活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红脂大小蠹各主要发生地,该害虫主要在油松伐桩、衰弱树和新死亡树的根部以大龄和老熟幼虫或少量成虫越冬。在山西、河北和河南、陕西的北部部分发生区,油松伐木树皮下也是红脂大小蠹的重要越冬场所之一,红脂大小蠹成虫还可以转主为害。林地火灾、割松脂作业过度和偷砍乱伐等人为不良因素干扰的林地,红脂大小蠹发生程度较重。做好林地的防火、防盗伐,合理的抚育是控制红脂大小蠹发生非常重要的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