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27)
- 2023(8864)
- 2022(7974)
- 2021(7642)
- 2020(6403)
- 2019(14930)
- 2018(14965)
- 2017(28845)
- 2016(15832)
- 2015(17856)
- 2014(17831)
- 2013(17697)
- 2012(16059)
- 2011(14387)
- 2010(14054)
- 2009(12604)
- 2008(12087)
- 2007(10192)
- 2006(8719)
- 2005(7337)
- 学科
- 济(58954)
- 经济(58890)
- 管理(44061)
- 业(41643)
- 企(35227)
- 企业(35227)
- 方法(29809)
- 数学(25727)
- 数学方法(25433)
- 农(15362)
- 学(14820)
- 中国(14206)
- 财(13945)
- 业经(13186)
- 地方(12129)
- 理论(10686)
- 和(10426)
- 贸(10324)
- 贸易(10320)
- 农业(10307)
- 易(10010)
- 技术(9891)
- 环境(9753)
- 务(9294)
- 财务(9237)
- 财务管理(9222)
- 制(9141)
- 企业财务(8730)
- 教育(8715)
- 划(8516)
- 机构
- 大学(221420)
- 学院(219179)
- 管理(90655)
- 济(80343)
- 理学(79615)
- 理学院(78738)
- 经济(78466)
- 管理学(77341)
- 管理学院(76971)
- 研究(72450)
- 中国(50374)
- 科学(48566)
- 京(47444)
- 农(38877)
- 业大(37156)
- 所(36974)
- 财(34811)
- 研究所(34305)
- 中心(32194)
- 农业(31101)
- 江(30326)
- 北京(29594)
- 范(28939)
- 财经(28880)
- 师范(28634)
- 经(26301)
- 院(26133)
- 州(25241)
- 技术(24129)
- 师范大学(23303)
- 基金
- 项目(159982)
- 科学(124399)
- 基金(115120)
- 研究(114704)
- 家(101354)
- 国家(100525)
- 科学基金(85651)
- 社会(69257)
- 社会科(65516)
- 社会科学(65497)
- 省(63311)
- 基金项目(62281)
- 自然(58188)
- 自然科(56782)
- 自然科学(56769)
- 自然科学基金(55741)
- 划(53575)
- 教育(52201)
- 编号(47250)
- 资助(47248)
- 成果(37600)
- 重点(35602)
- 部(34552)
- 发(33580)
- 创(33421)
- 课题(31980)
- 创新(31103)
- 科研(30931)
- 计划(30171)
- 大学(29454)
共检索到301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殿荣 孙健 赵明辉 徐正进 陈温福
杂草稻已成为影响全球水稻生产的恶性杂草。关于分类及起源一直是杂草稻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至今尚无定论。杂草稻是指在人工栽培稻田中或稻田周边耕地里,通过种子落粒等对自然环境的极强适应能力而自然繁衍其群体,对稻田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稻属植株或群体。一般可根据形态特性、籼粳亚种属性、栽培型和野生型对杂草稻进行分类。杂草稻可能起源于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基因渐渗、籼粳亚中间杂交和栽培稻种间杂交,部分杂草稻可能是普通野生稻演化成原始栽培稻的过渡形态,栽培稻与杂草稻自然异交可产生更多的杂草稻类型。因此,提出了杂草稻分散起源的假说,认为杂草稻很可能是多次起源,而且杂草稻在不同地区可能是分散起源。对利用籼粳基因组分化...
关键词:
杂草稻 分类 起源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蓓 何雨 吴蓉 沈亚芳 王洋 赵光武
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是一种伴生性的稻田恶性杂草,和栽培稻Oryza sativa同属禾本科Poaceae稻属Oryza,具有生长势强、易脱粒、休眠性强、耐逆等特性;其起源主要是由栽培稻品种去驯化而成。杂草稻的发生严重影响栽培稻产量,降低稻米品质,影响稻种纯度,且难以防除。中国杂草稻发生分布不均,在广东、辽宁、宁夏、江苏、江西、黑龙江、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均有发生,且发生程度不同。其发生原因主要有农机跨区作业、栽培技术改变、选择性除草剂缺乏等。目前常采用人工拔除,调整栽培方式(套播、直播转变为移栽、机插),实施水旱轮作,施用丙草胺类除草剂等方式防除,但尚未有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此外,由于杂草稻的变异类型丰富,其遗传背景又与栽培稻相似,因此可作为栽培稻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参6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德耀 姚青 杨保军 周营烽 管泽鑫 唐健
随着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田间杂草识别与除草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自动除草系统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对组成田间杂草识别与自动除草系统的4个主要模块(系统导航模块、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块、杂草识别模块和除草控制模块)分别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殿荣 马巍 唐亮 孔德秀 刘晓亮 丁国华 赵明辉 陈温福
近年来,杂草稻在中国北方稻区的危害越来越大,杂草稻也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育种资源。利用在中国东北地区吉林省采集到的杂草稻为试验材料,调查了吉林省杂草稻的植物学性状,采用26对SSR引物对吉林杂草稻进行了DNA水平的多态性检测,分析了杂草稻的起源。结果表明:吉林省大部分杂草稻植株高于当地栽培稻,颖壳色共有7种表型,其中以秆黄色居多,赤褐色、黄色、黑褐色、紫黑色、灰黑色和黄褐色相对较少,果皮色以红色果皮为主;大部分杂草稻有芒,芒色以秆黄和赤褐为主;大部分杂草稻易落粒且易倒伏。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26个位点上有21个具多态性,占80.77%。Shannon多样性指数(I)的变异范围在0.2237~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朝贤 倪汉文 魏守辉 黄红娟 刘延 崔海兰 隋标峰 张猛 郭峰
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112种双子叶,76种单子叶)的324个生物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几乎涵盖各类重要的除草剂。抗药性杂草已成为杂草治理和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由其引发的严重经济和安全问题倍受全球关注。研究证实,杂草体内除草剂作用位点发生改变、杂草代谢解毒能力增强、杂草的屏蔽作用或与作用位点的隔离作用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三大主要机制。杂草的抗药性机制相当复杂,同种杂草不仅对不同除草剂的抗药性机制不同,而且能以完全不同的抗药性机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除草剂产生抗药性,即交互抗性和多抗性。本文重点描述杂草对8大类重要除草剂的抗药性机制,杂草抗药性研究方法,以期为中国抗药性杂草研...
关键词:
杂草 抗药性 抗药性机制 研究技术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冀鋆 王晓丽 李俊 于林清 王文颖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全球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的豆科牧草,草害是制约苜蓿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化学防除是目前防治杂草的主要方法,为了解不同类型除草剂对苜蓿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苜蓿的影响,以“苜蓿”和“除草剂”为主题检索CNKI数据库,梳理总结了国内近20年内苜蓿田杂草化学防控相关研究,旨在为苜蓿田杂草高效防控和除草剂科学施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苜蓿田杂草化学防除土壤封闭剂较优选择为氟乐灵、仲丁灵,茎叶处理剂较优选择为草除灵、咪唑乙烟酸和氯酯磺草胺,安全高效的组合为高效氟吡甲禾灵与苯达松或草除灵混用。未来应结合苜蓿田生产实际,加强不同生长期除草剂应用研究,同时重视除草剂药害问题,使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苜蓿产业的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楠 马殿荣 贾德涛 王莹 陈温福
以43份北方杂草稻为试材,栽培稻秋光为对照,对北方杂草稻的出苗动力及其与出苗率、秧苗素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的耐深播性强于秋光。在覆土3 cm条件下,杂草稻的出苗动力主要源于中胚轴的伸长。在覆土5 cm条件下,大部分杂草稻的芽鞘节间也发生伸长,与中胚轴共同成为出苗动力。中胚轴长度与出苗率及秧苗素质的相关性随覆土深度的增加而加大。杂草稻有较强的耐深播性,但不同材料间仍有较大差异。随着覆土深度的增加,中胚轴的伸长对提高出苗率及秧苗素质有显著的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云艳 马殿荣 李金英 马巍 陈温福
以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混插其中杂草稻的生长状况。在两种杂草稻密度下,相对于分蘖中等、直立穗型沈农265,分蘖力强、大冠层、弯曲穗型辽盐16都能显著降低移栽稻田中杂草稻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分蘖、植株干物重。在12株/m2杂草稻干扰下,齐穗期沈农265的有效穗数、叶面积指数、干物重明显下降,这些最终会导致其产量的下降,而辽盐16的穗数、干物重等因子下降并不明显。在两种株型中,辽盐16对杂草稻竞争力强,这对农业生产中杂草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水稻 杂草稻 株型 竞争 防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扬 王申罡
随着数据科学的兴起,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在大数据的环境下,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增长、累积、流动、复制和分发,由于数据处于动态演化的过程,验证原始出处变得更为困难,更容易导致数据质量问题。因此,加强数据起源的研究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数据起源相关概念、含义、模型、方法、技术、系统和应用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对其进行综述研究,并指出在大数据环境下对于移动端与物联网中的数据起源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极具挑战与重大现实意义的科学问题。
关键词:
数据起源 研究进展 大数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立金 石军 刘春阳 马倩倩 何静 钟程操 黄佳璟 温铿 廖明安
为进一步筛选出更多的适合稻田镉污染修复的镉超富集植物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对稻田冬季杂草稻槎菜的镉积累特性及其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试验和验证试验表明,随土壤镉浓度的增加,稻槎菜根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整株生物量及抗性系数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但未表现出明显的毒害特征。稻槎菜根系及地上部分镉含量均随土壤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土壤镉含量为75 mg/kg时,初步试验和验证试验的稻槎菜地上部分镉含量分别为119.50,110.11 mg/kg,均达到镉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值(100 mg/kg)。在土壤镉浓度大于0 mg/kg的处理条件下,稻槎菜根系及地上部分富集系数(BCF)均大于...
关键词:
稻槎菜 镉 植物修复 稻田冬季杂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君 强胜
杂草及外来植物入侵给全球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严重危害,研究其起源与演化将有助于它们的管理与控制。多倍化是植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量,然而多倍化在杂草起源与演化中的作用还停留在种类统计以及零碎的研究案例证据上。本文综述了植物多倍体基因组结构及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以及染色体加倍后的生态学效应。多倍化促进了基因组水平与表型水平的进化,影响物种或群体生存竞争能力和繁殖扩展能力,提高物种或群体生态适应性。这一遗传过程可能促使外来种在新的生境中的成功入侵进而转变为杂草,并提出重视开展对杂草及外来入侵植物的多倍化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
多倍化 杂草 演化 入侵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云艳
本文以栽培稻沈农265和杂草稻WR04-12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根部干物质积累及营养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氮肥处理下,杂草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明显强于栽培稻沈农265。杂草稻竞争使栽培稻根部氮、磷、钾积累量显著降低。增加施氮量对杂草稻和栽培稻根部的营养吸收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相对更有利于杂草稻。
关键词:
栽培稻 杂草稻 营养 竞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洪俊 黄国勤 杨滨娟 王晓维
【目的】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类种植下水稻生长动态及稻田杂草群落效应,进一步优化稻田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冬季作物种植与开发。【方法】从2011年冬开始,在南方双季稻区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采用田间试验,分别选取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冬季绿肥种类,比较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对后作早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特性、稻田杂草群落的差异变化。【结果】紫云英前茬处理的早稻(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分蘖盛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群体干物重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分别高出14.46%、10.99%、11.83%和7.23%,相应地其产量也分别比黑麦草...
关键词:
水稻 冬季绿肥 产量 杂草群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华凤 张武汉 舒服 何强
南方稻区的杂交中稻生产是中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育种技术路线正确,中国率先在超级杂交中稻育种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中国在超级杂交中稻亲本选育、新组合配制、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上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在广适性组合较少、推广力度不够,影响超级杂交稻的快速发展,以及高产、优质和高抗有机结合的组合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从拓宽水稻遗传基础,选育广适性组合、发掘特异种质资源,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超高产组合、建立轻型化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加强推广力度3个方面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中国在超级杂交中稻育种中应加快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选育具有广适性、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杂交中稻组合,加强第三...
关键词:
水稻 南方稻区 超级杂交中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学友 金丽华 陈柏森 韩娟 冒宇翔
试验设 CK(无肥 ) ,N,NP,NPK,有机肥 (Om) ,Om+N,Om+NP,Om+NPK等 8个施肥处理 ,研究了化肥、有机肥及其配合施用对杂草种类、密度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试验区内共有杂草 38种 ,各处理中均有发生的杂草有 9种 ,以 Om,Om+N处理的杂草种类最多 ,均为 2 3种 ;马兰、通泉草等 5种杂草密度较大 ,苍耳、刺儿菜等 19种杂草发生密度较低 ,以 Om处理的杂草密度最大 ;Om处理杂草鲜重值最高 ,杂草鲜重依 Om,Om+NP,Om+NPK,Om+N,NP,NPK的处理次序逐渐减轻 ,但在 1%显著水平上无差异 ,而与 CK,N2个处理存在差异。
关键词:
氮 磷 钾 杂草种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