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38)
- 2023(9621)
- 2022(7994)
- 2021(7290)
- 2020(5667)
- 2019(12757)
- 2018(12344)
- 2017(23289)
- 2016(12839)
- 2015(14204)
- 2014(14106)
- 2013(14317)
- 2012(13871)
- 2011(13015)
- 2010(13179)
- 2009(12142)
- 2008(11966)
- 2007(11039)
- 2006(10087)
- 2005(9416)
- 学科
- 济(61809)
- 经济(61752)
- 农(46351)
- 业(39873)
- 农业(31061)
- 管理(25189)
- 中国(20534)
- 地方(20420)
- 业经(17644)
- 企(16744)
- 企业(16744)
- 方法(16426)
- 数学(14482)
- 数学方法(14350)
- 发(13542)
- 制(13039)
- 学(11616)
- 农业经济(10851)
- 发展(10847)
- 展(10826)
- 贸(10693)
- 贸易(10682)
- 融(10550)
- 金融(10549)
- 银(10513)
- 银行(10490)
- 易(10299)
- 行(10276)
- 地方经济(10158)
- 技术(9598)
- 机构
- 学院(191824)
- 大学(186284)
- 济(82280)
- 经济(80458)
- 研究(76821)
- 管理(67359)
- 农(60338)
- 理学(57118)
- 中国(56684)
- 理学院(56423)
- 管理学(55448)
- 管理学院(55117)
- 科学(47398)
- 农业(46189)
- 所(40730)
- 京(40608)
- 业大(38575)
- 研究所(36830)
- 中心(34400)
- 财(33763)
- 江(32066)
- 省(28525)
- 农业大学(28296)
- 范(26802)
- 院(26792)
- 师范(26527)
- 财经(25893)
- 北京(25681)
- 州(25031)
- 科学院(24862)
- 基金
- 项目(125778)
- 科学(97551)
- 研究(93028)
- 基金(87989)
- 家(78633)
- 国家(77825)
- 科学基金(64299)
- 社会(58880)
- 社会科(55436)
- 社会科学(55422)
- 省(53023)
- 基金项目(46381)
- 划(43004)
- 教育(40675)
- 自然(39585)
- 编号(38743)
- 自然科(38617)
- 自然科学(38605)
- 自然科学基金(37890)
- 资助(34965)
- 发(34877)
- 农(32996)
- 成果(30638)
- 重点(28644)
- 发展(28097)
- 课题(27683)
- 展(27608)
- 部(27315)
- 创(26394)
- 业(24934)
- 期刊
- 济(105758)
- 经济(105758)
- 农(65711)
- 研究(60433)
- 中国(50077)
- 农业(44323)
- 学报(36044)
- 科学(32081)
- 大学(27219)
- 学学(26032)
- 教育(24442)
- 业经(24079)
- 融(22905)
- 金融(22905)
- 财(21880)
- 管理(21585)
- 业(21373)
- 技术(16059)
- 问题(14791)
- 农业经济(14387)
- 经济研究(14316)
- 农村(14141)
- 村(14141)
- 财经(12152)
- 世界(12027)
- 版(11807)
- 业大(11522)
- 经济问题(10977)
- 经(10530)
- 农业大学(10191)
共检索到309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艳敏 李晋生 黄瑞恒 石云素 王勤 赵双进
连续3个年度的杂种小麦分蘖发生、成穗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化杀(CHA)杂种小麦分蘖发生早,着生次生根多,长势强,干物质积累快,蘖质系数高,分蘖与主茎的差距小,成穗相对较整齐,穗粒重高,为降低密度,利用分蘖成穗奠定了基础;播期、密度、供水等影响分蘖的生长,但主要是高级位分蘖的差异;随播期推迟,密度增加,杂种优势降低,但稀播(90万苗/hm2以下)和早播(9月25日)时主茎或Ⅰ蘖成穗率受到影响;在适期早播情况下,90~210万苗/hm2可以获得较好结果。春季早浇起身水可促进高位一级蘖和晚生二级蘖的生长,但群体质量降低,“前控”管理可使群体稳健发展,省水,节能,高产,稳产。
关键词:
杂种小麦,分蘖,成穗,农艺因子,效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达龙珠 周阳 吴慧星 郭素青
利用回交方法,探讨了Tal小麦细胞质对F2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Tal小麦细胞质对其F2主要农艺性状无不良的遗传效应,对粒色的遗传亦无影响,与普通小麦细胞质相比在遗传上基本上是同质的。
关键词:
Tal小麦,细胞质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乔晶 王强盛 王绍华 刘正辉 郝建华 丁艳锋
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设置25.05、50.10和75.15万株·hm~(-2) 3个基本苗数,进行机插秧新生分蘖跟踪挂牌,研究各级分蘖的发生率及成穗率特征。结果表明:机插杂交粳稻栽插50.10万株·hm~(-2)基本苗时群体有效穗数最多,产量最高;机插杂交粳稻分蘖发生和成穗主要集中在2/0、3/0、4/0、5/0和6/0的一级分蘖及1/2、1/3和1/4的二级分蘖;随着基本苗数增加,分蘖发生数减少,最终成穗数也减少,同时高位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也减少,单茎重、各蘖位的每穗粒数和占最终穗数的比例均减小。机插杂交粳稻移栽时以50.10万株·hm~(-2)基本苗为宜,过多或过少都影响机插杂交粳稻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又佳 刘世家 吴兆苏
选用穗发芽抗性不同的6个杂种小麦的亲本品系组配成36个组合,对各组合亲本、正反交一代、二代和各回交后代的种子进行穗发芽率、α-淀粉酶活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一代种子均偏抗,但存在母性效应;杂交一代有一定的负向杂种优势,杂交二代的负向优势又强于杂交一代;以抗性材料作母本,再用抗性亲本回交,后代抗性更高;穗发芽抗性受部分显性基因控制,而很少受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在核基因相同条件下,A型细胞质和T型细胞质对后代穗发芽抗性的影响没有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大胜 彭素琼
将川麦107在不同地点以不同播种量种植,去分析分蘖发生情况、分蘖成穗情况以及主茎穗、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上,在适期播种下,采用小窝密植(按20 cm×10 cm播),播种量以每穴播4~5粒,基本苗195~225万/hm2,能保证一、二次分蘖按期发生,并有足够分蘖成穗,且成穗率高,其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比重达到5.5∶4.5,产量在6000 kg/hm2以上。
关键词:
小麦 播种量 基本苗 分蘖成穗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民
对冬小麦品种农林61号的观察结果表明,分蘖能否成穗不仅与相对于母茎的出叶速度、幼穗分化速度有关,还与分蘖本身器官之间的生长关系有关。在拔节开始后不久,无效分蘖的出叶速度和幼穗分化速度就明显落后于有效分蘖。与同叶龄的有效分蘖相比,无效分蘖不仅伸长幼叶的叶片长度小,而且伸长幼叶对展开叶的长度比也小。虽然幼穗分化速度在同叶龄的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同一幼穗发育阶段的幼穗长度无效分蘖要小于有效分蘖。这些结果表明,无效分蘖不仅生长速度慢,而且有不同于有效分蘖的生长方式。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出叶速度 幼穗分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窦秉德 孙其信 倪中福 吴利民 孟凡荣 刘保申
以6个普通小麦为母本,5个斯卑尔脱小麦和 5个密穗小麦为父本配制6×10种间 NCⅡ双列杂交组合,对其杂种F1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小麦种间杂种在产量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斯卑尔脱小麦与普通小麦所配的30个种间杂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平均为109.24%(43.14%~187.96%),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平均优势较大且与产量优势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密穗小麦与普通小麦所配的30个种间杂种的杂种优势为77.19%(-2.18%~143.42%),单株穗数和主穗粒数优势较大且与产量优势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种间杂种的品质指标中籽粒硬度大多降低,但农大3226所配组合均具正...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民
对冬小麦品种农林61号的3年观察结果表明:母茎地上部的生育速度与各生育期的长度有关,生育期长度越长,母茎生育速度就越慢;单株最大分蘖数、无效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与植株生育期长度及母茎生育速度有关。出苗至拔节期的长度长,母茎地上部的生育速度慢,最大分蘖数就多;拔节至抽穗期的长度长,母茎地上部的生育速度慢,无效分蘖就少,分蘖成穗率就高;因而出苗至抽穗期的长度越长,母茎地上部的生有速度越慢,有效分蘖数就越多。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母茎 生育速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凯 张荣铣
研究表明,杂种小麦麦优4号在不同生态因子下的光合速率均高于亲本。麦优4号及母本ND35的光饱和点约1200μE·m-2·s-1,父本扬麦158的光饱和点约1000μE·m-2·s-1,饱和光强下麦优4号的光合速率分别较ND35和扬麦158提高8.12%和20.18%。麦优4号及其亲本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均为25℃左右,但前者耐高温能力较强。在50~400μL·L-1CO2浓度下,供试品种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提高而直线上升,高浓度CO2(400~650μL·L-1)下麦优4号光合速率的增加快于亲本。水分胁迫条件下麦优4号较亲本维持了较高的光合速率,且在高渗溶液中下降缓慢。此外,麦优4号能适应更高的...
关键词:
杂种小麦,亲本,光合作用,响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毅 孙东发
以主穗小穗数在 2 5~ 30个的二个普通小麦多小穗品系 85DH5 0 15、SW94 30 92 1与三个普通小麦品种(系 )组配成 6个组合的P1 、P2 、F1 、F2 、B1 、B2 为材料 ,用世代均值法分析了 6个性状的遗传模型并估算了各类基因效应值 ,比较分析了两个不同来源多小穗小麦品系六个性状各类基因效应的异同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 :六个性状都符合加性 显性 上位性模型 ,加性效应对两个多小穗小麦品系各性状的遗传有重要作用 ,部分性状存在显著的显性效应 ,不同类型上位性效应对各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各性状之间各类基因效应平方和百分比差异较大 ,不同类型上位性基因效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竹青 朱旭彤 王维金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1个小麦品种(系)的10个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受2个独立公因子制约。被确认和命名的公因子是:F1,光合同化因子;F2,产量构成及植株碳、氮营养因子;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42%。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2个公因子F1,F2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线性关系。以公因子为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将11个品种分为三大类型。不同类型品种F1、F2的大小和相互协调方式不同,直接导致品种(系)产量水平不同。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生理指标 因子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春喜 王绍中 代西梅 尚玉磊 姜丽娜
1997~ 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ZR)和玉米素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 +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 ;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与IAA/ (ZR +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春性小麦分蘖初期较高的IAA/ (ZR +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发生 ,冬性小麦分蘖初期较低的IAA/ (ZR +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的发生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IAA ZR+Z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学军 孙蕾 何莉炜 胡铁峰 孙会改 周印富 林小虎 王洪刚
对长穗偃麦草(Thinopurum ponticum,2n=70)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的杂种衍生后代SNTE0923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初步筛选出抗白粉病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育种新材料,为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学研究和小麦抗白粉病品种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对杂种衍生后代材料SNTE0923进行考种,形态学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和根尖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并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后代材料SNTE0923的株高介于亲本长穗偃麦草和普通小麦之间,穗较长,有芒,群体整齐度较好;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鉴定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表明,大部分单株染色体...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马以桂 冯洁 张楚菁 孙汝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红丽 蒋倩 曹世勤 孙振宇 王海光
为探索适用于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控的品种混种模式,选择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和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为研究地点,分别以小麦品种陇鉴9825、天选66号和陇鉴9822以及铭贤169、北京0045和农大211为研究对象,在两地均设置9个单种和混种处理,调查条锈病的普遍率、病情指数、病害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以及小麦千粒重和亩产量数据,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获得病害相对防效和产量相对增加率,从而比较不同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和小麦产量影响。结果表明甘谷试验站不同处理间病害普遍率、病情指数、AUDPC的变化比上庄实验站处理间的大。从相对防效综合来看,天选66号和陇鉴9822的混种处理加重病害发生,而北京0045和铭贤169按照3∶1的质量比混种对病害具有较好防效。在甘谷试验站的所有混种处理中,仅陇鉴9825和陇鉴9822按照5∶1质量比混种对千粒重的平均相对增加率为正值,其值为1.49%;仅天选66号和陇鉴9822按照1∶1质量比混种对亩产量的平均相对增加率为负值,其值为-7.57%,按照3∶1质量比混种对亩产量的平均相对增加率最大,其值为13.44%。上庄实验站的混种处理对千粒重和亩产量的平均相对增加率均为负值,农大211和铭贤169按照3∶1质量比混种对千粒重和亩产量的负效应最大,其平均相对增加率分别为-8.62%和-27.20%。在甘谷试验站,千粒重与第五次调查的普遍率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901 4(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品种混种可持续绿色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一定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