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20)
2023(11766)
2022(10431)
2021(9815)
2020(8367)
2019(19190)
2018(18975)
2017(36112)
2016(19914)
2015(22460)
2014(22341)
2013(22237)
2012(20344)
2011(18440)
2010(18286)
2009(16643)
2008(16052)
2007(13970)
2006(12141)
2005(10663)
作者
(61299)
(50599)
(50592)
(47950)
(32491)
(24630)
(22819)
(20092)
(19508)
(17990)
(17544)
(17189)
(16400)
(16226)
(15881)
(15769)
(15240)
(15214)
(14568)
(14532)
(12901)
(12496)
(12406)
(11725)
(11456)
(11431)
(11200)
(11149)
(10308)
(10126)
学科
(75069)
经济(74982)
管理(54665)
(50852)
(43324)
企业(43324)
方法(35538)
数学(29919)
数学方法(29525)
(24596)
(19292)
中国(18763)
(17528)
业经(16714)
地方(14570)
理论(14508)
(13350)
农业(12956)
(12563)
(12555)
贸易(12552)
(12137)
技术(12048)
环境(11909)
(11167)
教育(11152)
财务(11102)
财务管理(11081)
(10592)
企业财务(10510)
机构
大学(286940)
学院(281470)
管理(110045)
(102121)
经济(99665)
研究(99475)
理学(95563)
理学院(94432)
管理学(92468)
管理学院(92003)
中国(71316)
科学(68116)
(62905)
(53247)
(52112)
研究所(48316)
业大(48244)
(45439)
中心(44193)
农业(42474)
(40902)
北京(39684)
(38657)
师范(38095)
财经(36970)
(36734)
(33718)
(33345)
技术(31910)
师范大学(31182)
基金
项目(202014)
科学(156397)
基金(145556)
研究(140676)
(130494)
国家(129476)
科学基金(108742)
社会(84489)
社会科(79688)
社会科学(79664)
(79273)
基金项目(77777)
自然(75288)
自然科(73485)
自然科学(73461)
自然科学基金(72146)
(68304)
教育(64249)
资助(60453)
编号(56602)
重点(46154)
成果(46072)
(43157)
(42518)
(41612)
计划(39860)
科研(39697)
课题(39490)
创新(38827)
大学(36784)
期刊
(110054)
经济(110054)
研究(79866)
学报(55553)
中国(52200)
科学(48618)
(46959)
管理(40251)
大学(40016)
学学(37548)
农业(33058)
(32594)
教育(32097)
技术(23667)
(19195)
金融(19195)
图书(17711)
业经(17455)
财经(17174)
(17135)
经济研究(17019)
科技(15223)
业大(15048)
(14518)
(14405)
问题(14094)
理论(13883)
林业(13646)
资源(13501)
实践(12939)
共检索到4037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吉哲慧  李清  蒋明  孙艳红  陆星  陈见  李佩  魏辉杰  李明光  王贵英  
为探究杂交鲌“先锋1号”(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消化系统特征并分析其食性及消化吸收特点,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测量、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方法对体质量为(192.04±40.45) g杂交鲌的外部形态特征、消化道、各部分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杂交鲌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肠道呈z字型盘旋,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胰腺组织在肝脏中成弥散性分布。(2)杂交鲌肠道系数为0.94±0.09,口咽腔长/头长比值为0.21±0.05,符合杂食性鱼类特征。(3)杂交鲌食道、前肠、中肠、后肠四者的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相互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依次减小,其中食道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最长,分别为(522.59±34.06)μm和(3 489.5±114.38)μm;后肠最短分别为(163.94±4.76)μm和(1 937.37±64.32)μm。(4)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内呈不均匀分布,食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肠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食道中多为Ⅰ型粘液细胞,前肠内多为Ⅱ型粘液细胞。(5)杂交鲌食道及整个肠道均具有消化吸收功能,其中前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董立学   蒋明   陆星   吉哲慧   魏辉杰   李清   孙艳红   陈见   李佩   李明光   王贵英  
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24.12) 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黑尾近红鲌口亚上位,口裂宽/吻长、口裂高/吻长分别为1.68±0.16、1.46±0.12;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和肠组成,肠道盘曲简单,以折点为界可将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2)黑尾近红鲌肝脏指数为0.51±0.31,肠道系数为0.93±0.23,胰腺组织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3)食道与前肠、中肠、后肠褶皱数量均差异显著,粘液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前肠管腔直径、褶皱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后肠;(4)肠内面突起的皱褶发达,前肠和后肠分泌孔小而密集,微绒毛短而粗;中肠分泌孔大而多,微绒毛长而密,排列整齐。以上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的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符合其肉食性兼具杂食性的特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文彪  李清  杨瑞斌  王贵英  
以丹江口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池养第4代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为亲本进行远缘杂交,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得到受精卵并能正常发育获得杂交鲌子一代个体。对杂交鲌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及各个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受精卵近圆形,淡黄色,直径0.86~0.95mm,受精后1h40min,吸水膨胀,卵径可达1.0~1.3mm;发育过程可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出膜阶段,并进一步分为29个发育分期;水温在24~25℃范围内,受精40min后开始第1...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关海红  匡友谊  徐伟  尹家胜  
采用活体解剖和显微镜技术对哲罗鱼(Hucho taimen)消化系统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描述了消化道、消化腺的形态特征及各消化段的基本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各段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哲罗鱼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口端位,吻尖,口腔、口裂都较大;上下颌、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有细小的尖齿,齿多向内倾斜;舌肌不发达,舌前端游离,舌黏膜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含味蕾和杯状细胞。(2)食道粗短,肌层发达,内壁上有较深的纵向褶,黏膜层有大量的杯状细胞。(3)胃U型,分3部分,胃壁内有纵向皱褶,纵褶之间有网状褶,胃底部有胃腺。(4)盲囊呈指状,约180~256个左右,盲囊腔内有灰白色的胶冻状物质,上皮游离面具有...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自豪  易建华  陈冬明  王志坚  
通过形态解剖和显微技术对大鳍异(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大鳍异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口下位,口咽腔大,颌齿发达,鳃耙稀疏;食道粗短,肌层发达,黏膜层具有大量杯状细胞;U型胃,包括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具胃腺;肠道系数为0.93±0.11,肠长与体长呈显著线性关系,肠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肠腔内有密集的肠绒毛;肝脏与胰脏分离,肝脏分为两叶,具有"腹腔外肝",胰脏弥散分布于前肠和中肠周围。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永泉  贾钟贺  刘奕  佟广香  尹家胜  
采用解剖和显微技术对哲罗鱼(Hucho taimen)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哲罗鱼口咽腔内除分布有味蕾和粘液细胞外,还着生有丰富的齿结构;食道粗而短,内壁有9~15个舌状粘膜褶皱,在粘膜层扁平上皮细胞间分布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和少量梭型细胞;胃呈V型在粘膜层形成丰富胃小凹,柱状上皮下有发达的胃腺;肠分前肠与直肠,纹状缘发达,粘膜层分布有3种粘液细胞和大量嗜伊红颗粒;数目在217~234的幽门盲囊开口于前肠,组织结构与前肠相似;肝脏和胰脏独立分布。结果表明,哲罗鱼消化系统具有典型肉食性鱼类特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曲秋芝  华育平  曾朝辉  齐艳萍  王永林  王兵  
通过对史氏鲟的活体解剖和对消化系统各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史氏鲟具有胃、幽门盲囊和瓣肠,胰脏形成独立的器官,在肝门部有部分弥散于肝脏组织中。与同属的中华鲟比较,口腔粘膜褶数量和形态不同;食道分段数量不同(史氏鲟分3段、中华鲟分2段);史氏鲟瓣肠有7个螺旋瓣,比中华鲟少;中华鲟的幽门盲囊有17个小盲囊,而史氏鲟只有10~12个小盲囊。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自豪  易建华  陈冬明  王志坚  
通过形态解剖和显微技术对大鳍异鮡(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大鳍异鮡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口下位,口咽腔大,颌齿发达,鳃耙稀疏;食道粗短,肌层发达,黏膜层具有大量杯状细胞;U型胃,包括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具胃腺;肠道系数为0.93±0.11,肠长与体长呈显著线性关系,肠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肠腔内有密集的肠绒毛;肝脏与胰脏分离,肝脏分为两叶,具有"腹腔外肝",胰脏弥散分布于前肠和中肠周围。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任永丽  聂竹兰  杨志军  张升  魏杰  
利用传统石蜡切片、HE染色等方法对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和肠(前肠、中肠、后肠、直肠)。口咽腔内具有发达的咽齿。无胃,肠与食道紧接,前肠膨大。消化道由腔面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但口咽腔只有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未发现有浆膜层。消化道4层中黏膜层差异最大:口咽腔黏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其间分布有味蕾和大量黏液细胞;食道粗而短,黏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黏膜褶两侧分布大量黏液细胞,且固有膜血管丰富;肠道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间分布有杯状细胞,其数量由前向后逐渐增加,而黏膜褶高度逐渐降低。消化腺由肝脏和胰脏组成,肝脏的肝小叶不明显,但明显可见肝血窦及中央静脉分布,肝门管区不典型。胰脏仅在肠系膜中出现,而未在其他组织中发现,胰小叶间中央静脉明显,中央静脉中可见大量椭圆形有核的红细胞。文章对塔里木裂腹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其食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丰富塔里木裂腹鱼的生物学研究内容,为其食性分析及饵料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郑国栋  张倩倩  李福贵  陈杰  蒋霞云  邹曙明  
本研究利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进行属间人工杂交,获得了遗传背景不同的杂交子代。结果显示,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很高,分别为90.0%和80.6%。鲂鲌杂交子代的体型有两种,其中,96.2%的后代为鲂鲌中间型体型(杂种A型),另外还存在3.8%的后代体型与母本团头鲂‘浦江1号’相近(杂种B型)。经Partec流式细胞仪测定得出,鲂鲌杂种A型个体DNA含量与母本、父本相同,表明其为二倍体。2个特异性微卫星位点(TTF6和TTF1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亮华   贾橙钰   许文雅   徐文婧   郑国栋   邹曙明  
鲂鲌[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 × Culter alburnus (♂)]三倍体因性腺不发育或败育而将更多能量用于生长,因为不育可以保持F_(1)代的杂种优势而避免继续繁殖造成的种质衰退,同时具备生态安全性,因此,鲂鲌三倍体具有优越的“生长优势”或“经济性状”。为了解鲂鲌三倍体的生长情况与形态特征,本研究运用静水压技术对团头鲂(♀)×翘嘴鲌(♂)杂交受精卵进行三倍体化诱导,获得了诱导成功的鲂鲌三倍体群体(hybrid-3n)与未诱导成功的鲂鲌二倍体群体(hybrid-2n),并构建团头鲂(MA)和翘嘴鲌(CA)两个自交群体,通过生长对比实验比较分析了4种鱼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结果显示,在210 d生长周期内,鲂鲌三倍体绝对增重率[(0.88±0.11) g/d]比二倍体提高8.64%,较MA提高20.55%,较CA提高120.00%。可数性状上,鲂鲌三倍体和二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1.05和36.07,都略偏向于母本团头鲂。可量性状上,鲂鲌三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为36.73,略偏向于母本团头鲂;鲂鲌二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为57.57,略偏向于父本翘嘴鲌。聚类分析显示,鲂鲌三倍体首先和二倍体聚在一起归为一类,然后再与母本团头鲂聚为一支,最后再与父本翘嘴鲌聚在一起。判别分析显示,对鲂鲌三倍体的判别准确率为90%,对4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达95%。主成分分析共得到累计贡献率达75.10%的4个主成分,主要体现了鱼体高和躯干的形态变异。综合分析表明,鲂鲌三倍体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具备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鲂鲌三倍体与二倍体体型均介于双亲之间,都略偏向于母本,主要体现了鱼体高和躯干的形态变异。研究结果对鲂鲌杂交后代种群鉴定、倍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洪洪  郑国栋  吴成宾  陈杰  蒋霞云  邹曙明  
为探讨三角鲂、翘嘴鲌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性能与形态差异,本研究开展了广东东江三角鲂(MT)与长江水系翘嘴鲌(CA)远缘杂交实验,获得了三角鲂♀×翘嘴鲌♂新型鲂鲌杂交F1优良组合。以团头鲂(MA)♀×翘嘴鲌♂杂交F1、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自交子代4个群体为对照,比较分析了MT♀×CA♂杂交F1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结果显示,(1)土池同池生长性能在1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著的超父本CA杂种优势;2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著的超双亲生长优势;3龄时,MT♀×CA♂不仅具显著的超双亲生长优势,且体质量也显著高于MA♀×CA♂。(2)MT♀×CA♂的可数和可量性状多数表现为中间型。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MT♀×CA♂臀鳍等多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平均杂种指数为65.00,接近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CA。可量性状表明MT♀×CA♂有7个性状分别与父母本有显著性差异,平均杂种指数为51.61,接近理想的中间值。(3)聚类分析显示鲂鲌杂种MT♀×CA♂和MA♀×CA♂聚为一支,MT和MA聚为一支,然后这两支汇聚后与CA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得到累计贡献率达56.02%的3个主成分,反映了鱼体高、躯干、头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异;通过构建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准确率为87.1%~100.0%。研究表明,三角鲂(♀)×翘嘴鲌(♂)F1杂种表现出生长快、形态优等优良性状,有望进一步培育成为优良鲂鲌杂交新品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海英  杨启文  殷海成  宋平  张训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顾志敏  贾永义  叶金云  陈立侨  朱俊杰  黄鲜明  杨元杰  
2006-2007年,在浙江湖州,通过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的属间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F1,并通过对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形态、核型和基因组分析比较,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组成情况。结果表明:(1)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其杂交受精率、孵化率均达到90%以上;(2)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的多数可数可量性状表现为中间型。在10个可数性状中,鳃耙数、侧线鳞等3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其平均杂种指数为54.56,显示杂种F1的可数性状接近于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团头鲂;在17个常规可量性状中,有9个性状与父母本差异显著,其中有4个性状偏向于父本,有3个...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清  王贵英  白晓慧  祝东梅  李佩  熊传喜  陈见  刘英武  
在不同水温(14、20、25、27.5、32℃)条件下,测定了不同规格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鱼种(Ⅰ:68 cm,1.452.89 g,Ⅱ:911 cm,3.736.26 g,Ⅲ:25.026.8 cm,119.36123.64 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量和耗氧率随水温上升而升高,呈显著正相关,规格Ⅰ和规格Ⅱ的耗氧量关系式分别为:Y_(Ⅰ-1)=0.005 3X1.484 8(R2=0.996 2)、Y_(Ⅱ-1)=0.003 8X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