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29)
- 2023(12412)
- 2022(10617)
- 2021(9657)
- 2020(8385)
- 2019(18836)
- 2018(18571)
- 2017(35496)
- 2016(19100)
- 2015(21612)
- 2014(21474)
- 2013(21062)
- 2012(19970)
- 2011(18016)
- 2010(18035)
- 2009(16328)
- 2008(15840)
- 2007(13822)
- 2006(12217)
- 2005(10805)
- 学科
- 济(99464)
- 经济(99366)
- 管理(54958)
- 业(52205)
- 企(42602)
- 企业(42602)
- 方法(40283)
- 数学(35493)
- 数学方法(35021)
- 地方(22655)
- 农(21779)
- 中国(20864)
- 学(20326)
- 财(19078)
- 业经(18609)
- 技术(16665)
- 农业(15051)
- 贸(14737)
- 贸易(14729)
- 易(14205)
- 地方经济(14202)
- 制(13823)
- 环境(13459)
- 和(12931)
- 理论(12763)
- 融(12368)
- 金融(12364)
- 务(11501)
- 财务(11457)
- 财务管理(11430)
- 机构
- 大学(282714)
- 学院(281378)
- 济(124034)
- 经济(121766)
- 管理(107111)
- 研究(101295)
- 理学(92571)
- 理学院(91509)
- 管理学(89799)
- 管理学院(89263)
- 中国(72814)
- 科学(62455)
- 京(59521)
- 所(52558)
- 财(52499)
- 农(51253)
- 研究所(48119)
- 中心(45953)
- 业大(44415)
- 财经(42816)
- 江(42582)
- 农业(40404)
- 经济学(39426)
- 经(38963)
- 北京(36845)
- 范(36329)
- 师范(35927)
- 院(35908)
- 经济学院(35355)
- 州(32951)
- 基金
- 项目(194994)
- 科学(153271)
- 基金(142613)
- 研究(138190)
- 家(126873)
- 国家(125917)
- 科学基金(106629)
- 社会(89128)
- 社会科(84588)
- 社会科学(84564)
- 省(75923)
- 基金项目(75243)
- 自然(69737)
- 自然科(68104)
- 自然科学(68082)
- 自然科学基金(66845)
- 划(64633)
- 教育(63334)
- 资助(58831)
- 编号(53309)
- 重点(44778)
- 部(43711)
- 发(43214)
- 成果(42356)
- 创(41084)
- 创新(38675)
- 国家社会(37921)
- 科研(37551)
- 课题(37375)
- 教育部(37057)
共检索到416143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万忠 方伟 周少川 段东霞 杨震宇
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方法,建立了以水稻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为因子的模型。采取单因素评价标准化处理与权重系数赋值方法确定各技术经济指标的权重。利用对南方稻区11个水稻品种的调研数据,计算出11个水稻品种的各指标评价值。研究发现:以"黄华占"和"黄莉占"为代表的常规稻品种总体上具有比较优势。针对目前在实际的水稻育种及推广工作中重视杂交稻、轻视常规稻的现状,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常规稻的推广力度、完善优质稻的收购和加工体系、扩大优良品种的规模化种植、平衡开展育种专项支持。
关键词:
杂交稻 常规稻 技术性状 经济效益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符策强 李科祥 黄宏明
本文分析了杂交稻制种机械化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指出它较传统人工法具有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的优点。它的推广有利于种子产业化,加大良种覆盖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贵金 华泽田 陈温福 徐正进 王彦荣
由于根系研究的难度较大,根系育种相对滞后。采用盆栽的方式,对北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进行比较,为水稻高产根系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稻具有明显的根系优势,主要表现在发根力强,根系粗长,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重和根冠比都较大;常规品种则根多、根细而分枝多,根系衰退晚且慢。(2)旱稻品种发根力强、根较长,根系比表面积大,根冠比较大。(3)与粳稻相比,籼稻根较少,根体积较大,根粗长,根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较小,根冠比小,后期衰退早且快。
关键词:
水稻 旱稻 根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丰 袁隆平
为了给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以 15个具有超高产 (单产超过汕优 63 )潜力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 63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 (单株粒重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性状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1)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组合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两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 ,个别组合在生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 ,依赖经济系数的提高也可比对照显著增产 ;2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的增加不是依赖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 ,而是必须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每穗粒数以扩大库容 ,并保证源的有效供给以提高籽粒充实系数 ;3 )每穗实粒数分别与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单株粒重呈...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超高产 产量性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开锋 郑家奎 杨莉 张涛 杨乾华 杨大金
用24个杂交稻组合在四川不同生态区4个试点的11项品质性状数据,研究了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①各性状在基因型和试点间都有较大差异,基因型效应、试点效应都达到1%显著水平,除糊化温度外的其余性状,基因型与试点的互作效应也达到1%显著水平;②存在基因型与试点互作效应的10个性状中,除整精米率可用AMM I1构建稳定性参数外,其余性状用AMM I2构建,所解释互作效应信息的变幅为57.16%~93.89%;③垩白粒率、垩白度的稳定性最差,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整精米率的稳定性较差,是品质稳定性改良的主要性状。
关键词:
杂交稻 品质 稳定性 AMMI模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应江 游书梅 郑家奎 蒋开锋 张涛 杨莉 杨乾华 万先齐 罗婧 李昭祥 高磊
利用高配合力水稻三系恢复系泸恢8258与扬恢34杂交的F2,通过单粒传法获得1个由140个系组成的F8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NCⅡ设计,每个系及2个亲本(共142个系)分别与3种不同胞质的不育系冈46A(冈型)、泸98A(K型)、Ⅱ–32A(印尼水田谷型)杂交,构建的双列杂交群体分别在四川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基地(简称"德阳基地")和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基地(简称"遂宁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分析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5个产量构成要素的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千粒重外,其余4个性状在2个基地的...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重组自交系 产量性状 配合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国华 陈立云 肖应辉 唐文帮 蔡义东 邓化冰 陈月异 何强
为了探明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两系法杂交稻及其再生稻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以5个两系法杂交稻组合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对照)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强化栽培,6个杂交组合平均产量比常规栽培增产5.38%,每穗总粒数的增加是强化栽培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原因;与常规栽培比较,强化栽培再生季产量下降9.62%,有效穗的大幅度减少是强化栽培再生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杂交稻组合对强化栽培的适应性程度不同,并表现出与具体的特性有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桂莲 屠乃美 张顺堂
为了筛选再生力强、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的杂交稻优良组合 ,对 6个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组合在同一栽培条件下比较其再生特性 ,结果表明 ,生育期较长 ,头季后期干物质生产量高 ,可溶性糖含量高的组合再生力强 ;各组合头季稻产量间差异不显著 ;由于各组合再生力不同 ,腋芽萌发有很大差异 ,再生季产量差异显著 ,培矮 6 4S/ E32 ,培两优 5 0 0再生季产量分别比对照汕优 6 3增产 2 6 .19% ,2 3.81% ,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因而培矮 6 4S/ E32 ,培两优5 0 0可作为湖南地区蓄留再生稻品种 .
关键词:
杂交稻 再生稻 特性 产量 腋芽萌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桂君梅 王林友 范小娟 祁永斌 张礼霞 范宏环 金庆生 王建军
【目的】随着籼粳杂交稻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可能。利用InDel分子标记及其成熟的技术,准确地分析品种的籼粳基因型频率、籼粳属性、品种类型与竞争优势水平,对籼粳杂交稻的育种与品种类别的甄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征集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培育的24个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选用18对InDel分子标记引物,检测水稻样品在InDel位点上的粳型基因频率,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采用neI的方法求算参试品种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况浩池 曾正明 罗俊涛 杨扬 陈光珍 何兴材 付均
对2006~2009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26个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性状和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6个组合的有效穗为15.21万/667m2、穗着粒为165.59粒、结实率为78.29%、千粒重为28.76g、稻谷产量为530.83 kg/667m2、增产率为5.24%。在26个组合中仅有一个组合的增产率达到超高产增产指标。在各项指标中有效穗与穗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着粒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增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四川生态条件下,要进一步突破水稻产量水平,在保持一定的田间容穗量的基础上,应该主攻穗粒数和粒重,特别是在现有其它经济性...
关键词:
三系杂交稻 中籼迟熟组合 经济性状 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洋 陈建云 张江丽 普世皇 金寿林 张亮 张春龙 文建成
为明确不同稻作区对杂交籼稻表型的影响, 2014—2015年连续2年对种植于3个不同稻区(双季籼稻区、单季籼稻区和籼粳交错区)的40个籼稻杂交组合的农艺和抗病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对40个籼稻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变化影响很大,而单季稻区的杂交组合性状表现居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之间。双季稻区的穗颈瘟、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严重,交错区是穗颈瘟和纹枯病严重。基于农艺性状和发病情况数据,采用特有性简约性分析法分析,40个杂交组合的综合表型在不同稻作区多数呈现连续分布,在交错区87.5%(35/40)的籼稻杂交组合综合表型发生聚集,单季稻区为75.0%(30/40),双季稻区为57.5%(23/40)。在交错区和双季稻区都适宜种植的籼稻杂交组合占比仅为2.5%(1/40),在双季稻和单季稻区都适宜的杂交组合占比为40.0%(16/4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严洪斌 郭咏梅 宋晶晶 吴云龙 黄平 卢义宣
选用旱稻不育系沪旱1A与10个水稻恢复系配出的10个杂交组合,设水、旱2种处理种植,研究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相对水栽条件而言,在旱栽条件下的10个杂交组合株高降低,有效穗减少,根长和根粗增加,根数减少;粒长、粒宽、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垩白率明显增加,说明杂交稻在旱栽条件下品质相对变差。水栽条件下直链淀粉含量略有升高,但变化幅度小,说明在水分胁迫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因品种而异。因此,研究水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在传统的水栽和旱栽2种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将对抗旱杂交稻组合的选育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思明,夏如冰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将杂交水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本文从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在杂交稻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作物遗传育种科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杂交稻的选育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的巨大需求成为杂交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的长期支持及相关组织的建设加速了杂交稻的传播进程。
关键词:
杂交稻 技术 经济 社会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曾健
本文从加速发展我国杂交稻米经济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入手 ,分析建设杂交稻米经济强国的战略意义和基本条件 ,对建设杂交稻米经济强国 ,实现从杂交稻科技大国、种植大国到杂交稻米经济强国的历史跨越 ,提出了确立一个战略、启动一个计划、创建三个体系的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帅 潘勇辉 孙玉明 郭俊杰 王成孜 凌宁 张燕 郭世伟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常规稻、杂交稻的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形成过程,旨在明确常规稻、杂交稻的生长规律及其对氮素的响应差异。[方法]以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主推的常规稻品种‘镇稻11’和湖南地区广泛种植的杂交稻品种‘Y两优32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 N90:90 kg·hm~(-2); N180:180 kg·hm~(-2); N270:270kg·hm~(-2); N360:360 kg·hm~(-2))对‘镇稻11’和‘Y两优3218’的分蘖动态、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杂交稻在生育前期的生长速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稻,而在开花—成熟期无显著差异。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生物量及产量均在施氮水平为180 kg·hm~(-2)时最高,2016和2017年平均分别为9 167和10 502 kg·hm~(-2)。在各施氮水平下,杂交稻的产量比常规稻显著增加15.62%~45.48%。常规稻与杂交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对氮素的吸收速率较快,地上部的氮素分配比例受水稻品种和氮水平的影响,2个品种水稻穗中的氮素分配在高氮条件下显著低于低氮处理。杂交稻穗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在低氮条件下(N0、N90)显著高于常规稻,在高氮条件下(N270、N360)低于常规稻。在施氮量大于等于180 kg·hm~(-2)时,杂交稻的氮肥农学效率显著低于常规稻。[结论]施氮对水稻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生物量及库容更大,导致杂交稻高产;同时杂交稻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更高,本试验模拟的常规稻和杂交稻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33和76 kg·hm~(-2)。通过氮肥管理可以进一步提升杂交稻的产量并实现高产高效。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