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24)
- 2023(2991)
- 2022(2595)
- 2021(2473)
- 2020(2208)
- 2019(4942)
- 2018(4991)
- 2017(8499)
- 2016(5217)
- 2015(5878)
- 2014(6140)
- 2013(5693)
- 2012(5431)
- 2011(4666)
- 2010(4830)
- 2009(4397)
- 2008(4428)
- 2007(4177)
- 2006(3536)
- 2005(3101)
- 学科
- 济(16191)
- 经济(16179)
- 管理(13334)
- 业(11052)
- 企(9490)
- 企业(9490)
- 方法(8532)
- 数学(7455)
- 数学方法(7209)
- 学(4947)
- 农(4280)
- 中国(4273)
- 理论(4185)
- 财(3942)
- 教学(3548)
- 业经(3327)
- 和(3203)
- 地方(3184)
- 制(3153)
- 银(3150)
- 银行(3136)
- 技术(3046)
- 行(2914)
- 环境(2870)
- 农业(2749)
- 务(2704)
- 财务(2681)
- 财务管理(2669)
- 划(2568)
- 融(2546)
- 机构
- 学院(70788)
- 大学(69620)
- 研究(26807)
- 管理(25245)
- 济(21377)
- 理学(20987)
- 理学院(20714)
- 经济(20622)
- 科学(20119)
- 管理学(20017)
- 中国(19973)
- 管理学院(19918)
- 农(18616)
- 京(16939)
- 所(15639)
- 业大(15251)
- 农业(15251)
- 研究所(14474)
- 中心(12412)
- 江(12107)
- 技术(11393)
- 省(11047)
- 北京(10651)
- 财(10183)
- 院(10118)
- 农业大学(9675)
- 州(9549)
- 范(9093)
- 师范(8948)
- 室(8822)
- 基金
- 项目(49814)
- 科学(36254)
- 研究(33062)
- 基金(32034)
- 家(30385)
- 国家(30133)
- 科学基金(23875)
- 省(22180)
- 划(18532)
- 社会(17310)
- 自然(17032)
- 自然科(16638)
- 自然科学(16627)
- 基金项目(16474)
- 社会科(16333)
- 社会科学(16327)
- 自然科学基金(16260)
- 教育(15887)
- 资助(14335)
- 编号(13745)
- 重点(11942)
- 计划(11819)
- 科技(11725)
- 成果(11338)
- 课题(10968)
- 发(10386)
- 创(9888)
- 部(9853)
- 科研(9639)
- 创新(9346)
共检索到1081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况浩池 袁祚廉 李耘 刘国民 杨乾华
通过4×6不完全双列杂交和多恢系列恢复系的稻瘟病接种鉴定以及多系组合的比较试验并引用省区试结果,分析了通过“多系育种”育成的恢复系的配合力和抗稻瘟病力以及所配组合的丰产性、抗性和稻米品质。结果表明,“多系育种”育成的恢复系在配合力及抗稻瘟病上超过了公共轮回亲本明恢63,所配多系杂交稻组合大部份在产量、抗稻瘟病以及稻米品质上超过了汕优63。多系组合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应用应注意不同的多系组合应因种栽培。
关键词:
杂交水稻,多系育种,恢复系组合,改良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相文 高方远 任鄄胜 吕建群 陆贤军 任光俊
【目的】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长粒型新恢复系,为杂交水稻长粒型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方法】利用常规回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鉴定,结合粒型和低垩白等形态性状选择,将长粒型基因gs3导入短粒型优良恢复系中间材料R33947中。【结果】培育出了4个新的长粒、低垩白和产量较高的改良系。他们的基因位点没有差异,但粒形和产量性状有明显不同。其中,RGL3株系配合力较好,后定名为成恢637。利用该恢复系与优质香稻不育系川康606A配制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川康优637"在长江上游区域试验中比对照F优498增产4.7%,米质优良。【结论】通过常规的回交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鉴定,结合优良形态选择的方法,筛选获得4份gs3纯合的优质抗病改良系,为选育新的优质水稻恢复系提供种质资源。育成优良恢复系成恢637,其与优质香稻不育系川康606A配制的新组合"川康优637"具有品质优良、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等特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永聪 黄俊 廖花 陈海龙 杨丰宇 赖怡帆 张旭辉 刘金灵 王国梁 刘雄伦
为了定向改良籼稻恢复系R389及其配制的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利用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基因Pi9设计特异性功能分子标记Ins1-1,用于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连续回交育种。室内接种抗菌圃分析结果表明,Pi9基因供体亲本75-1-127对20份供试稻瘟病菌中的18个小种表现出高水平抗性,而受体亲本R389对其中11个小种表现出抗性,双亲间抗性表现与抗菌谱差异明显,抗性频率分别为90.0%,55.0%;供体亲本75-1-127在自然稻瘟病病圃的苗瘟和穗瘟抗性表现均为高抗,R389的苗瘟和穗瘟抗性表现均为高感。Ins1-1是一个基于PCR的显性DNA标记,在两亲本间表现出明显且稳定的多态性;在Pi9供体亲本75-1-127和改良获得的R389群体及其配制的杂交种基因组中均扩增出一条大小为513 bp的稳定条带,而在受体亲本R389及两优389基因组中均无扩增产物;Ins1-1标记基因型对稻瘟病抗性表型的辅助选择效率达100%。从26个含Pi9纯合等位基因的BC6F3株系中筛选出一个高抗苗瘟和穗瘟、田间性状与受体亲本R389接近的改良恢复系R389-Pi9,并用它与温敏不育系P88s配制出高抗稻瘟病的两系杂交种两优389-Pi9;田间小区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改良恢复系及其所配置的杂交种的全生育期、株高、结实率、千粒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与相应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表现为遗传背景基本一致,实现了定向改良恢复系R389及其杂交种稻瘟病抗性的目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立云 雷东阳 唐文帮 邓化冰 肖应辉 张桂莲
推广杂交水稻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最有效途径;杂交水稻育种是发展杂交水稻的技术核心;杂交水稻育种方法是决定其选育成效的关键。笔者近年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了总结经验,便于交流,就杂交水稻育种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回顾。探讨杂交水稻育种方向的确定方法和育种目标确定的原则,认为杂交水稻育种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需求,必须符合企业盈利需求,必须符合未来发展需求;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性状选择要做到"全优、中庸、和谐",即双亲遗传距离适当,绝大部分性状的选择只选中间类型的,且所选性状要求达到与人和谐、与环境和谐以及性状之间相互和谐;高度重视亲本优良性状选择和杂交种性状全优...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育种 性状选择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旭明 张受刚 卓伟 马彬林 杨腾帮 梁康迳
采用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有利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选育阶段,进行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实践.育成了32个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试图评价衍生系创新的效果及在实用型亚种间杂交稻改良中的有效利用.通过对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创新过程和主要产量相关性状的鉴定与分析,认识到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创新是一个逐步认识与改良的育种实践.第一,在育种的早期阶段,应聚合多个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并重视分蘖力、千粒重及落粒性状的选择;中期阶段是解决生产实用性问题,改良农艺性状和籽粒充实度;实用阶段是达到推广应用的目标.第二,籼粳交恢复系后代选择技术不同于常规选择法.有效的选择法是用籼粳交恢复系后代与多种类型胞质不育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作楣
讨论了利用光、温敏核不育两用系的杂交稻育种途径。指出核不育两用系除育性不容易稳定外,其配合力选择受育性选择的制约,造成育种工作的低效率。核不育两用系失去了核质互作型不育系具备的自主防护和被动防护的双重功能。初步应用的低温敏不育系,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对温度临界点的压力、方向正好相反,更容易发生混杂退化。核不育两用系繁殖和制种在地域和季节上受到很大限制,而亲本种子却难以控制,可能给杂交稻种子生产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两系法不可能取代三系法而成为杂交稻育种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杂交稻 育种 两系法 核不育两用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娟 高利军 李经成 周维永 邓国富 潘英华 卿冬进 陈韦韦 伍豪 戴高兴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同时编辑多个粒型基因,获得粒长增加、粒宽降低的理想粒型,快速提高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外观品质,为三系杂交稻提供优良亲本材料。【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恢复系桂恢582(GH582)中同时敲除粒型基因GS3、GW8和TGW3,在T_(2)代选择突变位点纯合无标记基因且符合预期目标的单株鉴定为新恢复系,并对新恢复系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及透明度、垩白度、垩白粒率等米质相关性状分析。【结果】对恢复系GH582多个不同粒型突变单株的3个突变基因位点进行测序分析,获得4种突变类型:GW8tgw3GS3,GW8TGW3gs3,gw8TGW3gs3和gw8tgw3gs3。结合粒型分析显示gs3及tgw3基因的单独突变都显著增加了籽粒长(P<0.05,下同);籽粒宽的显著下降主要来自gw8突变;三者同时突变(gw8tgw3gs3)使得籽粒长增加的叠加效应明显。选择三基因位点突变体(gw8tgw3gs3)鉴定为新恢复系GH582E。农艺性状分析显示,GH582E相较GH582,籽粒长由8.62 mm增加至10.21 mm,增加了18.4%;籽粒宽度由2.82 mm下降至2.45 mm,下降了13.1%,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变化(P>0.05)。米质分析显示,由于GH582E米粒长增加,米粒宽降低,使得透明度升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极显著下降(P<0.01),外观品质得到提升。【结论】通过CRISPR/Cas9技术改良粒型可快速提升水稻恢复系的外观品质,促进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杂交稻亲本的育种效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娟 高利军 李经成 周维永 邓国富 潘英华 卿冬进 陈韦韦 伍豪 戴高兴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同时编辑多个粒型基因,获得粒长增加、粒宽降低的理想粒型,快速提高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外观品质,为三系杂交稻提供优良亲本材料。【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恢复系桂恢582(GH582)中同时敲除粒型基因GS3、GW8和TGW3,在T_2代选择突变位点纯合无标记基因且符合预期目标的单株鉴定为新恢复系,并对新恢复系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及透明度、垩白度、垩白粒率等米质相关性状分析。【结果】对恢复系GH582多个不同粒型突变单株的3个突变基因位点进行测序分析,获得4种突变类型:GW8tgw3GS3、GW8TGW3gs3、gw8TGW3gs3和gw8tgw3gs3。结合粒型分析显示gs3和tgw3基因的单独突变均显著增加了籽粒长(P<0.05,下同);籽粒宽的显著下降主要来自gw8基因突变;三者同时突变(gw8tgw3gs3)使得籽粒长增加的叠加效应明显。选择3基因位点突变体(gw8tgw3gs3)鉴定为新恢复系GH582E。农艺性状分析结果显示,GH582E相较GH582,籽粒长由8.62 mm增加至10.21 mm,增加18.4%;籽粒宽度由2.82 mm下降至2.45 mm,下降13.1%,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变化(P>0.05)。米质分析结果显示,由于GH582E米粒长增加,米粒宽降低,使得透明度升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极显著下降(P<0.01),外观品质得到提升。【结论】通过CRISPR/Cas9技术改良粒型可快速提升水稻恢复系的外观品质,促进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杂交稻亲本的育种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田雨 徐俊英 李春海 林拥军 牟同敏
【目的】将抗螟虫的cry1C*转入优良水稻品种9311中,培育具有9311遗传背景的高产、优质、抗螟虫水稻品种,再以改良的抗虫株系作父本配制抗螟虫的杂交水稻组合。【方法】以含有cry1C*的抗螟虫转基因材料T1C-19为供体,9311为受体,通过1次杂交、3次回交和3次以上自交,每个世代进行标记选择,改良的稳定株系和杂交组合进行田间螟虫抗性鉴定、CRY1C*蛋白表达量测定、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和稻米品质分析。【结果】育成了8个具有9311遗传背景并含有cry1C*抗螟虫的近等基因系、配制了56个杂交组合,田间螟虫抗性与供体亲本T1C-19一样,稻纵卷叶螟抗性达到100%,而9311的稻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庆维 刘雪源 蒋宏华
为了探讨种衣剂“适乐时”对杂交稻生产的应用效果,2000年以2.5%悬浮剂按1∶150,1∶250,1∶350,1∶500药种比对三系杂交稻金优402,两系杂交稻香两优68和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进行了种子包衣,并储存10,30,90,180,360和540d,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包衣对90d内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180至540d较对照显著提高,储存540d后,3品种对照发芽率分别降至0,14%,17.5%,而适乐时包衣处理后,发芽率最高仍然可达81.5%,96.9%和84.2%;(2)各处理区与对照区比,秧苗株高、鲜重、茎基粗等有一定的差异,但多数情况下不显著;(3)适乐时包衣和浸种都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升 张启发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以其对目标基因快速而精确的选择为回交育种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运用分子标记辅助的回交育种方法 ,将广谱高抗白叶枯病基因Xa2 1迅速导入到杂交水稻的两个优良恢复系明恢 63和 60 78之中 ,成功地完成了其抗性改良 ,并通过配组而达到了改良杂交水稻抗性的目的。本研究所运用的分子标记辅助的水稻回交育种程序是 :通过一次杂交、三次回交和一次自交的育种程序 ,将目标基因导入到待改良的杂交稻恢复系中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对目标基因片段实施选择的MAS体系检测并选择与目标基因共分离和 /或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基因型 ,使含有目标基因的转移片段小于 3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家奎 阴国大
本文系统的论述了作者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观点:①通过扩大遗传背景,增强杂种优势,提高选择机遇;②统筹兼顾,全面平衡有关量构成因素,以协调产量这一总体矛盾;③超高产杂交水稻的培育,既需注意植株外部形态的改良,又应关注内部生理机能的改善,在扩大“库、源”前体下,使“库、源、流”三者协调发展;④充分认识杂交水稻是由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组形成的特点,在目标性状的选育中,主要着眼于二者优良性状的互补而不必分别求全;⑤综合运用多种育种技术,提高育种效率;⑥特定组合的产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具体表现,产量与环境是密切依存的。因此,只有良种与良法相结合,才能达到产量潜力的进一步突破。根据这一育种思路,育成了超高产中...
关键词:
超高产,育种,实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毓珍 陆作楣 吕兴泉 丁伦友 孙荣才
利用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Xa-5,Xa-7的抗源 DV_(85)衍生而来、但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的 TD-1、TD-2为抗病供体亲本,与对白叶枯病感染的杂交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杂交,在对目标性状——抗白叶枯病持性的强烈选择压下,与轮回亲本回交2次。然后自交,以便于其它有利基因重组,通过按产量与抗性进行鉴定与选择,目前所选育的抗18、抗21、抗25用白叶枯病强菌株浙173接种为高抗(HR),且抗病性状在与感病不育系配组的杂种 F_1中呈完全显性表达。这此抗系与珍汕97A 杂交的 F_1杂种农艺性状都近似于汕优63——珍汕97A/明恢63,在江、皖、豫、鄂等白叶枯病病区的杂交稻生产上有应用前景。再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邹江石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