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61)
- 2023(9365)
- 2022(8393)
- 2021(7980)
- 2020(6690)
- 2019(15581)
- 2018(15616)
- 2017(30108)
- 2016(16656)
- 2015(18707)
- 2014(18655)
- 2013(18569)
- 2012(16865)
- 2011(15117)
- 2010(14845)
- 2009(13403)
- 2008(12778)
- 2007(10882)
- 2006(9321)
- 2005(7888)
- 学科
- 济(62106)
- 经济(62037)
- 管理(46134)
- 业(43093)
- 企(36418)
- 企业(36418)
- 方法(30885)
- 数学(26622)
- 数学方法(26317)
- 农(16085)
- 学(15471)
- 中国(15017)
- 财(14493)
- 业经(13980)
- 地方(12563)
- 和(11302)
- 理论(11159)
- 贸(10903)
- 贸易(10899)
- 农业(10845)
- 易(10579)
- 技术(10258)
- 环境(9879)
- 制(9623)
- 务(9562)
- 财务(9505)
- 财务管理(9490)
- 企业财务(8934)
- 教育(8918)
- 划(8761)
- 机构
- 大学(233257)
- 学院(230883)
- 管理(93840)
- 济(84045)
- 理学(82280)
- 经济(82074)
- 理学院(81377)
- 管理学(79870)
- 管理学院(79482)
- 研究(76031)
- 中国(53547)
- 科学(51275)
- 京(49773)
- 农(41236)
- 业大(39398)
- 所(39161)
- 财(36595)
- 研究所(36210)
- 中心(33753)
- 农业(32796)
- 江(31846)
- 北京(31271)
- 财经(30408)
- 范(30269)
- 师范(29994)
- 经(27703)
- 院(27619)
- 州(26648)
- 技术(25208)
- 师范大学(24280)
- 基金
- 项目(167765)
- 科学(129761)
- 基金(120400)
- 研究(119802)
- 家(106523)
- 国家(105644)
- 科学基金(89402)
- 社会(72458)
- 社会科(68535)
- 社会科学(68513)
- 省(66256)
- 基金项目(65126)
- 自然(60546)
- 自然科(59095)
- 自然科学(59078)
- 自然科学基金(57997)
- 划(56131)
- 教育(54036)
- 资助(49481)
- 编号(49148)
- 成果(39513)
- 重点(37182)
- 部(35927)
- 发(35050)
- 创(34832)
- 课题(33358)
- 科研(32548)
- 创新(32407)
- 计划(31826)
- 项目编号(30702)
共检索到319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继杰 张月辰 史立强 李妙 王国印 万艳霞 赵红霞 王士杰
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保留不同数量叶枝、设置不同密度处理,研究发现,随着叶枝数量增多,单个叶枝籽棉产量占单株籽棉总产的比例降低,留2叶枝处理单叶枝籽棉产量占16%左右,留3叶枝处理占12%左右,留4个叶枝处理占9%左右。同一叶枝数处理中,叶枝之间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别。同时,随叶枝数量的增加,单个叶枝叶面积占单株总叶面积比例减少,留2叶枝处理中单个叶枝叶面积比例占20%左右,留3叶枝处理占15%左右,留4个叶枝处理占13%左右。叶枝铃数占单株总铃数比例也有减少趋势,留2叶枝处理中单叶枝占20%,留3叶枝占15%,留4叶枝占13%,且同一叶枝处理中,各叶枝比例差别不显著。而叶枝的数量对主茎叶和叶枝中...
关键词:
叶枝 产量 贡献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合忠 李维江 唐薇 李振怀 牛曰华 张冬梅
【目的】去叶枝是我国传统的棉田管理技术,但现有研究认为叶枝具有保留利用的价值。因此进一步探索棉花留叶枝的可行性及对库源关系、叶片衰老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与机理十分必要。【方法】于2004~2005年在山东临清比较研究了大田稀植(3.0株/m2)条件下3个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去叶枝和留叶枝后的形态和生理变化。【结果】与去叶枝相比,留叶枝棉花的衣分变化不大,全株平均铃重有所降低,铃数显著增多,2004和2005年的皮棉单产分别比去叶枝的对照提高了9.8%和6.2%,但纤维长度和比强度略低于去叶枝的对照。留叶枝棉株的绿叶比例和冠层叶绿素含量高于去叶枝的棉株,但主茎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却显著低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展茗 李万九 张秀如
运用发育追踪法,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了叶枝发生发育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只有主茎上第4节及其以上节位的叶芽才能发育成有效叶枝,且叶枝成铃数与其着生节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枝经打顶后,叶枝铃主要以伏桃为主。在1~4个叶枝范围内,叶枝数与全株成铃数呈显著间接正相关关系,当达到3个叶枝时,单株成铃数达到了本试验条件下增产显著所要求的铃数。但叶枝数超过一定限度后,全株成铃数会减少。随着果枝始节的提高,叶枝铃贡献率增加,第9节及其以上节位现蕾的棉株,其单株成铃数明显比低节位现蕾棉株多。
关键词:
棉花 叶枝 成铃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古世禄 马建萍
在两种栽培模式下研究了谷子体内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及对子粒的作用。结果表明 ,在谷子生育期间总干物质积累存在着缓慢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和复缓增长期 3个阶段。不同时期干物质分配中心各异。在总干物质中 ,开花前积累量约占 5 5 %~ 6 0 % ,花前光合产物对穗粒贡献率大约为 8%~ 10 %。营养器官在生育后期干重有回升现象。不同栽培模式 ,主要影响其干物质总量大小 ,高产模式总干重明显高于中产模式 ,其中 ,差异最大的是叶片和穗粒干重。
关键词:
谷子 干物质 积累与分配 栽培模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国照
利用杂交中稻田间试验等资料, 深入地分析了影响四川盆区杂交中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关键时期和作用规律, 按穗型、粒型分类建立了杂交中稻生育期、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气候生态模型, 在四川盆区杂交中稻生产布局和生产决策服务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年伟 邓伟 李小林 徐雨然 张锦文 吕永刚 谷安宇 鲁志良
选择影响杂交水稻种子风筛精选中的3个主要因素,研究了各因素对杂交水稻种子精选质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所选因素水平区间,上筛孔尺寸是杂交粳稻滇杂31获选率、杂交籼稻冈优827净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上筛孔尺寸与净度负相关,与获选率正相关;下筛孔尺寸不是净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却是获选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且与之负相关;风速既不是净度也不是获选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筛孔尺寸 杂交水稻种子 精选质量 贡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虹 林晗 孙健 王嘉宇 马殿荣 唐亮 徐正进
在"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育种理论指导下,亚种间杂交为中国北方粳型超级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中国北方栽培粳稻品种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标记Indel与SSILP分析了不同年代与地区北方粳稻品种的籼型血缘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育成品种籼型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籼稻血缘含量与每穗粒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有效穗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进一步对籼粳杂交育成品种的8个产量与品质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育种家通过"选择"将控制穗粒数与粒重的籼稻增产基因GN1a、GS3部分固定于北方粳稻基因组中,淘汰了适口性差的籼稻高直链淀粉基因Waxy以及不符合北方农民收获习惯的籼稻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庄 杨茂成
用曲线方程对太湖鹅及以其为母本的4个杂交组合的仔鹅体重变化和日增重变化进行了拟合,并作出了相应的曲线图.结果:3周龄前的仔鹅生长符合指数函数方程,而3周龄后则几呈直线关系;外来良种的杂交后代日增重最高峰(6周龄)比国内种的杂交后代(7周龄)约提前一周龄,相对增重的最高峰除个别组合外均在2周龄.屠宰结果显示:8周龄的仔鹅已有10%左右的腹脂,可见仔鹅上市日龄不应是传统的10周龄,而应提前至8周龄.根据仔鹅生长发育的规律,在生产中应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即前期应提高成活率,喂足精料;后期应使仔鹅处于一正常的饲养管理环境中,以发挥其生长潜力.
关键词:
鹅 杂交组合 生长发育 屠宰性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学海 李刚华 陆波 罗德强 刘正辉 李敏 蒋明金 陈永莲 丁艳锋
[目的]研究贵州山地不同杂交籼稻生态区水分亏缺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水稻生产区域水分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气象资料分析和田间试验结合的方法,在贵州5个杂交籼稻生态稻区,收集了1986—2015年30 a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在每一生态区的代表试点进行杂交籼稻生育期试验,按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4个阶段分析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结果]30 a贵州5个杂交籼稻生态稻区的安全播种期呈现提前的趋势,黔南、黔东、黔北、黔西南和黔中稻区安全播种期的倾向率分别为-6.5、-5.4、-4.9、-4.7和-4.1 d·10 a~(-1);5个生态区杂交籼稻的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时长相差6.0~17.2 d,黔西南稻区无效分蘖阶段较长、黔南稻区灌浆成熟阶段较短。本田期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由东向西增高,黔西南稻区(612.5 mm)高于其他稻区,30 a杂交籼稻生长前两阶段ET_0呈下降趋势,后两阶段ET_0呈升高的趋势;本田期有效降水量(P_e)由东向西增加,黔西南稻区无效分蘖阶段P_e高于其他稻区,孕穗开花、灌浆成熟阶段P_e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需水量(ET_c)分布在空间上的差异大于时间,5个生态稻区水分亏缺(WD)与有效降水量呈负相关,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阶段WD由东向西南升高、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WD由南向北升高;有效分蘖、孕穗开花阶段WD分别以黔西南和黔中高于其他稻区;各稻区生殖生长阶段的降水协同指数(C_d)低于营养生长阶段,黔北、黔东和黔中稻区孕穗开花阶段的C_d较低。[结论]黔西南稻区有效分蘖阶段水分亏缺较大;黔北、黔东和黔中稻区的孕穗开花阶段水分亏缺较大,降水协同指数降低,因水分亏缺而减产的风险加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盛承发 王少丽 宣维健 王红托
本文综述了世界特别是中国的杂交棉、Bt抗虫棉以及抗虫杂交棉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美国首先研究杂交棉 ,但印度与中国首先大规模应用。Bt转基因抗虫棉首先由美国研究和应用 ,中国紧随其后。由于劳动力低廉 ,加上生物高技术发展较快 ,中国抗虫杂交棉居国际领先地位。这些抗虫杂交棉的抗虫性一般与美国 NC33B相当 ,但产量高 15 %左右。为加速发展 ,当前研究和管理方面的几个问题应予适当解决。
关键词:
Bt棉 杂交种 中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仲篪 孙济中 张金发 刘金兰 汪斌
本文研究了2种类型杂交棉及其亲本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棉花的干物质生产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自叶面积的增大,而不是光合速率的提高。陆海与陆陆杂种的叶面积中亲优势率分别达到80%和30%。在自然强光条件下,海岛棉的光合速率低于陆地棉,但在9000lx的弱光条件下,则高于陆地植。陆海杂种的光合速率介于双亲之间,不表现杂种优势,陆陆杂种的光合速率亦接近双亲。海岛根与陆海杂种的光补偿点低于陆地棉,在3680~4500lx之间,陆地棉的光饱和点可达77000~86000lx,高于海岛棉。海岛棉的叶绿素含量比陆地棉高,但叶素a/b比则比陆地棉低,表明其属于光系统Ⅱ的捕获光能的叶绿素a/b蛋白复...
关键词:
棉花 杂种优势 光合特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正锐 刘爱玉 易九红 李瑞莲 王欣悦 邹茜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施钾量对杂交棉金102、湘杂棉8号、泗阳328的产量和品质及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K2O)量为135~270 kg/hm2,可增加皮棉产量39.13%~57.48%,达极显著水平;单株成铃数、单铃重、衣分分别提高14.24%~40.29%、3.59%~15.51%、0.16%~4.89%;纤维长度、比强度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对麦克隆值无显著影响。施钾量由135 kg/hm2增加至270 kg/hm2时,钾肥偏生产力(PFPk)降低45.93%~48.01%,钾肥农学效率(AEk)降低37.1%~42.9%。金102的钾肥农学效率(AEk)最高,施钾增产效果最...
关键词:
杂交棉 施钾量 产量 品质 钾肥利用效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瑞莲 陈金湘 刘爱玉 周文新 熊格生
2002-2004年,以转基因抗虫棉农杂62,H16,H64的F1,F2,F3为材料,比较了杂种后代的产量优势.结果表明,F1平均皮棉总产量为1296.30kg/hm2,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214.38kg/hm2,平均竞争优势为19.81%;F2平均皮棉产量为1168.65kg/hm2,比对照增产86.73kg/hm2,平均竞争优势为8.01%;F3平均皮棉产量为1117.65kg/hm2,比对照增产35.73kg/hm2,平均竞争优势为3.30%.F1竞争优势最大,其次为F2,F3.F2,F3的衰退率与竞争优势一致,其平均优势衰退率分别下降了12.59%和17.62%.在试验材料中,农杂6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爱玉 李瑞莲 陈金湘
为提高杂交棉产量和品质,采用二次回归最优混合设计(311设计),研究了播期、栽培密度、施氮量三个栽培因子与抗虫杂交棉农杂62早熟性及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栽培因子对群体总果节量、成铃率、总铃数、单铃重、霜前皮棉产量及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处理群体总果节量变幅为(224.1~328.5)×104个/hm2,单株铃数变幅为23.57~52.94个,全株平均单铃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早播使全株平均单铃重降低,密度对单铃重无显著影响,缺氮和早播导致霜前花比例显著增高.经模拟寻优,供试品种农杂62在湖南棉区4月17~18日播种、每公顷栽培2.25×104株、施氮量为262.5kg/hm2时,...
关键词:
棉花 播期 密度 施氮量 早熟性 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