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49)
2023(2390)
2022(1958)
2021(1824)
2020(1538)
2019(3247)
2018(3356)
2017(5181)
2016(3329)
2015(4040)
2014(4057)
2013(3771)
2012(3523)
2011(3215)
2010(3286)
2009(2782)
2008(2764)
2007(2578)
2006(2232)
2005(1936)
作者
(11486)
(9753)
(9635)
(9197)
(6455)
(4799)
(4241)
(3829)
(3782)
(3693)
(3533)
(3357)
(3267)
(3265)
(3224)
(3042)
(3031)
(3022)
(3003)
(2880)
(2608)
(2603)
(2576)
(2374)
(2303)
(2232)
(2209)
(2194)
(2175)
(2094)
学科
(12248)
技术(10715)
管理(10332)
(10036)
企业(10036)
(9291)
经济(9289)
技术管理(5635)
教学(5040)
理论(4421)
方法(4187)
教育(3996)
(3679)
数学(3564)
数学方法(3505)
学法(3403)
教学法(3403)
中国(3150)
学理(3126)
学理论(3126)
研究(2676)
农业(2656)
(2599)
新技术(2562)
高新(2557)
高新技术(2557)
业经(2159)
(2135)
(1916)
贸易(1916)
机构
学院(48957)
大学(47650)
研究(19766)
(15964)
经济(15498)
管理(15465)
(14358)
科学(13658)
理学(13061)
理学院(12897)
管理学(12525)
管理学院(12449)
农业(11919)
(11773)
中国(11381)
业大(11368)
(11262)
技术(10865)
研究所(10854)
(9087)
中心(8226)
(7923)
农业大学(7612)
(7188)
职业(7120)
师范(7078)
北京(6913)
(6893)
(6657)
(6646)
基金
项目(34547)
科学(25505)
研究(24792)
基金(21619)
(20670)
国家(20510)
(16440)
科学基金(16003)
教育(13576)
(13549)
社会(12870)
社会科(12179)
社会科学(12176)
基金项目(11308)
自然(10890)
自然科(10682)
自然科学(10680)
编号(10580)
自然科学基金(10479)
资助(8853)
(8824)
重点(8824)
课题(8730)
创新(8294)
成果(8169)
科技(7997)
计划(7855)
(7781)
技术(7628)
(7621)
期刊
(16794)
经济(16794)
中国(16380)
教育(14590)
研究(13629)
(13609)
学报(12327)
农业(10487)
技术(9603)
科学(9598)
大学(8539)
学学(8082)
管理(6528)
(6268)
职业(5685)
业大(4687)
科技(4686)
技术经济(4298)
(4269)
论坛(4269)
农业大学(4049)
技术教育(3988)
职业技术(3988)
职业技术教育(3988)
(3848)
(2948)
中国农业(2388)
经济研究(2337)
业经(2251)
图书(2223)
共检索到76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开阳  蔡明历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了Ⅱ优 5 0 1的生育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 ,结果表明 ,Ⅱ优 5 0 1作中稻栽培 ,具有生育期适中 ,较耐高温、穗大粒多和结实率高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早、大田有效分蘖期短 ,株型较好 ,生物产量、净同化率和经济产量高等特点。生产上宜采用每hm2 2 5 .6万穴 (11.7cm× 33 .3cm)的密度和促蘖保花法 ,培育带蘖壮秧 ,够苗晒田提高成穗率、确保足够穗数是获得高产的关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承柳  蔡明历  
1992~1994年对5088s/R187、7001s/1514和3130ls/1514等两系晚粳杂交新组合的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组合具有分蘖力较强,光合势大,稳粒数多,生物产量高等优点;但由于结实率较低,使其潜在产量优势发挥不理想。生产上应用这些组合时应以保证足够稳数,提高结实率为重点,切实抓好早播、壮秧、苗足、前促、中控、后健等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广春  孟维韧  全东兴  陈温福  
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以辽优9466为试材,研究了氮、穗肥施用、播量、插秧穴距和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播量>插秧穴距>插秧苗数>穗肥施量。增施氮肥、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是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措施的适宜取值为:施氮量172.4~177.6kg/hm2,穗肥施量14.1~15.9kg/hm2,播量2.2~2.4粒/钵,插秧穴距484.2~515.8cm2,苗数2.9~3.1株/穴,按此栽培方案,可获得9.97t/hm2以上的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明历  卢开阳  陈鹏  赵合明  
对杂交晚籼稻金优928进行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个因素、5个水平的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的土壤种植该组合时,只要肥力水平运用恰当每公顷可产稻谷6750 kg以上。生产上宜采用每公顷插37.5-45万穴,施纯氮210 kg左右,施P2O560-75 kg,施K2O 90-105 kg。若既要获得高产,又要保证稻米有较优的加工及外观品质时,可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和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朴  
生态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本文论述了杂交水稻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将其概括为:在优化种植模式和选用优良组合的基础上,采用培育壮秧、适龄早栽、壮秆健身栽培、科学水肥管理和协调库源矛盾实现高产;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水稻专用肥和改进施肥措施实现减量精确施肥;运用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辅之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污染。2005—2008年在浙江省温州市推广应用该项技术174500hm2,产量增加745.5—873.5kg/hm2,累计增产稻谷143700t,增加效益3.36亿元;同时较大幅度减少了稻作过程对环境的面源污染,实现生态高效栽培的目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晓  胡尚钦  童文  牟方生  黄璐琳  杨伟华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不完全设计研究氮肥、密度和缩节安对抗虫杂交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索川杂13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栽培因子对群体总果节量、成铃率、总铃数、单铃重、霜前皮棉产量及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施氮增加铃重、籽指;增加种植密度将降低籽指和单铃重;施缩节安提高籽指,降低衣分和单铃重.建立了抗虫杂交棉川杂13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型,经回归模拟寻优,获得皮棉产量在1650~1800kg/hm2的技术组合为施纯氮332.0~339.6kg/hm2,密度36520~37089株/hm2,缩节安98.0~100.8g/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包灵丰  林纲  赵德明  李云武  贺兵  
以优质香型杂交水稻宜香2292为材料,在四川南部主要针对基本苗、施肥水平对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设置了9.0、18.0和36.0万株/hm23种水平的基本苗;3个施肥水平,水平1为纯N 75 kg/hm2、P2O537.5 kg/hm2、K2O 60kg/hm2,水平2为纯N 112.5 kg/hm2、P2O556.25 kg/hm2、K2O 90 kg/hm2,水平3为纯N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120 kg/hm2。结果表明宜香2292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要求基本苗随之提高;在相同基本苗水平和相同肥力水平下,适度密植有助于提高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少华  唐仕芳  王三才  别墅  
就杂交棉A-92生长发育特点、干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形成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杂交棉A-92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籽皮棉产量、单株成铃数、铃重、总果节数、节枝比、铃枝比、叶面积系数、根系活力等均高于对照种鄂荆1号,具有明显地竞争优势。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单株叶面积扩大,特别是果枝叶叶面积增长速度较快;产量优势主要表现为早发明显、伏前桃增多和单铃重增加。结合多年示范、试验结果,栽培技术上在适当稀植、发挥单株生产潜力的条件下(密度一般为33000~35000株/hm2),着重抓好促早栽培并抓好苗期至初花期化调技术,防止前期封行过早和旺长;施肥技术上,苗蕾期酌情减少氮肥用量,增加花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雷晓兵  赵保献  梁晓伟  宋汉强  李林  陈润玲  卫勇强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对洛玉4号玉米新品种进行密度和N、P、K不同配比的优化施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洛玉4号高产种植最适宜密度为6~7万株/hm2左右,高产栽培应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洛玉4号最高种植效益时的N、P、K最佳使用比例为N∶P2O5∶K2O=1.82∶1∶1.19,具体使用量为N 270.4 kg/hm2,P2O5148.3 kg/hm2,K2O 177.2 kg/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姜心禄  郑家国  池忠志  何树林  王少华  
在成都平原研究了强化栽培技术模式下的氮肥运筹,结果表明:适宜的纯氮用量为210kg/hm2,最优的运筹方式为底肥:追肥1:追肥2:穗肥=5:2:2:1。移栽后20d第1次追肥,移栽后40d第2次追肥,穗肥倒2叶全展时施用,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洪松  
1992~1995年,以汕优63、K优3号、K优5号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单茎茎鞘干物重与再生力的关系及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1)头季稻生长后期光合物质是影响再生芽生长的主导因素,环境因素仅能通过光合物质间接起作用;(2)头季稻生长后期单茎茎鞘干物重分别与再生芽活芽率、芽长、芽重、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产量、收获指数分别与再生芽长呈极显著负相关;(3)在保证头季稻高产所需有效穗数前提下,提高成穗率、提高头季稻抽穗后单位颖花绿叶占有量、施促芽肥可有效增加母茎单茎茎鞘干物重,实现中稻及再生稻双高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陶诗顺  马均  
以试验资料为基础,对作者近年来提出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新模式”的高产原理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表明:与常规多穴栽培相比,这一新型栽培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秧苗素质,创造出更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形成更为突出的单茎生长优势和更发达更具活力的根系以及更优良的穗部性状,很好地协调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中个体与群体、穗多与穗大等矛盾,实现杂交水稻的高产甚至超高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应斌  
对中国籼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现已育成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在我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一季稻种植产量达到12t.hm2,表现出根系旺盛、分蘖力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以及前期能早发和后期抗早衰的潜在高产优势。有关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超级杂交稻在保持较高经济系数的同时,通过增加生物产量是超高产栽培的主要途径。进一步研究超级杂交稻的产量稳定性、产量形成机理、适宜种植区域,群体诊断指标、优质与高产相协调的关键栽培的技术等,对于建立超级杂交稻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邹应斌  周上游  唐起源  
综述了近年有关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栽培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指出目前已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在中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季稻栽培,产量可达12t/hm2,生育期130~150d,颖花量5.5~6.0万/m2,叶面积指数9~10,株高100~110cm,分蘖力偏强,表现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的潜在高产优势.通过对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生产及其分配、分蘖及其成穗、根系生长及其活力、适宜种植区域及其栽培期、超高产途径与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单本稀植、增施氮肥条件下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栽培环境和农艺调控技术.为了充分发挥超级杂交水稻的高产潜力,有必要对其足穗大穗与高结实率相互协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富贤  张林  熊洪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冬水田高密低肥、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3类栽培模式下,研究了产量及库源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产量及主要库源性状分别在3个栽培模式间、20个杂交组合间及栽培模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交互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20个杂交组合在3种栽培模式的平均产量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分别筛选出了适宜3种栽培模式和同时适宜3种栽培模式的杂交组合。高密低肥模式比其他2种模式增产的杂交组合因有效穗数提高致颖花量增加,而减产杂交组合则因穗粒数明显下降致颖花量降低。结实率低于82%的杂交组合适宜于高密低肥栽培模式,高于86%的组合均适宜于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栽培模式,结实率为82%~86%杂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