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96)
2023(13116)
2022(11294)
2021(10293)
2020(8783)
2019(20091)
2018(19684)
2017(36854)
2016(20253)
2015(22823)
2014(22851)
2013(22816)
2012(21758)
2011(20123)
2010(20619)
2009(19355)
2008(19368)
2007(18004)
2006(15943)
2005(14783)
作者
(64284)
(54074)
(53976)
(50985)
(34337)
(26073)
(24493)
(21041)
(20422)
(19503)
(18490)
(18206)
(17616)
(17438)
(17155)
(16809)
(16504)
(16027)
(15744)
(15560)
(13820)
(13742)
(13315)
(12361)
(12336)
(12186)
(12096)
(12032)
(11263)
(10937)
学科
(89419)
经济(89342)
管理(54223)
(54040)
(42700)
企业(42700)
方法(32730)
数学(27685)
数学方法(27364)
中国(27026)
(25141)
(24679)
地方(24052)
业经(19711)
(18478)
技术(18417)
农业(16894)
(16040)
(16013)
贸易(15998)
(15741)
银行(15682)
(15412)
金融(15406)
(15388)
(15166)
理论(13989)
(13415)
环境(13284)
地方经济(13260)
机构
大学(299168)
学院(298271)
(118555)
经济(115875)
研究(113572)
管理(104352)
理学(87535)
理学院(86364)
管理学(84598)
中国(84512)
管理学院(84031)
科学(74142)
(66549)
(63078)
(61452)
研究所(55840)
(54065)
中心(50815)
业大(50105)
农业(49781)
(48898)
北京(42802)
(41579)
财经(41530)
师范(41028)
(40655)
(39161)
(37831)
(37354)
经济学(36146)
基金
项目(192103)
科学(147081)
研究(135791)
基金(133781)
(119753)
国家(118709)
科学基金(97843)
社会(82516)
(78638)
社会科(77985)
社会科学(77959)
基金项目(70145)
(66030)
自然(63829)
自然科(62302)
自然科学(62274)
教育(62199)
自然科学基金(61110)
资助(55052)
编号(54609)
(47260)
成果(46013)
重点(44892)
(41714)
(40482)
课题(40352)
创新(39292)
计划(37917)
科研(36940)
发展(36891)
期刊
(141127)
经济(141127)
研究(90108)
中国(68715)
(59038)
学报(58071)
科学(49268)
大学(42299)
(41964)
管理(40797)
农业(39910)
学学(39594)
教育(37579)
(29290)
金融(29290)
技术(27817)
业经(23681)
经济研究(22497)
(22110)
财经(20550)
问题(18184)
(17762)
图书(16637)
科技(16471)
(16356)
技术经济(15704)
业大(15490)
(14940)
(13768)
论坛(13768)
共检索到473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晓君  房海  陈翠珍  靳晓敏  王秀云  
从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的病鱼(濒死及死亡不久)中分离到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 mol%的测定。同时,选择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鉴定的60株菌为杀鲑气单胞菌的一个新亚种(subsp.nov.),定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flounderacidasubsp.nov.)。代表菌株HQ010320-1及HQ010320-5的1...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嘉龙  周丽  战文斌  
用玻璃纸平板法提取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sal monicida masoucida的胞外产物(ECP)。毒性试验证实,ECP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具有致死性,其半致死量(LD50)为4.72μg蛋白/g体重。SDS-PAGE表明,ECP由13条蛋白带组成。利用大鼠抗ECP血清进行的Western-blot印迹显示,组成ECP的13条蛋白带中有7条具有免疫原性,能够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产生抗体,其分子量分别为88、70、42、39、36、22和15kDa。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静静  李贵阳  晋怀远  高晔  王会林  李杰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是一种重要的鱼类致病菌,可以感染多种海淡水鱼类。杀鲑气单胞菌包括5个亚种,目前常用的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很难实现亚种的快速精确区分。为实现杀鲑气单胞菌亚种的快速鉴定和检测,针对我国常见的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 salmonicida)和杀日本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 masoucida),本研究开发了其特异性的PCR检测方法。根据Gene Bank已公布的杀鲑气单胞菌基因组信息,选择杀鲑亚种phoB基因和杀日本鲑亚种LOC111476736基因作为目标基因,根据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一步对PCR反应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和酶浓度5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并测试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应用效果。结果显示,2对引物分别可以扩增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522 bp的phoB特异性基因片段和杀日本鲑亚种515 bp的LOC111476736特异性基因片段。杀鲑亚种特异性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64℃,10μmol/L引物、2 mmol/L dNTPs、25 mmol/L MgSO_4和1 U/μL KOD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5、2、1.5和0.5μL。杀日本鲑亚种特异性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64℃,10μmol/L引物、2 mmol/L dNTPs、25 mmol/L MgSO_4和1 U/μL KOD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75、1、1.5和0.5μL。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杀鲑气单胞菌其他亚种等14种其他水产病原菌或常见环境菌为模板进行PCR检测,均无特异性条带。该方法对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检测灵敏度为12.8 CFU/反应(菌体)或17.6 fg/反应(DNA),对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检测灵敏度为23.8 CFU/反应(菌体)或27.2 fg/反应(DNA)。利用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分别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感染后取病鱼组织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方法可以从感染后的大菱鲆中分别检测到相应病原。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的流行病调查和快速诊断提供了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君  秦国民  陈翠珍  房海  阎斌伦  
对从1尾病死的观赏用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L.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较系统的表观生物学性状鉴定。同时,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供试两株纯培养菌(编号:HQ061227-1、HQ061227-2)为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Beijerinck 1889)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damselae subsp.damselae(Love et al.1982;Smith et al.1991),用HQ061227-1株作为代表菌株的1...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军德  房琳琳  王颖  宋思丹  白立红  
收集不同的虫草菌株,对5个虫草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人工栽培和分子鉴定等试验,研究了正常菌株和退化变异菌株间的差异,并从中筛选出最适合开发利用的优良菌种。结果表明:蛹虫草不同菌株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别属于种类差异。在人工栽培试验中,K17菌株的子实体长,颜色橘黄,出草整齐,子囊壳丰富,产量高,每瓶干重达4.67g。K17菌株是5个供试菌株中最适宜人工栽培和开发利用的菌种。5个虫草菌株的ITS序列长度为545~566bp,GC含量为56.11%~57.06%。经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均与蛹虫草有高度同源性,且5个菌株亲缘关系很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嘉龙  周丽  邢婧  绳秀珍  战文斌  
从患溃疡病的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病灶处分离出1株优势菌H1,以浸浴、创伤浸浴、体腔注射和体壁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感染实验,证实菌株H1为养殖刺参溃疡病病原菌,并证明该菌通过体表创伤侵入的方式感染刺参,以创伤浸浴和体壁肌肉注射感染的LD50(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26×107CFU/尾和1.80×107CFU/尾。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mini API系统鉴定,确定菌株H1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ma-soucida)。提取菌株H1的胞外产物(ECP)进行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ECP可导致刺参死亡,其对刺参...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树和  周彩勤  张奎望  刘慧迪  
对新见的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棒孢叶斑病病原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进行形态学、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对病叶进行保湿培养,观察病原菌孢子形态和大小;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温度、 pH值、光照及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测定其对不同寄主致病性;将病原菌的rDNA-ITS,β-tubulin基因和ef-1α基因扩增测序后,在GenBank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多主棒孢在自然发病叶片上形成的分生孢子比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具有更多的隔膜且更长。多主棒孢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5℃不能生长;多主棒孢在pH值为4~11时都能生长,适宜生长的pH值为6~8;光暗交替(12 h光照/12 h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多主棒孢能够利用多种碳氮源,对麦芽糖利用率最高,蛋白胨和酵母膏是最适合的氮源。致病性测定表明:金叶女贞上分离C. cassiicola除了侵染金叶女贞外,还可侵染黄瓜Cucumis sativus,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辣椒Capsicum annuum和茄S. melongena,不同植物叶片上的显症时间及病斑大小存在差异,金叶女贞表现最感病。基于rDNA-ITS序列、β-tubulin基因序列和ef-1α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金叶女贞上分离菌株与黄瓜上分离的菌株归在一个分支,自展支持率为100%。图8表2参24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广和  王坚  钱晓明  朱永祥  王建明  陆仁海  
鳗鲡气单胞菌病一新种ANEWSPECIESOFAEROMONASASPATHOGENINEELS王广和王坚(海安县卫生防疫站,江苏省226600)钱晓明朱永祥王建明陆仁海(南通龙洋水产有限公司,江苏省226634)WANGGuangHe,WANGJ...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莫金凤  姜兰  吴灶和  
为了解乌鳢源舒伯特气单胞菌WL-4菌株的生理生化、生长特性、致病因子等生物学特征,以及其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使用细菌生化鉴定仪检测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比较不同温度、盐度及p H条件下菌株的生长特征;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分析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相关的毒力因子并采用pCR方法扩增毒力基因;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试菌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发现,与模式菌株(ATCC43700)相比,两菌株的大部分生理生化特性相同,16S R RNA基因比对,相似度达99.9%;WL-4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C,最适生长盐度为5,最适生长p H为7;29°C时,腹腔注射感染乌鳢苗种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曹成易  汪开毓  王玲  黄小丽  
从皮肤溃烂的大西洋鲑(Salmon salar)肌肉、肝、肾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AB080226),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了在线Classifer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糖氧化发酵阳性,氧化酶检测阳性,0%NaCl生长;能利用甘露醇,不具运动性,能发酵麦芽糖,葡萄糖产酸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阴性;该菌属于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杀鲑气单胞菌形成一个簇群,同源性高达99.9%以上。综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鉴定其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戴佳傲  韦芬  鲍宝龙  黄旭雄  胡鲲  龚小玲  
为了研究几丁质酶对硅藻杀灭作用,以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和其几丁质酶敲除菌为研究对象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进行共培养并探究其作用差异。结果表明:杀鲑气单胞菌野生株和缺失株分别与牟氏角毛藻共培养48 h后,野生株对牟氏角毛藻的杀藻率达到9.18%,而缺失株无明显杀藻活性;通过扫描电镜进一步发现野生株细菌能够裂解牟氏角毛藻的细胞壁,而缺失株不能。结果证实杀鲑气单胞菌因具有几丁质酶而对藻类具有杀灭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宗瑞  黄晏明  周旗  
白斑弄蝶莫氏亚种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周宗瑞,黄晏明,周旗关键词白斑弄蝶莫氏亚种,生物学,防治盾叶薯蓣(DioscoreazingiberensisC.H.Wright)又名黄姜,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和石灰岩干热河谷地区的稀疏灌丛或竹林中,提取的皂...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宁  时晓  杜迎春  周杰珑  刘建宏  何宏轩  
从患病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的病变组织处分离到1株致病菌,经过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 S rRNA序列分析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该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采用20种药物进行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恩诺沙星等9种抗生素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4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7种抗生素耐药。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刘宗晓  刘荭  史秀杰  高隆英  岳志芹  吕建强  何俊强  江育林  谢从新  
选取杀鲑气单胞菌A层A蛋白(VapA)保守序列,利用Primer Express 2.0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以ATCC标准株10倍系列稀释,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后进行实时定量PCR,制作标准曲线。通过SDS软件获得细菌数量(X)与Ct值的关系为:Ct=-3.1574lgX+43.6841(相关系数R2=0.992)。实时定量PCR的检测限为6个细菌。建立的方法对杀鲑气单胞菌典型株和非典型株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其他细菌没有交叉反应。杀鲑气单胞菌实时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对于快速口岸检疫、临床诊断和疫病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成永丽  陈健  杨琳  杨凡  雷梦成  傅琴  周毅峰  唐巧玉  
【目的】研究不同硒含量土壤中生长的紫云英和大豆共生根瘤菌种类和硒耐受能力。【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从植物根瘤中分离根瘤菌,提取根瘤菌总DNA,进行16S r DNA扩增、克隆与测序,并建立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再将各菌株在不同浓度含硒平板上进行培养,以菌落变红为临界条件,筛选各菌株的硒耐受能力。【结果】(1)从高硒土壤上生长的紫云英和大豆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根瘤菌菌株,从低硒土壤上生长的大豆根瘤中分离纯化出1个根瘤菌菌株。(2)6个菌株分属4个不同的属别,竹山、炼铁湾、渔塘坝紫云英根瘤菌供试菌株归属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低硒大豆根瘤菌供试菌株归属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高硒大豆根瘤菌供试菌株归属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曾家紫云英根瘤菌供试菌株归属根瘤菌属(Rhizobium)。(3)竹山、炼铁湾、渔塘坝紫云英根瘤菌耐硒能力均为6μg/m L,曾家紫云英根瘤菌耐硒能力为5μg/m L,低硒、高硒大豆根瘤菌耐硒能力均为3μg/m L。【结论】在高硒自然环境(竹山、炼铁湾、渔塘坝、曾家)下生长的根瘤菌有较强耐硒能力,紫云英根瘤菌的耐硒能力高于大豆根瘤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