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65)
- 2023(9004)
- 2022(8135)
- 2021(7735)
- 2020(6478)
- 2019(15079)
- 2018(15234)
- 2017(29387)
- 2016(16048)
- 2015(18009)
- 2014(18034)
- 2013(17928)
- 2012(16231)
- 2011(14527)
- 2010(14146)
- 2009(12769)
- 2008(12122)
- 2007(10198)
- 2006(8761)
- 2005(7387)
- 学科
- 济(61181)
- 经济(61115)
- 管理(45472)
- 业(42837)
- 企(36345)
- 企业(36345)
- 方法(31217)
- 数学(27110)
- 数学方法(26801)
- 农(15616)
- 中国(14851)
- 学(14509)
- 财(14504)
- 业经(13468)
- 地方(12841)
- 理论(10823)
- 和(10619)
- 贸(10497)
- 贸易(10492)
- 农业(10491)
- 环境(10210)
- 易(10172)
- 技术(10099)
- 务(9550)
- 财务(9492)
- 财务管理(9478)
- 制(9344)
- 企业财务(8985)
- 划(8926)
- 教育(8769)
- 机构
- 大学(223220)
- 学院(221371)
- 管理(92605)
- 济(82721)
- 理学(81451)
- 经济(80822)
- 理学院(80588)
- 管理学(79177)
- 管理学院(78803)
- 研究(71394)
- 中国(50540)
- 京(47439)
- 科学(47241)
- 农(36107)
- 财(36031)
- 业大(35818)
- 所(35802)
- 研究所(33135)
- 中心(31912)
- 江(29984)
- 财经(29797)
- 北京(29754)
- 范(29270)
- 师范(29017)
- 农业(28525)
- 经(27172)
- 院(26097)
- 州(25444)
- 技术(23799)
- 师范大学(23583)
- 基金
- 项目(161181)
- 科学(126190)
- 研究(116664)
- 基金(116593)
- 家(101721)
- 国家(100896)
- 科学基金(86821)
- 社会(71190)
- 社会科(67387)
- 社会科学(67368)
- 省(63624)
- 基金项目(63219)
- 自然(58570)
- 自然科(57188)
- 自然科学(57175)
- 自然科学基金(56102)
- 划(53546)
- 教育(53299)
- 资助(48138)
- 编号(48019)
- 成果(37971)
- 重点(35454)
- 部(34902)
- 创(33580)
- 发(33555)
- 课题(32493)
- 创新(31214)
- 科研(31206)
- 项目编号(29909)
- 大学(29899)
共检索到3050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亮 李伟声 周游 孙东磊 张清鹏 张志祥
建立了甘蔗上杀虫双残留的简便检测方法,并对其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甘蔗中杀虫双经转化为沙蚕毒素,三氯甲烷萃取,FPD-GC检测,外标法定量,在浓度为0.05~0.50 mg/kg的添加范围内,杀虫双在甘蔗上的平均回收率为102.52%~103.89%,相对标准偏差为1.89%~9.95%。甘蔗中杀虫双的消解趋势符合方程Ct=C0e-kt,消解半衰期为14.61~14.89 d,属难降解农药。
关键词:
杀虫双 甘蔗 检测方法 消解动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植新 林明珍 覃建林 莫仁甫 李志玲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克线丹在甘蔗中的残留量,方法准确度92.78%-99.03%,精密度标准差0.2166~1.8930mg/kg。最小检出量7.5758×10-10g,最小检测浓度0.0061mg/kg。每公顷面积施有效剂量3000~6000g,施后180~240天检测,甘蔗中最终残留量<0.006mg/kg。在甘蔗中的残留量消解动态方程,南宁市郊区C=0.0257e-0.0477T、广州市郊C=0.0520e-0.0651T。在甘蔗中的半衰期11~15天,在土壤中为21—23天。参照FAO/WHO标准,克线丹对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0.05μg/kg天,我国规定克线丹在甘蔗上的最高残留限量0.1m...
关键词:
克线丹,甘蔗,残留动态,安全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狄义宁 谢林艳 谷书杰 马豪 刘鲁峰 何丽莲 李富生
为进一步挖掘甘蔗栽培种及其亲缘野生种中内生菌的功能与价值,筛选出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功能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用于促进甘蔗产业的增收增产。以前期分离纯化获得的589株甘蔗内生细菌为基础,筛选并鉴定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促生长特性的功能菌株。在此基础上,对菌株产生的有机酸、吲哚乙酸(IAA)和嗜铁素也进行了定量测定与种类划分。结果表明:共有12株功能菌株被筛选得到,分别编号为B7、B9、C9、D5、E12、F5、G3、H5、J8、L9、M3、O9,其中多株菌株同时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生物学活性;12株菌株分别属于Pantoea、Pseudomonas、Enterobacter、Serratia、Acinetobacter和Bacillus 6个属。进一步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3与C9对于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溶解能力较强,溶磷量分别为1 386.97±331.96与2 523±68.17mg/L;菌株M3解钾能力较强,解钾量为8.59±0.08mg/L;各菌株所产生的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其次为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12株功能菌株可产生IAA及嗜铁素,但产生嗜铁素的种类随菌株而异;各菌株与甘蔗种苗共培养过程中均能促进甘蔗种苗芽长与根长的生长,其中表现较优的有E12、C9、G3菌株处理组。该研究可为后续微生物菌肥开发奠定材料基础,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蔗 内生细菌 促生长 植物激素 有机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红叶 陈斌 李正跃 杨进成 杨坚 单洪芳 阮映伟 郑国良
2009年4~8月,在云南省新平县水塘镇南秀村和德宏州陇川县章凤镇小怕浪村甘蔗种植基地,调查分析了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及捕食性瓢虫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净种田与间作田绵蚜的虫情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但净种田绵蚜虫情指数显著高于间作田(新平:F=55.43,P<0.01),表明间作田中捕食性瓢虫在甘蔗绵蚜种群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甘蔗 玉米 间作 绵蚜 瓢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家文 张跃彬 刘少春
针对铜、铅锌、锡3种尾矿,选用能源甘蔗在3种不同改良方式的盆栽试验,不同盆栽处理以m(尾矿砂)∶m(水稻土)分别为7∶3,8∶2,9∶1配比混合而成。结果表明,除Cu3有减产外,其余处理均比对照增产,其中增产较大的处理是Sn2、Cu1和Sn1。甘蔗的根系除Pb1处理,其余处理均比对照增产。不同配比的尾矿砂对制糖工艺指标糖分、纤维分、简纯度、还原糖有不利的影响,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尾矿砂和水稻土的配比,铜尾矿与土壤的配比用8∶2,锡和铅\锌尾矿与土壤的配比用9∶1较合适(重量比)。该研究结果对指导能源甘蔗在尾矿山上的植物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能源甘蔗 尾矿砂 产量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游 张宁 黄其亮 张志祥
建立了甘蓝上鱼藤酮残留的简便检测方法,并对其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蓝中鱼藤酮经乙腈提取,柱层析法净化,UVD-HPLC检测,外标法定量,在浓度为0.02~0.5 mg/kg的添加范围内,鱼藤酮在甘蓝上的平均回收率为89.68%~98.20%,相对标准偏差为3.13%~6.45%。甘蓝中鱼藤酮的消解趋势符合方程Ct=C0e-kt,消解半衰期为1.21~1.68 d,属易降解农药。
关键词:
鱼藤酮 甘蓝 检测方法 消解动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覃振强 韦金菊 黄伟华 邓展云
粉蚧是甘蔗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文章对甘蔗粉蚧的分类地位、种类、发生危害、生物学特性、生物防治资源、监测预警及防治措施等进行了介绍,共记录了甘蔗粉蚧42种,甘蔗粉红粉蚧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及病原真菌分别为12、31和4种。并对甘蔗粉蚧今后的研究重点及难点进行了讨论,建议对已发生的甘蔗粉蚧尤其是甘蔗粉红粉蚧的生物学和关键控制技术研究,及从植物抗性和分子水平加强相关研究。
关键词:
甘蔗粉蚧 粉蚧科 粉红粉蚧 研究进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为中 陈引芝 刘红坚 李松 汪淼 翁梦苓 王天算 苏树权 余坤兴
为优化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的环境条件,提高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行了外界环境因素对甘蔗无根试管苗瓶外生根及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肥力基质(如商品基质)处理的无根试管苗成活率低,但成活植株生长快,植株高;而低肥力基质(如新鲜河沙土)有利于无根试管苗生根成活,但植株生长慢;适合甘蔗无根试管苗移栽的基质包括新鲜河沙土、田园土和河沙与田园土的混合物。温度、光照和湿度是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维持高存活率的关键外部因素,利用遮阳网和盖膜等措施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可使试管苗的生长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环境条件。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有利于简化传统甘蔗试管苗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甘蔗健康种苗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甘蔗 无根试管苗 瓶外生根 存活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德龙 牛安妮 邓挺 钱发军 石琴 罗铁贤 黎雪
硅肥对甘蔗试验效果表明,在不同地点、不同品种上,每公顷施硅肥750kg与对照不施硅肥相比,增产率达10.9%~23.2%。施用硅肥后的甘蔗,植株生长挺拔,叶片清秀、光亮,病中害减少,抗逆性好。施用硅肥平均每公顷增收5242.50元,投入产出比为1∶17.5。
关键词:
硅肥 甘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尚东 谭宏伟 李杨瑞
通过介绍日本甘蔗生产现状(自然条件、栽培面积、产量以及栽培模式)及研究动向(育种、栽培技术、环保和综合利用开发领域),以增进对日本甘蔗产业的了解。同时,建议加强与邻国日本在甘蔗生产等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日本甘蔗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广西甘蔗单产和生产效率,实现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日本 甘蔗 生产现状 研究动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昆 蔡青 刘家勇 毛钧 范源洪
作物生长模型在农业生态研究、作物管理、产量预测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甘蔗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综述和回顾,对应用最广泛的2个主要模型(澳大利亚APSIM–Sugarcane和南非CANEGRO)的优势及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AUSCANE和QCANE等其他甘蔗模型作了介绍。对甘蔗模型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爱丽 张木清 陈如凯
对11个甘蔗及其近缘属供试材料,以锚定简单重复序列为引物,通过PCR扩增和凝胶电泳,从100个引物(来自UBC#9)中得到32个引物的清晰特异图谱.出现清晰条带的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19个,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3个,四、五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分别为2、3个,5′简并基序引物4个.引物(AC)n产生的多态性条带最多,其次是5′简并基序引物和(GT)n.所有(AG)n引物和6个(TC)n引物中的5个产生多态性条带,说明甘蔗基因组中含有丰富的AG/TC重复序列.总的来看,不同属间平均出现11.6条多态性条带,属内9.5条,种内有6.6条.对32个引物的特征图谱进行聚类分析,树状图与Irvine的分类结...
关键词:
ISSR标记 甘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洪博 陆鑫 毛钧 苏火生 林秀琴 徐超华 李旭娟 蔡青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是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而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是甘蔗体内蔗糖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对甘蔗中蔗糖的合成、积累和抗逆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介绍蔗糖磷酸合成酶在甘蔗蔗糖代谢中的作用和SPS家族基因的克隆、分类、表达活性和功能,分析SPS基因在甘蔗不同种中的单核苷酸位点突变、插入、缺失和氨基酸变异情况,期望为甘蔗蔗糖磷酸合成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蔗 蔗糖磷酸合成酶 研究进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