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74)
2023(11606)
2022(9748)
2021(8948)
2020(7007)
2019(15708)
2018(15104)
2017(28591)
2016(15731)
2015(16864)
2014(16594)
2013(16417)
2012(15562)
2011(14282)
2010(14266)
2009(12867)
2008(12685)
2007(11211)
2006(9982)
2005(9090)
作者
(49777)
(41616)
(41324)
(38910)
(26626)
(20294)
(18537)
(16239)
(15790)
(14768)
(14416)
(13819)
(13604)
(13198)
(13192)
(12873)
(12590)
(12250)
(12044)
(11932)
(10819)
(10369)
(10189)
(9489)
(9473)
(9340)
(9282)
(9220)
(8495)
(8315)
学科
(67565)
经济(67497)
(41922)
管理(40348)
(31007)
企业(31007)
方法(23872)
中国(21563)
数学(20862)
数学方法(20690)
(20249)
地方(20112)
业经(15901)
(15322)
(15098)
农业(14218)
(13609)
贸易(13599)
(13108)
(12416)
银行(12363)
(12346)
(12341)
金融(12339)
(11963)
环境(11323)
技术(11308)
地方经济(11195)
(11120)
(8994)
机构
学院(225138)
大学(223344)
(91440)
经济(89645)
研究(86344)
管理(79806)
理学(68755)
理学院(67793)
管理学(66488)
管理学院(66088)
中国(63257)
科学(57286)
(53143)
(47939)
(46500)
研究所(42680)
农业(42167)
业大(40929)
(40615)
中心(38045)
(34328)
财经(32095)
(30881)
北京(30023)
(29648)
(29392)
(29314)
师范(29143)
经济学(27955)
(27644)
基金
项目(155739)
科学(120791)
基金(112070)
研究(104791)
(102356)
国家(101455)
科学基金(84419)
社会(67411)
社会科(63984)
社会科学(63968)
(62701)
基金项目(59502)
自然(56595)
自然科(55318)
自然科学(55290)
自然科学基金(54317)
(53137)
教育(46748)
资助(45179)
(39154)
编号(39133)
重点(35976)
(32904)
(32868)
计划(31856)
创新(30914)
成果(30746)
科研(30566)
发展(29935)
(29459)
期刊
(102932)
经济(102932)
研究(64577)
(49495)
中国(48294)
学报(48032)
科学(40596)
大学(34601)
农业(33715)
学学(33282)
(29650)
管理(29289)
(23273)
金融(23273)
教育(21927)
业经(18676)
(17789)
经济研究(17475)
技术(16641)
财经(15779)
问题(13773)
业大(13654)
(13574)
(13024)
科技(12492)
农业大学(11725)
商业(11161)
(10907)
技术经济(10288)
世界(10065)
共检索到340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旋  祝林虎  孔梦洁  张娇  徐晓云  潘思轶  胡婉峰  
以常山胡柚、广西玉林百香果为原料制备胡柚百香果复合果汁,应用风味剖面法、电子鼻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探究巴氏杀菌和超高压杀菌对胡柚百香果复合果汁的挥发性成分和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巴氏杀菌果汁的蒸煮味和苦味变化最为明显,巴氏杀菌果汁与未杀菌果汁风味差别较大;超高压杀菌果汁与未杀菌果汁风味较接近,风味变化不大;未杀菌、巴氏杀菌和超高压杀菌的复合果汁中挥发性成分各为43、24和31种,总含量分别为18.67、7.73和14.33μg/mL;巴氏杀菌果汁中阿魏酸、圣草酚和柚皮素含量明显下降,分别下降31.58%、24.15%和67.40%,苦味物质柚皮苷含量上升,VC和总酚含量显著下降;超高压处理后胡柚百香果复合果汁的酚类物质损失较小,VC、总酚和柠檬酸等含量保留率在90%以上。由此表明,巴氏杀菌对胡柚百香果复合果汁的挥发性成分破坏更严重,而超高压杀菌则能较好地保留果汁原有的品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旋  祁姝旖  斯琴格日乐  白冰  石月  
为研究萃取头及样品制备方式对碰碰香茎、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并运用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utomated mass spectral deconvol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AMDIS)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5μm PDMS/DVB在萃取碰碰香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及种类上优于75μm CAR/PDMS和100μm PDMS;茎、茎浆、叶及叶浆中分别鉴定出40,43,41,4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单萜烯、倍半萜烯及单萜醇、酯等含氧衍生物,其中茎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分别是α-古巴烯18.6%、柠檬烯13.2%、乙酸龙脑酯12.1%;茎浆中分别为芳樟醇22.4%、乙酸龙脑酯19.2%、α-古巴烯8.4%;叶中分别为芳樟醇13.4%、柠檬烯10.1%、α-古巴烯9.5%;叶浆中分别为芳樟醇15.9%、β-石竹烯10.5%、萜品油烯10.1%。经研磨,茎中挥发性成分单萜烯、倍半萜烯含量极显著减少(p<0.01),单萜含氧衍生物含量极显著增加(p0.05),单萜含氧衍生物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倍半萜烯含量显著减少(p<0.05)。可见,研磨处理增加了碰碰香挥发性成分中单萜含氧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党弟  黄旭萍  唐启文  韦晓霞  李斌奇  Ralf Oelmüller  陈发兴  
为研究印度梨形孢对百香果抗寒性的影响,以‘福建百香果3号’为材料,将印度梨形孢在百香果幼苗根系定殖30 d后进行0 ℃低温处理,分别在处理0、6、12和24 h时测定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印度梨形孢的定殖显著提高了百香果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低温胁迫12 h后,接种印度梨形孢的百香果幼苗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分别提高了60.16%、28.27%、21.31%和23.23%,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氢(H_(2)O_(2))和超氧阴离子(O~(-)_(2)~(.))浓度降低了81.06%、9.96%和21.96%;低温处理24 h后,接种印度梨形孢的百香果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8.18%)显著升高。可见,印度梨形孢共生植株的细胞膜稳定和抗氧化能力强,说明该内生真菌能够提高种苗的抗寒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辛广  刘长江  侯冬岩  
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SDE)提取南果梨果心挥发性成分,测得南果梨果心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为0.25 %,用GC/MS法从南果梨果心挥发性成分中分离并确认出50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通过G1710BA化学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性成分中的百分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依兰烯(29.78 %) ,2,6 -二甲基 -6-(4-甲基 -3-丙烯基)双环[3.1.1]庚 -2 -烯(9.53 %) ,1-甲基 -4-(5 -甲基 -1-甲烯基 -4-己基)环己烯(6.43%)等 ,占总检出量的80.66%。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宾  崔亚辉  徐芳  欧阳杰  
板栗花是板栗的雄性花序,香味柔和,含有多种芳香性成分,但由于板栗的雌雄花比例悬殊,大部分雄花被废弃。为了实现对板栗花的深度开发利用,以河北迁西4个品种(早丰、燕龙、紫珀和燕魁)的板栗雄花为原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法(SDE-GC/MS)提取了鲜花以及用盐水保存6个月的板栗花中的挥发油,并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鲜板栗花挥发油中含有35种挥发性成分,盐水保存的板栗花挥发油中含有20种挥发性成分,但是两者中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均为α-甲基苯甲醇丙酸酯、壬醛、苯乙酮、芳樟醇,其相对百分含量相差较小,表明盐水保存对板栗花挥发性香气成分影响较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施文正  王锡昌  陶宁萍  刘源  许茜  
采用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抽血和急杀致死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抽血致死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有影响,对红肉部分无影响或影响不大;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吸附草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抽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出27、29和47种挥发性成分,急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42、41和43种挥发性成分,可见致死方式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相对来说对红肉的影响较小;鱼血中确定4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34种为芳香族化合物,相对含量达75.59%。因此,建议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立峰  王红玲  姚轶俊  张怡一  陈静宜  汪海峰  石嘉怿  鞠兴荣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包装方式大米储藏过程中食用品质(质构品质、糊化特性)以及挥发性成分,判断大米品质的变化,为小包装(规格为10 cm×18 cm)大米保鲜技术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以‘粳稻99号’为材料,将大米采用编织袋包装、自然密闭缺氧包装及抽真空包装3种方式,分别置于15℃、25℃和30℃(60%湿度)的环境下储藏180 d。每月对其食用品质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蒸煮米饭弹性、回复性逐渐下降,硬度、黏着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各项指标变化幅度较大。3种包装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进伟  胡晓  陈胜军  吴燕燕  王悦齐  潘创  黄卉  
为了探究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对卵形鲳鲹的理化特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实验对腌制加工后鱼肉的基本营养成分、盐含量、pH、硫代巴比妥酸(TBA)值、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在腌制加工后,卵形鲳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升高、而水分含量下降,其中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中水分含量分别为53.71%±0.97%、61.45%±0.72%和59.29%±1.41%。与卵形鲳鲹原料相比,干腌、超声波辅助腌制、湿腌鱼肉中盐含量增加,依次为(3.29±0.15)、(2.64±0.02)和(2.15±0.11) g/100 g,而在腌制加工后鱼肉的pH值下降。在腌制加工后,卵形鲳鲹的脂质发生氧化反应,TBA值增加,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的TBA值分别为(0.80±0.07)、(0.55±0.09)和(0.73±0.08) mg MDA/kg,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冻藏保鲜、干腌、湿腌、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中分别检测出54、56、62和5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醇类和酮类,对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作用。研究表明,卵形鲳鲹经3种不同腌制方式加工后,干腌鱼肉水分含量最低,而盐含量和TBA值最高;超声波辅助腌制鱼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醛类、醇类相对含量最高,而pH值最低。本研究可为腌制加工及生产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群  傅凌韵  郑宝东  宋洪波  张龙涛  许正金  
传统湘西腊肉经蒸煮、油炸和微波3种烹饪方式处理后,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腊肉共鉴定出117种挥发性成分,主体成分为酸类化合物(7种)、酯类化合物(15种)、羰基类化合物(29种)、酚类化合物(38种)、醇类化合物(10种)和碳氢化合物(18种).微波加热形成的风味化合物种类最多,达60种,且醇类、酸类和酯类化合物最多;蒸煮次之,为49种;油炸最少,仅42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超桦  平野敏行  铃木健  白井隆明  
新鲜鲫具有以草腥味、泥土味等混合的气味 ,其强度以内脏最强 ,皮次之 ,肌肉最弱。采用GC -嗅觉感官试验和GC -MS鉴定分析结果表明 :同鲫特征气味最为相关的成分为己醛 ;其他相关物质有 1-戊烯 - 3 -酮、2 ,3-戊二酮、1-戊烯 - 3-醇、反 - 2 ,顺 - 4-庚二烯醛、1-辛烯 - 3-醇、1,5 -辛二烯 - 3 -醇等C5~C8的羰基化合物和醇类。鲫的鱼皮和鳃的粗酶液中存在着类脂肪氧合酶活性 ,由底物花生四烯酸生成 3种C8挥发性成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金顺  王新风  薄莹莹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components of Paeonia veitchii roots were extracted respectively from steam and water residue by using water steam distillation,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ere evaluated against 6 bacteria(Escherichia coli,Staphylococcus aureus,Salmonella sp.,Bacillus megaterium,Bacillus...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金顺  
The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components in flower of Elaeagnus angustifolia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 and extraction respectively from steam and water residue,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GC-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nents from ...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汝成  熊善柏  鲁长新  曾令彬  
运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初步鉴定了不同工艺制作的腌腊鱼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结果表明:腌制可促进鱼中挥发性物质及前体向腌腊鱼相关风味物质的转化;酯类化合物是腌腊鱼中可能的特征性风味物质,2种浓度盐水腌制的腌腊鱼中均含有乙酸-11-十二烯-1-酯、十二酸甲酯、12-甲基十三酸甲酯、14-甲基十五酸甲酯、Z-9-十六烯酸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叔丁酯等多种酯类化合物,但主要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明显;低温干燥有利于促进腌腊鱼风味的形成,干燥时应使用较低的温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国宾  薛红芬  汤晓莉  杨明挚  陈善娜  陈小兰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收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培养的铜绿微囊藻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分离并鉴定了56种化合物,光下41种,暗下39种,其中24种为共有物质。暗下生长较光下生长的铜绿微囊藻中,醇类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由光下47.69%下降为暗下5.19%),烷类、烯类、苯类物质略有下降;而酸类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光下为0.78%,暗下为12.93%),酮类、胺类、酯类所占比例也明显上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熊学斌  夏延斌  邓后勤  吴灿  
以湖南郴州产野山椒为原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对原干、烤香、焦盐3类加工型野山椒粉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辣椒粉中共鉴定出105种成分,其中37种为3类辣椒粉共有;原干椒、烤香椒、焦盐椒中的挥发性物质分别为58、93、55种,其中,己酸己酯、2-甲基丁酸己酯、3-甲基丁酸己酯等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其次为烷烃类和烯烃类;与原干辣椒粉相比,烤香野山椒粉和焦盐野山椒粉中的酯类物质含量降低,烷烃类物质含量增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