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8)
- 2023(240)
- 2022(230)
- 2021(230)
- 2020(191)
- 2019(360)
- 2018(359)
- 2017(445)
- 2016(473)
- 2015(502)
- 2014(437)
- 2013(459)
- 2012(460)
- 2011(475)
- 2010(475)
- 2009(405)
- 2008(415)
- 2007(372)
- 2006(320)
- 2005(294)
- 学科
- 害(1588)
- 学(1547)
- 虫(1482)
- 生物(1351)
- 虫害(1303)
- 病虫(1200)
- 病虫害(1200)
- 防(1029)
- 防治(1007)
- 治(1006)
- 微(964)
- 微生(963)
- 微生物(963)
- 生物学(859)
- 及其(783)
- 微生物学(748)
- 病害(716)
- 菌(553)
- 鱼(543)
- 各种(458)
- 水产(421)
- 壤(367)
- 土壤(366)
- 类(350)
- 物(347)
- 传(302)
- 敌(285)
- 敌害(285)
- 草(279)
- 病(271)
- 机构
- 学院(7291)
- 大学(7285)
- 农(6528)
- 农业(5395)
- 科学(4915)
- 研究(4292)
- 业大(4090)
- 农业大学(3634)
- 所(3326)
- 室(3305)
- 实验(3253)
- 研究所(3217)
- 实验室(3188)
- 重点(2969)
- 业(2956)
- 省(2648)
- 生物(2577)
- 中国(2141)
- 技术(2100)
- 科学院(1949)
- 植(1850)
- 林(1678)
- 物(1660)
- 植物(1627)
- 部(1583)
- 京(1572)
- 中心(1528)
- 保护(1496)
- 学生(1489)
- 工程(1456)
共检索到9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迪 朱峰 鲁旭鹏 王媛媛 朱晓峰 段玉玺 陈立杰
杀线虫真菌Simplicillium chinenSe菌株Snef5分离自柞蚕茧蛹体内,其发酵液对多种线虫均具有较高的致死作用。为筛选对南方根结线虫强毒与弱毒的菌株,采用紫外照射、硫酸二乙酯处理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等3种诱变方法对菌株Snef5进行诱变育种,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8株强毒菌株,3株弱毒菌株。复筛后获得毒力稳定的菌株共4株,包括强毒菌株uV-17和uV-18,弱毒菌株uV-15和T-25,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诱变处理效果最佳。诱变菌株uV-17、uV-18、uV-15和T-25的获得,为将来对杀线虫活性基因簇进行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苏筱雨 王婧 任晓婧 李会平
【目的】对分离自美国白蛾幼虫虫尸的1株白僵菌菌株BH01进行紫外线诱变,以获得高毒力突变株,为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工程菌株。【方法】将白僵菌的孢子悬浮液置于紫外灯下进行诱变处理,诱变处理后获得的菌株进行培养后以产孢量超过原始菌株2倍以上作为依据筛选正向突变菌株,测定其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的致病力,筛选高毒力突变株进行继代培养,研究其产孢量和致病力的稳定性。【结果】对原始菌株BH01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后获得28个菌落,孢子校正死亡率为85.5%,将获得的菌落重新接种于PDA平板上得到产孢量高于原始菌株2倍以上的正突变株BH01-5、BH01-12、BH01-25。其中诱变菌株BH01-5对美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金林 徐扩 李川 马娟 董金皋
对灰葡萄孢BC4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得到了15个诱变菌株,经测定筛选出BC4-1、BC4-2和BC4-15等3个诱变菌株中以BC4-1菌株效果最好。试验发现,用于毒素产生的PD培养基的pH值对产毒能力影响很大,以pH4.0最优。用三氯甲烷、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培养滤液制备BC-粗毒素,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乙酸乙酯萃取所得粗毒素对杂草种子萌发及生长抑制作用最强。通过柱层析法和HPLC法分离和纯化除草活性组分,得到1个在271nm有最大UV吸收的化合物,该组分在100mg·L-1浓度下对马唐的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50mg·L-1浓度下可完全抑制马唐和反枝苋种子的萌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津辉
为获得性状稳定、高产的碱性蛋白酶菌株,采用平板诱变法对产碱性蛋白酶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采用牛奶平板法及Folin测酶活法从鸡粪土样获得产碱性蛋白酶出发菌株。该菌株经亚硝基胍(NTG)诱变并利用利福平抗性株筛选获得蛋白酶活力为出发菌株34,65倍的2个变异株。因此,利用亚硝基胍作为诱变剂可产生高产酶菌株。
关键词:
碱性蛋白酶 筛选 诱变育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桢 胡小平 杨之为 李振岐
弱小种尤诱导接种后,PAL活性始终大于同期其他处理;先诱导接种尤再挑战接种条中29号处理的POD活性于72h和120h时产生两个高峰;用条中29号小种挑战接种后PPO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单独接种尤的处理相同,均高于单独接种条中29号小种和对照处理;挑战接种条中29处理的SOD活性远比同期其他处理的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桢 胡小平 杨之为 李振岐
从28个供试品种中筛选出新麦9号、咸阳117和辉县红为供试品种,以弱毒小种尤为诱导菌系,以条中29号小种为挑战接种菌系。试验结果表明,弱小种诱导接种可以降低挑战接种菌系的孢子萌发率、孢子堆数量、产孢量。诱导接种和挑战接种间隔12h发病率最低,但不同品种间略有差别。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诱导抗病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露露 贺卫军 龙青山 王业民 邓子新 陶美凤
为实现糖多孢菌的体内转座诱变,采用刺糖多孢菌的强启动子促进Tn5转座酶基因tnp(5)的表达,优化链霉菌高效转座质粒pHL734,构建了转座质粒pJTn1、pJTn2、pJTn3、pJTn4、pJTn5、pJTn6。结果显示:pJTn1~pJTn6系列转座质粒均可在红色糖多孢菌中高效转座;pJTn1和pJTn5可在刺糖多孢菌中进行转座,获得31个刺糖多孢菌转座突变株;其中30个菌株的基因组中检测到标准的Tn5转座,8个突变株的多杀菌素产量显著降低。表明pJTn系列转座质粒可作为糖多孢菌的体内转座诱变工具,为抗生素的产量调控研究和高产育种靶标基因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潘显婷 陆训 庞茜丹 高必达 周倩
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感染叶斑病的莴苣叶片上分离得到4株真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匍柄霉(STemphylIum Spp.)。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时发现,菌株WS–01较其他菌株致病力减弱,且生长缓慢。用纤维素吸附法提取菌株WS–01的dSRNA,发现WS–01含有3条1~5 kb的dSRNA条带,提示WS–01菌株内含有dSRNA病毒。利用高温–利巴韦林–尖端脱毒结合的方法消除WS–01内的病毒,所得菌株WS–01–d与菌株WS–01相比,致病性增强且表型恢复正常,提示弱毒菌株WS–01的致病力减弱与其所含dSRNA有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朴春根 李永 Lee Sanghyun Kim Kyunghee Lee Seungkyu 郭民伟
为获取栗疫病生物防治的基础信息,本研究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天后的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形成能力等培养特性,从韩国国立山林科学院树木病理研究室保藏的60个栗疫病菌菌株中筛选了2个弱致病力菌株,进行dsRNA检测、弱致病力菌株和强致病力菌株间的细胞融合试验。结果表明:2个弱致病力菌株(KCP-135和KCP-136)中均检测到了dsRNA,弱毒性菌株KCP-22和其他19个强毒性菌株之间的菌落形成明显的隔离带并沿着隔离带产生分生孢子,没有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而弱毒性菌株KCP-22和强毒性菌株KCP-9之间的菌落则呈现了显著的细胞融合现象,而且其细胞融合菌株的培养特性和转化dsRNA数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长坡 常晓娇 伍松陵 沈晗
【目的】开发一种精准度高、灵敏性好、简便快捷的鉴别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的方法,为粮食储藏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提供早期预警,为食品工业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为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生物防治提供无毒微生物来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别以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eus)、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的黄曲霉毒素合成基因簇中的关键调控基因aflR及其启动子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方法对黄曲霉毒素可能产生菌株进行鉴别分析研究;为进一步验证PCR-RFL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舒郁 赖亮民 赖义彬 连玲丹 钟武杰 王杰
【目的】研究航天诱变所得秀珍菇优势变异菌株的多态性及胞内活性成分含量,为秀珍菇育种及其附加价值开发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5月对秀珍菇进行航天诱变,以菌丝生长速度为指标筛选优势变异株,以出发菌株为对照,对优势变异株进行ITS鉴定和拮抗试验;利用ISSR、RAPD、SRAP分子标记研究优势变异株的多态性和遗传变化,测定其胞内活性成分含量;运用POPGENE 32和NTSYS-PC V2.10软件对各菌株进行遗传变异和聚类分析。【结果】获得52株秀珍菇航天诱变再生菌株,且有25株菌丝生长速度变化显著;其中有6株表现优异,且与出发菌株存在明显的拮抗现象。ISSR、RAPD、SRAP的18条引物在6株优势变异株中共扩增出62条带,多态性条带占比72.58%。遗传变异分析显示,优势变异株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69 8,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为0.399 1;基于ISSR+RAPD+SRAP的数据显示,出发菌株与6优势变异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29 0~0.871 0,6株优势变异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67 7~0.774 2。对出发菌株和6株优势变异株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62处可分为2类,说明秀珍菇优势变异菌株在遗传水平上发生了变异。最终筛选到3株总酚、黄酮含量和2株黄酮、多糖含量同时提高的菌株,其活性成分含量较出发菌株显著提高了20.30%~122.34%。【结论】航天诱变后,秀珍菇菌株发生较大变异,并筛选出5株特性优良的菌株,其活性成分含量较高。
关键词:
秀珍菇 航天诱变 遗传变异 活性成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义强 王启业 华连滩 彭牡丹 钟洁 罗浪
菌株是丁醇发酵生产的重要因素,优良丁醇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是提高丁醇产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选取工业上重要的产丁醇菌株——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ATCC 55025为对象,进行紫外诱变,获得了一株丁醇产量高、耐受性强和稳定性好的优良突变株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U-57,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存,注册号为CCTCC M 2013208。该突变株发酵产丁醇和总溶剂(丙酮、丁醇、乙醇)分别为6.44g/L、10.57 g/L,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7.15%、6.98%。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以及Box-Behnke...
关键词:
拜氏梭菌 诱变 响应面法 丁醇发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华东 王利君 谭万忠 周军 杜喜翠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石河子、伊宁和昌吉等地区采集的马铃薯甲虫发病成虫虫体上分离并纯化出36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初步观察,这些菌株分属于白僵菌(Beauveria)、轮枝菌(Verticillium)、镰刀菌(Fusarium)、青霉(Penicillium)、木霉(Trichoderma)和曲霉(Aspergillus)等属。用这些菌株的悬浮液喷雾接种家蚕(Bombyx mori)幼虫后显示,有26个菌株(白僵菌19株,轮枝菌4株,镰刀菌2株,木霉1株)对家蚕幼虫表现出不同程度致病力,并在接种后5~9 d始见虫体死亡。白僵菌的19个菌株的致病力都非常强,接菌后11 d幼虫累计死亡率(LR...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兴鹏 张杨 王瑞珍 董雷鸣
【目的】比较伊氏杀线虫真菌Esteya vermicola(EV菌)在碳、氮营养源培养下的代谢差异,并找到重要代谢物或信号分子。【方法】选取培养真菌的碳培养基[主要为马铃薯葡萄糖肉汤培养基(PDB)]和培养细菌的氮培养基(主要为酵母粉),将EV菌在2种培养基上25℃条件下培养7 d,收获菌丝体并提取代谢产物。采用非靶标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在阴、阳离子模式下对代谢物组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分析差异显著代谢物的代谢通路。【结果】共得到498种代谢物,阴、阳离子模式分别有176和362种,其中2种模式共同含有40种。差异显著的代谢物共有444种,占总数的89.2%,其中阴、阳离子模式分别有162和310种,有28种为2种模式共有。主成分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均可使碳、氮培养条件下的代谢物聚为不同的簇并显著分离。氮培养条件下,磷酸胍基乙酸酯和对甲酚硫酸盐是大量产生且特有的代谢物;重要代谢物尿囊素、光色素、吲哚和海藻糖产量显著上调。通路分析将显著上调和下调的代谢物分别富集到氨基酸和糖类代谢相关的代谢通路。【结论】EV菌在碳培养和氮培养条件下呈现明显的代谢差异,代谢通路主要涉及糖类和氨基酸代谢。重要代谢物可为EV菌的高效培养和应用提供基础。图3表2参3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恩杰 李娜 王青华 张永安 王玉珠 曲良建
[目的]探究伊氏杀线真菌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对松材线虫的联合毒力。[方法]使用Esteya vermicola孢子悬浮液与Bt发酵液处理松材线虫,通过线虫的形态变化、死亡率及死亡速度3个方面测定E.vermicola与Bt联合对松材线虫的影响。[结果]经过E.vermicola孢子悬浮液处理过的线虫会出现内容物渗漏,体腔收缩、弯曲、断裂的现象;高浓度的E.vermicola孢子悬浮液与Bt发酵液联合处理松材线虫可以明显地提高线虫的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100%;联合处理的线虫死亡速度较快,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死亡率会一直呈上升的趋势。[结论]应用这两种生防微生物在合适的浓度下混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松材线虫的死亡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