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05)
2023(11022)
2022(9199)
2021(8453)
2020(6993)
2019(15539)
2018(14939)
2017(28761)
2016(15047)
2015(16561)
2014(16257)
2013(15570)
2012(14132)
2011(12400)
2010(11856)
2009(10753)
2008(9860)
2007(8336)
2006(6878)
2005(5296)
作者
(38647)
(32696)
(32231)
(30663)
(20205)
(15580)
(14776)
(12736)
(12548)
(11126)
(11045)
(10969)
(9994)
(9980)
(9710)
(9618)
(9585)
(9513)
(9174)
(9077)
(7753)
(7724)
(7644)
(7585)
(7302)
(7265)
(6934)
(6814)
(6448)
(6410)
学科
(65649)
经济(65592)
(42069)
管理(39789)
(31875)
企业(31875)
方法(30083)
(28082)
数学(26503)
数学方法(26163)
农业(18945)
业经(17497)
地方(17015)
中国(16307)
(15522)
(11316)
(10562)
环境(9700)
(9330)
贸易(9327)
(9279)
(9131)
(9086)
财务(9055)
(9045)
财务管理(9034)
理论(8928)
企业财务(8642)
地方经济(8635)
技术(8391)
机构
学院(203085)
大学(199084)
(83500)
管理(82511)
经济(81858)
理学(73032)
理学院(72289)
管理学(71050)
管理学院(70638)
研究(61816)
中国(46144)
(38637)
科学(36761)
(36117)
(33048)
中心(30940)
财经(29902)
业大(29271)
(28574)
(27618)
(27478)
师范(27373)
(27316)
经济学(26363)
研究所(25168)
农业(24452)
经济学院(24045)
(23059)
(22701)
北京(22614)
基金
项目(150675)
科学(121734)
研究(113040)
基金(111691)
(96123)
国家(95267)
科学基金(84006)
社会(75914)
社会科(71826)
社会科学(71811)
基金项目(59794)
(59687)
自然(52361)
教育(51748)
自然科(51174)
自然科学(51160)
自然科学基金(50200)
(49332)
编号(46098)
资助(43054)
成果(35551)
重点(33851)
(33784)
(33615)
(32162)
国家社会(32125)
课题(30581)
创新(29969)
人文(29607)
教育部(29498)
期刊
(88459)
经济(88459)
研究(52146)
(35099)
中国(34702)
学报(28395)
科学(28296)
管理(27571)
(27084)
大学(23556)
农业(23322)
学学(22571)
教育(19575)
业经(18335)
技术(17670)
(17138)
金融(17138)
财经(14133)
经济研究(12724)
(12174)
问题(12038)
(11027)
资源(9733)
(9375)
科技(9076)
统计(9072)
技术经济(8997)
农村(8979)
(8979)
商业(8793)
共检索到276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卫琴  
随着微博的兴起,微视频、微课堂、微支付等以"微"见著的新媒体平台陆续呈现,催生了"微文化"时代。微文化搭建了村民参与农村治理的广阔平台,开通了政府联系村民的便捷渠道,开辟了村民实施监督的有效途径,对乡村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它也有信息的多元化消解了乡村干部的权威公信力,自由主义膨胀瓦解着淳朴民风的传承力,谣言、不良信息的泛滥影响了乡村维稳的执行力等负面影响。微文化时代的乡村治理要以大数据意识推动"三农"工作,以动态治理意识构建"三治"体系,以善治意识实现"三共"格局,促进"三三共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武宜娟  
农村老年教育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的重要辅助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农村老年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与严峻挑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应通过理念赋新、制度赋规、供给赋能、社会赋力构建农村老年教育的新发展理路,通过扩大规模、优化配置、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提升教育效益实现农村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体现适农化、乡土化、数字化推动农村老年教育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冀东  
微信的迅速发展,给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巨大挑战。应当积极开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微信阵地,努力改变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体系,着力提升教育主体和对象的媒介素养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春颖  吴尚义  
法国区域物流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有四大类,即物流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低下,社会与人口因素制约,流通与运输困难,企业建立物流基地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区域物流治理不仅仅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处理好私人主体、公共主体等很多细节问题。因此,区域物流治理应当充分考虑如何提高物流业的地位及其组织化和程序化问题,将物流业发展与其他领域(如能源、生产、城市发展等)有效衔接起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婷婷   张益刚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能够依靠其教育性、经济性、职业性等基本属性散发教育能量,赋能乡村社会发展。在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的能量供给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矛盾:共生单元价值取向对立,农村职业教育陷入角色冲突;多元主体之间的质参量非兼容,共生模式失范;物质与生态双重共生环境缺失,农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土壤贫瘠。对此,提出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统筹共生单元的价值取向,厘清农村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提升多元主体之间的质参量兼容度,优化共生模式;营造优良共生环境,培育农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土壤。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敖翔  
新时代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和人民群众感受党执政价值最近的一公里,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却面临着亟待解决的一系列挑战。以党建为统领,以协同治理理念为指引,实现集成型和智能型乡村治理,是破除乡村治理困境和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根本社会治理制度优势的有效举措。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丽荣  
乡村治理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在新时代的全新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本文分析了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在应对挑战中必须多策并举,坚持党的领导,明确方向是前提;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解放思想是关键;以农民为中心,打造"三共"格局是核心;健全"三治"体系,注重公平正义是保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史玉丁  李建军  
我国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更多依靠政府政策带动。从乡村整体发展的角度审视乡村旅游十余年的高速发展过程,过度旅游成为当前乡村社会面临的新问题,集中表现为政策文本的过度解读、外来资本的过度渗入、城市游客的过度消费和乡村旅游的过度融合。过度旅游威胁着乡村旅游资源、乡村乡土生态、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产业集群的持续性。面对乡村旅游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乡村社会应进行治理创新,通过构建乡村旅游的公共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实施乡村旅游产业管理与乡村社区发展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机制,构建乡村民众参与乡村旅游治理的创新体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社会的协同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瞿冰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目前农民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着城乡收入差距鸿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乡村振兴的人才匮乏等诸多挑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以基层党组织引领、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等路径来实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辛翔飞  王济民  
农业产业振兴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保障我国农业安全、食物安全、就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基础支撑条件薄弱、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困难和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国内消费升级,为农业产业振兴带来极为重要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应充分抓住历史机遇,尊重农业产业发展规律,着力推动相关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地生效,切实增强农业产业内在发展动力,提高农业产业风险保障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娄眉卿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根植于农村、直接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功能的乡村成人学校,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实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背景,探讨了乡村成人学校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时代之机、历史之困与发展之路,为各乡村成人学校新时代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以此实施精准有效成人教育供给,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海林  任贵州  
因文化符码的嵌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宏观价值引导、中观符号建构、微观仪式组织三层价值链条,理应在乡村社会充分发挥价值引流、共识建构、合作深化和行动规束的“软治理”功能。受旨向偏离和惯性束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将价值引流曲解为文化救赎、将情境建构局限于设施配套、将文化互动寄托于行政整合、将行动规束转化为道德说教的实践偏差,其应然效能暂未有效发挥。对此,应着眼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与丰富乡村治理工具的现实需要,以文化治理的高度推进服务供给实践的纠偏,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调节乡村文化生态、进而重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以内外价值互嵌推进供给旨向的回归,以文化仪式推送强化情境共识的建构,以文化主体参与锻造合作共治的自觉,以行动价值传播激发公共规则的生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海林  任贵州  
因文化符码的嵌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宏观价值引导、中观符号建构、微观仪式组织三层价值链条,理应在乡村社会充分发挥价值引流、共识建构、合作深化和行动规束的“软治理”功能。受旨向偏离和惯性束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将价值引流曲解为文化救赎、将情境建构局限于设施配套、将文化互动寄托于行政整合、将行动规束转化为道德说教的实践偏差,其应然效能暂未有效发挥。对此,应着眼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与丰富乡村治理工具的现实需要,以文化治理的高度推进服务供给实践的纠偏,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调节乡村文化生态、进而重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以内外价值互嵌推进供给旨向的回归,以文化仪式推送强化情境共识的建构,以文化主体参与锻造合作共治的自觉,以行动价值传播激发公共规则的生成。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挑战与机遇本刊记者记者从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召开的1993年全国科技信息工作座谈会(12月1日至4日)上了解到,近一两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在江泽民同志要发展信息业,积极培育信息市场的号召下,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兀婷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将引起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新时期经济增长提供崭新动能。乡村旅游业作为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产业,自身具有附加值高、能耗低的属性,深入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因此乡村旅游业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挖掘新优势、培育新模式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重难点。文章将围绕数字化背景探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以期乡村旅游业能够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