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53)
- 2023(6735)
- 2022(5629)
- 2021(5001)
- 2020(4216)
- 2019(9280)
- 2018(8817)
- 2017(16279)
- 2016(9167)
- 2015(9725)
- 2014(9218)
- 2013(9008)
- 2012(8406)
- 2011(7540)
- 2010(7275)
- 2009(6657)
- 2008(6427)
- 2007(5550)
- 2006(4859)
- 2005(4157)
- 学科
- 济(32628)
- 经济(32581)
- 管理(24057)
- 业(23847)
- 企(18360)
- 企业(18360)
- 方法(15741)
- 数学(14200)
- 数学方法(14031)
- 学(11004)
- 农(10000)
- 财(9113)
- 中国(8354)
- 贸(8092)
- 贸易(8090)
- 易(7904)
- 业经(7356)
- 农业(6920)
- 技术(5884)
- 制(5867)
- 环境(5682)
- 务(5557)
- 财务(5553)
- 财务管理(5541)
- 企业财务(5298)
- 地方(5098)
- 银(4832)
- 银行(4777)
- 融(4739)
- 金融(4737)
- 机构
- 大学(131960)
- 学院(129854)
- 研究(51659)
- 济(49977)
- 经济(49120)
- 管理(45779)
- 理学(40707)
- 理学院(40149)
- 农(39215)
- 管理学(39183)
- 管理学院(39000)
- 科学(38166)
- 中国(36540)
- 农业(31831)
- 业大(30753)
- 所(29454)
- 京(28692)
- 研究所(27725)
- 中心(22082)
- 农业大学(21158)
- 财(20451)
- 院(19153)
- 江(18892)
- 省(18546)
- 室(18178)
- 北京(17675)
- 科学院(17278)
- 业(17082)
- 实验(17041)
- 财经(16898)
- 基金
- 项目(99706)
- 科学(76339)
- 基金(73725)
- 家(71272)
- 国家(70744)
- 研究(59235)
- 科学基金(57418)
- 自然(42370)
- 自然科(41417)
- 自然科学(41396)
- 自然科学基金(40714)
- 基金项目(39483)
- 省(38653)
- 社会(37554)
- 社会科(35594)
- 社会科学(35582)
- 划(34614)
- 资助(29700)
- 教育(26108)
- 计划(23812)
- 重点(23627)
- 科技(22175)
- 发(21048)
- 创(21024)
- 部(20835)
- 科研(20800)
- 编号(19959)
- 创新(19803)
- 业(19656)
- 专项(18037)
共检索到181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传友
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针对长期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造成土壤板结层加厚,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问题,采取单因素二水平试验方法,进行了免耕和深松2种技术模式对土壤理化属性及作物生长特性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深松后土壤容重在0~30cm耕层可降低0.08~0.123g·cm-3,;深松夏玉米产量达到7542kg·hm-2,增产13.60%。说明可以通过土壤深松作业来消除因多年免耕出现的土壤板结问题。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深松 免耕 容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璐璐 雷晓鹏 谢瑞芝 王克如 侯鹏 张凤路 李少昆
【目的】机械粒收是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收获质量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中国玉米机械粒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西北和东北等春播玉米区推广应用面积较大,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正在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本研究通过分析黄淮海夏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方法】2013—2015年累计选用了23个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典型代表区河南新乡开展试验研究。2013年和2015年在收获期分别进行2次机械收获,2014年1次机械收获。收获当天测定各个品种的收获前籽粒含水率,并调查测产。机械收获后从机仓随
关键词:
玉米 机械粒收 收获质量 籽粒含水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秀珍 邱立春
为研究中耕深松对土壤蓄水及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应用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研制的1HS-1.2型中耕深松机,在位于阜新县他本镇马蹄营子村的国家"863"项目试验基地进行了玉米中耕深松试验,通过深松前后土壤含水量变化及玉米长势的对比,研究了中耕深松对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耕深松后土壤的水分含量比未深松土壤的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中耕深松后玉米根系的根长明显大于未深松根系的根长,中耕深松后玉米的产量每公顷增加幅度为21%。
关键词:
中耕深松技术 土壤水分 玉米根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蔡丽君 边大红 田晓东 曹立燕 崔彦宏
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北部地区土壤结构改善和籽粒产量提高提出有利的科学依据。试验设夏玉米前茬深松、翻耕、隔年深松和传统耕作旋耕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隔年深松、翻耕能够显著降低1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紧实度;提高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尤其以20~4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增加2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有利于维持夏玉米灌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7.79%~18.09%;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每公顷产量提高4.1%~9.3%。各处理间以深松和隔年深松处理表现最好,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隔年深松是兼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净 蔺国仓 孙美乐 张润龙 仙鹤 宋刚 任向荣 张俊 冯怀章
【目的】研究土壤深松对糯玉米生长表现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土壤深松进行春季播前整地并通过定点取样测定了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养分、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松紧度,调查分析了玉米关键生育期生长表现(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根系和鲜穗产量)。【结果】土壤深松对糯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明显。与传统土壤翻耕整地相比,深松配合拔节期、孕穗期追施氮肥时,玉米株高、穗位高、鲜穗产量和根系鲜重最大,分别为192.8 cm、130.8 cm、18816.35 kg/hm2和275.7 g,较传统耕作追
关键词:
土壤深松 玉米 生长表现 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桂平 边大红 蔡丽君 杜雄 牛海峰 崔彦宏
针对河北省高产夏玉米倒伏问题,选用不同抗倒性品种XY335、XD20和JD28,设置旋耕直播、免耕直播、旋耕直播+培土和免耕直播+培土4个处理,并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下玉米茎秆形态特征、机械强度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旋耕处理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显著增强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倒伏率最低,但穗粒数较少,粒质量与产量较低;免耕直播处理JD28、XY335和XD20的倒伏率分别为0,11.2%,10.6%,抗倒伏能力仅次于旋耕,穗粒数、粒质量及产量最高;拔节期培土明显增加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降低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其中,免耕直播+培土下XY335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强小嫚 张凯 米兆荣 刘战东 王万宁 孙景生
【目的】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深松时机交互不同灌水次数对作物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秋深松+冬小麦2水(QS-2)、秋深松+冬小麦3水(QS-3)、夏深松+冬小麦2水(XS-2)、夏深松+冬小麦3水(XS-3)、对照(CK)共5个处理,研究深松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植株生长发育、产量、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等的影响。【结果】深松和灌水次数对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储水量、总产出值、水分生产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QS-2、XS-2、XS-3处理均显著降低深松后第1年土壤耕层(0—40 cm)及深松后第2年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深松各处理均显著降低第1年土壤紧实度,对第2年土壤紧实度影响效果不明显;秋深松后第2年QS-2处理的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平均土壤储水量较CK显著增加18.14%,QS-3处理次之,夏深松后第2年XS-2、XS-3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24.7%、25.6%;秋深松能显著提高当季冬小麦生长发育,QS-2、QS-3处理地上生物量分别较CK增加了19.29%、27.06%,第2年QS-2和QS-3处理地上生物量较CK均有所提高,差异不显著,秋深松对第2年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效果减弱,夏深松第2年XS-2和XS-3处理的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均较对照显著提高,夏深松能显著促进后茬冬小麦生长发育;QS-2处理对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均显著提高,第1年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CK提高27.21%、23.51%,第2年分别提高19.54%、18.84%,夏深松显著提高第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XS-2处理分别提高18.50%、17.65%,XS-3处理分别提高19.57%、15.35%。【结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采用冬小麦播前秋深松耕作方式,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2次,有利于降低农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储水效果、显著提高深松周期内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建议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平水年和丰水年(夏玉米季降雨充沛),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采用秋深松+冬小麦灌2水耕作模式,实现高产与高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秦营营 董树亭 魏珊珊 张吉旺 刘鹏 赵斌
【目的】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研究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籽粒体积、干重、脱水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变化,以期明确去苞叶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作用。【方法】以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去苞叶1/4(S1)、去苞叶1/2(S2)和苞叶全去(S3)以及对照(CK),研究去苞叶对夏玉米产量、籽粒灌浆特性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影响等。【结果】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XY335的S1、S2和S3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下降9.45%、13.78%和27.8...
关键词:
夏玉米 苞叶 产量 籽粒灌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美微 李川 张盼盼 牛军 郭涵潇 何佳雯 刘京宝 乔江方
为探讨错株种植方式改善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实现增产的作用机制,以耐密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7 500(D_1)、82 500(D_2)和90 000(D_3)株/hm~2 3个密度水平,常规对株(CK)和错株(S)种植2种方式,测定错株密植夏玉米群体冠层叶面积指数(LAI)、无截获散射(DIFN)、叶绿素荧光参数、SPAD、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密植水平和错株种植均对夏玉米冠层特性和产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提高密植水平虽然显著增加了植株叶面积指数,降低了无截获散射;但对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产生了不利影响,以90 000株/hm~2密植水平下降幅最大。说明过高的密植水平不利于叶片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错株种植方式可有效削弱密植群体冠层叶片相互遮蔽的弊端。与对株(CK)种植相比,错株种植(S)可显著增加冠层叶面积指数,降低冠层无截获散射,优化了群体冠层结构,且对82 500株/hm~2密植水平调控效果最优。同时,错株种植缓解了高密植水平对植株穗位叶的不利影响,提高了D_2和D_3密植下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F_v/F_o)和SPAD。夏玉米在82 500和90 000株/hm~2的密植水平下分别增产18.89%和8.12%,但过高密植水平90 000株/hm~2显著降低了穗粗、穗粒数和千粒重,且使秃尖延长。与CK相比,S可使各密植水平夏玉米千粒重提高6.72%~11.94%,增加82 500和90 000株/hm~2密植水平下的收获穗数,使夏玉米增产10.23%~14.08%。在各密植水平和种植方式中,以82 500株/hm~2密植,错株种植方式下产量最高,2年较对照平均增产30.03%。因此,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在82 500株/hm~2密植水平下采用错株种植方式可以显著优化群体冠层结构,提高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是实现夏玉米密植增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佳 史建国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张吉旺
【目的】近年来全球太阳辐射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作物生产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弱光成为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非生物逆境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花粒期不同光照强度对夏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2012—2014年,大田条件下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设计花粒期遮阴(S)和花粒期增光(L)两个试验处理,遮光度为60%,阴雨天气下增光的光照强度可达到8×104—10×104 lx,以自然光照作为对照(CK),研究夏玉米根系生理特性、叶片光合性能、干物
关键词:
夏玉米 遮阴 增光 根系特征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久生 杜珍华 栗岩峰 李蓓
【目的】与地表滴灌相比,地下滴灌的特殊性在于系统性能不仅受水力设计参数的影响,而且还与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密切相关。本文的目的是定量评估地下滴灌系统水力参数和土壤特性空间变异对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和夏玉米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田块的土壤为砂质壤土。试验中滴灌带埋深设置0、15和30cm3个水平,施肥装置选择国内外常用的压差式施肥罐和文丘里施肥器两种类型;土壤特性测试指标包括颗粒组成、容重、水分特征曲线、含水量、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估算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夏玉米收获时测定了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分布。【结果】试验田块内土壤初始硝态氮含量的变异程度最大,饱和导水率次之,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春虹 王璞 赵秀琴
室内和田间试验表明:麦秸的水浸提物对玉米的胚芽和胚根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作用。小麦-玉米轮作区免耕覆盖的土壤中可以检测到4种酚酸:阿魏酸、香草酸、肉桂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它们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2~4.94)×10-5,(5.72~7.54)×10-5,(3.05~5.38)×10-5和(3.93~5.20)×10-5mol/L。它们在土壤中下降的速度很慢。室内检测阿魏酸、香草酸和对羟基苯甲酸抑制玉米的胚芽和胚根的生长,其抑制根伸长10%的浓度(ED10)分别是1.14,3.57和6.30mmol/L。
关键词:
生化互作 玉米 麦秸 化感物质 酚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群辉 张庆 王应学 何翔 杨佩文 赵德柱 倪明 朱红业
【目的】研究深松耕对红壤坡地土层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云南红壤坡地土壤深松耕的深度和耕作措施,为红壤坡地合理耕层构建提供依据。【方法】实验设置常规旋耕20 cm(CK),免耕耕深0 cm(S0),深松耕30 cm(S30)和深松耕40 cm(S40)等4个不同的耕深处理,种植方式为直播玉米,冬季休闲,田间管理和施肥方式一致。【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处理S0、处理S30和处理S40第1年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生物学产量均显著增加,增产率分别为11.66%、14.69%和5.07%;第2年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3.22%、22.03%和14.14%,生物学产量增产率为-1.81%、15.61%和5.27%;第3年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28.71%、22.00%和5.69%,生物学产量增产率为16.86%、14.86%和3.76%。0~2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3年平均降幅2.83%,土壤紧实度增加33.20%,土壤含水量降低5.73%;处理S30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降幅分别为3.88%和3.95%,土壤含水量增加5.44%;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0.52%,土壤紧实度增加7.70%。20~4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降低3.41%,土壤紧实度增加7.54%,土壤含水量增加6.21%;处理S30土壤容重降低9.23%,土壤紧实度降低20.27%,土壤含水量增加13.80%;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8.79%,土壤紧实度降低15.38%,土壤含水量增加7.99%。40~6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降低3.17%,土壤紧实度增加35.53%,土壤含水量增加2.86%;处理S30土壤容重降低1.48%,土壤紧实度增加21.93%,土壤含水量增加3.00%;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4.86%,土壤紧实度降低2.84%,土壤含水量增加7.84%。【结论】深松耕30 cm对山原红壤坡地玉米的产量有促进作用,为较适宜的耕作措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齐华 刘明 张卫建 张振平 李雪霏 宋振伟 于吉琳 吴亚男
通过对不同深松方式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隔行深松(T1)与行行深松(T2)不仅可有效打破犁底层,10~30 cm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且T2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降低作用大于T1;深松增强了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能力,2种深松方式土壤水分差异并不显著;由于犁底层的存在,不深松(CK)的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20 cm土层范围,且该土层的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均明显大于T1和T2,而单株根系伤流强度则明显小于T1和T2;深松处理的根系不仅能更好地向深层土壤下扎,而且向植株两侧扩展的范围变大,20~50 cm土层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T1与T2均明显高于CK;...
关键词:
玉米 深松方式 土壤物理性状 根系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