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88)
- 2023(9426)
- 2022(8088)
- 2021(7257)
- 2020(6348)
- 2019(14416)
- 2018(13975)
- 2017(26685)
- 2016(14957)
- 2015(16653)
- 2014(16612)
- 2013(16485)
- 2012(15257)
- 2011(13791)
- 2010(13770)
- 2009(12876)
- 2008(12840)
- 2007(11614)
- 2006(9771)
- 2005(8503)
- 学科
- 济(61790)
- 经济(61727)
- 业(43066)
- 管理(42328)
- 企(33649)
- 企业(33649)
- 方法(31845)
- 数学(28593)
- 数学方法(28364)
- 农(17859)
- 财(16141)
- 中国(14532)
- 学(13992)
- 贸(13436)
- 贸易(13436)
- 易(13082)
- 业经(13031)
- 农业(12112)
- 地方(11114)
- 务(10287)
- 财务(10265)
- 财务管理(10240)
- 制(10230)
- 技术(10207)
- 企业财务(9673)
- 环境(9318)
- 和(8886)
- 银(8562)
- 银行(8507)
- 理论(8266)
- 机构
- 大学(222206)
- 学院(221392)
- 济(90553)
- 经济(88823)
- 管理(84174)
- 研究(75421)
- 理学(74077)
- 理学院(73215)
- 管理学(71897)
- 管理学院(71514)
- 中国(54460)
- 科学(50713)
- 农(50301)
- 京(45811)
- 业大(41370)
- 农业(40571)
- 所(40292)
- 财(38631)
- 研究所(37383)
- 中心(34595)
- 江(32306)
- 财经(31843)
- 经(28970)
- 经济学(28103)
- 北京(27986)
- 范(27239)
- 农业大学(27122)
- 师范(26783)
- 院(26320)
- 经济学院(25829)
- 基金
- 项目(155796)
- 科学(120929)
- 基金(113345)
- 研究(104754)
- 家(102714)
- 国家(101866)
- 科学基金(85279)
- 社会(66764)
- 社会科(63353)
- 社会科学(63330)
- 省(61769)
- 基金项目(60991)
- 自然(58043)
- 自然科(56748)
- 自然科学(56723)
- 自然科学基金(55771)
- 划(52809)
- 教育(48226)
- 资助(45618)
- 编号(40636)
- 重点(35632)
- 部(34096)
- 发(33402)
- 创(33007)
- 计划(31872)
- 成果(31323)
- 科研(31076)
- 创新(30928)
- 业(29229)
- 大学(28378)
- 期刊
- 济(90161)
- 经济(90161)
- 研究(56353)
- 学报(45282)
- 农(44288)
- 科学(38058)
- 中国(38019)
- 大学(32326)
- 学学(31092)
- 财(30024)
- 农业(29872)
- 管理(27070)
- 教育(17849)
- 技术(17772)
- 业(16762)
- 融(16053)
- 金融(16053)
- 财经(15512)
- 经济研究(15462)
- 业经(15397)
- 经(13271)
- 版(12893)
- 问题(12756)
- 业大(12360)
- 技术经济(11839)
- 科技(11535)
- 商业(10882)
- 农业大学(10679)
- 统计(10345)
- 贸(10306)
共检索到3048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伦旺 邓宇驰 谭芳 唐仕云 黄海荣 经艳 杨荣仲
[目的]探讨机械收获对桂糖47号宿根能力的影响,为桂糖47号的机械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桂糖47号新植蔗进行机械化种植和管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机械收获和人工砍收对比试验,连续2年调查宿根蔗的发株率、产蔗量、蔗糖分及相关农艺性状并进行分析。[结果]桂糖47号在机械收获后的第1和2年宿根的发株率、株高、茎径、有效茎、产蔗量、蔗糖分与人工收获的差异均不显著。其中机械收获后的第2年宿根产蔗量达到101.70 t/hm~2,含糖量达到15.32 t/hm~2,与人工砍收的相当。[结论]桂糖47号宿根能力强,抗倒能力强,耐机收碾压能力强,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在劳动力缺乏的蔗区应加速推广应用,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宫元娟 周铁 张旭东
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机具的合理配备与选型。以技术经济学中成本理论为基础,建立玉米机械化生产中整地、播种、收获作业机具的作业费用数学模型,进而分析其主要机具的工作效率、作业成本、最小和最大临界规模;并提出100hm2玉米机械化生产机具配备方案,实现免耕播种,联合收获同时秸秆还田,取代了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和秸秆粉碎还田机,可以节省机具费用345元·hm-2,既减少机组的数量,又节本增效。
关键词:
玉米机械化生产 临界规模 机具配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廖西元 王磊 王志刚 胡慧英
本文按水稻生产环节对16个省5228个农户采用机耕、机种、机收及全程机械化等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表明,农户人均收入、种稻规模、所在区域、劳动力文化水平、秧龄系数和工价等因素都影响稻农采用机械化生产技术。
关键词:
机械化 采用率 农户特征 工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贤武 邓宇驰 经艳 黄海荣 谭芳 王伦旺
【目的】分析甘蔗新品种桂糖55号的宿根性及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为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桂糖55号进行1年新植3年宿根的4年品种比较试验及下种量分别为75000、90000、105000和120000芽/hm~(2)处理(分别为处理1~处理4)的1年新植1年宿根种植密度试验,分析其宿根特性及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结果】4年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桂糖55号的株高和茎径与新台糖22号(对照,CK)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但有效茎数为6.50万~7.83万条/hm~(2),显著高于CK(3.71万~6.09万条/hm~(2)(P处理3>处理1>处理4,宿根蔗糖分排序为处理2>处理1>处理3>处理4,适当稀植可提高桂糖55号的蔗糖分,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蔗糖分积累。【结论】甘蔗品种桂糖55号早生快发,前期生长快,分蘖成茎率高,有效茎数多,高产稳产,黑穗病发病率低,宿根性强。生产上应根据栽培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在普通旱地种植时下种量可参考105000芽/hm~(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映 肖宏儒 梅松 宋志禹 丁文芹 金月 韩余 夏先飞 杨光
针对果园机械化水平较低、产业发展滞后问题,以果园土壤耕整、树体管理、病虫害防治、灌溉、果品回收环节为突破口,重点分析围绕上述5个环节相关的果园生产动力机械、开沟施肥机械、植保机械、修剪机械、花果管理机械、枝条粉碎机械、灌溉机械、收获机械国内外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果园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推荐与分析了6.67hm2标准化果园劳动量较大的七大作业环节的机具选型、劳动成本及节约成本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平地果园和丘陵山地果园的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为:土壤耕整机械25%和5.
关键词:
果园机械化 生产管理 现状 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彭澧丽 杨重玉 龙方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机理;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湖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农业机械化因素——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农机配备系统、农机协调系统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从调整农机结构、创新农机技术、加大农机宣传力度三方面提出提高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翩 贾卫国 陈大胜
基于2006~2012年江苏省6家板材龙头企业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模型,考察了机械水平、技术进步、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机械水平和技术进步都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科技研发的投入对产业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板材加工业产业升级起负作用。
关键词:
产业升级 产业机械化 影响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雯 田旭 王善高
为厘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小麦生产的关系,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0年调研数据,从生产方式(机械化)和生产技术效率2个方面考察了不同地形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促进了小麦机械要素的投入,且对丘陵山地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平原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丘陵与山地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则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提高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应结合不同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机械对劳动的替代程度以及机械作业效率,加大农业机械的创新和研发力度,同时创建农机跨区作业市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晓兵 许迪 侯玲玲 杨军
本文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背景下,采用玉米生产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劳动力工资变化与玉米机械化生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不同要素投入对玉米产出的贡献,进一步分析机械使用和劳动力投入之间的替代关系,以及农场规模对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和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变动是影响机械化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生产中劳动力与机械投入呈现显著的相互替代关系。
关键词:
玉米生产 机械化 劳动力 替代弹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小龙 陈勇 王金华 周虹 邓飞 周伟 陶有凤 胡剑锋 陶诗顺 任万军
针对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时效性偏差和多元推广主体联系不紧密,导致水稻机插秧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以机插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基础,构建"一站两主体三中心四协同"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结果表明: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统筹技术、资金、人才和利益等因素,缩短了技术研发、传输和应用的时间,提高了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时效性。科研单位、推广系统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作构建交错式推广网络,形成2项四川省和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和1项地方标准,培育了一批农技研发人员、推广工作者和职业农民。2018—2020年核心示范片产量较2017年提高21.25%~34.39%,增收6 316.50~7 042.25元/hm~2;辐射示范带产量8 920~9 350kg/hm~2,增收4 871.44~4 968.20元/hm~2。该推广模式实现了机插秧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平衡,可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应用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宏兵 徐涛 蔡兴奎 姚飞虎
近年来随着我国马铃薯脱毒技术日益成熟,马铃薯微型薯(简称"微型薯")的产量逐年增加,但生产成本的急剧上升严重制约了优质微型薯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对微型薯生产的农艺过程进行了总结,简述茎尖脱毒、试管培养、组培继代、介质培养、种薯大田扩繁的基本农艺过程;分析了微型薯每个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包括组培继代过程中所需的机器视觉系统以及组培苗的抓取和切割技术、介质栽培过程中所需的温室生长条件控制系统和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微型薯播种过程中所需的微型薯播种技术等;对国内外微型薯生产相关机械化装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包括组培继代、介质培养、微型薯播种等过程中所需的机械化装备;提出了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研究、加速基础共性技术机制的研究、争取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加快我国种薯产业及机械化的发展等意见和建议,以推进微型薯生产技术与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发展,从而提高优质微型薯的应用量,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立辉 杨印生 赵耀
本文论述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研制和推广玉米生产新体系的意义。建立了玉米生产新体系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并用此模型对玉米生产新体系在吉林省松树市大坡镇西山村的推广作了实证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江 王雅鹏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生产的基础。"可见,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昭琰 乔方彬
工资增长不仅影响出口导向型行业,而且显著地影响农业的发展。通过对建立的理论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得出工资增长对棉花等劳动力密集型作物的生产有消极影响,而对粮食作物等劳动力粗放型作物的生产有积极影响;再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分省数据,实证结果证实理论分析结论;最后,实证分析结果还表明工资增长有助于机械化的发展,而机械化又进一步加速了劳动力密集型作物的减少和劳动力粗放型作物的增加。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随着工资水平的增加和机械化的发展,我国的棉花播种面积在三年内将减少六分之一以上,这可能会危及我国棉花产业的生产安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