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72)
- 2023(5656)
- 2022(4792)
- 2021(4510)
- 2020(3955)
- 2019(8627)
- 2018(8443)
- 2017(16716)
- 2016(8890)
- 2015(9739)
- 2014(9907)
- 2013(9748)
- 2012(8934)
- 2011(8148)
- 2010(8070)
- 2009(7599)
- 2008(7713)
- 2007(7033)
- 2006(6080)
- 2005(5843)
- 学科
- 济(30524)
- 经济(30487)
- 业(25878)
- 管理(23476)
- 企(19835)
- 企业(19835)
- 银(19112)
- 银行(18967)
- 行(17629)
- 方法(16502)
- 制(15705)
- 数学(14641)
- 数学方法(14478)
- 融(12056)
- 金融(12055)
- 中国(11077)
- 险(10819)
- 保险(10727)
- 业务(10541)
- 度(10451)
- 制度(10446)
- 财(9840)
- 银行制(8798)
- 学(7511)
- 务(7180)
- 财务(7167)
- 财务管理(7150)
- 企业财务(6898)
- 农(6118)
- 体(6095)
- 机构
- 大学(124792)
- 学院(121787)
- 济(48622)
- 经济(47374)
- 管理(46332)
- 中国(42601)
- 研究(41404)
- 理学(38530)
- 理学院(38065)
- 管理学(37335)
- 管理学院(37075)
- 财(27411)
- 京(26818)
- 科学(25891)
- 农(23871)
- 银(22187)
- 财经(21485)
- 中心(21413)
- 所(21295)
- 银行(21183)
- 行(19700)
- 经(19642)
- 研究所(19441)
- 农业(19224)
- 江(19218)
- 业大(18723)
- 融(16904)
- 北京(16857)
- 金融(16663)
- 财经大学(16629)
- 基金
- 项目(81907)
- 科学(64169)
- 基金(61827)
- 家(54934)
- 国家(54539)
- 研究(54212)
- 科学基金(46876)
- 社会(35119)
- 社会科(33384)
- 社会科学(33372)
- 自然(32634)
- 基金项目(32517)
- 自然科(31954)
- 自然科学(31944)
- 自然科学基金(31393)
- 省(30941)
- 资助(26829)
- 划(26683)
- 教育(24462)
- 编号(19552)
- 重点(18548)
- 部(18102)
- 创(16779)
- 科研(16591)
- 计划(16184)
- 发(16114)
- 创新(15855)
- 成果(15672)
- 性(15652)
- 教育部(15431)
共检索到194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周天芸 周开国 黄亮
本文研究作为银行金融机构集聚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经受外部冲击后银行系统脆弱性的内生性及传染机理。本文把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划分为共同冲击和相互传染两个过程,选取香港上市银行2006年到2011年的股价收益率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中资、港资及外资三个组别的金融机构个体风险特征,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测量香港银行体系的条件风险价值,判断香港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并分析影响香港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外生性因素和内生性因素。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对共同冲击的抵抗能力较强,而港资银行的抵抗能力优于内地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传染和风险溢出效应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增加,而且不同规模银行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溢出程度不一样,规模较大银行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史永奋 崔林林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凸显了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成为衡量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利用矩阵法构建我国银行的风险传染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和相对熵两种方法分析了不同损失水平下单家银行倒闭可能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传染。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方法下的风险敞口矩阵更符合实际;2005年的银行风险传染过程会发生一到二轮,且受到负面影响的主要是股份制银行;由于银行核心资本的提高,2009年的风险传染则几乎不会发生。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矩阵法 风险传染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守伟 何建敏
2007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更加强调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从而引起了学术界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更为广泛的关注。文章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内涵梳理的基础上,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有形传染渠道和无形传染渠道,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评述,最后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未来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银行系统性风险 传染渠道 网络理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喻采平 彭红霞 黄岩渠
运用改进后的双传染渠道模型,依据2014—2022年42家银行的年报数据,从传染损失、倒闭机构数、银行系统损失和溢出至经济系统损失四个维度测度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结果显示,从传染损失或倒闭机构数量单个维度测量系统性风险并分析其生成机制过于片面。综合银行系统损失和溢出至经济系统损失维度能更全面、准确地测度银行系统性风险。降价抛售、债务违约分别是权益损失、银行破产的主要渠道。杠杆高且银行间贷款占比高的银行更脆弱,溢出风险更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包全永
传染效应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经济模型,研究了一个封闭银行系统以及银行间市场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理。研究结论显示,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传染与扩散效应,这种传染与扩散效应具有自放大性,并最终可能使银行系统失去基本功能。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银行系统性风险 传染效应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孟飞 罗小伟
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对金融科技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边际预期损失MES测度系统性风险,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基于2011~2019年我国33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种方法对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整体上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2)从作用机制来看,随着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银行机构间的风险传染效应会增强,进而加剧系统性风险;(3)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对而言,金融科技对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业务多元化程度高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作用程度较低。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商业银行 风险传染 系统性风险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晨
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促使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剧增,系统性风险积累严重,而系统性风险大小与各家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风险传染路径与规模有关。通过考察现有金融市场环境下银行间市场交易特征,引入一系列假设和变量对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利用网络模型估测风险传染及规模,并最终运用Logit模型找到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商业银行各类表内影子银行业务存在明显的业务替代性和刚性,并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资金过度依赖,系统性风险持续积累;(2)在复杂的金融网络结构下,商业银行风险传染体现为流动性风险与偿付性风险的交叉传染过程。当前我国银行系统体现为较强的流动性风险;(3)风险传染与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有关,而非系统性风险与银行资产配置、交易头寸以及资本金等多项因素有关。
关键词:
非系统性风险 网络传染 风险传染规模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子丰 周晔
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30家中美上市银行的数据,运用Graphical LASSO算法估计和可视化了中美银行间的高维网络结构关联度,同时运用网络中心性、簇系数、小世界效应指数、网络密度等指标刻画银行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和银行间系统性风险传染路径。研究发现:总体上中美银行之间的关联度较弱,系统性风险跨境传染的路径较少;大型银行及系统重要性银行在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强,部分股份制银行也具有较强的信息溢出效应和调节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小世界效应;金融危机或股灾期间,跨国银行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和网络密度会增强,国内银行网络的小世界效应也会略有提升,系统性风险的传染路径也随之拓宽。强有力的救助计划或调控政策可以有效抑制,甚至削弱银行网络中的小世界效应,防止系统性风险通过关键节点向其他银行蔓延。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晨
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促使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剧增,系统性风险积累严重,而系统性风险大小与各家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风险传染路径与规模有关。通过考察现有金融市场环境下银行间市场交易特征,引入一系列假设和变量对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利用网络模型估测风险传染及规模,并最终运用Logit模型找到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商业银行各类表内影子银行业务存在明显的业务替代性和刚性,并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资金过度依赖,系统性风险持续积累;(2)在复杂的金融网络结构下,商业银行风险传染体现为流动性风险与偿付性风险的
关键词:
非系统性风险 网络传染 风险传染规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胡利琴 胡蝶 彭红枫
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促使更多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银行借助杠杆投资形成了大量的同业风险敞口,银行间金融网络不断演进和发展。本文利用VAR-NETWORK模型构建了我国银行间的有向网络关联图,发现银行资产的高同质性和创新关联交易等因素导致风险吸收效应较强,风险外溢效应明显,但是整体系统性风险溢出指数仅呈现出周期性波动态势。为了进一步明晰风险传染的诱发机制,识别政策干预的有效性,本文运用面板模型对风险传染在吸收和外溢两个方向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发现,网络集中度会增加风险的辐射效应,央行的资产规模扩张会刺激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诱发系统性风险上升。为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应提高金融体系的连通度,同时针对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溢出的方向和程度配以差异化的监管与政府干预政策。
关键词:
机构关联 网络效应 风险传染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宋群英
本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运用Copula函数方法对中国14家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传染性进行分析,使用尾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风险传染性的指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比较次贷危机前后尾部相关系数的变化,确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6家银行为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2)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传染性非常强,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对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因此,这些银行是"大而不能倒"的,必须加强对这些银行的监管,做到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争艳 程硕 陈彦斌
近年来,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跨部门传导效应,尤其是非银行金融部门风险传染可能成为威胁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挑战。本文基于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微观数据,采用弹性网分位数回归构建尾部风险网络,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动态捕捉非银行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的演变特征,研究金融监管对非银行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总水平主要来自非银行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其中多元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尤为突出,证券部门和多元金融部门存在较为密切的双向系统性风险溢出;第二,2017年金融监管改革后,金融公司之间的风险网络结构密度有所降低,跨部门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显著降低;第三,金融监管对非银行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性特征,2016—2017年金融监管明显降低了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2018年后政策效果因受到外部冲击而有所弱化;第四,不同非银行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对政策冲击的响应存在差异,金融监管政策在短期内降低多元金融部门和证券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效果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完善中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防止金融资本“脱实向虚”和健全相应的风险监管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振鹏 冉梦 黄蓝青
文章运用信息熵相关原理构建银行间市场双边风险暴露矩阵,在信用违约冲击、流动性冲击的基础上新加入银行挤兑冲击,通过联合此三种冲击考察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研究表明: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呈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新增考虑银行挤兑冲击时,传染效应将增强,各银行更易发生资不抵债的破产行为;银行自身的风险敞口越大,资产实力越弱,受到冲击而发生倒闭的可能性就越强,邮政储蓄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银行间风险传染 矩阵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韩铭辉 肖崎 韩永辉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剧,越来越多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为追逐高收益,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民间借贷和购买各类影子信贷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明显。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联动性加强。针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高维特征,本文引入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高维VAR模型中,利用滚动回归方法构建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间的风险关联网络,并从总体、行业门类与行业大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探究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跨部门传染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总体风险关联水平呈阶段性变化,且在风险集聚时期会出现显著上升;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间都存在一定的聚集效应,房地产业是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风险传染的主要路径之一;银行业系统中的重要性银行一般都是风险净溢入单位,证券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出单位,保险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入单位;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会挤出实体投资,并通过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联动性,提高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净溢出效应,从而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从顶层设计有效的监管制度。具体而言,一是关注非金融行业的风险溢出情况,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二是加强对非金融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书斌 王雅俊
本文从资产价格波动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市场中银行资产价格变动的分析,构建相应资产价格模型,阐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理论。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2006~2009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结论:银行不良资产是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不良资产的增加导致银行贷款规模下降。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理解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微观基础,防范和抑制系统性风险传染,减少银行业损失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微观视角 面板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的冲击、传染和响应
系统性风险、网络传染与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评估
中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研究——基于24家A股银行的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分析
房地产市场对银行收益的系统性影响研究——以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市场为例
风险传染下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与资本配置结构化应对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风险传染视角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与防范对策分析
网络结构、资本缓冲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来自2007~2017年中国14个上市商业银行数据
中国银行间市场双边传染的风险估测及其系统性特征分析
系统性风险在银行间的传染路径研究——基于持有共同资产网络模型
金融去杠杆前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传染发生变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