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29)
2023(17168)
2022(14178)
2021(13308)
2020(11266)
2019(25268)
2018(24729)
2017(47342)
2016(24725)
2015(27574)
2014(26303)
2013(26058)
2012(23395)
2011(20607)
2010(20317)
2009(18876)
2008(18647)
2007(16126)
2006(13812)
2005(12417)
作者
(64198)
(53809)
(53364)
(50756)
(33993)
(25219)
(24177)
(20736)
(20420)
(18830)
(18063)
(18056)
(16846)
(16611)
(16416)
(16410)
(16119)
(15426)
(15277)
(15143)
(13081)
(12755)
(12726)
(12357)
(12011)
(11848)
(11713)
(11407)
(10536)
(10474)
学科
(110889)
经济(110781)
(102313)
(93214)
企业(93214)
管理(90195)
方法(50497)
数学(41257)
数学方法(40861)
业经(34434)
(34317)
(32102)
中国(29278)
(25350)
财务(25313)
财务管理(25280)
企业财务(24072)
技术(23233)
(22289)
农业(22068)
(20256)
贸易(20241)
(19774)
(18308)
地方(18272)
(18248)
(17814)
理论(17737)
(17205)
(16109)
机构
学院(344763)
大学(339544)
(157256)
经济(154838)
管理(147181)
理学(127516)
理学院(126433)
管理学(124941)
管理学院(124257)
研究(106622)
中国(86719)
(71299)
(69230)
科学(57471)
财经(57463)
(52616)
中心(50104)
(49085)
(48858)
经济学(48514)
(46364)
研究所(43984)
经济学院(43828)
业大(43505)
北京(43107)
财经大学(42876)
商学(41300)
商学院(40928)
经济管理(39632)
(38749)
基金
项目(230950)
科学(188231)
研究(174717)
基金(173824)
(148003)
国家(146760)
科学基金(131114)
社会(117898)
社会科(112247)
社会科学(112222)
基金项目(91446)
(88407)
自然(81622)
自然科(79925)
自然科学(79910)
教育(78741)
自然科学基金(78624)
(72781)
资助(69273)
编号(68707)
(53811)
成果(53225)
(52660)
重点(50666)
国家社会(50416)
(50267)
创新(49487)
教育部(46878)
人文(46637)
(46386)
期刊
(169147)
经济(169147)
研究(100557)
中国(63368)
管理(61108)
(59162)
科学(43637)
(43005)
学报(39187)
技术(33543)
大学(33015)
(32943)
金融(32943)
学学(31312)
农业(30080)
业经(29241)
财经(29225)
教育(28695)
经济研究(28124)
(25401)
问题(21921)
技术经济(20297)
(19244)
(18476)
世界(17662)
现代(17262)
商业(16994)
财会(16898)
统计(16506)
(16342)
共检索到505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丁黎黎   赵忠超   王垒  
中国产业链企业存在专利创新“量质错配”陷阱,这阻碍了创新要素的沿链扩散与技术整合,导致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以实现有效突破。文章从产业链治理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机构纵向持股能否提升产业链企业的专利创新质量。研究发现,嵌入产业链的机构纵向持股与企业专利创新质量之间呈现出“U”形非线性关系。在U-test非线性测试、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和反向因果等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机构纵向持股的投资组合权重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非对称持股影响其治理行为。其中,监督型机构纵向持股在企业专利创新治理中发挥主要作用;随着产业链非对称持股程度加大,来自联结供应商或者分销商的机构纵向持股的治理策略逐渐由“策略均衡”向“主动干预”演化,从而提升企业专利创新质量。在作用机制方面,当持股比例小于26.27%时,机构纵向持股通过纵向关联交易和垄断竞争强化垄断效应,降低企业专利创新质量;当持股比例大于26.27%时,机构纵向持股通过企业供需优化和委派董事加强协同治理效应,以此促进专利再配置和专利引用,进而加强创新扩散效应,提升企业专利创新质量。文章的研究结论可以深化对机构纵向持股这一新兴持股模式促进产业链企业专利管理的认识,同时也为政府监管部门制定关于产业链韧性和稳定的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樊玉然  李一鸣  
产业链纵向治理结构应顺应当今纵向产业组织垂直解体和网络化的趋势,向企业网络组织演进。为充分发挥企业网络组织的高效率,本文重点探讨该组织的稳定运行机制和高效运行机制以及这两种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稳定运行机制着眼于抑制合作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高效运行机制以激励机制设计为主要手段,着眼于合作剩余的最大化。企业网络组织的稳定运行是其高效运行的基础和保证,而高效运行反过来促进其稳定运行,并使该组织实现真正的长期稳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程洲阳   王恕立  
近年来国内企业兴起了一股离岸化发展的热潮,大批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国际离岸金融中心设立离岸公司,并且利用海外注册的离岸公司对国内进行投资,在充分利用离岸金融中心的相关便利的同时也能享受国内的相关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种“走出去”模式虽然会使中国企业较快的融入世界经济,可是由于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动,很有可能使这些企业陷入一种“离岸化陷阱”。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宋光茂  
在经济创新的过程中,在要素利用方面表现出来的总趋势是劳动力比资本的相对节约。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弗里德曼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创新过程中的失业问题。在中国具体国情下,创新中的失业陷阱要比其他国家更深。因此必须确立科学的创新战略,这一战略的要旨包括:以产品创新为龙头;技术创新以“适用技术”为主。实现这一战略的主导方式是扩展了的中性和追加劳力的创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蒋春燕  
本文针对中国新兴企业自主创新极易出现的两种陷阱——“失败陷阱”和“能力陷阱”提出了突破路径。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本文认为这两种陷阱的根源在于割裂了两种组织学习过程的互补关系——探索式与利用式学习。于是,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提出突破这两种陷阱的路径:一是通过知识存量、企业特定的不确定性和绩效差距动态结合探索式与利用式学习;二是系统地考虑中国新兴企业两种重要的资源——企业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对探索式与利用式学习的动态关系产生的影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凌超  郁义鸿  
产业链纵向结构特性对于创新扶持政策的效应具有关键影响,应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背景,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内资与外资厂商的纵向关系及其横向竞争对上游厂商创新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下游内资与外资厂商之间技术差距的缩小,会迫使上游内资厂商进行创新或接受价格压榨;政府对上游内资企业的保护性政策会降低内资厂商的创新激励,而政府对研发的直接补贴则能强化上游内资厂商的创新激励。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浩鸣  康姝丽  徐建中  
本文纵览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在国际与国内的发展概况,在深入分析传统意义下供应链管理的耗散结构与混沌机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敏捷制造意义下供应链管理纵向协同对策的耗散结构与协同机制,并由此创造性地提出了敏捷供应链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完善解决方案的战略构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明辉  
"新常态"下,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协同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文章将技术知识特征和关系联接强度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构建了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协同创新模式识别模型,并识别出"默会知识内生协同创新模式"、"知识外购协同创新模式"和"技术共同占有协同创新模式"三种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企业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了依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晶  孙泽君  程栖云  尹曼青  
中小企业是保证产业链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支撑,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微观基础。中小企业如何实现“专精特新”发展,又如何依托“专精特新”发展发挥产业链补链强链作用?工业软件企业数码大方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实现“专精特新”发展的实践为解决这一问题写下生动答案。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专业化深入实现卡位补链、精细化集成实现耦合固链、生态化协作实现联动强链是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发挥产业链协同配套作用的三个阶段。具体地,企业采取专业化深入行为在核心技术和产品中取得突破,通过资源要素协同和通用型配套填补产业链短板;精细化集成进一步将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做精做细,通过协同需求主体和定制化配套巩固产业链稳定性;生态化协作促进企业技术及产品跨越组织边界在产业生态中流动共享,通过创新能力协同和前瞻性配套发挥强化产业链作用。本文采用“中小企业行为—协同配套过程—补链强链结果”的逻辑链路,构建了中小企业依托“专精特新”发展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的理论框架,揭示了中小企业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伟光  李凯  
近年来,外资通过股权投资、设立子公司的纵向所有权安排在中国逐渐形成包含核心零部件制造、最终产品组装的全产业链布局,这易于引致外资控股的上下游企业间策略协同并影响中资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乘用车市场微观数据,通过构建核心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制造企业间"纵向纳什讨价还价"模型,探析外资纵向所有权安排对中资企业产业链利润分配的影响。结论表明:一方面,外资通过控制上游核心部件可以有效提高零部件企业相对于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这种"议价优势"使得外资掌控的核心部件价格高企,引发产业链利润向核心部件企业转移。另一方面,在这种特殊的纵向结构下,下游中资整车企业势力的增加以及相关反垄断处罚措施不能有效"抗衡"利润分配效应,本土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利润增长,也会促进产业链整体利润的提高。中国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中外资企业的互利共赢。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璐  周琪  苏敬勤  长青  
选取蒙草生态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商业模式更新迭代过程中战略导向与动态能力对资源行动的作用分析,揭示新创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创新路径。首先通过对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蒙草生态)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进行纵向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导向选择和动态能力构建进行资源配置和行动模式选择,剖析并最终归纳出资源行动作用下新创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创新路径。研究发现:新创企业资源行动受战略导向与动态能力协同匹配的作用影响,且会经历"拼凑—编排—协奏"的演化过程;资源行动带来的有效资源整合和流程创新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形成,并随资源行动演化实现"市场需求型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型商业模式—共享开放型商业模式"的创新演进过程。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何红渠  孙凌宇  
自然资源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基础,资源型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当前的多数研究都假定已探明的资源储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本文根据当前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的现实状况,假定自然资源潜在储量还有增长的空间,利用微分方程建立资源、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探讨了系统非零平衡态时三者的密度影响因素,随后在设定了相应的参数前提下,利用数学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资源、上下游企业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也是互相制约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自然科学及矿业经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为资源型区域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一个观察现象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视角。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研  赵阳  
该文采用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间所有在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首次公开上市的412家公司的面板数据,基于专用性投资的调节效应视角,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了控股股东类型、风险投资参股和超额控制与代理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风险投资的参股可以显著缓解创业企业控股股东超额控制的代理风险;第二,整体而言,集团控股股东出于谋求战略收益的动机,会加强对创业企业的超额控制。与资产公司控股创业企业相比,风险资本对集团控股创业企业的控制权治理更为有效;第三,在专用性投资水平较高的情况下,风险资本因其具有专业化的管理水平,能够建立一整套专用性投资的风险防范及监控机制,对集团控股股...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程文  张建华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引起的产业升级断档是"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一个重要机理。产业创新升级的动力既有"需求拉动"因素,也有"技术推动"因素,而现有一些研究过于偏重其中某一个因素或割裂两者关联性。基于现有研究不足,给出存在多重均衡的产业创新升级模型,探讨"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理,分析"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高收入陷阱"的成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增长陷阱形成的机理不同。"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是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随着中等收入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逐渐缩小,中等收入国家的后发优势逐渐丧失。如果此时该国经济无法顺利转型为创新驱动,则其产业升级便会出现断档,以至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国家应该通过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寻求"中等收入陷阱"的解决之道。结果显示,对于不同行业而言,需求推动和技术拉动所起到的作用迥然不同: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越高,"需求拉动"因素对产业创新升级的影响越大;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越低,"技术推动"因素对产业创新升级的影响越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有效地制定产业政策,重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产业升级断档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