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79)
2023(5284)
2022(4548)
2021(4127)
2020(3552)
2019(7793)
2018(7752)
2017(14965)
2016(8224)
2015(9135)
2014(9109)
2013(8912)
2012(8198)
2011(7252)
2010(7362)
2009(7184)
2008(7503)
2007(6742)
2006(6107)
2005(5930)
作者
(22373)
(18802)
(18557)
(17956)
(12058)
(8990)
(8513)
(7129)
(6927)
(6839)
(6460)
(6325)
(6149)
(6096)
(6047)
(5760)
(5622)
(5509)
(5491)
(5326)
(4744)
(4528)
(4475)
(4326)
(4291)
(4254)
(4186)
(4143)
(3737)
(3651)
学科
管理(35210)
(30748)
经济(30670)
(30124)
(28233)
企业(28233)
(15694)
(14106)
方法(12879)
数学(11126)
(11101)
财务(11082)
财务管理(11064)
数学方法(11055)
企业财务(10708)
(9841)
体制(8720)
业经(7801)
(7220)
银行(7215)
中国(7200)
(6815)
(6788)
金融(6786)
(6624)
技术(6026)
(5726)
(5608)
制度(5605)
(5272)
机构
大学(118739)
学院(117024)
(50794)
经济(49704)
管理(46092)
理学(39137)
理学院(38776)
管理学(38301)
管理学院(38064)
研究(37069)
中国(31422)
(30322)
(24431)
财经(22968)
(20769)
科学(18890)
(18295)
(17920)
中心(17548)
财经大学(17134)
经济学(16299)
北京(15380)
研究所(15377)
(14868)
经济学院(14561)
(14300)
业大(13896)
商学(13624)
商学院(13503)
(13359)
基金
项目(72703)
科学(58736)
基金(55180)
研究(54755)
(46748)
国家(46380)
科学基金(41060)
社会(36825)
社会科(35034)
社会科学(35027)
基金项目(28895)
(27193)
自然(25650)
教育(25455)
自然科(25095)
自然科学(25089)
自然科学基金(24695)
(22798)
资助(22285)
编号(21378)
(20852)
成果(18741)
(17448)
重点(16285)
教育部(15709)
(15694)
国家社会(15650)
(15378)
人文(15127)
创新(14834)
期刊
(58071)
经济(58071)
研究(37844)
(27902)
中国(26596)
管理(19656)
(16471)
金融(16471)
学报(15242)
科学(14419)
(13904)
财经(12792)
大学(12685)
学学(12043)
(10794)
教育(10225)
技术(8927)
经济研究(8785)
农业(8550)
业经(8064)
财会(7999)
会计(7402)
问题(7388)
理论(6302)
(5808)
(5720)
实践(5481)
(5481)
现代(5448)
通讯(5367)
共检索到185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李越冬  严青  
依据机构持股具有的"有效监督"假说和"利益冲突"假说,本文从三个维度实证检验机构持股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持股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率大于3%)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抑制作用更强,验证了机构持股的"有效监督"假说;与非独立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独立型机构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抑制作用更大;与短期机构投资者相比,长期机构投资者更能抑制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此外,终极产权性质会影响机构持股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治理监督作用,总的来说,机构持股对内控缺陷抑制作用在非国企中更为明显,且不同类型机构持股对内控缺陷抑制作用在国企与非国企中存在差异。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李越冬  严青  
依据机构持股具有的"有效监督"假说和"利益冲突"假说,本文从三个维度实证检验机构持股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持股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率大于3%)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抑制作用更强,验证了机构持股的"有效监督"假说;与非独立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独立型机构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抑制作用更大;与短期机构投资者相比,长期机构投资者更能抑制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此外,终极产权性质会影响机构持股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治理监督作用,总的来说,机构持股对内控缺陷抑制作用在非国企中更为明显,且不同类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卉娜  何芹  
以2010-2013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比例和"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都能显著降低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但它们对重大缺陷的抑制作用并没有强于非重大缺陷;机构投资者总体和"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抑制作用仅存在于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形,且仅对非重大缺陷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当持股比例低于1%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内部控制缺陷存在促进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杜晓荣  冀玛丽  
本文以20122014年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产权性质对该治理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显著正相关;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相比,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更能显著促进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杜晓荣  冀玛丽  
本文以2012~2014年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产权性质对该治理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显著正相关;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相比,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更能显著促进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董卉娜  严茹梅  
本文以2010~2013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Logistic模型和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检验了高管层持股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一,高管层总体持股比例能够显著降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其二,将高管层持股比例分解为董事会持股比例、监事会持股比例和经理层持股比例后发现,只有董事会持股比例能够对内部控制缺陷产生显著影响,监事会持股比例和经理层持股比例对内部控制缺陷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其三,将内部控制缺陷区分为重大缺陷和非重大缺陷后发现,高管层总体持股比例和董事会持股比例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非重大缺陷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它们对前者的抑制作用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柴丽君  杨璐  唐勇军  
以2012-2014年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突破了基于"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已被完全披露,而没有披露的企业则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假设,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进行具体认定的基础上,从终极控股股东的视角,实证分析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发现: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越大,控制层级越多,企业越不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信息;产权性质不同的终极控股股东,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会存在差异。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柴丽君  杨璐  唐勇军  
以2012-2014年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突破了基于"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已被完全披露,而没有披露的企业则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假设,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进行具体认定的基础上,从终极控股股东的视角,实证分析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发现: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越大,控制层级越多,企业越不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信息;产权性质不同的终极控股股东,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会存在差异。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戴书松  朱珠  
本文以2012-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及修复对董事会治理的影响以及终极控制人性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治理水平因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而显著降低,但在缺陷修复之后,董事会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且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内控缺陷对董事会治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从修复效果上看,董事会治理水平会因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得到提升,且在非国有企业中这种正面影响更加显著。研究表明,董事会治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企业加强监管,重视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这不仅为深化企业改革及产权制度设计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持续改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钟高  陈俊杰  
以2008~2014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转型经济环境下终极控制人性质如何影响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越大,企业风险越高,但缺陷修复能显著降低企业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的风险程度显著更小,但相对央企而言,地方国有企业更容易出现风险,尤其在治理环境差的地区,地方国企的风险程度显著更高。研究表明,不同的终极控制人性质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风险的不同影响,这既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经验证据,也进一步昭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免疫功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修宗峰  段晴晴  
文章以2011—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并引入产权性质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分组检验。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会缩短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缺陷越严重,长期债务的比例越小,债务期限结构越短;如果公司出现内部控制缺陷后积极整改,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打消债权人疑虑,从而获取期限更长的债务;但以上两种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中均表现不显著,说明国有属性减弱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李越冬  张冬  刘伟伟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间具有的相互替代作用和互补作用,选取2007至2011年沪深两市6227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并考虑公司规模、审计复杂性、企业风险、事务所特征、上市公司所处地经济发达程度、行业等因素的影响,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审计定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间具有相互替代作用,即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根据不同的产权性质讨论该作用机理后,发现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企业收取的审计费用较高,且与非国有企业相比,该现象在国有企业更加显著。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杨有红  李宇立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把握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质、厘清内部控制缺陷和内部控制局限性是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基础。缺陷认定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必须解决缺陷识别、缺陷严重程度评估、缺陷认定权限划分、缺陷应对措施制定、缺陷对外披露五个环节的问题。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邵春燕  王配配  周愈博  
设计良好并且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是确保企业完成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基础,本文以2009—201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研究表明: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权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两权分离度与内部控制缺陷正相关;金字塔层级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终极控制股东为非国有时两权分离度与内部控制缺陷正相关但不显著,终极控制股东为国有时,两权分离度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但终极控制股东的性质并不会导致控制权、现金流权和金字塔层级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发生大的变化。这表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需要考虑终极控制股东带来的影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万福  赵青扬  张怀  谢勇  
本文实证检验了不同内部控制水平下,异质机构持股在抑制管理层盈余操纵方面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发现,相比外地或短期机构持股,本地或长期机构持股更有助于提升应计质量和降低盈余噪音;当公司存在实质性内部控制缺陷时,本地或长期机构持股在抑制管理层盈余操纵方面的治理效应显著降低;相比国有控股,异质机构持股治理效应的发挥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受内部控制的影响更大;当公司存在财务报告实质性内控缺陷时,异质机构持股发挥的治理效应明显更弱。这些结果表明,异质机构持股治理效应的发挥离不开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二者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主要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驱动。本研究有助于深化理解异质机构持股影响公司治理的具体作用机理,为实务界和监管机构改善公司治理、加强投资者保护提供经验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