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08)
- 2023(7500)
- 2022(6268)
- 2021(5511)
- 2020(4673)
- 2019(10256)
- 2018(10156)
- 2017(18976)
- 2016(10059)
- 2015(11244)
- 2014(11552)
- 2013(11301)
- 2012(10705)
- 2011(10052)
- 2010(10265)
- 2009(9734)
- 2008(9244)
- 2007(8569)
- 2006(7873)
- 2005(7285)
- 学科
- 济(65975)
- 经济(65923)
- 管理(31120)
- 业(25112)
- 企(20986)
- 企业(20986)
- 方法(19723)
- 数学(17195)
- 数学方法(17103)
- 地方(17019)
- 中国(13438)
- 地方经济(12502)
- 财(12131)
- 学(11999)
- 业经(11423)
- 农(10761)
- 制(10455)
- 体(9231)
- 融(9149)
- 金融(9142)
- 银(8116)
- 银行(8099)
- 理论(7925)
- 行(7871)
- 环境(7766)
- 农业(7503)
- 经济学(7169)
- 和(7134)
- 务(7106)
- 财务(7084)
- 机构
- 大学(154612)
- 学院(154271)
- 济(74645)
- 经济(73133)
- 研究(57235)
- 管理(56490)
- 理学(47598)
- 理学院(47065)
- 管理学(46343)
- 管理学院(46046)
- 中国(43803)
- 财(33729)
- 京(32272)
- 科学(31627)
- 所(28944)
- 财经(26249)
- 研究所(25910)
- 中心(25450)
- 经济学(23927)
- 江(23850)
- 经(23675)
- 农(22927)
- 经济学院(21068)
- 北京(20634)
- 院(20385)
- 业大(19735)
- 范(19340)
- 财经大学(19192)
- 师范(19113)
- 州(18792)
- 基金
- 项目(96086)
- 科学(75778)
- 研究(70734)
- 基金(70091)
- 家(60729)
- 国家(60237)
- 科学基金(51574)
- 社会(46739)
- 社会科(44385)
- 社会科学(44370)
- 省(37078)
- 基金项目(36145)
- 教育(32205)
- 自然(31632)
- 自然科(30929)
- 自然科学(30919)
- 划(30508)
- 自然科学基金(30345)
- 资助(28987)
- 编号(27890)
- 成果(23196)
- 重点(21500)
- 发(21475)
- 部(21243)
- 课题(20060)
- 国家社会(19889)
- 创(19402)
- 教育部(18546)
- 创新(18248)
- 大学(17982)
共检索到249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伟 曹瑜强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已成为典型事实,大量实体公司积极投资金融资产,实体公司投资渠道与获利渠道日趋金融化。本文以我国2007—2015年A股制造业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从机构投资者短视的视角研究我国实体公司金融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总体来看,机构投资者持股驱动了实体公司金融化;(2)机构投资者具有异质性,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实体公司金融化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短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显著地驱动了实体公司金融化;(3)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在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实体公司金融化的驱动作用在民营企业中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监管层合理引导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引导金融业回归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源、推动金融结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其文 郝文杰 承忠彬 岳文泽
在国内环境监管不断增强和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双重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存在扩大金融性投资倾向并可能制约实体经济发展。以2014年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择2009—2020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样本,采用PSM-DID方法考察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尝试基于环境规制视角检验和解释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结果表明:(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提升了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水平,对企业长期金融投资的强化作用不明显,为“蓄水池”动机提供了证据,表明制造业企业没有“脱实向虚”的趋势。(2)碳交易政策通过内部的成本转嫁效应和流动性约束效应及外部的融资约束效应影响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印证了“成本遵循”效应并进一步验证了“蓄水池”的主导动机。(3)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差异化影响未必是因政策类型不同所致,可能受到政策的约束性强度和灵活性的作用。碳交易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企业股权、企业规模、行业和区域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效应,而企业绿色转型积极性在异质性作用中起到一定的调节效应。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津钰 周福萍 林楠
文章利用2008—2018年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被动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促进实体企业“脱虚返实”。具体而言,被动型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并提高企业的长期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被动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信息透明度更高的企业中表现更强。渠道检验发现,被动型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优化公司治理(降低大股东掏空、提高高管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和降低企业短视(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提高高管薪酬和业绩变更的敏感性、降低高管非正常变更和业绩的敏感性)两个渠道影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周明生 哈凯 刁鹏
近年来,企业金融化现象在学术界备受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对企业投资和企业创新均具有积极影响,那么风险投资能否影响企业金融投资行为?以2009—2019年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主要体现在制造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东部区域企业中。同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通过促进企业实体投资抑制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分析发现,风险投资能够缓解被投企业融资约束,而融资约束的改善并未促进企业金融化,而是促进企业创新。结论可丰富风险投资与企业金融化相关领域研究,证明风险投资能够驱动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对政府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金融回归实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风险投资 企业金融化 脱虚向实 企业创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芳 张笑愚
实体经济中严重的"脱实向虚"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和监管机构的广泛关注。本文借助迎合理论,以资本市场中的实体企业行为与投资者群体为微观影响因素切入点,深度剖析实体企业金融化的诱发因素及作用机制。以2010—2019年中国A股实体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会显著增加;高涨的投资者情绪会促使实体企业采用金融化投资行为迎合资本市场;投资者情绪产生的迎合效应,是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影响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期间并不会基于蓄水池动机持有金融资产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而更多通过持有长期金融资产进行套利;配置长期金融资产是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为了迎合高涨的投资者情绪的重要选择;在牛市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主要为了迎合投资者而增加金融化投资,在熊市中则是为了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本文研究结论揭示了实体企业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高涨的投资者情绪背景下的策略性金融投资行为,为相关监管机构强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欣 张艺鹏
"脱实向虚"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运用虚拟经济理论,分析了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内在机理,认为经济的"脱实向虚"是以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为运行基础、由生产职能向非生产职能转化的资本的价值化积累路径;其次,通过构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三部门投入产出模型,依据"纯产品"原理,剥离了虚拟经济中的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中的虚拟经济;再次,运用结构分解方法(SDA)实证检验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倾向。结论表明:(1)总体上,我国虚拟经济规模小于实体经济,但其自我循环规模的扩张速度高于实体经济;(2)趋势上,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正是我国经济出现"脱实向虚"倾向的重要诱因和时间起点;(3)结构上,虚拟经济对以制造业为主的第I类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趋弱,尤其是低端制造业;虚拟经济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Ⅱ类实体经济总体呈良性互动,说明中国经济"脱实向虚"倾向呈现结构性特征;最后,提出了纠正"脱实向虚"不良倾向的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叶亚丽
产业数字化凭借广泛融合性与技术创新性优势,成为提振实体经济、塑造新发展格局的新动能。基于2006—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数字化对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可推动实体经济“脱虚向实”,且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跨区域回归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对东部与中部地区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推动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对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据此,提出打造产业数字化“软环境”、推动价值链延伸,缓解融资约束、防止企业过度金融化,推动数实融合发展,形成区域协同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为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文川 李文文 李建发 范樟妹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引导企业“脱虚向实”,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以2009—2020年289个地级市上市实体企业为研究样本,结合“烙印理论”,研究了官员金融经历对所辖区企业金融化的具体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官员金融经历对其所辖区企业金融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现为“治理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具有可靠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官员金融经历会引导所辖区企业抑制投机性金融资产,提升实体资本投资来降低企业金融化。作用路径分析发现,缓解融资约束是降低所辖区企业金融化的主要路径。异质性研究发现,当地区巡视监督未覆盖、企业产权性质为国有企业时,官员金融经历对企业金融化影响显著为负。此外,相比较于市委书记金融经历,市长金融经历对所辖区企业金融化影响更为相关。本文为金融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支持,也为有效预防“脱实向虚”行为进行金融监管提供微观层面证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文川 李文文 李建发 范樟妹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引导企业“脱虚向实”,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以2009—2020年289个地级市上市实体企业为研究样本,结合“烙印理论”,研究了官员金融经历对所辖区企业金融化的具体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官员金融经历对其所辖区企业金融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现为“治理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具有可靠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官员金融经历会引导所辖区企业抑制投机性金融资产,提升实体资本投资来降低企业金融化。作用路径分析发现,缓解融资约束是降低所辖区企业金融化的主要路径。异质性研究发现,当地区巡视监督未覆盖、企业产权性质为国有企业时,官员金融经历对企业金融化影响显著为负。此外,相比较于市委书记金融经历,市长金融经历对所辖区企业金融化影响更为相关。本文为金融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支持,也为有效预防“脱实向虚”行为进行金融监管提供微观层面证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晓莉 谭其宇
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影响日益明显。文章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检验模型等方法,实证考察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呈“倒U”型非线性影响;成本机制、资本配置机制和创新补偿机制是其重要路径;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处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不同所有权及不同规模的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存在异质性影响。据此,提出强化“主动+被动”双向监管、充分考虑企业资本配置结构、针对性给予政策支持等建议。研究结论为深化平台经济金融化发展、加快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婧菲 孙立
发挥数字产业化的金融引导功能是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选择。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产权性质差异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数字产业化对金融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影响及具体路径。研究表明:数字产业化可促进金融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并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同时,金融科技创新是数字产业化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关键渠道。进一步研究显示,在金融开放水平较低地区,数字产业化对金融科技创新效应驱动效果更强。应大力孵化金融科技数字新基建、适度调整数字经济发展杠杆、拓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边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春鹏 徐璋勇
以2007—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市场竞争与企业"脱实向虚"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竞争主要发挥"掠夺"效应,助推了中国企业的"脱实向虚"。机制检验表明,市场竞争通过增强企业跨市场套利动机,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随着融资成本的提升而加剧。最后,考虑企业类型的异质性,发现融资成本的调节效应在民营企业、小型企业中更明显;考虑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发现融资成本的调节效应在直接融资水平较低、经济增长较慢地区更突出。
关键词:
市场竞争 脱实向虚 套利动机 融资成本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博 谢家智 吴静茹
如何从政策层面推动实体经济“脱虚向实”,迈向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以2002—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机制检验发现,试点政策能有效增加企业创新投入、降低企业税负和交易成本,进而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政策效应在管理层语调悲观、区域营商环境较差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政策,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为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牛子恒 邹宗森
制造业“脱实向虚”问题严重动摇了制造业的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本文针对制造业“脱实向虚”问题,基于中国2011—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引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的准自然实验,综合探究了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能够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其中,激励企业创新投资和提高实体资产收益率是重要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制造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效果仅存在于东部地区以及中、低行业竞争和融资约束环境中,在中西部地区以及高行业竞争和融资约束环境下作用效果不明显。进一步讨论证实,生产型智能制造模式和协同型智能制造模式均可以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但后者作用效果更强。本文相关研究结论提供了一项振兴实体经济的新证据并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支撑依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钟凯 梁鹏 王秀丽 彭雯
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社会主体平等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金融投资回报率较高和影子银行规模较大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较强,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投资回报率和缩小影子银行规模的渠道缓解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地,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东部地区以及非高科技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从经济后果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企业金融化所引发的经营风险。本文的研究拓展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领域,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风险防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商业银行监管能够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吗——基于实体企业金融化视角的研究
实体企业资金“脱实向虚”:风险、动因及治理
政府补助、内部期望绩效压力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
“脱实向虚”与“脱虚向实”:基于动态宏观经济效应的分析
中国经济“脱实向虚”了吗?——基于资本市场板块指数的网络测度与分析
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脱实向虚”了吗?——来自中国上市企业的微观证据
打好“三大攻坚战”/“‘脱实向虚’风险防范”系列笔谈之二 “脱实向虚”风险防范与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机构投资者是股票市场影响实体经济的助推器吗?——基于投资者情绪对公司资本投资的视角
商业银行网点扩张能否助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基于企业层面银行网点空间分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