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83)
- 2023(11057)
- 2022(9594)
- 2021(8919)
- 2020(7990)
- 2019(18563)
- 2018(18388)
- 2017(36439)
- 2016(19358)
- 2015(21976)
- 2014(22007)
- 2013(21890)
- 2012(20021)
- 2011(17688)
- 2010(17495)
- 2009(16277)
- 2008(16249)
- 2007(14355)
- 2006(11900)
- 2005(10304)
- 学科
- 济(84573)
- 经济(84484)
- 管理(62326)
- 业(60794)
- 企(51817)
- 企业(51817)
- 方法(47966)
- 数学(43536)
- 数学方法(43095)
- 财(26310)
- 农(19464)
- 务(18812)
- 财务(18770)
- 财务管理(18729)
- 中国(18267)
- 企业财务(17718)
- 业经(16087)
- 制(16056)
- 贸(15671)
- 贸易(15669)
- 易(15236)
- 银(13997)
- 银行(13973)
- 学(13873)
- 融(13829)
- 金融(13826)
- 地方(13704)
- 行(13183)
- 农业(13016)
- 技术(11875)
- 机构
- 大学(278377)
- 学院(276363)
- 济(117916)
- 经济(115654)
- 管理(115252)
- 理学(100789)
- 理学院(99858)
- 管理学(98284)
- 管理学院(97770)
- 研究(82226)
- 中国(64829)
- 京(55575)
- 财(55560)
- 科学(48087)
- 财经(45549)
- 经(41550)
- 农(41282)
- 中心(40929)
- 业大(39771)
- 所(39455)
- 江(39271)
- 经济学(36833)
- 研究所(35799)
- 财经大学(34246)
- 北京(34130)
- 经济学院(33685)
- 农业(32665)
- 范(32149)
- 师范(31809)
- 商学(31369)
- 基金
- 项目(189443)
- 科学(151120)
- 基金(141769)
- 研究(135972)
- 家(122056)
- 国家(121098)
- 科学基金(106469)
- 社会(88209)
- 社会科(83956)
- 社会科学(83931)
- 基金项目(75483)
- 省(72861)
- 自然(70627)
- 自然科(69104)
- 自然科学(69087)
- 自然科学基金(67896)
- 教育(64142)
- 划(61364)
- 资助(59209)
- 编号(54290)
- 部(43731)
- 成果(42480)
- 重点(41803)
- 创(39663)
- 发(38516)
- 教育部(38398)
- 科研(37486)
- 人文(37275)
- 创新(37084)
- 国家社会(36813)
- 期刊
- 济(116442)
- 经济(116442)
- 研究(73414)
- 财(46519)
- 中国(44051)
- 管理(40090)
- 学报(39594)
- 科学(36842)
- 农(34402)
- 大学(30785)
- 学学(29374)
- 融(26632)
- 金融(26632)
- 技术(24878)
- 农业(23130)
- 财经(22842)
- 教育(21105)
- 经(19412)
- 经济研究(19218)
- 业经(18368)
- 问题(15845)
- 统计(15373)
- 技术经济(14693)
- 财会(14584)
- 策(13884)
- 理论(13695)
- 贸(13512)
- 商业(13172)
- 业(13106)
- 决策(12731)
共检索到384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驰
如何融合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一直都是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机构投资者作为介于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第三方力量,有足够的动机参与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文章采用2004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中管理层薪酬的决定因素及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进行分析。文章的研究发现:前十大股东中有机构投资者股东的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机制更加完善,高管权力滥用得到一定的遏制,管理层的薪酬与其经管才能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管理层薪酬 公司治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建林
本文利用我国338家上市家族企业2006年的数据,研究高管人员薪酬机制对上市家族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高管人员薪酬机制对降低上市家族企业代理成本有显著作用;(2)高管人员家族化背景对薪酬机制效果有负向调节效应,职业经理人薪酬机制的效果比家族管理者更明显;(3)家族自利倾向对薪酬机制效果也有负向调节效应,家族自利倾向越明显,薪酬机制的效果越差。
关键词:
家族企业 薪酬机制 代理成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伊志宏 李艳丽 高伟
文章选取2004~2006年有机构投资者连续持股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压力敏感型和压力抵制型的基础上,从高管薪酬视角研究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江伟
本文具体考察了负债的代理成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契约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不同的负债代理成本对管理层薪酬契约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度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而下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民营上市公司中以及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度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而下降的程度有所减弱。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国内外的相关经验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契约的制定机制。
关键词:
负债的代理成本 管理层薪酬 敏感度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肖继辉 孟婷
本文以2003-2010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为样本,检查了高管薪酬中业绩基准的使用,发现存在非对称使用业绩基准的现象。当基准业绩较好时,高管的薪酬较高,薪酬业绩敏感性也较高,存在"运气薪酬"现象。当公司业绩超过基准业绩时,高管的薪酬较高,薪酬业绩敏感性也增加。但是高管薪酬不存在"双重补偿"现象。高管的任期和两职合一自利特征会进一步强化"运气薪酬"和"超额业绩补偿"。本研究发现对于揭示高管薪酬制定中的代理成本,解释高管薪酬的棘轮效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管薪酬 业绩基准 高管自利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朱亮 许庆高
本文基于机构投资者与投资对象的关系的异质性,以2012-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及其影响途径。研究表明: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高管薪酬水平显著正相关,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与高管薪酬水平无显著关系;高管薪酬水平是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业绩的中介变量,不是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业绩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异质性 高管薪酬 公司业绩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毛磊 王宗军 王玲玲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从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两个方面考察机构投资者整体以及包括基金、券商、QFII、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在内的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高管薪酬影响的差异性,基于2005年至2009年沪深两市874家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整体对高管薪酬存在显著的影响,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有效地提高了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不同机构投资者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只有基金对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表现出显著影响,而QFII、券商、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对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朱亮 许庆高
本文基于机构投资者与投资对象的关系的异质性,以2012-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及其影响途径。研究表明: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高管薪酬水平显著正相关,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与高管薪酬水平无显著关系;高管薪酬水平是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业绩的中介变量,不是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业绩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异质性 高管薪酬 公司业绩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暄 宋玉
机构投资者的监管制约了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从而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一个理性的管理者必然会要求其薪酬与公司的业绩相关,从而弥补自身薪酬的损失。为了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也越高,而且,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新民 沙一凡 王垒 康旺霖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本文借助2013~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运用Louvain算法,通过构建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网络并识别网络团体,从高管超额薪酬角度考察机构投资者抱团行为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机构抱团后倾向于扮演"合谋者"角色,具体表现为机构投资者抱团规模越大,高管超额薪酬现象越严重;进一步从企业产权性质和高管权力两个方面探讨机构投资者抱团的治理行为差异,发现相对于其他企业,在国有企业和高管权力较大的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抱团对高管超额薪酬的加剧作用更加明显。上述研究从网络社团结构视角重新审视了机构投资者抱团的治理行为,为证监会深化认识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引导完善机构投资者制度设计、避免非理性的过度行为协同提供参考。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珊 刘洪铎
既有文献局限于将机构投资者视为无差异的分析对象,使得关于上市公司外部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究竟扮演"监督者""合谋者"、抑或"旁观者"的角色至今仍未有明确定论。基于机构投资者的个体异质性视角,选取我国2010年~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异质个体机构投资者持股与高管超额薪酬之间的关系,以此考察个体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整体层面上,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助于降低高管超额薪酬,并且后者的抑制效应相对较大;个体层面上,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高管超额薪酬正相关,券商、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高管超额薪酬负相关,未有证据表明QFII、财务公司、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持股与高管超额薪酬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上述结果说明,券商、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在降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方面主要扮演"监督者"角色,证券投资基金更多体现为"合谋者",而QFII、财务公司、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主要持"旁观者"的态度。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李争光 成辛子 张十根 戴维
本文以2008-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高管薪酬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本文还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压力敏感型与压力非敏感型机构投资者,进一步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压力非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高管薪酬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高管薪酬不存在相关关系。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吴先聪
关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是否具有积极作用,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本文基于薪酬契约设计理论,探讨了机构投资者特质对高管薪酬及其私有收益的影响,以探究不同特质的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据此深入分析股东监督机制和经理激励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从机构投资者的独立性特质来看,独立机构投资者不仅能加强薪酬—业绩敏感性,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高管的货币型和非货币型私有收益,这揭示出股东监督机制和管理者激励机制的互补关系;同时,从机构投资者持股期限来看,长期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降低高管的货币型和非货币型私有收益,但是不能显著提高薪酬—盈余业绩敏感性,这意味着股东监督机制和管理者激励机制之间呈现出替代...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邵燕波
本文在高管薪酬契约基础上,运用2005-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从薪酬公平性的角度,分析并检验高管薪酬公平性对其薪酬增长及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当高管通过薪酬的社会比较,较低薪酬的高管与下一年度高管薪酬增长、资产周转率显著相关,高管薪酬公平性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不断增长的原因之一,并倾向性地增加了公司的代理成本,影响了激励效应。本文丰富和拓展了高管薪酬公平性激励效应的研究成果,为完善我国公司薪酬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
高管薪酬公平性 薪酬增长 代理成本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文昌 王春雷
本文通过构建"高管薪酬激励-代理成本-公司绩效"中介效应模型,将三部分内容归纳到一个整体框架模型进行分析,以2010-2015年6期沪深两市国有控股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及Bootstrap法建立路径模型研究代理成本在高管薪酬激励(货币薪酬、股权激励、在职消费)和公司绩效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通过研究发现:第一类代理成本在高管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代理成本在货币薪酬、在职消费与公司绩效间并不存在预想的中介效应。另外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而在职消费对公司绩效呈显著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