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83)
2023(10951)
2022(9537)
2021(9031)
2020(7989)
2019(18742)
2018(18575)
2017(36706)
2016(19580)
2015(22148)
2014(22223)
2013(22046)
2012(20156)
2011(17827)
2010(17644)
2009(16366)
2008(16336)
2007(14553)
2006(12209)
2005(10743)
作者
(54484)
(46023)
(45841)
(43648)
(29221)
(22037)
(21162)
(17850)
(17188)
(16185)
(15514)
(15341)
(14366)
(14261)
(14219)
(14131)
(14117)
(13654)
(13289)
(13126)
(11283)
(11153)
(10956)
(10458)
(10308)
(10291)
(10287)
(10023)
(9152)
(9052)
学科
(82001)
经济(81911)
(63880)
管理(63370)
(55161)
企业(55161)
方法(44877)
数学(40331)
数学方法(39884)
(27946)
(20689)
财务(20645)
财务管理(20605)
企业财务(19785)
(19732)
中国(18036)
(17422)
业经(16295)
(14682)
贸易(14677)
(14308)
(13972)
银行(13948)
(13827)
地方(13428)
(13421)
金融(13418)
农业(13232)
(13162)
(11922)
机构
大学(279786)
学院(278382)
(116939)
管理(115581)
经济(114669)
理学(100891)
理学院(99945)
管理学(98317)
管理学院(97794)
研究(83609)
中国(66491)
(56376)
(56253)
科学(49319)
财经(45847)
(41915)
(41783)
中心(41205)
(40596)
业大(40109)
(39571)
研究所(36751)
经济学(35727)
北京(34625)
财经大学(34488)
农业(33068)
经济学院(32516)
(32426)
师范(32081)
商学(31627)
基金
项目(188504)
科学(150094)
基金(140520)
研究(135376)
(121370)
国家(120376)
科学基金(105571)
社会(87320)
社会科(83019)
社会科学(82993)
基金项目(75155)
(72594)
自然(70316)
自然科(68804)
自然科学(68787)
自然科学基金(67592)
教育(63737)
(61048)
资助(58354)
编号(54439)
(43416)
成果(43041)
重点(41729)
(39366)
(38441)
教育部(37972)
科研(37276)
人文(36975)
创新(36766)
大学(36167)
期刊
(118054)
经济(118054)
研究(74395)
(47825)
中国(45277)
管理(41279)
学报(40361)
科学(37673)
(35544)
大学(31335)
学学(29921)
(27128)
金融(27128)
技术(24674)
农业(23798)
财经(22923)
教育(21735)
(19458)
经济研究(19078)
业经(18797)
问题(16092)
财会(15334)
技术经济(14463)
统计(14396)
理论(13661)
(13547)
(13447)
(13019)
(12861)
商业(12847)
共检索到391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潘越  戴亦一  魏诗琪  
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究竟扮演的是"有效监督者",还是"旁观者",抑或"合谋者"的角色理论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择高管更替这一研究视角,以2004-2008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高管非自愿变更以及继任选择决策的影响,以此考察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结果显示,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公司高管因绩差被撤职的可能性越小,而且即使高管被更换后,公司也更倾向于从内部聘任继任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高管被撤换后公司业绩显著提高。其中,从外部聘任继任者的公司业绩有明显改善,而从内部选聘继任者的公司经营业绩没有转机。以上结果说明在高管更替事件上,机构投资者扮演的是上市公司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叶玲  李心合  
文章以2003-2007年为时间窗口,以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CEO变更前后,公司经营业绩与CEO变更的关系,不同继任模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公司经营业绩下滑会引起CEO发生变更,非国有上市公司CEO变更可能性高于国有上市公司。CEO变更后,公司经营业绩得到改善,国有上市公司业绩提升幅度低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在常规变更样本中,外部继任公司业绩改善程度优于内部继任公司;在非常规变更样本中,回归结果则相反,内部继任公司业绩提升幅度高于外部继任公司。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业绩提升主要来源于线下项目、非经常性损益类项目,而非公司的主营业务。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胜楠  刘一璇  陈靖涵  
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被寄予厚望,但是对基金能否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则鲜有研究。本文首次按照基金监督对象的不同,将基金的监督作用分为"监督高管"和"监督大股东",从基金公司的治理状况出发检验在上市公司高管非自愿性变更决策中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途径。实证结果表明,在基金公司治理状况比较差的条件下,基金会与上市公司高管"合谋";而当基金公司治理状况比较好的条件下,基金公司在上市公司高管非自愿性变更决策中能够发挥"监督大股东"的治理作用;没有发现基金公司"监督高管"的证据。"监督大股东"假说的提出,既丰富了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也是首次从企业微观决策层面发现基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杜雯翠  高明华  
基于锦标赛理论,将高管继任模式选择看作是内部参赛者与外部参赛者共同竞争的锦标赛,内部参赛者获胜奖金越低,外部参赛者获胜奖金越高,前任高管任职年限越长,上市公司选择内部提升的可能性越大。更换高管后,上市公司绩效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不同继任模式对公司绩效提升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毛磊  王宗军  王玲玲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从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两个方面考察机构投资者整体以及包括基金、券商、QFII、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在内的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高管薪酬影响的差异性,基于2005年至2009年沪深两市874家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整体对高管薪酬存在显著的影响,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有效地提高了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不同机构投资者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只有基金对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表现出显著影响,而QFII、券商、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对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赵国宇  
通过并购获取公司的控制权、随后变更CEO并与之合谋是大股东掏空行为得逞的重要途径。利用2007~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有:公司控制权转移一般同时会引起CEO变更,但控制权转移并不必然导致掏空;如果并购方以劣质企业为并购目标,并且实施的是跨行业并购,掏空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的主要动机。进一步,若控制权转移的同时发生CEO变更,其目的是实施掏空动机下大股东与高管的合谋行为。为此,本文建议针对那些动机难以合理解释的并购行为,提前识别掏空与合谋行为,并加强监管。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赵国宇  
通过并购获取公司的控制权、随后变更CEO并与之合谋是大股东掏空行为得逞的重要途径。利用2007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有:公司控制权转移一般同时会引起CEO变更,但控制权转移并不必然导致掏空;如果并购方以劣质企业为并购目标,并且实施的是跨行业并购,掏空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的主要动机。进一步,若控制权转移的同时发生CEO变更,其目的是实施掏空动机下大股东与高管的合谋行为。为此,本文建议针对那些动机难以合理解释的并购行为,提前识别掏空与合谋行为,并加强监管。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超  蔡庆丰  陈娇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公司高管的巨额薪酬成为众矢之的。随着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崛起,市场对机构投资者改进上市公司治理寄予了厚望。我国的机构投资者能否对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产生积极影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选取2004~2008年度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运用线性概率模型、Probit、Logit、Tobit以及OLS等回归方法对机构持股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特别是股权激励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并未有效限制高管股权激励和固定薪酬的增长,对于薪酬设计的改善作用也有待加强,机构股东积极主义在中国还有待加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邬烈岚  徐雯  
以A股2012-2016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是否存在黏性特征,同时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视角,考察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高管薪酬黏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上市公司业绩上升时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高于业绩下降时,高管薪酬存在显著的黏性特征;第二,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抑制高管薪酬黏性,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在完善高管薪酬契约机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在抑制高管薪酬黏性方面发挥着更加显著的作用。引导上市公司优化薪酬契约机制、抑制高管薪酬黏性,一是要优化高管的薪酬结构,提高绩效薪酬所占比重,增强高管薪酬对公司业绩尤其是长期业绩的敏感性;二是要完善对高管业绩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考核方式,避免高管短视行为;三是要完善高管薪酬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四是要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稳定型机构投资者,保障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权利,充分发挥其外部监督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琳  
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2年沪深两市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上市公司自愿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当前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因素,主要在于上市公司本身的偿债能力、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是否属于ST公司,以及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前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防止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所,掩饰其财务危机,规避非标准审计意见等不良动机,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健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葛菲  连燕玲  贺小刚  
当企业出现消极反馈,改变高管团队资本是最为敏感的决策,可能导致企业遭遇全面的风险。很少有学者从消极反馈的角度研究人事变革,尤其是如何影响到高管的人事变动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别从心理期望落差和组织衰败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具体得到以下结论:(1)期望落差与高管变更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在低度的期望落差状态下,企业会增加聘用更多高管人员,但在高度的期望落差状态下,则会辞退更多的高管人员;(2)组织衰败与高管更换之间同样存在非线性关系,在低度衰败状态下随着业绩的下降,企业精简高管人员的动力明显地高于高度衰败状态下精简高管人员的程度;(3)高管变更还将受到冗余资源的影响,冗余...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元旭  刘勰  
文章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多元化战略的影响。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2006年~2011年1 935家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总共8 441个观测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多元化战略指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动机和能力帮助公司减少多元化战略;资本结构、公司规模与多元化战略指数显著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多元化战略指数显著正相关;(2)中国市场中,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多元化战略指数的影响不同:投资实力强、倾向于采用集中投资策略的基金与多元化战略指数相关程度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柯希嘉  高明华  陈焱晗  
通过运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序贯博弈分析方法,构建了机构投资者与控制性股东之间的博弈模型,从而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对通过机构投资者与控制性股东的博弈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假设进行了验证。通过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机构投资者持股确实有效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唐盛培  
本文从机构投资者与会计信息相关性之间的联系来说明机构持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本研究以1999~2002年深市A股为样本,研究发现,在样本时间区间内会计信息相关性与机构持股比例相关性不明显;从年度样本研究发现,随着机构持股比例增加,会计信息相关性增强,说明近年来机构投资者已参与公司治理,并发挥一定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晓丽  宋晓宁  楼瑜  
本文通过我国447家上市公司2005年截面数据为样本,分别考察了机构投资者股权集中度、股份流通性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关系。研究发现当股权过度集中时,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便会降低,甚至失去效果。流通股比例的增加将有利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股权分置改革后,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披露的作用能力将有一定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