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49)
- 2023(5844)
- 2022(4801)
- 2021(4328)
- 2020(3885)
- 2019(8861)
- 2018(8457)
- 2017(16983)
- 2016(8898)
- 2015(9781)
- 2014(9764)
- 2013(9917)
- 2012(8773)
- 2011(7501)
- 2010(7643)
- 2009(7601)
- 2008(8400)
- 2007(7560)
- 2006(6801)
- 2005(6406)
- 学科
- 企(75468)
- 企业(75468)
- 业(68102)
- 管理(57113)
- 济(43970)
- 经济(43898)
- 方法(25270)
- 财(24797)
- 务(22197)
- 财务(22192)
- 财务管理(22184)
- 企业财务(21305)
- 业经(18060)
- 数学(17892)
- 数学方法(17842)
- 技术(13120)
- 企业经济(12160)
- 制(11522)
- 划(11472)
- 经营(11307)
- 策(10559)
- 技术管理(10423)
- 和(9919)
- 决策(9554)
- 理论(9546)
- 体(9229)
- 计划(8946)
- 体制(8591)
- 人事(8548)
- 人事管理(8548)
- 机构
- 学院(138130)
- 大学(136412)
- 管理(68383)
- 济(62264)
- 经济(61257)
- 理学(59340)
- 理学院(58950)
- 管理学(58571)
- 管理学院(58294)
- 财(34292)
- 研究(32178)
- 中国(29624)
- 财经(27386)
- 京(26467)
- 经(24788)
- 商学(22006)
- 商学院(21838)
- 江(20584)
- 财经大学(20472)
- 经济学(17759)
- 经济管理(17083)
- 北京(16392)
- 州(16155)
- 工商(16045)
- 经济学院(16027)
- 中心(15833)
- 科学(14516)
- 所(14323)
- 业大(13943)
- 公司(13519)
- 基金
- 项目(83312)
- 科学(70223)
- 基金(66674)
- 研究(61087)
- 家(55298)
- 国家(54730)
- 科学基金(51862)
- 社会(42772)
- 社会科(40796)
- 社会科学(40784)
- 基金项目(35808)
- 自然(35038)
- 自然科(34477)
- 自然科学(34469)
- 自然科学基金(34007)
- 省(30819)
- 教育(28283)
- 资助(27132)
- 划(24775)
- 编号(23560)
- 业(20447)
- 部(19847)
- 创(19608)
- 人文(18823)
- 教育部(18530)
- 创新(17999)
- 制(17963)
- 成果(17676)
- 企(17664)
- 国家社会(17531)
共检索到202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娆
本文以我国1153家上市公司2007—2010年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地抑制大股东的隧道行为,对大股东支持行为却无显著影响;隧道行为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市场绩效无显著影响;支持行为对市场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财务绩效无显著影响。上述发现表明,机构投资者不仅能有效地抑制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而且对提升公司价值亦有显著效果。这意味着"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举措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赵中伟
在不同的法系和国家中,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对投资者法律保护的替代,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薄弱的国家,股权结构相对集中。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我国应该完善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提高执法质量和会计质量,促进股权的适度集中,限制控制股东的掠夺行为。
关键词:
投资者保护 股权集中 大股东行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侠 马忠
本文基于大股东掏空问题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利用手工整理的机构投资者调研数据,实证考察了机构调研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有效抑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公司治理水平较低或有形资产比重较高时更加显著;进一步地,股权制衡和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董监高的控制程度会显著地影响机构调研与大股东掏空的关系;此外,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大股东掏空的度量方法之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本文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削弱大股东的信息优势,有效监督和约束其私利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婉君
研究了2003~2005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中大股东控制背景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资本支出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能够积极发挥监督治理作用,减少控股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行为,进而提高公司资本支出水平,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关键词:
大股东控制 机构投资者 投资者保护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娅 李欣 赵淑鹏
文章利用2017—2019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分析第一大股东股权质押在机构持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机构持股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且大股东股权质押会削弱机构持股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
机构持股 大股东股权质押 企业绩效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甘月 李增福
基于中国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持股行权证据检验证实:上市公司小股东行权能够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笔者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威慑理论,以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开展持股行权工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3—2017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样本有效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小股东行权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检验结果证实:上市公司小股东行权与大股东掏空行为负相关;小股东股东大会出席率和小股东诉讼维权积极性是小股东行权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重要因素;外部审计监管程度负向影响小股东行权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内部股权制衡程度正向影响小股东行权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经济后果检验证实:小股东行权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有效抑制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增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本文从上市公司小股东行权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拓展了相关公司治理理论的应用边际,证实了上市公司小股东行权影响大股东掏空行为机理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加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监管措施和上市公司提高企业内部治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耿志民
本文对机构股东治理的机制及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机构投资者作为大股东在“内部控制”和“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及其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改革趋同的推动,将使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在分离基础上实现局部的统一,机构投资者因此成为解决公司控制权难题的制度解。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幸娟 严子淳 杨慧
在中国,基于大股东主导的股权结构,以及金融体系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完善,大股东们难免做出侵害外部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因此大股东增持的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1年~2012年第三次大股东增持浪潮为背景,以254家存在大股东增持行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大股东增持行为发生前后的绩效进行配对分析来对比公司绩效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大股东增持后公司绩效未升反降,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收益也未有显著增加。而对于IRII指标高的上市公司则相反。进一步的验证发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调节作用消除了大股东增持对公司价值
关键词:
投资者关系管理 大股东增持 公司绩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郑爱华 冯晓云 郑晓华
本文以2007~2008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可以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并且在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效果更好。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彭丁
我国上市公司国家控股与控股集中的特殊制度背景是引发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代理冲突的导火索,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基于上述治理环境,以控制权结构为研究载体,利用2005—2008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无论在国有和非国有公司,机构制衡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但这种制衡效应在非国有公司更为突出;(2)在国有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但在非国有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线性关系;(3)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持股对国有公司的倒U绩效影响受制于公司控股集中度,随着控股股东控股比例提高,机构持股的边际...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传宪 黄雅宁
基于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2014年的数据,本文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和国有控股的现状,分组检验大股东控制与国有控股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小。这种现象只在大股东非绝对控制和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存在,这表明大股东控制和国有控股抑制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治理作用。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孙光国 刘爽 赵健宇
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2年的数据,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组检验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大股东控制对二者作用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同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在将样本依据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分组后,这种负相关性在大股东非绝对控制组中仍然成立,而在绝对控制组中则不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军
本文对我国机构投资者如何影响公司投资效率进行探讨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中能够发挥监督约束的作用,有效地降低公司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由于持股比例较高,具备信息优势,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进而监督管理层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抑制公司的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行为。而且,机构投资者和第一大股东在抑制公司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行为上的作用是相互替代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林
文章以2004—2014年沪深两市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大股东支持动机、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股东在"保配"、"保壳"等制度性驱动下会给予上市公司更多的利益支持,但这不过是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目的是未来掏空上市公司资源,这在家族控股企业中尤为普遍。机会主义支持引致的掏空行为因外部大股东的约束力量以及大股东的现金流权带来的利益协同效应而减弱。良好的法治水平在抑制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为从上市公司监管以及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层面加强法制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温智强
2015年伊始的"投资乱象"到底源于什么?为什么发生"大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会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更奇怪的是这类个股出现了超越市场指数的良好涨幅。为了解释这一异象,本文围绕"新国九条"的出台时间,选取了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的数据,从大股东减持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把市值管理作为通道,与机构投资者合谋侵占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减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超额收益,而是为了"让筹"给机构投资者。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新国九条"对合谋行为的影响,发现文件的出台促进了合谋行为的发生,并且更多的合谋行为与市场气氛无关。最后,本文检验了流通股数量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