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49)
- 2023(11183)
- 2022(9195)
- 2021(8593)
- 2020(7309)
- 2019(16607)
- 2018(15966)
- 2017(31714)
- 2016(16066)
- 2015(17727)
- 2014(17140)
- 2013(16704)
- 2012(14805)
- 2011(12666)
- 2010(12513)
- 2009(11652)
- 2008(10287)
- 2007(8441)
- 2006(6944)
- 2005(6050)
- 学科
- 济(65292)
- 经济(65231)
- 业(50770)
- 管理(49676)
- 企(44349)
- 企业(44349)
- 方法(34755)
- 数学(31929)
- 数学方法(31579)
- 融(27372)
- 金融(27371)
- 银(24008)
- 银行(24001)
- 财(23185)
- 行(23130)
- 中国(20926)
- 务(17733)
- 财务(17694)
- 财务管理(17669)
- 企业财务(17053)
- 制(15365)
- 农(15095)
- 业经(14101)
- 地方(12511)
- 贸(11576)
- 贸易(11565)
- 易(11330)
- 中国金融(11232)
- 农业(10578)
- 体(10196)
- 机构
- 学院(210371)
- 大学(210242)
- 济(94090)
- 经济(92427)
- 管理(89355)
- 理学(78483)
- 理学院(77855)
- 管理学(76730)
- 管理学院(76333)
- 研究(60474)
- 中国(54199)
- 财(45975)
- 京(40007)
- 财经(37784)
- 经(34682)
- 中心(32761)
- 科学(31277)
- 经济学(30492)
- 财经大学(28931)
- 经济学院(27923)
- 江(27733)
- 业大(26467)
- 融(26187)
- 所(26184)
- 金融(25685)
- 农(25473)
- 商学(25429)
- 商学院(25209)
- 北京(24195)
- 经济管理(23754)
- 基金
- 项目(148890)
- 科学(120698)
- 基金(113252)
- 研究(110912)
- 家(96256)
- 国家(95490)
- 科学基金(85758)
- 社会(74280)
- 社会科(70963)
- 社会科学(70945)
- 基金项目(60479)
- 省(56392)
- 自然(54861)
- 自然科(53777)
- 自然科学(53765)
- 自然科学基金(52834)
- 教育(51201)
- 划(47204)
- 资助(45635)
- 编号(43759)
- 部(34424)
- 成果(33429)
- 重点(32784)
- 创(32722)
- 国家社会(31811)
- 发(31122)
- 教育部(31068)
- 人文(30759)
- 创新(30535)
- 制(29827)
共检索到297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姜富伟 宁炜 薛浩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促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但机构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工具的无序发展也可能损害金融稳定。本文创新性地以ETF这一机构投资者最主要的高流动性指数化投资工具为切入点,探讨机构投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和微观机制。本文发现:ETF并不能在市场压力时期为股票形成流动性缓冲,反而会加大股票的系统性尾部风险,引起金融不稳定。在进行指数股票切换准自然实验的工具变量回归以及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的套利活动尤其是折价套利活动是ETF增加股票系统性尾部风险的重要微观机制。此外,ETF对股票系统性尾部风险的影响存在着门限效应和非对称效应,并且受市场交易制度灵活性的影响而存在异质性。借助ETF这一金融工具创新,本文将研究视角由机构投资者扩展到机构投资工具,对于辨证地理解机构投资对金融稳定的综合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宋婷婷 杜春雷
为应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竞争趋势,跨业经营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的主流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可能从跨期风险分担机制的瓦解、反馈效应的强化、跨业风险传染三个方面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冲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对结构性套利的追逐,主要体现在杠杆率、信息披露与消费者保护等方面;二是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上主要监管体制的审慎性效果以及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监管差异,本文考察了利益冲突诱发的监管"竞次"博弈。国际金融审慎监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回归传统业务,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但是,对于监管体系与市场经营模式配置错位的改革却远未完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欧阳天皓 卢晓勇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成熟,但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值,并没有较好地与经济增长同比增长及契合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2002-2017年的历史数据,使用支持向量机(SVM)预测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化,通过误差统计分析,得出我国市场(上证交易所)与美国证券市场(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相比,更具不稳定性的结论。因此,可以利用套利价值(VaP)作为一种直观度量市场成熟度的参考指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斌
文章首先根据中国期货市场的特性,利用ETF复制现货,构建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无套利区间模型,其次采用中金所股指期货模拟价格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股指期货模拟市场存在着大量的期现套利机会,最后,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杨瑞杰
随着上证50ETF期权的推出,期权交易能否提高标的资产定价效率的问题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从对定价效率影响最大的套利机制入手,研究上证50ETF期权推出前后,其对应标的——华夏上证50ETF市场价格和净值的偏差所带来套利机会的多少,进而得出期权交易对标的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期权交易在刚推出的一定时间内降低了标的资产的定价效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标的资产的定价效率会重新提高并且超过初期。因此从长期看,期权交易能够提高标的资产的定价效率,期权交易对标的资产的定价效率的影响是一条"J"形曲线。
关键词:
期权交易 定价效率 无套利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健 曾世强
引入融资融券制度的目的在于完善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升市场效率。然而,融资融券所提供的杠杆交易和做空机制在给市场带来套利机会的同时也提供了投机机会,基于此,有必要探讨我国引入融资融券究竟是促进了市场投机还是套利。本文从投资者情绪定价视角,采用2005年6月至2017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融资行为削弱了投资者情绪对股票超额收益率的影响,而融券行为强化了投资者情绪对股票超额收益率的影响;第二,融资行为促进了市场套利,而融券行为促进了市场投机;第三,融资融券行为对股票定价没有直接影响,主要通过投资者情绪这一中间变量对股票定价产生间接影响。为了充分发挥融券交易的风险对冲功能,要进一步完善融券交易制度,促进融券和融资交易的平衡发展。鼓励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融资融券交易,扩大从事套利交易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加强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监督与控制,减缓融资融券交易对整个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传递效应。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作华 郭春萌 葛锐
本文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股价崩盘风险视角考察了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如何促进金融市场稳定。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可以显著抑制股价崩盘风险,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以及降低分析师盈利预测乐观偏差,可以有效抑制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媒体关注度高的上市公司更显著,而在“两职合一”的上市公司中则被显著削弱。本研究揭示了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在抑制股价崩盘风险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对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乔鹏程 徐祥兵
扩大金融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如何防范股价崩盘风险成为关注的焦点。选择2012~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会计稳健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异质性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能够显著抑制股价崩盘风险;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增加会加大股价崩盘风险,且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比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的影响更大;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增加抑制会计稳健性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较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弱。我国机构投资者中,价值投资理念尚未成型,套利投资成为风尚。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红权 潘士远
投资率较高和投资增速较快是导致经济局部过热的主要原因。为此,通过压缩投资规模控制物价并稳定经济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旨。而金融已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宏观调控的核心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在当前压缩投资规模的过程中能否把握好“度”的关键在于支持投资的金融机制与金融结构的完善。本文试图从金融结构角度剖析投资容易波动、难以调控稳定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
金融结构 经济增长 投资稳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晓坤 侯金鸣
文章研究了利用ETF类基金进行股指期货套利的一种方法。首先选择基于A股市场投资组合的ETF类基金模拟股指期货标的指数沪深300指数,在确定ETF基金组合的基础上使用GARCH(1,1)拟合模拟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其次,基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沪深300指数期货仿真交易合约进行套利分析,分别讨论了ETF的一级市场套利和二级市场套利;最后,定义了套利收益率并选择广义极值分布对其进行拟合,给出了相关分布参数的估计值。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敏 徐坚
在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中,是否能有效构建现货组合成为决定套利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本文探讨了利用ETF构建沪深300指数期货的现货组合的可能性,对几种ETF组合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性、以及他们跟踪沪深300指数的跟踪误差进行了分析。从结果看,使用ETF组合作为现货组合来模拟沪深300指数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股指期货 ETF 现货组合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王涛
2006年以来,日元相关套利交易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大看点,从成因看,日元的低利率水平、欧元汇率的低波动性以及部分商品价格大幅飙升是导致套利交易盛行的关键因素。从长远看,由于日元与其他货币的利差将继续存在,市场在风险厌恶程度下降之后,套利交易仍会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但其波动性会大幅上升。
关键词:
套利交易 低利率 汇率波动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菁泉 米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在高度开放和自由的经济环境下,开展金融自由化改革,由此导致大量资本通过外债形式进入俄罗斯金融市场进行套利交易,套利资本推动俄罗斯经济、金融业的发展。而当套利资本迅速撤离俄罗斯市场时,俄罗斯金融市场就出现了银行业流动性吃紧、大规模抛售卢布现象,俄罗斯经济受到重创,最为典型的是1998年和2008年俄罗斯爆发的金融危机。文章试图通过研究俄罗斯的套利交易形成的影响因素,深刻理解俄罗斯金融危机。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跨境清算范围不断扩大,中国也面临着"热钱"监管压力,研究俄罗斯套利交易,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俄罗斯 套利交易 形成因素 经济影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良 贾宇洁 刘潇
以20只ETF基金的1分钟高频数据作为样本,构建了ETF基金一、二级市场跨市套利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样本整体还是日内数据来看,市场出现反向套利机会(二级市场买入ETF基金→一级市场赎回→二级市场卖出成份股)的次数要远多于正向套利机会(二级市场买入ETF基金成份股→一级市场申购ETF基金→二级市场卖出ETF基金)的次数。而当ETF基金资产净值较高、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持有的ETF基金份额都较高,且二者持有份额比例较为均衡时,ETF基金反向套利的出现机会及收益率都有所提高。此外,ETF基金资产净值的升高对于市场中连续反向套利的收益及其出现机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随着套...
关键词:
成本 基金 套利 回归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维奇 闫汾娟
宏观风险因子作为股票市场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在股票的横截面收益中,应该被正确定价。本文基于投资者情绪视角,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2011年A股股票数据为样本,利用样本匹配以及构造动态组合的方法实证检验了投资者情绪对基于宏观因子套利定价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低情绪期,高情绪期所有风险组合的收益都要高;高情绪期,高低风险组合的收益差比低情绪期小;低情绪期,高风险组合的收益比低风险组合的收益高。投资者情绪是宏观风险因子没被显著定价的一个解释因子,将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作为风险因子,实证证明,该因子是股票市场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研究结果将为我国宏观经济的研究提供有意义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投资者情绪 宏观风险因子 贝塔组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