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96)
2023(6216)
2022(5327)
2021(4833)
2020(4154)
2019(9200)
2018(9112)
2017(18526)
2016(9759)
2015(10899)
2014(10668)
2013(10860)
2012(10249)
2011(9341)
2010(9111)
2009(8344)
2008(8389)
2007(7531)
2006(6359)
2005(5538)
作者
(27981)
(23408)
(23302)
(22437)
(15158)
(11579)
(10756)
(8940)
(8842)
(8512)
(8149)
(8093)
(7541)
(7521)
(7376)
(7230)
(6917)
(6871)
(6801)
(6706)
(5768)
(5767)
(5739)
(5427)
(5312)
(5259)
(5213)
(4968)
(4815)
(4725)
学科
(45780)
经济(45618)
管理(29939)
(29818)
方法(27957)
(24786)
企业(24786)
数学(24231)
数学方法(24098)
(13161)
(11803)
中国(10932)
业经(9187)
(8804)
(8643)
财务(8636)
财务管理(8617)
企业财务(8433)
(8269)
(7510)
金融(7509)
农业(7486)
理论(7390)
(7377)
贸易(7377)
(7221)
银行(7214)
(7155)
(7088)
(6825)
机构
大学(145405)
学院(142796)
(63603)
经济(62494)
管理(57140)
理学(50437)
理学院(49930)
管理学(49207)
管理学院(48924)
研究(46773)
中国(35836)
(30678)
(28817)
科学(26930)
(25565)
财经(25351)
(23379)
(22849)
中心(22296)
业大(21365)
经济学(21117)
研究所(20688)
(20496)
农业(20109)
财经大学(19357)
经济学院(19270)
北京(17502)
(16891)
师范(16698)
商学(16375)
基金
项目(99698)
科学(80315)
基金(76608)
研究(70689)
(66888)
国家(66363)
科学基金(57724)
社会(50015)
社会科(46528)
社会科学(46512)
基金项目(40303)
自然(37021)
(36866)
自然科(36268)
自然科学(36257)
自然科学基金(35707)
教育(33155)
资助(32034)
(31408)
编号(26178)
(24097)
重点(22252)
成果(21582)
国家社会(21492)
教育部(21222)
(20456)
人文(20406)
(19834)
科研(19695)
(19653)
期刊
(62920)
经济(62920)
研究(40447)
中国(25611)
学报(24431)
(24024)
(22565)
科学(21563)
管理(19908)
大学(19025)
学学(18228)
(15344)
金融(15344)
农业(15326)
财经(13983)
(11893)
教育(11666)
经济研究(10767)
技术(10261)
业经(9252)
问题(8764)
(8045)
统计(7510)
(7312)
(7013)
技术经济(6903)
(6809)
理论(6654)
世界(6508)
商业(6268)
共检索到202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邓衡山  孔丽萍  
第三方认证制度被普遍作为一种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政策工具。怎么解决消费者与认证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这一制度能否奏效的关键。本文认为,当且仅当优质优价机制恢复,认证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在讨论了社会共治有助于提升认证有效性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认证机构的性质对社会共治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认证机构的官方性质不利于认证的有效性:官方认证机构的垄断性质不利于“声誉锦标赛”的开展,同时,官方认证机构由于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易被生产企业所俘获,而媒体约束过多,社会监督作用发挥受限。由于这一关键环节的缺失,食品安全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理。最后提出了让官方认证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清光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现实情境下,通过电商平台选购食品的消费者日益增多,而食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为了探寻我国电商平台食品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思路,本文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的食品抽检信息为研究对象,得到四个电商平台15类食品的抽检合格率,研究结果表明,电商平台食品合格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国家食品监管政策的发布、电商平台入驻商家数量、平台中小品牌食品的占比和食品质量问题的整改力度,是影响电商平台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多主体互动的电商平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思路。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怡  宋宗宇  
日本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以双向沟通机制、风险素养培养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为核心,形成了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但在核泄漏事故中仍呈现出交流手段陈旧,交流方案滞后,专家与公众的风险认知差等问题。我国应在总结日本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共治"理念为引导,通过明确风险交流主体的定位,搭建多样化信息沟通平台,建立风险交流公众参与机制,加强风险交流的国际合作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的建立。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璐玭  
食品安全规制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规制过程中涉及政府部门、生产者和经营者、行业组织、消费者等多个主体。不同的主体在食品安全治理目标上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建立社会共治体系,发挥共治主体的合力。鉴于此,本文通过美国、欧盟食品安全规制的社会共治体系的法律依据和治理主体的职权,分析两个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共治体系上的差异和相同点。进而得出,中国需要发挥政府部门治理主体的合力、推进共治法律体系的规制效应以及引导社会共治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璐玭  
食品安全规制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规制过程中涉及政府部门、生产者和经营者、行业组织、消费者等多个主体。不同的主体在食品安全治理目标上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建立社会共治体系,发挥共治主体的合力。鉴于此,本文通过美国、欧盟食品安全规制的社会共治体系的法律依据和治理主体的职权,分析两个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共治体系上的差异和相同点。进而得出,中国需要发挥政府部门治理主体的合力、推进共治法律体系的规制效应以及引导社会共治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谢康  刘意  赵信  
现有研究多从理性假设出发探讨媒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作用,鲜有探讨媒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具体条件和情境。本文构建有限理性假设条件下的媒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媒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有三个重要约束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感知声誉损失的敏感程度,二是媒体参与社会共治的主观价值判断,三是政府需要对监管保持常态化而非"运动式"监管处罚。因此,媒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主要策略有四:(1)社会声誉机制是媒体参与社会共治的重要前提,除惩罚和问责外,监管者还可采取判罚违规者社会服务令等多种方式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有华   李冰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存在地区差异,即珠三角地区公众参与、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政府监管的满意度低于港澳地区。随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共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结果显示食品安全治理中政府监管满意度对公众参与有显著影响,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参与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公众参与产生正向影响。食品受害经历对风险感知和参与态度有正向影响,进而促进食品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即有食品受害经历的个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意愿更高。研究结论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跨界合作与社会共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谢康  刘意  赵信  
现有研究多从理性假设出发探讨媒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作用,鲜有探讨媒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具体条件和情境。本文构建有限理性假设条件下的媒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媒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有三个重要约束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感知声誉损失的敏感程度,二是媒体参与社会共治的主观价值判断,三是政府需要对监管保持常态化而非"运动式"监管处罚。因此,媒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主要策略有四:(1)社会声誉机制是媒体参与社会共治的重要前提,除惩罚和问责外,监管者还可采取判罚违规者社会服务令等多种方式提高社会声誉机制的有效性;(2)媒体对食品安全违规行为或事件进行持续跟踪调查或深度报道,而非"运动式"报道或采访;(3)媒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既需要权威媒体介入,也需要新媒体介入,形成全覆盖的媒体监督体系,才会对违规生产行为构成足够震慑;(4)媒体参与社会共治的监督尽可能采取媒体群体监督的模式,既需要从体制和社会责任感上建立制度和规则来参与,也需要从选拔合适的媒体记者角度来参与社会共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文胜  王硕  安玉发  唐卫红  
近年来,日本政府为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在食品行业实施了一项旨在强化食品行业相关主体之间信息交流为特征的"食品交流工程"(Food Communication Project,简称"FCP")。本文在深入分析日本FCP的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考察了FCP"交流关键点"的构成和实施案例。研究表明,日本FCP积极推进食品安全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了食品安全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信任。日本FCP明确政府角色定位、重视源头监管、强调企业主导、立足消费者优先以及引导非食品企业参与治理的做法,对探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文胜  王硕  安玉发  唐卫红  
近年来,日本政府为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在食品行业实施了一项旨在强化食品行业相关主体之间信息交流为特征的"食品交流工程"(Food Communication Project,简称"FCP")。本文在深入分析日本FCP的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考察了FCP"交流关键点"的构成和实施案例。研究表明,日本FCP积极推进食品安全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了食品安全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信任。日本FCP明确政府角色定位、重视源头监管、强调企业主导、立足消费者优先以及引导非食品企业参与治理的做法,对探索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伟  吴秀敏  
本文通过反思我国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失灵,提出第三方参与缺失或不到位,是造成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屡有发生的重要症结所在这一假设,并对食品安全治理第三方的概念、特点及运行机理进行分析,运用博弈论侧重分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消费者与食品企业间的双重博弈行为及其导致的食品安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困境,然后通过MATLAB6.5模拟实验,比较存在第三方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与不存在第三方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时各利益主体间的行为选择和收益,进而得出结论:存在第三方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情况下可以实现各个主体收益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明华  温晋锋  刘增金  
基于社会共治视角,研究了生产者食品安全行为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论分析表明,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是企业食品安全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纵向协作和企业禀赋因素也会导致企业食品安全行为产生差异。通过对194家食品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的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以上命题假说。实证结果表明:(1)行业自律越严格的企业,食品安全行为越规范。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国际或国家标准的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更加规范;(2)社会监管中的政府监管对食品安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发现概率和处罚力度越大,企业食品安全行为越规范;(3)社会监管中公众监管并未对企业食品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现实中公众监管还远未发挥对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的规范作用;(4)纵向协作过程中,添加剂采购渠道变量反向、显著影响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食品销售渠道变量正向、显著影响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此外,管理者年龄、企业产品类型等都会显著影响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明华  温晋锋  刘增金  
基于社会共治视角,研究了生产者食品安全行为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论分析表明,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是企业食品安全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纵向协作和企业禀赋因素也会导致企业食品安全行为产生差异。通过对194家食品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的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以上命题假说。实证结果表明:(1)行业自律越严格的企业,食品安全行为越规范。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国际或国家标准的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更加规范;(2)社会监管中的政府监管对食品安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发现概率和处罚力度越大,企业食品安全行为越规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谢康  肖静华  杨楠堃  刘亚平  
在食品市场违规发现概率低的情况下,以契约为主的监管制度即使加大处罚力度、扩大监管面、提升检测技术也难以对违规行为构成可信威胁。食品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使食品中信任品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大,即使通过可追溯体系、以社会监督为核心的信息披露等策略,要大幅提高食品市场的违规发现概率也是困难的,或者其成本是社会难以接受的。因此,针对违规发现概率低的困局,本文提出可行的治理政策是:政府适当提高发现概率后,利用社会公众的心理行为形成社会震慑效应。这里,适当提高的发现概率构成政府向食品安全利益相关方发送的一种社会震慑信号,通过动态博弈形成新的市场分离均衡。然而,这种社会震慑信号从长期来看依然是高成本的,需要通过震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宗德  
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都从不同的角度,加强了对食品安全卫生体系监督的立法、标准制订、市场准入和进出口环节上的政府监控,采用食品安全卫生控制的理论体系,实施“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认证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认证的意义、现状、作用等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