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19)
- 2023(17479)
- 2022(15020)
- 2021(14048)
- 2020(11951)
- 2019(27525)
- 2018(26973)
- 2017(53230)
- 2016(28095)
- 2015(31605)
- 2014(31352)
- 2013(30957)
- 2012(28381)
- 2011(25385)
- 2010(25505)
- 2009(23929)
- 2008(22654)
- 2007(19837)
- 2006(17485)
- 2005(15478)
- 学科
- 济(111691)
- 经济(111562)
- 业(83605)
- 管理(83048)
- 企(67937)
- 企业(67937)
- 方法(56002)
- 数学(49797)
- 数学方法(49225)
- 中国(36183)
- 财(34014)
- 农(30502)
- 融(30199)
- 金融(30196)
- 银(29661)
- 银行(29628)
- 行(28436)
- 制(25323)
- 贸(25258)
- 贸易(25242)
- 业经(24992)
- 易(24685)
- 务(22344)
- 地方(22323)
- 财务(22268)
- 财务管理(22215)
- 企业财务(21176)
- 农业(20519)
- 学(20245)
- 理论(18654)
- 机构
- 大学(397625)
- 学院(395414)
- 济(163486)
- 管理(161256)
- 经济(160033)
- 理学(139633)
- 理学院(138242)
- 管理学(135961)
- 管理学院(135240)
- 研究(123228)
- 中国(102394)
- 京(82654)
- 财(79897)
- 科学(72039)
- 财经(64539)
- 中心(59574)
- 所(58819)
- 经(58786)
- 农(56368)
- 江(55759)
- 业大(54795)
- 研究所(53158)
- 北京(52190)
- 经济学(50958)
- 范(49069)
- 师范(48638)
- 财经大学(48470)
- 经济学院(46471)
- 州(46383)
- 院(44918)
- 基金
- 项目(268455)
- 科学(212483)
- 研究(198585)
- 基金(197337)
- 家(169338)
- 国家(167950)
- 科学基金(146488)
- 社会(127292)
- 社会科(120856)
- 社会科学(120828)
- 基金项目(104447)
- 省(103015)
- 自然(94193)
- 自然科(92058)
- 自然科学(92037)
- 教育(91705)
- 自然科学基金(90402)
- 划(86250)
- 资助(82297)
- 编号(81501)
- 成果(65272)
- 部(60465)
- 重点(59037)
- 发(56031)
- 创(55713)
- 课题(54421)
- 教育部(52889)
- 国家社会(52701)
- 人文(51993)
- 创新(51980)
- 期刊
- 济(168631)
- 经济(168631)
- 研究(118474)
- 中国(70523)
- 财(60438)
- 管理(56959)
- 学报(56344)
- 科学(52043)
- 融(51770)
- 金融(51770)
- 农(50165)
- 大学(44285)
- 学学(41710)
- 教育(38886)
- 农业(33964)
- 技术(33660)
- 财经(31391)
- 业经(27862)
- 经济研究(27851)
- 经(26641)
- 问题(22478)
- 理论(21021)
- 图书(19725)
- 贸(19705)
- 实践(19171)
- 践(19171)
- 技术经济(18859)
- 统计(18857)
- 商业(18174)
- 现代(17270)
共检索到576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莉 王远哲
现有金融网络实证研究鲜有涉及机构陷入困境引发风险关联的描述,而现实中的系统性风险往往通过这种极端情形下的关联进行传导。选取2008—2017年上市金融机构数据,以机构间极端风险溢出能力建立有向加权网络,对我国金融行业间的风险动态关联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网络指标对其中关键金融机构节点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风险溢出网络对极端金融事件有较好描述作用,网络整体在危机期间的极端风险关联水平较高,2017年金融风险有所释放;银行机构节点具有较强的风险外溢属性,证券机构较易受到其他网络节点的风险冲击,网络中风险溢出关键节点正从早期的国有商业银行向证券业转变。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文伟 王礼昱
以各金融子行业(保险、信托、银行、证券、其他非银行金融)的上市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R-Vine Copula方法和DCC-GARCH-CoVaR方法来分析各机构之间的时变联动性、关联网络特征及其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进而识别出重要系统性金融机构。研究结论表明:在2017年以前,各金融子行业之间存在较高的时变联动性,但随后在金融严监管的影响下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在金融机构相依结构方面,同行业的金融机构存在明显的集聚效应。所有金融机构之间均存在正相依性,大部分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上下尾对称的相依结构特征。对金融市场存在最大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是银行业;相比其他金融子行业,证券业自身积累的系统性风险规模最大,而银行业最小。基于影响深度(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和影响广度(关联网络地位)的标准识别出中国银行、中国人寿、陕国投A、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为我国重要系统性金融机构。相关研究结论将为构建多层次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谭中明 康勤 谭璇 胡百灵
基于传统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等)和新型类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其他类金融机构等)两类复杂主体构成的新关联网络这一复杂系统,利用2012—2022年上市机构数据,基于TENET方法构建尾部风险溢出网络,刻画新关联网络中机构关联度,进而分析两类机构关联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新关联网络下两类机构间的总体关联度呈现周期性变化,在危机与经济下行时处于高位水平;新型类金融机构对其自身和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较为强烈,部门内部风险溢出强度高于跨部门风险溢出强度;新型类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入强度和溢出强度在危机发生时较高;银行和保险部门对系统性风险贡献程度更高,同时受系统性风险影响较为显著。建议在完善中国版监管沙盒制度模式的同时,强化新型类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建设和外部监管,发展传统金融机构跨部门协同监管路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卜林 李政
基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视角,采用条件风险价值Co Va R和边际期望损失MES,研究了我国23家上市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及其时变特征。结果表明:(1)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的MES均值依次递减,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单位资产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高于商业银行;在银行部门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MES值高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2)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Co Va R均值依次递减,从单个金融机构总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来看,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对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高于证券公司;而且,股份制商业银行对系统性的风险溢出高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3)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星 任超 李绍芳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载体,相互间的关联网络日益紧密,跨机构的风险传染程度不断增加。从风险溢出视角,基于TENET模型构建风险溢出动态关联网络,深入研究金融机构间风险传染的方向和路径,结合2014~2021年我国金融机构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我国金融机构间非线性风险溢出网络结构和风险溢出水平。研究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水平呈现周期性变化,非线性特征明显,其中证券部门的风险溢出强度最高,金融科技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逐渐增强,银行部门吸收了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部分风险溢出,在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当前,要进一步重视金融科技的监管应用,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跨部门传染的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朱子言 刘晓星
基于上市金融机构尾部风险感知模型,通过QRNN(神经网络分位数回归)对多种状态下的CoVaR进行估计,结合中国63家上市金融机构2011—2021年的市场数据,研究了各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与脆弱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尾部风险感知模型通过选择非线性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金融机构的尾部风险,且以此测度的风险溢出可以解释系统性风险在具体事件中的累积;与银行和保险类相比,证券类机构和其他类金融机构向金融系统溢出了更多风险,但溢出水平自2015年起已显著降低;通过测度系统溢出度和脆弱度,发现少数机构具有显著的“风险缓释”作用,“吸收”了系统整体风险,而有些机构则具有“反脆弱性”,能够在市场下行时获益;通过个体效应控制前后的回归结果对比,显著影响系统溢出度与脆弱度的是机构自身风险,而非机构的规模、杠杆等。本文构建的模型和研究结论可为监管部门识别重要性金融机构和机构脆弱性测度提供经验佐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程惠霞 赵敏
通过对上市金融机构有决策权女性高层管理者比例的研究发现:一是女性高级经理、女性董事比例与公司杠杆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二是女性监事比率与公司杠杆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占比提升会不显著地提高组织风险偏好;三是女性高管占比提高能改善机构风险偏好水平,但平均教育水平会削弱这一积极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尾虹 唐振鹏 周熙雯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从平静、正常和震荡三种市场状态出发,通过构建静态及动态SDSVaR模型,以及利用两阶段分位数回归法对中国保险、银行、证券及基金业之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以脉冲响应函数刻画风险溢出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研究表明:在静态SDSVaR模型下,中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呈现出不对称性;在动态SDSVaR模型下,中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与股市走势一致,且SDSVaR模型在市场震荡期对危机的反应更为敏感;对于同一当量的冲击水平,震荡市场状态下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强,其中源于基金业的溢出效应最为剧烈,银行业、保险业次之,证券业则最为微弱。应高度警惕经济冲击对金融机构造成的负面影响,稳步推动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全面强化宏观审慎的监管力度,使监管机构发挥其功能性监管的作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政 梁琪 涂晓枫
基于信息溢出的视角,本文构建了2008-2015年我国上市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网络,通过网络分析法解构了金融网络的总体关联性以及部门内和部门间的关联特征,并采用金融机构微观层面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网络关联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的关联网络具有"小世界现象"和"无标度特性"等复杂网络性质,同时,2012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总体关联性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2014年的关联程度甚至超过了金融危机期间,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在不断累积。研究还发现金融机构影子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是我国金融机构关联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关联性 信息溢出 网络分析 影子业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子晖 陈雨恬 谢锐楷
本文采用Va R、MES、Co Va R以及ΔCo Va R四类风险测度方法,对我国A股56家上市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展开研究,并结合前沿的风险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研究角度考察了我国金融风险的跨部门传染。研究结果表明,四种风险测度指标均能准确识别出我国金融部门风险集聚的尾部事件,而且金融体系整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跨部门风险传染效应。此外,本文研究发现,我国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逐年攀升,且传染中心在"银行钱荒"、"股市熔断机制"等事件中发生了相应改变,其中,在"钱荒事件"中,银行部门等成为了风险传染的发源地;而在"熔断机制"事件中,房地产与证券部门则成为风险传染的网络中心。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与监管机制的若干建议,使得本文研究对于"防范跨市场、跨产品、跨机构的风险传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翎 张意琳 李捷瑜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具有强烈的共生性,当房地产业陷入困境时,是否会迅速扩散到与其关联的各类金融机构,蔓延并危及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房地产业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文章综合运用房地产行业指数与房地产企业数据,基于Co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测算了我国房地产业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分析了其时变趋势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对金融机构存在较为显著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周期性;房地产业对股份制与城商行的风险溢出强度最大,其次是保险机构和信托,最小的是国有银行;房地产企业的自身风险、规模和负债水平对风险溢出强度具有显著影响。据此,文章对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房地产行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志辉 朱明皓 李源 李政
本文采用基于QFVAR模型的广义方差分解方法测度我国上市金融机构在极端负面与正面冲击下的尾部风险溢出,并分析金融体系和各家机构的风险溢出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了机构间风险溢出的主要渠道以及两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第一,在样本期间,金融体系面对不同方向冲击所产生的风险溢出水平具有截然不同的趋势特征,左尾溢出(负面冲击)和右尾溢出(正面冲击)分别由金融市场波动与行业杠杆水平所驱动。第二,受到负面冲击后,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风险溢出水平,而杠杆水平较高的机构则是正面冲击下的高风险溢出机构。第三,金融机构在负面冲击下通过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渠道向外溢出风险,而正面冲击引发的风险溢出则主要通过信息关联渠道得以实现。第四,流动类政策工具可以显著减弱金融机构在直接关联渠道下的风险溢出水平,而资本类政策工具则可以显著减弱机构在间接关联与信息关联渠道下的风险溢出水平。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朱明皓 范颖岚
本文以2011—2017年我国上市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使用LASSO分位数回归构建金融系统的极端风险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染性和脆弱性指数测度金融机构的传染性风险水平。同时,本文进一步采用改进后的CoVaR指标来度量单个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并详细分析了风险传染如何影响不同时期下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研究发现:(1)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与传染性分别取决于其不同的特征变量,并且两者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错配。一方面,规模较大或者期限错配较高的机构,其传染性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净资本较小的证券公司以及业务关联较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脆弱性。(2)相同行业以及同种类型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水平较高且跨行业、跨类型的风险传染具有不对称性。(3)在"平静"时期,传染性较高的金融机构,其系统性风险水平较高;但当危机发生时,脆弱性较高的机构接受的传染性风险大幅增加,从而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水平。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吴桂修 吴先聪
本文收集了2000—2006年我国金融机构因操作风险事件产生的损失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依据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分类标准和业务部门划分原则,对我国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进行了概括性归纳:操作风险广泛存在于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发生最经常的形式是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以及内外部相勾结的欺诈行为;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对操作风险加以防范与控制。
关键词:
操作风险 风险损失 内部欺诈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天芸 杨子晖 余洁宜
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文献,解析金融机构关联性与风险传染之间的机制,运用非对称Co 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测度证券、银行、保险等机构的风险溢出水平,实证研究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具有非对称的特征,负向冲击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要比遭受正向冲击时大,银行机构的风险贡献程度比其他机构小,证券部门的风险贡献值较大。
关键词:
关联性 风险溢出 系统性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