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96)
- 2023(15806)
- 2022(13351)
- 2021(12234)
- 2020(10448)
- 2019(23518)
- 2018(23237)
- 2017(44948)
- 2016(24616)
- 2015(27051)
- 2014(26480)
- 2013(26550)
- 2012(24033)
- 2011(21353)
- 2010(21012)
- 2009(19516)
- 2008(19546)
- 2007(17069)
- 2006(15009)
- 2005(13242)
- 学科
- 济(100790)
- 经济(100668)
- 业(98021)
- 企(88911)
- 企业(88911)
- 管理(84950)
- 方法(47855)
- 数学(38434)
- 数学方法(38100)
- 财(32925)
- 业经(32323)
- 农(31283)
- 务(25219)
- 财务(25160)
- 财务管理(25139)
- 企业财务(23948)
- 中国(22854)
- 农业(22390)
- 技术(20204)
- 制(19758)
- 学(18644)
- 和(18153)
- 理论(17844)
- 贸(17827)
- 贸易(17821)
- 易(17309)
- 地方(17247)
- 划(17146)
- 策(16079)
- 环境(14938)
- 机构
- 学院(352508)
- 大学(349222)
- 管理(145308)
- 济(140110)
- 经济(137319)
- 理学(126299)
- 理学院(125017)
- 管理学(123093)
- 管理学院(122481)
- 研究(111875)
- 中国(85027)
- 京(73855)
- 科学(71401)
- 农(65753)
- 财(64361)
- 业大(57552)
- 所(56588)
- 财经(52334)
- 农业(52168)
- 研究所(51673)
- 江(50948)
- 中心(50585)
- 经(47780)
- 北京(45956)
- 范(41290)
- 州(41075)
- 经济学(40879)
- 师范(40788)
- 院(40253)
- 商学(39699)
- 基金
- 项目(243111)
- 科学(190978)
- 基金(177512)
- 研究(172838)
- 家(156213)
- 国家(154839)
- 科学基金(133689)
- 社会(109277)
- 社会科(103633)
- 社会科学(103605)
- 省(95763)
- 基金项目(95231)
- 自然(89671)
- 自然科(87631)
- 自然科学(87603)
- 自然科学基金(86095)
- 划(79939)
- 教育(77652)
- 资助(72339)
- 编号(69365)
- 重点(53769)
- 成果(53694)
- 创(52905)
- 部(52440)
- 发(51052)
- 创新(48733)
- 业(48720)
- 科研(46963)
- 课题(46428)
- 计划(44779)
- 期刊
- 济(152381)
- 经济(152381)
- 研究(97541)
- 中国(60441)
- 农(60221)
- 学报(59591)
- 管理(55791)
- 科学(53378)
- 财(52213)
- 大学(44455)
- 学学(42639)
- 农业(41615)
- 教育(30251)
- 技术(29768)
- 融(29526)
- 金融(29526)
- 业经(27745)
- 财经(25804)
- 业(23687)
- 经济研究(23563)
- 经(21993)
- 问题(19943)
- 技术经济(18867)
- 科技(18103)
- 版(17252)
- 现代(17089)
- 商业(16680)
- 财会(16380)
- 理论(16340)
- 业大(15677)
共检索到5015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张思远 郝一权 卜君
作为一种新兴的股权结构模式,机构共同持股能够对公司的治理产生更显著的影响。本文以机构共同持股作为研究视角,选取2007—2021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机构共同持股下能否抑制企业杠杆操纵行为,同时考察了治理作用与协同作用发挥的中介作用。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机构共同持股对杠杆操纵的影响在分析师关注度、行业竞争程度、管理层持股、机构共同持股期限等不同情境下的作用。本文的结论进一步提升了对机构共同持股这一新兴股权结构模式的认识,也为监管部门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提供了相应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
机构共同持股 杠杆操纵 公司治理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魏文君 李黎
以2012~2021年非金融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进行探究,并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影响机制以及经济后果分析。主回归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抑制企业杠杆操纵,且在替换变量及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稳定型机构投资者、高管理者能力、低融资能力以及高分析师关注度组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杠杆操纵的抑制效应更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发挥信息效应、资源效应以及治理效应进而抑制企业杠杆操纵,即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缓解融资困境以及降低企业内部代理冲突的方式抑制企业杠杆操纵;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有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顺利实施。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赫晓霞
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连锁股东对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连锁股东降低了企业杠杆操纵行为,影响机制是内部控制与代理成本。同时,民营企业、非财务困境企业、企业数字转型程度高企业的连锁股东效应更加显著。
关键词:
连锁股东 杠杆操纵 内部控制 代理成本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润 翟淑萍
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银行竞争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竞争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杠杆操纵程度。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银行竞争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管理层机会主义动机从而抑制企业杠杆操纵行为。区分杠杆操纵的表现形式发现,银行竞争能够显著抑制企业表外负债、名股实债和会计手段增加的杠杆操纵。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银行贷款依赖度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低和分析师关注度较低的企业中,银行竞争对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黎
以2012—2021年A股企业为样本,探究连锁股东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连锁股东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杠杆操纵,且在控制内生性及其他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支持了协同治理假说。机制检验发现,连锁股东具有资源效应与治理效应,即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资金短缺困境和强化内部治理的方式抑制企业杠杆操纵。异质性分析发现,连锁股东对通过表外负债操纵杠杆、低债务融资能力、高审计质量以及高市场信息效率组的企业具有更为显著的杠杆操纵抑制效应。拓展性分析发现,连锁股东在分散持股以及属于非国有连锁股东时具有更强的杠杆操纵缓释作用,且连锁股东的杠杆操纵抑制效应能够降低企业未来债务违约风险。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际萍
并购绩效水平的不断提升是保障上市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寻求新利益增长点的关键,而现阶段我国众多的并购交易中实现预期绩效增长目标的成功案例并不多,甚至出现因并购绩效不理想导致主营业务受损进而破产的状况。文章以2009—2016年国内主板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机构持股和杠杆缺口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机构持股比例的提升能对并购绩效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杠杆缺口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显著负相关;机构持股能显著削弱杠杆缺口对企业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马新啸 窦笑晨
本文以2008~2018年沪深两市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扩展的XLT-LEVM模型法(间接法)测度上市公司的杠杆操纵水平,考察了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参与国企高层治理可以缓解政府干预、改善高管激励以及加强内部控制,从而对国企杠杆操纵现象产生治理作用,具体表现为国企表外负债和名股实债的规模下降,但股权制衡缺乏相应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治理作用在资金稀缺度较低、去杠杆压力较小、地方控制以及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经过治理的国有企业在信息质量和经营实践两个维度得到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股价信息含量和投资效率得到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高瀚 张斌 张明源 王凯
随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势在必行。文章以国务院2014年9月发布的43号文件为准自然实验,采用DID、PSM-DID等方法,检验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企业操纵杠杆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通过企业融资约束和企业融资成本渠道促进了企业操纵杠杆率的动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小和东部地区的企业作用更为显著。拓展研究表明,企业操纵杠杆率提升会促进企业营业利润和长期投资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卿小权 赵雪晴 赵文静 董启琛
再融资制度修订旨在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但其实施效果如何却有待深入探究。文章以2017—2022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实验组样本,考察了再融资新规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再融资新规的实施能够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杠杆操纵程度。机制检验发现,再融资新规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强化外部监督来抑制企业的杠杆操纵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再融资新规对“名股实债”形式的杠杆操纵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且在法治化水平较高、金融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以及媒体关注压力较大的企业中对杠杆操纵的治理效果更好。文章的研究补充了融资制度变革抑制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经验证据,这不仅有助于报表使用者直观理解股权再融资制度改革成效,也为政策制定者及监管部门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进而构建有效资本市场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鲍树琛 许永斌 刘小雨
如何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是国有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2012—2018年中央企业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在去杠杆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2016年以后的杠杆操纵行为显著增多,而政府审计的介入能够有效抑制国有企业的杠杆操纵行为。机制检验发现,约束机会主义行为和缓解信息不对称是政府审计治理国有企业杠杆操纵的两个路径。进一步讨论分析发现,政府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非国有股东监督、分析师监督、媒体监督的良性互动增强了对国有企业杠杆操纵的“监督合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世辉 张屿麟 贺勇
利用2011—2020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依据扩展的XLT-LEVM法(间接法)下预期模型法计算杠杆操纵程度,研究了杠杆操纵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杠杆操纵显著降低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经稳健性检验以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杠杆操纵通过在“企业外部”降低银行信贷配置效率,在“企业内部”降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从而降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发现,杠杆操纵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处于竞争程度较高行业的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企业、银行业、监管机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黎 魏文君
企业杠杆操纵会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及宏观金融系统稳定,如何治理杠杆操纵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2012~2021年A股非金融企业数据为样本,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路径、异质性特征以及经济后果。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抑制企业杠杆操纵,在替换变量、控制内生性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优化内部治理环境以及缓解融资困境的方式抑制企业杠杆操纵;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通过表外负债操纵杠杆、资金技术密集型、低市场化进程以及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样本组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具有穿透性,其对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并提高未来市场价值。相关结论为抑制企业杠杆操纵、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罗宏 郭一铭 乔慧颖 吴丹
企业杠杆操纵行为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从信息互补视角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显著降低其杠杆操纵程度,且数字化转型对弱银企关联型企业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弱银企关联型企业公开信息透明度,缓解了融资约束,抑制了企业杠杆操纵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媒体关注度、研发投入和银企关联强度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杠杆操纵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经济后果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调整了弱银企关联型企业杠杆结构,促进企业“脱虚向实”,且优化了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银行对抵押品的依赖。上述结论不仅从信息互补视角厘清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抑制企业杠杆操纵的路径,更为深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并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溪 饶品贵 岳衡
基于中国银保监会网站金融许可证信息构建的地区层面银行竞争指标,本文研究银行竞争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发现银行竞争的加剧有助于降低企业杠杆操纵水平;为缓解潜在的内生性问题,采用2009年放宽分支机构设立管制的事件和份额移动法构造的Bartik工具变量,获得了一致的结果。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表明,银行竞争影响企业杠杆操纵的结果主要见诸融资约束较强和银企距离较为接近的样本,显示银行竞争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加强银行监督动机,作用于企业杠杆操纵。经济后果方面,发现银行竞争加剧导致的企业杠杆操纵降低会减少未来违约风险。本文从银行竞争的视角提供了企业杠杆操纵行为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研究证据,有助于厘清宏观金融环境之于微观企业杠杆操纵的自上而下的内在逻辑,同时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金融发展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银行竞争 杠杆操纵 违约风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喻彪 杨刚 王沙力
数字金融发展能否助力企业实质性去杠杆是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使用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基于数字金融发展的资源效应与信息效应,考察了其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杠杆操纵程度,这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等途径加以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降低企业杠杆操纵的效应在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好和金融监管强度较高的地区中更为显著。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监管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要主动进行数字化变革,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企业要充分利用数字金融打破外部融资障碍,赋能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