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62)
- 2023(13663)
- 2022(11067)
- 2021(10011)
- 2020(8539)
- 2019(19419)
- 2018(19091)
- 2017(37032)
- 2016(19497)
- 2015(21336)
- 2014(20584)
- 2013(20465)
- 2012(18132)
- 2011(15577)
- 2010(15316)
- 2009(14186)
- 2008(14214)
- 2007(12335)
- 2006(10514)
- 2005(9372)
- 学科
- 业(92721)
- 济(90612)
- 经济(90522)
- 企(85686)
- 企业(85686)
- 管理(77135)
- 方法(46345)
- 数学(38217)
- 数学方法(37859)
- 财(32739)
- 业经(29498)
- 农(26672)
- 务(25769)
- 财务(25738)
- 财务管理(25715)
- 企业财务(24399)
- 农业(19530)
- 中国(18946)
- 技术(18611)
- 制(17471)
- 划(15777)
- 策(15092)
- 和(14617)
- 理论(14425)
- 贸(14035)
- 贸易(14030)
- 体(13709)
- 易(13657)
- 经营(12784)
- 地方(12734)
- 机构
- 学院(274522)
- 大学(268860)
- 济(124804)
- 经济(122902)
- 管理(121458)
- 理学(106153)
- 理学院(105332)
- 管理学(104026)
- 管理学院(103514)
- 研究(75689)
- 中国(62491)
- 财(59679)
- 京(52294)
- 财经(48564)
- 经(44466)
- 科学(40268)
- 江(39345)
- 经济学(38609)
- 农(38556)
- 中心(37053)
- 财经大学(36456)
- 业大(35995)
- 商学(35358)
- 经济学院(35238)
- 商学院(35049)
- 所(33986)
- 经济管理(33188)
- 北京(31512)
- 州(30522)
- 研究所(30254)
- 基金
- 项目(185957)
- 科学(152226)
- 基金(141832)
- 研究(137922)
- 家(120239)
- 国家(119204)
- 科学基金(108355)
- 社会(93755)
- 社会科(89450)
- 社会科学(89431)
- 基金项目(75711)
- 省(72009)
- 自然(69667)
- 自然科(68290)
- 自然科学(68278)
- 自然科学基金(67175)
- 教育(63230)
- 划(58646)
- 资助(56951)
- 编号(53575)
- 部(42731)
- 创(42543)
- 重点(40303)
- 国家社会(39999)
- 业(39737)
- 成果(39520)
- 创新(38910)
- 发(38815)
- 人文(38310)
- 教育部(38288)
- 期刊
- 济(131382)
- 经济(131382)
- 研究(75891)
- 财(52272)
- 管理(49979)
- 中国(44070)
- 农(34656)
- 科学(33314)
- 学报(30942)
- 技术(27509)
- 大学(26202)
- 融(25956)
- 金融(25956)
- 学学(25365)
- 财经(24841)
- 农业(24090)
- 业经(23108)
- 经(21365)
- 经济研究(20736)
- 教育(17823)
- 技术经济(17317)
- 问题(17234)
- 财会(16834)
- 业(15476)
- 会计(14100)
- 现代(13835)
- 统计(13767)
- 商业(13698)
- 策(13424)
- 贸(13315)
共检索到389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徐鹿 郭晓依
近几年,机构同时持股多家企业的现象在资本市场逐渐增多,学术界对其影响企业行为的探讨逐渐深入。文章以2012—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机构共同持股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和传导途径。实证分析发现,机构共同持股能够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机构共同持股可以降低代理成本,进而促进企业投资效率提升。此外,进一步检验发现,机构共同持股对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呈现较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在融资约束高、媒体关注度低、高管不具有海外背景的企业中提升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为企业提升投资效率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同时为政府相关部门对机构共同持股现象的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机构共同持股 代理成本 投资效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冯晓晴 文雯
具有国资背景的机构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15—2019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考察以“国家队”为代表的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显著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并且该影响在代理冲突更严重和所处信息环境更不透明的公司中更加显著。机制检验表明,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是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越长,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效果越好;细分国有机构投资者类型后发现,致力于长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和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证金公司和汇金公司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但没有发现“救市”基金和外管局旗下的投资平台对企业投资效率有提升作用。研究结论从企业投资效率视角为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在微观企业日常经营中发挥的治理作用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质量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新生 孙红艳
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共同持股极具普遍性,而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的联合效应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以2007-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企业创新投入-产出两个阶段分别对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的联合效应及其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对企业创新投入存在显著的联合效应,且对利用式创新投资更明显,而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持股对企业创新产出则表现为明显的联合失效,经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然成立。同时,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的联合效应受到产权性质、产品市场竞争为代表的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的联合效应部分通过管理层决策视野机制实现,而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与“管理层权力”也是重要的作用机制。本文所得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效应在企业创新不同阶段存在差异的结论,为提升二者联合效应、促进企业创新、构建多种机制协同导向的公司治理体系提供了一定参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罗付岩 沈中华
将股权激励、所有权结构、代理成本与投资效率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用产权属性作为调节变量,代理成本作为中介变量,实证检验股权激励是否影响投资效率,以及股权激励、所有权结构、代理成本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激励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显著,但所占比重很小,非国有企业的抑制作用大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中介传导机制畅通;国有企业"期权激励"方式能够显著抑制非效率投资,非国有企业的非效率投资通过实施"股票激励"方式能够得到显著抑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能够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非国有企业的抑制作用大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代理成本中介效应机制畅通,国有上市公司...
关键词:
股权激励 代理成本 投资效率 中介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彭正银 罗贯擎
以中国2010年至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研究股东网络、两类代理成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东网络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两类代理成本在股东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同时发现,第一类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低于第二类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原因在于第一类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网络降低了股东与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降低了第一类代理成本,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而在第二类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网络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中小股东的谈判能力,进而降低了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剥削程度,也就降低了第二类代理成本,进而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但是第一类代理成本的降低可能小于第二类代理成本的降低。这一研究深化了股东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认知,细分了两类代理成本的作用机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吾买尔江·艾山 艾力扎提·吐尔洪 郑惠
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是衡量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有助于理解企业的经济行为。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5-2019年数据为样本,考察机构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ESG绩效在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ESG绩效在两者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对比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的积极性更高,对ESG绩效和企业价值的影响更显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企业规模中,机构投资者、ESG绩效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本文就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提高企业绿色治理意识、完善ESG信息披露制度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柯芳
员工持股计划是一项针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降低代理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本文基于二元经济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中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显著提升企业价值;(2)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受到代理成本的调节作用,代理成本越低会强化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价值的正向影响。基于此,公司在治理中应重视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且要切实保障员工的经济利益,让员工持股计划发挥出有效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
员工持股计划 企业价值 代理成本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丽辉 孙丹 刘睿
自2014年中国重启员工持股计划以来,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员工持股计划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产出,且该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持续性。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降低代理成本是员工持股计划促进企业创新的路径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密集型行业、股票来源于认购非公开发行以及员工认购比例高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员工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为规范员工持股政策,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助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员工持股计划 企业创新绩效 代理成本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泽将 雷玲
在国有企业中,纪委参与监事会治理日益普遍,但其能否改善监事会的治理效率尚未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足够关注。文章以2011-2016年中国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代理成本的视角考察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纪委参与监事会治理能够显著降低公司代理成本,表现为纪委参与人数越多、比例越高,代理成本越低。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当企业所处地区的法律环境较差时,纪委参与监事会治理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显著较强;与中央国有企业相比,上述作用在地方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文章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情境下的监事会治理效率问题,为国有企业监事会改革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
纪委参与 监事会 代理成本 国有企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戴嘉贺 刘可 杨竹清
利用2001—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从代理成本的视角,对机构投资者在强化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改善公司内部治理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的存在及发展能够完善公司治理、降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但该影响的经济效果较微弱。指出:有必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促使机构投资者在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机构持股 公司治理 代理成本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徐宁 任天龙
基于内部因素成长理论与双重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以2007-2011年中国民营中小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探讨高管股权激励对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高管股权激励能够有效抑制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第一类代理成本,但对于由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冲突而形成的第二类代理成本并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第一类代理成本在高管股权激励与民营中小企业成长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即股权激励以抑制第一类代理成本为影响路径对民营中小企业成长产生促进效应,但第二类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并未显现。
关键词:
高管股权激励 民营中小企业 双重代理成本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袁显平 徐兰欣
债券融资和股权质押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为企业存续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为探讨股权质押对债券融资和企业价值关系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验证代理成本在债券融资和股权质押对企业价值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文章选取2015—2019年发行公司债的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LSDV回归法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债券融资和企业价值的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代理成本在公司债券融资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价值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并且代理成本显著降低了公司债券融资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价值的敏感度,抑制了企业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
债券融资 股权质押 代理成本 企业价值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计方 刘星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非效率投资视角考察了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发挥积极股东的监督作用,其持股比率与公司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程度显著负相关;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监督与抑制受到限制。
关键词:
机构持股 非效率投资行为 国有控股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杨海燕
本文以2006~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持股时间的长短,将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的机构投资者划分为长期机构和短期机构,探讨了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稳定性对管理层代理成本和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期和滞后期长期机构持股比例越高,两类代理成本越低;当期和滞后期短期机构持股对管理层代理成本没有影响,但能够降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进一步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影响长期机构降低两类代理成本的作用,即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50%,控股股东偏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情况下,长期机构持股比例越高,两类代理成本就越低。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小玉 刘鑫 任鹏
以2007—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会显著提高代理成本,且主要是通过挤占实业投资和加剧企业风险的内在机制实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内部治理要素中,股权集中度对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代理成本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U型调节作用,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能够有效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带来的代理成本增加,管理层持股未能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带来的代理成本提高形成有效的治理效应。研究有助于理解实体企业金融化背后的代理问题及治理机制,为指导实体企业金融化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上市降低了国有企业的股权代理成本吗?
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
产融结合能否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基于上市公司持股金融机构的经验证据
创业板上市公司金字塔结构类型会影响公司效率吗?——两类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
中小股东网络表达会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吗?——基于二类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分析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基于董事会和资本市场的调节效应视角
企业避税与财务欺诈的关系探析——基于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检验
EVA考核会降低中央企业的代理成本吗?——基于自然实验的一项研究
外部董事制度实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
企业产权、代理成本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