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88)
- 2023(8535)
- 2022(6764)
- 2021(5831)
- 2020(5053)
- 2019(11227)
- 2018(11000)
- 2017(21531)
- 2016(11631)
- 2015(12710)
- 2014(12362)
- 2013(12488)
- 2012(11157)
- 2011(9659)
- 2010(9859)
- 2009(9326)
- 2008(9779)
- 2007(8822)
- 2006(7835)
- 2005(7402)
- 学科
- 业(75754)
- 企(72136)
- 企业(72136)
- 济(57643)
- 经济(57577)
- 管理(54364)
- 方法(27963)
- 业经(25345)
- 财(23422)
- 数学(20677)
- 数学方法(20587)
- 务(20536)
- 财务(20532)
- 财务管理(20525)
- 农(20521)
- 企业财务(19597)
- 农业(15756)
- 技术(15225)
- 制(12682)
- 策(12409)
- 划(12225)
- 企业经济(12001)
- 经营(11227)
- 和(10784)
- 体(10692)
- 理论(10585)
- 技术管理(10201)
- 中国(10138)
- 体制(9440)
- 决策(8953)
- 机构
- 学院(176418)
- 大学(169066)
- 济(78752)
- 经济(77545)
- 管理(76894)
- 理学(66493)
- 理学院(65972)
- 管理学(65327)
- 管理学院(65003)
- 研究(50098)
- 中国(42572)
- 财(37444)
- 京(34124)
- 农(32306)
- 财经(30147)
- 科学(28118)
- 经(27450)
- 江(27025)
- 业大(26019)
- 农业(25523)
- 所(24794)
- 中心(23464)
- 经济学(23226)
- 商学(23109)
- 商学院(22919)
- 财经大学(22256)
- 研究所(21986)
- 经济管理(21901)
- 经济学院(21162)
- 州(20927)
- 基金
- 项目(112377)
- 科学(91595)
- 基金(84685)
- 研究(82353)
- 家(72585)
- 国家(71867)
- 科学基金(64824)
- 社会(55566)
- 社会科(52946)
- 社会科学(52931)
- 基金项目(45098)
- 省(44859)
- 自然(41965)
- 自然科(41135)
- 自然科学(41126)
- 自然科学基金(40565)
- 教育(36732)
- 划(35766)
- 资助(33939)
- 编号(32084)
- 业(31702)
- 创(27427)
- 部(25072)
- 创新(24563)
- 重点(24341)
- 发(23780)
- 成果(23727)
- 国家社会(23354)
- 制(22952)
- 人文(22301)
共检索到2583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勇 马文龙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既是衡量微观企业绩效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文章以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是否存在机构共同持股、同行业联结程度和机构共同持股比例三个维度,探索机构共同持股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共同持股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其联结程度和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构共同持股能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降低代理成本,在资本市场中扮演治理角色;在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中,机构共同持股更能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工具变量、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文章从机构共同持股角度出发,探讨这一新兴所有权模式对公司治理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瑜 管春花
生产要素配置问题是研究社会进步的基本问题,也是探讨转型升级的首要问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微观企业绩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基于我国2006—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促进数字化转型、降低代理成本、加强企业创新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协同治理效应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高、审计师监督水平低的样本中更为明显。该结论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也为监管机构规范和引导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李淑云 杨俊
要素错配是中国经济转型阶段的重要特征,企业在要素错配下的行为选择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可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要素错配纳入企业存续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框架,发现企业存续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通过反事实模拟得出要素错配平均意义上延长了企业达到其TFP峰值时间约0.75年的结论;进而考察了要素错配对企业存续的影响,发现要素错配总体而言延长了企业的存续时间,且相比高效率企业,要素错配更倾向于延长低效率企业的存续时间,这是其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回归验证了这一假设。本文的结论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要素市场化进程、改善企业生存环境以及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田昆儒 孙夫祥
以2007—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连锁股东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锁股东有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路径检验证实,连锁股东通过促进双元创新这一路径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发现,连锁股东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规模较大企业、盈利企业、薪酬激励较高企业和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样本中。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连锁股东的经济后果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也为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邢劭思
优化股权结构安排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多个大股东并存产生的经济后果备受学术界关注。采用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东信息和财务数据,研究了多个大股东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多个大股东有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在经过了多种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多个大股东会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杠杆和提升企业经营能力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良好的财务状况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多个大股东发挥积极治理作用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为我国企业优化股权结构、提升经营治理水平以及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多个大股东 全要素生产率 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佳悦 范源浩 范亚东
减少非理性的多元化扩张行为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2012~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考察连锁股东所施加的调节效应及三者间关系的异质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多元化经营会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即体现为多元化经营的“折价”效应;连锁股东能够发挥监督效应与信息效应,从而缓解多元化经营的“折价”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多元化经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在不同分位点上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全要素生产率分位点的提高,多元化经营的“折价”效应越发显著,连锁股东的监督效应和信息效应也更为凸显。此外,当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以及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高时,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无明显影响;反之,多元化经营的“折价”效应及连锁股东的调节效应显著。本研究为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重新审视多元化经营折损理论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也为全面认识连锁股东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田昆儒 孙夫祥
以2007—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连锁股东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锁股东有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路径检验证实,连锁股东通过促进双元创新这一路径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发现,连锁股东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规模较大企业、盈利企业、薪酬激励较高企业和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样本中。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连锁股东的经济后果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也为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学军 孙炳
基于2002—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25家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2008年前的平稳波动主要依靠技术进步,2008年后的剧烈变化则依靠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文化企业间TFP存在显著差异,文化创意设计类、广播影视娱乐类企业TFP水平明显高于新闻出版发行类、文化产品生产类企业。智力资本比重、市场营销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比重及核心人才规模等因素对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学军 孙炳
基于2002—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25家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2008年前的平稳波动主要依靠技术进步,2008年后的剧烈变化则依靠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文化企业间TFP存在显著差异,文化创意设计类、广播影视娱乐类企业TFP水平明显高于新闻出版发行类、文化产品生产类企业。智力资本比重、市场营销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比重及核心人才规模等因素对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影响。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提高我国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彦皓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地级市层面的企业治污投资数据构建了一个2003—2007年的面板,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政企合谋在背后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用企业治污投资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衡量的环境规制强度每上升1%,企业当期的生产率下降约1%。当政企合谋可能性上升时,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的边际影响在减弱,说明政企合谋带来的监管放松和处罚不力弱化了环境规制对合谋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中央政府应加强环保领域统一执法,破解囚徒困境式的环境规制。同时,本文的发现为环保机构监测监察
关键词:
政企合谋 环境规制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柳荻 尹恒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的传统方法(DEA、SFA方法、指数方法和OLS、固定效应、工具变量和动态面板等参数方法)都具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将视野局限在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很少关注这些数据背后的企业行为。自OLLEy&PAkES(1996)开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的结构方法迅速发展。这一新方法尝试打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黑箱,将微观经济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中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结构方法迅速扩展到企业需求估计、溢价估计和国际贸易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结构估计 广义矩估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汝岱
本文首先依托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构建面板数据、资本变量处理、价格指数处理等方面全面规范整理该数据库,并基于OP、LP等方法计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详细考察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迁;接下来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讨论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最后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讨论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在2%一6%之间,年均增长3.83%,增速存在较大的波动;(2)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更多是企业成长,其增长的空间在不断缩小,亟待依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新的增长模式;(3)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效率差异较大,即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邢恩泽 邓玉萍 袁礼 戴鹏毅
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信息披露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对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利用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首先,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在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其次,机制检验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主要通过优化资本配置效率来促进企业TFP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信息披露改善会提高股票流动性,所带来的资本市场压力会使企业进行“重数量、轻质量”的策略性创新,进而导致企业信息披露无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TFP。最后,当分析师关注和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时,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TFP的提升作用更强。本文研究为资本市场改革如何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证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戴鹏毅 杨胜刚 袁礼
本文以"沪港通"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沪港通提升企业全要生产率的核心机制是增加股价特质信息含量,而非提高股价信息传递效率。而蕴含在股价波动中的特质信息含量增加,不仅能够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矫正股票的错误定价,还可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最终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检验发现,沪港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在风险承担能力强、成长性高和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有序开放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聂辉华 张彧 江艇
使用1999-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本文首次考察了中国地区层面的腐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现有文献不同,我们发现,总体上腐败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单调关系。腐败既不是对所有企业都不利的"沙子",也不是对所有企业都有利的"润滑剂",而是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影响。我们从三类特征上揭示了腐败对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第一,腐败对国有控股企业的生产率没有影响,对私人控股企业的生产率只有正效应,这可能是因为腐败有利于私人控股企业避开管制;第二,腐败对那些固定资产比例更高的企业具有更大的负效应;第三,腐败对那些中间产品结构比较复杂的行业具有更大的负效应。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和遏制腐败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腐败 生产率 企业 微观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