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92)
- 2023(11043)
- 2022(8600)
- 2021(7577)
- 2020(6443)
- 2019(13933)
- 2018(14040)
- 2017(27387)
- 2016(14838)
- 2015(16514)
- 2014(16660)
- 2013(16131)
- 2012(14303)
- 2011(12493)
- 2010(12754)
- 2009(12524)
- 2008(12667)
- 2007(11816)
- 2006(10663)
- 2005(10264)
- 学科
- 业(77842)
- 企(71909)
- 企业(71909)
- 管理(65041)
- 济(64869)
- 经济(64747)
- 业经(27353)
- 财(26405)
- 农(24191)
- 方法(24064)
- 务(19833)
- 财务(19806)
- 财务管理(19785)
- 制(19169)
- 企业财务(18767)
- 中国(17742)
- 农业(17591)
- 数学(16174)
- 技术(16097)
- 数学方法(16067)
- 体(15039)
- 策(13749)
- 划(13737)
- 体制(12927)
- 和(12729)
- 理论(12729)
- 企业经济(11262)
- 经营(11190)
- 技术管理(10688)
- 银(10583)
- 机构
- 学院(218581)
- 大学(213315)
- 济(94908)
- 经济(93154)
- 管理(88505)
- 理学(75209)
- 理学院(74553)
- 管理学(73727)
- 管理学院(73314)
- 研究(67738)
- 中国(55573)
- 财(48965)
- 京(44269)
- 财经(37685)
- 科学(37128)
- 江(35498)
- 农(35163)
- 经(34041)
- 所(33169)
- 中心(30982)
- 研究所(29105)
- 业大(28935)
- 经济学(28706)
- 财经大学(27511)
- 北京(27477)
- 州(27290)
- 农业(27245)
- 商学(26010)
- 经济学院(25838)
- 商学院(25774)
- 基金
- 项目(136109)
- 科学(109879)
- 研究(104074)
- 基金(100548)
- 家(85113)
- 国家(84278)
- 科学基金(74970)
- 社会(69474)
- 社会科(65845)
- 社会科学(65833)
- 省(54014)
- 基金项目(52904)
- 教育(46513)
- 自然(46125)
- 自然科(45092)
- 自然科学(45082)
- 自然科学基金(44355)
- 划(43224)
- 编号(41664)
- 资助(39432)
- 成果(33820)
- 业(33168)
- 制(32534)
- 创(31803)
- 部(30444)
- 重点(29979)
- 发(29472)
- 国家社会(29006)
- 创新(28744)
- 课题(28525)
- 期刊
- 济(116298)
- 经济(116298)
- 研究(67353)
- 中国(45329)
- 财(43061)
- 管理(39841)
- 农(35588)
- 科学(28118)
- 学报(27071)
- 农业(24063)
- 融(22991)
- 金融(22991)
- 大学(22369)
- 业经(21395)
- 学学(21310)
- 技术(20392)
- 财经(19816)
- 教育(18976)
- 经济研究(17561)
- 经(17088)
- 问题(15210)
- 业(14502)
- 财会(12764)
- 技术经济(12712)
- 现代(12213)
- 世界(11696)
- 贸(11146)
- 会计(11060)
- 商业(10943)
- 经济管理(10305)
共检索到339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本秀 吴福象
机器换人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需集中优质资源合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设备自主可控,巩固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加速制造业国产化替代进程。基于2011—2019年的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并将产品质量升级纳入机器换人和制造业国产化替代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表明,机器换人有利于加速制造业国产化替代进程,效率提升型产品质量升级和技术优化型产品质量升级是其主要作用机制。并且,机器换人对制造业国产化替代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机器换人的促进作用分别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更为突出,但不会受到行业研发人员密度异质性的影响。上述结论意味着,合理应对机器换人冲击是促进制造业国产化替代稳定向好的关键,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重点行业精准施策将带来更为有效的国产化替代促进效果。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秦颖 雷家骕 韩淼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然而,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步履依然滞重。装备制造业国产化的瓶颈何在,本文认为,首台(套)市场业绩的空白成为制约众多本土化装备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硬伤,装备制造业用户的垄断性、产业链条的分割性、原有的投融资体系财政税收政策偏颇性、执行规则的缺位以及领导者评价体系的不合理等是导致国产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本文在分析装备制造业国产化路径基础上,提出渐进式追赶、跨越式创新以及抓住设计走过程总承包道路、建立工程设计总院宏观掌控国产化进度等是解决国产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国产化 路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雅茹 刘军 邵军
本文分析了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机理,并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与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智能化水平较低时以对就业的替代为主,智能化水平较高后将显著促进就业增长;智能化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促进技术创新等中间途径实现就业的创造效应,其中,延伸产业链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智能化有利于制造业就业结构高级化,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应对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造成的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完善技能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智能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智能化 制造业 就业总量 技能结构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猛 杨先明
将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化与要素替代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以探析要素替代增长效应的内在传导机制。选取2001—2014年中国制造业29个行业为研究样本,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通过加快资本积累速度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转变;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型技术进步是实现比较优势动态转变的两条有效途径;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型技术进步对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边际效应存在相互替代。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稳健性问题后依然可靠。因此,未来中国制造业应重点关注要素替代的资本积累效应以及提高技术进步向生产率转化程度,通过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以及选择适宜技术进步路径更快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化转变。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猛 杨先明
将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化与要素替代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以探析要素替代增长效应的内在传导机制。选取2001—2014年中国制造业29个行业为研究样本,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通过加快资本积累速度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转变;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型技术进步是实现比较优势动态转变的两条有效途径;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型技术进步对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边际效应存在相互替代。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稳健性问题后依然可靠。因此,未来中国制造业应重点关注要素替代的资本积累效应以及提高技术进步向生产率转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腊芳 刘丽洁 肖明智
通过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首先测算了28个省份制造业资本、劳动和能源的替代关系,随后结合VAR模型,研究了28个省份的石油、电力和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关系。结果表明:就总体来看,制造业对资本依赖程度明显提高,且资本对劳动力和资本对能源都存在明显替代关系;虽然制造业的劳动力自价格弹性绝对值不断增大,但能源自价格弹性较低,甚至最近几年为正值;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石油和天然气都可以替代煤炭,但替代能力都较弱。从区域角度看,各地区制造业能源替代差异明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中东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1978—2005年制造业中的能源与资本、劳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能源与资本之间存在很强的替代关系,能源与劳动之间也存在较强的替代关系。这种性质的替代关系的存在意味着:在保持给定的产出水平下,政府可以选择提高能源税收水平的政策,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成本,促进资本对能源替代,达到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关键词:
能源 资本 劳动 替代弹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惠真
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多受到所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生产要素之间替代关系的研究综述,构建了其代替研究模型,由此详尽分析了资本、劳动与能源的自价格弹性及其净替代弹性等相关问题,认为劳动与资本都对能源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一国只有致力于培养专业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有利于长期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付明卫 叶静怡 孟俣希 雷震
国产化率保护(DCP)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幼稚产业、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之一。本文以中国风电制造业为样本,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度量自主创新,经验研究国产化率保护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双重差分估计和三重差分估计的结果都表明,相比我国光伏太阳能发电技术,DCP政策增加我国风电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这个增加通过非学术机构发明人实现;同时,风电技术专利申请成功获得授权的概率没有下降。双重差分估计结果表明,DCP政策使得我国各省风电发明专利申请数在2005、2006和2007年分别增加1.56项、2.70项和8.15项。本研究为中国将保护国产产品作为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谭诗羽 吴万宗 夏大慰
产业政策是否有效已成为当下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文章聚焦2005年中国汽车工业国产化政策,并结合同时期的税收减免政策,利用2002-200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制造业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整车厂商对零部件厂商的纵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国产化政策提升零部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机制,但市场规模的扩张和短期内市场垄断程度的上升也使零部件企业产生了技术改进的惰性;(2)国产化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内资企业、非国有企业更多地从整车厂商的技术溢出中获益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谭诗羽 吴万宗 夏大慰
产业政策是否有效已成为当下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文章聚焦2005年中国汽车工业国产化政策,并结合同时期的税收减免政策,利用2002-200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制造业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整车厂商对零部件厂商的纵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国产化政策提升零部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机制,但市场规模的扩张和短期内市场垄断程度的上升也使零部件企业产生了技术改进的惰性;(2)国产化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内资企业、非国有企业更多地从整车厂商的技术溢出中获益,外资企业则更多地从市场规模的扩大中获益,国有企业生产率受该政策影响不显著;(3)国产化政策与同一时期税收减免政策之间的关系存在两面性。国产化政策下,受税收减免的FDI向本土零部件企业发生了更多的技术转移,受税收减免的企业本身却缺乏效率改进的动力。上述结论带给新一轮中国工业改革的启示是:国产化政策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是有效的,特别是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政策导向有利于为新产业主体建设打下基础;但是产业政策同样不应被过度使用,制定政策应该重视政策工具在不同阶段的有机组合,取长补短,使各产业政策形成合力进而保证企业效率的提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鲁成军 邵光黎
本文通过ALLEN替代弹性模型对制造业分部门的投入要素的自价格弹性和相互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了测算,发现资本、能源和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不仅在整个制造业层面上差别很大,而且在每个分部门的内部差别也非常显著。就制造业整体而言,资本与劳动、劳动与能源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替代关系,而资本与能源之间表现出较强的互补关系。此外,能源的自价格弹性要明显地高于资本和劳动的自价格弹性,表明了利用能源价格上升进行节能具有较大的空间。在制造业内部,要素价格变化导致每个行业内部不同的要素替代。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能源政策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
面板数据 制造业 要素替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猛 高元元
"中国制造"已经作为一个响亮的名词被世人所熟知,但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中国制造业成本也随之上涨。文章选取1978-2010年中国制造业生产中资本-劳动-能源投入价格及成本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上述三种生产要素间AES和MES分别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制造业生产过程中,资本-劳动-能源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替代关系,并且能源需求较资本、劳动对价格的变化更加敏感。文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生产成本 能源投入 产业经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浦阳 蒋为 张龑
本文从产品市场的需求角度提出产品替代性影响企业生产率分布的理论假说,利用1998年至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刻画了我国工业行业生产率分散程度,检验了产品替代性对企业生产率离散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产品替代性会显著影响行业生产率分布与水平,产品替代性降低将会导致生产率离散化程度扩大与生产率水平降低,从而加剧了资源错配。这一结果在使用不同产品替代性指标,不同生产率和离散程度指标后均保持稳健,同时本文在考虑企业沉没成本、市场化水平以及所有制环境等因素后,结论仍然是稳健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邵光黎 鲁成军
在能源供给不足和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制造业能源替代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用劳动替代能源空间较大。通过能源价格上升实现节能降耗的空间较大,但会对制造业中各分部门的资本存量和就业需求产生负面效应。
关键词:
能源 制造业 要素替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