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2)
- 2023(14944)
- 2022(13082)
- 2021(12528)
- 2020(10472)
- 2019(24380)
- 2018(24149)
- 2017(46530)
- 2016(25343)
- 2015(28947)
- 2014(28790)
- 2013(27767)
- 2012(25214)
- 2011(22441)
- 2010(22351)
- 2009(19650)
- 2008(18863)
- 2007(16156)
- 2006(13744)
- 2005(11660)
- 学科
- 济(93933)
- 经济(93827)
- 管理(74626)
- 业(68334)
- 企(57962)
- 企业(57962)
- 方法(49626)
- 数学(43586)
- 数学方法(42782)
- 中国(26183)
- 农(24836)
- 财(23867)
- 业经(20954)
- 学(19999)
- 理论(18891)
- 地方(17457)
- 技术(17085)
- 农业(16628)
- 务(15851)
- 贸(15808)
- 贸易(15796)
- 财务(15761)
- 财务管理(15726)
- 制(15587)
- 易(15337)
- 和(15263)
- 企业财务(14818)
- 环境(14163)
- 划(14033)
- 教育(13643)
- 机构
- 学院(343768)
- 大学(341735)
- 管理(140785)
- 济(128717)
- 经济(125727)
- 理学(123579)
- 理学院(122247)
- 管理学(119532)
- 管理学院(118932)
- 研究(105523)
- 中国(77437)
- 京(71969)
- 科学(67402)
- 财(57796)
- 业大(51986)
- 农(51921)
- 所(51379)
- 中心(49735)
- 江(48885)
- 财经(47274)
- 研究所(47226)
- 范(46442)
- 师范(45998)
- 北京(44931)
- 经(43200)
- 技术(41146)
- 农业(40606)
- 州(39926)
- 院(39228)
- 经济学(37709)
- 基金
- 项目(244915)
- 科学(193700)
- 研究(180058)
- 基金(176915)
- 家(153466)
- 国家(152167)
- 科学基金(132473)
- 社会(110832)
- 社会科(104945)
- 社会科学(104919)
- 省(96835)
- 基金项目(94124)
- 自然(88190)
- 教育(86844)
- 自然科(86237)
- 自然科学(86218)
- 自然科学基金(84640)
- 划(81718)
- 编号(75313)
- 资助(73607)
- 成果(58727)
- 重点(54548)
- 部(54100)
- 课题(51902)
- 创(51228)
- 发(50966)
- 创新(47619)
- 科研(47115)
- 教育部(46945)
- 项目编号(46245)
- 期刊
- 济(130947)
- 经济(130947)
- 研究(92252)
- 中国(65433)
- 学报(52617)
- 管理(51365)
- 科学(48608)
- 教育(48379)
- 农(45423)
- 财(44219)
- 大学(40827)
- 技术(38261)
- 学学(38157)
- 农业(32197)
- 融(23391)
- 金融(23391)
- 业经(22696)
- 财经(21847)
- 经济研究(20704)
- 图书(19751)
- 经(18568)
- 职业(17478)
- 业(17113)
- 科技(16928)
- 技术经济(16814)
- 问题(16511)
- 统计(16428)
- 理论(16259)
- 版(15688)
- 资源(15277)
共检索到482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才 周文斌 赵素芳
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等多个制造行业得到广泛运用,且渐成规模之势,这对当前及未来制造业就业格局和制造业从业者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其运用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制造业青年员工对工作安全感知的微观视角出发,借鉴此前他人的相关研究,选取职业能力成长中的纵向发展维度和职业适应能力中的横向学习能力维度作为两个调节变量,利用上海、昆山、东莞、合肥等地数十家制造型企业273名员工的有效数据,研究了工业机器人规模运用对员工工作丧失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和薪酬晋升不安全感所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工业机器人规模运用与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2)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学习能力在工业机器人规模运用与员工工作丧失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薪酬晋升不安全感关系中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员工职业能力发展水平越高和职业学习能力越强,员工所感知到的工作不安全感受工业机器人规模运用影响便越小。最后,本文从政府、企业、员工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期望可帮助员工降低因工业机器人规模运用所产生的工作不安全感。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庆龙 何佳楠 何斯佳
财务机器人的规模应用将对未来财务工作模式、财务组织以及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冲击和挑战。本文基于会计人员在面对财务机器人规模应用时产生不安全感的个体差异和边界机制,选取会计职能转型和会计人员胜任力两个调节变量,利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2710名参训学员的问卷数据,研究了财务机器人规模应用对会计人员工作丧失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和薪酬晋升不安全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财务机器人规模应用与会计人员工作不安全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会计职能转型和会计人员胜任力对财务机器人规模应用与会计人员工作丧失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和薪酬晋升不安全感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抑制作用。最后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以降低会计人员因财务机器人规模应用产生的工作不安全感。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文晶 康彩璐 杨玥 万岩
随着智能科技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在有助于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计算我国各类职业潜在替代风险,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潜在替代风险对员工不安全感与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13158条职业数据和808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面临着较强的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问题的威胁,潜在替代风险高中低的比例分别是52.80%、25.72%和21.48%;潜在替代风险最低的职业大类是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最高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进一步地,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风险在质量性不安全感与职业能力发展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当潜在替代风险高时,质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小,当潜在替代风险低时,质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大。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风险对数量性不安全感与职业能力发展的U型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当潜在替代风险高时,数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U型效应更强,当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风险低时,员工数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U型效应更低。本研究丰富了人工智能领域与职业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技能转型提供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谢义忠 宋岩
本研究旨在考察企业员工就业能力对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和工作不安全感在二者间的可能中介机制。在对470位企业员工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就业能力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和职业生涯满意度这两个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核心方面;(2)就业能力可以分别通过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不安全感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而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3)就业能力可以分别通过工作不安全感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不安全感的链式中介而间接影响职业生涯满意度。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谢义忠 宋岩
本研究旨在考察企业员工就业能力对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和工作不安全感在二者间的可能中介机制。在对470位企业员工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就业能力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和职业生涯满意度这两个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核心方面;(2)就业能力可以分别通过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不安全感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而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3)就业能力可以分别通过工作不安全感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不安全感的链式中介而间接影响职业生涯满意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宗波 王明辉
在中国组织情境下,采用问卷调查法,以535名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职业生涯韧性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和自评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及上司支持感在该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职业生涯韧性对工作不安全感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工作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上司支持感对工作绩效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并且能够显著调节职业生涯韧性与工作绩效、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叶龙 余彬彬 郭名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以来自12家企业的330名员工为调查样本,探讨了中国传统耻感文化情景下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中介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自尊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成就动机越强,组织自尊对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反向刺激效应就越强,同时组织自尊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也越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杨付 刘军 王婷 文德萍 于慧萍
"边界困境"(Boundary Paradox)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研究议题,已有文献局限于研究员工职业发展过程中"边界困境"的影响因素,鲜有研究探讨其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试图从个体对工作情境消极感知视角,基于472对直接领导与员工的配对问卷调查,系统探讨员工职业发展过程中"边界困境"产生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工作不安全感通过工具网络资源影响个体对领导认知信任,进而影响员工职业发展和内部机会主义,而情感工作不安全感通过情感网络资源影响个体对同事情感信任,进而影响员工职业发展和内部机会主义。
关键词:
边界困境 工作不安全感 网络资源 信任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弘 陈浩
员工看似处于工作状态,但不安全感和焦虑像一张网将其紧紧束缚,使员工没有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工作效率明显低下。随着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巨大冲击,高技能岗位加速崛起,企业大幅削减了低技能岗位的设置,而一些后备支持岗位(如行政、公关)更是惨遭"灭顶之灾"。这种变化引发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续反应
关键词:
工作不安全感 焦虑 四维结构 干预对策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秦润莹
从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内容及测量、前因与结果等角度对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理清了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特征、内容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员工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工作不安全感 企业员工 情绪 态度 行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朴义 胡蓓
文章基于399份劳务派遣员工样本数据,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劳务派遣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EVLN(Exit,Voice,Loyalty and Neglect)行为的影响及身份转换期望对工作不安全感与EVLN行为影响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作不安全感对派遣员工退出行为、忽略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忠诚行为、建言行为影响作用不显著;身份转换期望在工作不安全感与EVLN行为关系中均存在显著调节效应,身份转换期望正向调节工作不安全感对退出行为、忽略行为的正向影响关系;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忠诚行为、建言行为的关系方向进行了调节,而对关系强度不存在调节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朱朴义 胡蓓
基于国内32家企业的749份问卷调查数据样本,在相关分析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统计分析方法对员工可雇佣性与EVLN行为之间关系及工作不安全感在两者关系中存在的中介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内部可雇佣性对忠诚、建言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退出、忽略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外部可雇佣性对退出、忽略、忠诚和建言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不安全感在内部、外部可雇佣性与退出、忽略及忠诚行为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在与建言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为探讨EVLN行为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组织可以通过内部、外部可雇佣性干预员工的EVLN行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淑桢 叶龙 郭名
人力资本已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员工的创新行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为了灵活快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组织不得不采取裁员、重组等变革措施,导致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产生。很多研究基于压力理论发现是工作不安全感具有负向影响,倡导消除组织中存在的工作不安全感。但在"996"工作制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消除组织中存在的工作不安全感,为员工提供"无忧无虑"的工作环境却越来越难以实现。压力的两面性暗示了工作不安全感对于员工创新行为的提升并不一定总是坏的,取决于个体主动应对策略的实施及对自我效能感和外界收益的评估。本文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构建了以领导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为边界条件、工作重塑为中介的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运用Mplus和SPSS等软件,以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12家企业的492名员工为调查对象,揭示了领导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在改变员工对工作不安全感认知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工作重塑在"工作不安全感—领导支持""工作不安全感—自我效能感"交互影响创新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本文从压力认知评价的视角探讨工作不安全感的积极效应,在丰富工作不安全感相关研究的同时为组织提高员工创新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工作不安全感 创新行为 压力认知评价理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黄爱华 黎子森
本文从资源保存理论出发,以180名企业员工为样本探讨了知识隐藏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关系的中介机制及任务互赖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工作不安全感通过正向影响知识隐藏间接对员工创造力产生负向影响;(3)任务互赖调节了工作安全感与知识隐藏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任务互赖程度越高,工作不安全感对知识隐藏的影响越弱,反之越强;(4)任务互赖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创造力的负向影响体现为第一阶段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即任务互赖程度越高,工作不安全感通过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越弱。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志 李业川
工作不安全感无论对于组织长远发展还是员工的身心健康及工作态度、行为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一难题已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关注,文章通过文献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社会、组织、个人三方面对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指出工作不安全感给个人及组织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缓解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