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80)
2023(14309)
2022(12401)
2021(11379)
2020(9437)
2019(21399)
2018(21125)
2017(40691)
2016(22321)
2015(24584)
2014(24343)
2013(24142)
2012(22022)
2011(19840)
2010(19466)
2009(17298)
2008(16734)
2007(14329)
2006(12337)
2005(10299)
作者
(66573)
(55242)
(54744)
(52000)
(35038)
(26546)
(24637)
(21846)
(21085)
(19435)
(18790)
(18589)
(17376)
(17145)
(16985)
(16946)
(16823)
(16492)
(15838)
(15581)
(13942)
(13330)
(13103)
(12487)
(12426)
(12218)
(12104)
(12062)
(11147)
(11057)
学科
(87195)
经济(87100)
管理(64524)
(58584)
(48150)
企业(48150)
方法(42294)
数学(37146)
数学方法(36702)
中国(23579)
(22087)
(21197)
(20842)
业经(18700)
环境(17993)
地方(17804)
(15949)
贸易(15945)
(15439)
农业(15097)
理论(14120)
(14065)
技术(13919)
(13454)
(13436)
财务(13391)
财务管理(13373)
(13322)
企业财务(12643)
(11657)
机构
大学(315293)
学院(313753)
管理(125930)
(120565)
经济(117883)
理学(111010)
理学院(109728)
管理学(107656)
管理学院(107111)
研究(104150)
中国(73812)
科学(69542)
(66864)
(57139)
业大(53619)
(52464)
(51780)
研究所(48768)
中心(46804)
农业(45499)
财经(43174)
(43126)
北京(41478)
(40217)
师范(39703)
(39421)
(38227)
经济学(36091)
(35374)
经济学院(32927)
基金
项目(229579)
科学(179256)
基金(167143)
研究(159501)
(148722)
国家(147555)
科学基金(126176)
社会(100536)
社会科(95385)
社会科学(95359)
基金项目(90335)
(90030)
自然(85710)
自然科(83742)
自然科学(83719)
自然科学基金(82165)
(76527)
教育(72214)
资助(68082)
编号(63100)
重点(51313)
(49223)
(48378)
成果(48355)
(47666)
科研(44620)
创新(44536)
计划(44183)
课题(42937)
大学(41716)
期刊
(121079)
经济(121079)
研究(85100)
学报(57987)
中国(52089)
科学(50654)
(50056)
管理(42672)
大学(42433)
学学(40503)
(37144)
农业(34871)
教育(29412)
技术(25369)
(21028)
金融(21028)
业经(20524)
经济研究(19816)
财经(19670)
(17940)
问题(17376)
科技(17102)
(16751)
业大(15935)
(15736)
图书(15546)
资源(14822)
技术经济(14776)
理论(14450)
商业(13930)
共检索到428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海  郭冠宇  闫卓毓  
全面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是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工业机器人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加快机器人在城市产业生产体系的应用能否实现碳减排效应有待检验。本文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机器人应用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够减少城市碳排放;机器人应用通过绿色创新能力、财政科技支出和市场竞争程度影响城市碳排放;机器人应用对中西部地区、非老工业基地和低行政等级城市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以上结论可以为理解机器人在城市低碳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提供新的视角,也可以为中国制定提升机器人应用深度及广度计划、培育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等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赜琳   蒋鹏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有研究主要从劳动力市场视角讨论了工业机器人的经济效应,而文章主要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对城市工业碳排放的影响。首先,文章构建包含工业机器人和能源投入的理论模型。理论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能够赋能城市工业碳减排。其次,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有效降低城市工业碳排放,推动城市经济向低碳方向发展,且具有长期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能够抑制非资源型城市、数字化水平较高城市、东部以及南方城市的工业碳排放,但对资源型城市、数字化水平较低城市、中西部以及北方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在工业机器人发挥城市工业碳减排效应的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和人机匹配度是重要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采用门槛模型发现,随着互联网普及率、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科技投入的提升,工业机器人减排效应呈边际效应递增态势,这意味着完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是促进工业机器人减排效应的实现路径。文章的研究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低碳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朱喜安  王颖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宏兵   郑庆彪   李震   孙丽棠  
本文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数据和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PM_(2.5)排放浓度数据,利用2SLS、空间计量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水平,这一效应在金融发展程度较高、财政支持较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以及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中表现更加明显,且在地理区位特征上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同时,上述影响主要通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水平提升的机制实现。基于SAR与SDM模型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也发现城市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减污效应具有双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空气污染的地理相关性使其减污效应被低估。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金花   常帅文   郭檬楠  
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关乎企业生产方式转型和环境治理成效,是助推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采用2011—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减污降碳的影响机制及关联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有利于促进企业降低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推进企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促进企业技术研发“增量提质”与生产经营“降本增效”发挥减污降碳治理效应;企业内部高管环保关注和外部网络媒体关注能增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污染治理效应,且当内外部环保关注协同作用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减污降碳的促进效应显著增强。进一步对关联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推动了同地区、同行业企业间的横向关联溢出并促进了企业减污降碳;工业机器人应用带来了产业链“向上溢出”和“向下溢出”的纵向关联溢出效应,促进了企业减污降碳。本研究从微观企业层面丰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环境治理效应的研究,拓深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影响企业减污降碳作用机理及关联溢出效应的研究,为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理论与政策启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秦耀辰  荣培君  杨群涛  李旭  宁晓菊  
城市化是全球发展的趋势,而城市化进程对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全面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碳排放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从中看出:国内外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市化和碳排放的关系、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宏观及微观因素,以及城市化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除基础的IPAT模型、STIRPAT模型之外,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指数分解、结构分解、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等方法也广泛应用。总体而言,城市化进程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因素,目前的研究已逐渐深入、研究方法也多有创新,但仍需丰富研究视角、完善研究体系,更好地为城市化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低碳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德珩  罗丽姿  
城市扩张与城市转型交织体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碳排放对城市的外部约束,城市规模的控制与城市结构的调整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文章通过对城市扩张与转型对碳排放影响机制的梳理,利用模型计算了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扩张与转型程度和碳排放量,并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城市扩张转型对碳排放的中短期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仲崇阳   张雨朦   马新啸  
【目的】以城市为主体推进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以智能化和自动化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对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愈发显现,评估智能制造的碳减排效应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作为智能制造赋能低碳发展的切入,基于中国2006—2019年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降低城市碳排放,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工业机器人能够通过推动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促进数字化转型等途径助力城市碳减排。(3)工业机器人的碳减排效应在资源型城市、未参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城市以及政商关系较好的城市更加突出。【结论】本文识别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助力城市碳减排的积极作用。应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产业智能化升级、城市治理与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制度设计,促成新时期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新生动力源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昊  闫雪凌  朱博楷  
本文在2006-2015年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污染排放数据基础上,匹配国际机器人联盟统计的机器人存量与增量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识别和估计了行业机器人存量和增量提高对降低污染排放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行业机器人存量和增量提高,可以降低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但是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则没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机器人使用降低行业污染排放,主要依靠研发增长效应和人工替代效应来实现。本文从推动机器人使用的角度,提出了减少中国制造业污染排放的政策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明海  郑天翔  王秋实  
本文利用我国工业部门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劳动要素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分配比例。通过分解劳动收入份额的构成要素,本文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具有显著的就业替代效应和较弱的工资提升作用,且并未明显提升生产效率。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路径分析,研究均支持"机器换人"政策初显成效的结论。然而,"机器换人"在我国的应用是否体现资本偏向性,是否会对劳动工资产生负向冲击从而进一步恶化要素收入分配,仍然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加以论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伟  王韶华  范德成  
碳排放控制目标实现措施的制定,需要明确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提炼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路径分析测算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影响机理。其中,能源消费量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较大,GDP的直接影响较小,而总人口、能源消费结构主要通过GDP对能源消费量产生间接影响进而影响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通过协整检验构建误差修正模型(VEC)来分析GDP、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能耗强度的降低,即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增加GDP,能够促进碳排放的减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明生   郑玉璐   姚笛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然而该作用的有效发挥与地区的比较优势息息相关。文章采用2006—2019年中国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整体上会显著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但从阶段变化上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呈现出第一阶段缩小、第二阶段扩大的变化趋势。机制分析表明,虽然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提高地区技术比较优势扩大了地区经济差距,但是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降低地区劳动力和资本比较优势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更加明显,同时生产率比较优势的渠道作用在现阶段不能有效发挥。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较高、配套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尤为突出。文章结论对于在工业机器人应用不断普及的背景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本秀   吴福象  
本文基于竞争成功函数和共容利益假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互动理论模型,从资本积累和就业极化两方面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中国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资本积累效应和就业极化效应;进一步地,在积极应用机器人、就业政策完善的欠发达地区和创新基础薄弱的行业中,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大,且以不同规模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均受到机器人应用的促进。本文主要揭示了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影响,可为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提供经验支撑与政策依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志彬   王典   曾世宏  
依据2006—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量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促进作用显著,且在非资源型城市、东部地区、普通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中促进作用更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是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影响机制。鉴于此,应强化空间引导和分区施策,拓展机器人应用广度和深度,以充分利用技术红利培育壮大发展经济新动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范冬梅   李莹  
在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如何运用新技术来破解传统制造业出口所面临的“低加成率陷阱”,是促进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200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与世界工业机器人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探索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出口企业加成率的影响,以及内在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出口企业加成率有显著提升作用,在调整样本选择性偏误、处理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型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工业机器人应用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出口产品价格、降低劳动力成本来提升出口企业加成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提升了大部分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加成率,尤其是对处于高老龄化程度区域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企业、非国有出口企业及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出口企业加成率的提升幅度更大。因此,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与应用,降低工业机器人应用成本,并针对不同产业与所有制企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精准支持的政策,对提升中国制造出口转型升级、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