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00)
- 2023(14959)
- 2022(12733)
- 2021(11687)
- 2020(10119)
- 2019(23091)
- 2018(22955)
- 2017(43620)
- 2016(23779)
- 2015(26998)
- 2014(27149)
- 2013(26450)
- 2012(24546)
- 2011(22069)
- 2010(22232)
- 2009(20457)
- 2008(19955)
- 2007(18082)
- 2006(15673)
- 2005(14015)
- 学科
- 济(113367)
- 经济(113248)
- 管理(67256)
- 业(62345)
- 企(50053)
- 企业(50053)
- 方法(48345)
- 数学(42846)
- 数学方法(42272)
- 中国(28121)
- 农(26969)
- 财(25867)
- 地方(23530)
- 学(22435)
- 业经(21924)
- 制(19029)
- 农业(18377)
- 贸(16749)
- 贸易(16742)
- 理论(16360)
- 易(16172)
- 务(15988)
- 财务(15923)
- 财务管理(15882)
- 和(15326)
- 融(15165)
- 金融(15157)
- 银(15152)
- 银行(15113)
- 企业财务(15032)
- 机构
- 学院(341261)
- 大学(341160)
- 济(147164)
- 经济(144196)
- 管理(130207)
- 研究(115777)
- 理学(111971)
- 理学院(110772)
- 管理学(108616)
- 管理学院(107984)
- 中国(87233)
- 京(71615)
- 科学(69870)
- 财(66354)
- 所(58546)
- 农(56614)
- 中心(54304)
- 研究所(53092)
- 财经(53074)
- 江(51772)
- 业大(50285)
- 经(48156)
- 经济学(46364)
- 北京(44776)
- 农业(44446)
- 范(43531)
- 师范(43026)
- 经济学院(41552)
- 院(41367)
- 州(40419)
- 基金
- 项目(227040)
- 科学(178450)
- 基金(164943)
- 研究(164905)
- 家(143775)
- 国家(142589)
- 科学基金(122472)
- 社会(105195)
- 社会科(99644)
- 社会科学(99620)
- 省(88803)
- 基金项目(86267)
- 自然(78818)
- 自然科(77072)
- 自然科学(77045)
- 教育(76753)
- 自然科学基金(75632)
- 划(74607)
- 资助(68769)
- 编号(66663)
- 成果(54401)
- 重点(51252)
- 部(50462)
- 发(48793)
- 创(46767)
- 课题(46009)
- 国家社会(43969)
- 科研(43738)
- 创新(43736)
- 教育部(43447)
共检索到508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郑丽琳 刘东升
机器人技术的兴起给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2008—2019年22个经济体分行业数据,探究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互补效应,以经济水平、人口特征的分组回归均支持这一结论;分行业看,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差异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机器人使用程度是决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影响效应的关键因素,机器人使用程度低的经济体中互补效应占主导,机器人使用程度高的经济体中替代效应占主导。此外,机器人应用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一方面,机器人应用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正向挤出效应和逆向虹吸效应;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还会通过全球价值链的传导效应对价值链上下游经济体的劳动力就业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结论为在“稳就业”背景下合理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
机器人 劳动力就业 替代效应 互补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传文 李晴 芮明杰 吕洁
本文研究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异质性技能劳动力变化的结构效应,理论分析显示:工业机器人技术进步促使它加快对传统物质资本以及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并与高技能劳动力形成互补关系,增加对其需求。利用21个国家和地区在1990—2015年的经验数据分析证实了上述推论:即工业机器人应用数量增加10%,则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将下降0.64%。而高等、中等技能劳动力需求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将分别提高0.26%、0.38%。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不同类型劳动力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并提出减少工业机器人应用负面冲击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春燕
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两个就业群体。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劳动力开始出现下岗失业等现象,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吗?实证研究发现,行业间城乡劳动力的关系是有差异的,他们之间或是互补,或是替代。其中农林牧渔,批发和零售业,信息、计算机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即农村劳动力的进入会使得这些行业城镇劳动力的就业量下降。为使得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进程持续、和谐地推进,需要相关的政策扶持在这一进程中利益受损的城镇劳动力。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城镇劳动力 互补 替代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吕洁 杜传文 李元旭
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投资数量增长迅猛,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结构转变之间关系值得关注。模型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进步会加大对工业机器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但同时会提升对中、高技能劳动力的互补性需求,进而能够促进一国的劳动力结构转型。通过对1990—2015年间22个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数据分析表明,不断增长的工业机器人投入正在缓慢地促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结构转型,其高技能劳动力比例在逐年上升,韩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表现尤为突出。最后给出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中国劳动力结构转型的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替代效应 劳动力结构转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欣燕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可能造成的影响。文章认为,从中短期与长期来看,智能机器人对未来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中短期来看,机器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其产品还没有对人力形成广泛挤压时,将对就业产生正向的拉动作用;长期来看,机器人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就业人数的增减上,而且体现在就业结构的变化上。数量影响体现在增加三种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而结构变化方面,智能机器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将造成就业结构的极化现象。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语 张卫国
伴随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基于生产任务分析框架,构建机器人技术与劳动力需求的静态均衡模型,采用2010—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劳动力就业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减少了劳动力就业规模,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比重,减少了低技能劳动力比重,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对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均有显著的负向替代效应、正向的生产率效应和新任务恢复效应(连锁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东部地区及民营企业,机器人应用减少劳动力就业规模和增加高技能劳动力比重的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降低了生产人员就业规模和比重,增加了研发人员就业规模和比重,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的就业规模下降但比重增加。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微观影响,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何江 闫淑敏 朱黎黎 邹昀瑾
将机器视作与人工并肩协作互动的新型劳动力形态,以1999-2020年期间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探究了工业机器人与劳动力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结果发现:(1)劳动力与工业机器人总体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呈现一定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其同步双向互动效应现阶段仍较弱,且第二产业劳动力、三大产业总体劳动力均与工业机器人呈现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2)人工对工业机器人的影响强于机器对劳动力的反向影响,表明现阶段机器对劳动力的依赖和互动作用力要强于人工对工业机器人的反作用力,且人工对工业机器人主要呈现为补偿或创造效应,而机器对劳动力主要体现为替代效应;(3)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的影响要先发于劳动力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影响,这两种效应较长期来看均体现为正向影响且呈人机混合劳动力协作共生、同步增长态势;(4)短期内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人员总数的影响要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且工业机器人应用短期内综合受到三大产业劳动力的共同影响,而长期来看其主要受到第二产业劳动力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云彦 徐映梅 向书坚
从 2 0 0 0年人口普查取得的资料看 ,2 0世纪 90年代我国中部出现连片就业萎缩地区 ,劳动力持续外流。与中部地区就业紧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沿海地区工业部门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部门不断扩展 ,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以劳动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这些地区正在以一种反梯度模式进行着其特殊的“再工业化”过程 ,并形成对内地国有部门和传统工业地区的刚性就业替代 ,地区差距在就业机会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非农就业机会在地区间的转移、替代和重新分配 ,是解释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
就业 人口普查 劳动力流动 地区差距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晓兵 许迪 侯玲玲 杨军
本文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背景下,采用玉米生产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劳动力工资变化与玉米机械化生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不同要素投入对玉米产出的贡献,进一步分析机械使用和劳动力投入之间的替代关系,以及农场规模对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和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变动是影响机械化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生产中劳动力与机械投入呈现显著的相互替代关系。
关键词:
玉米生产 机械化 劳动力 替代弹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丹丹 周世军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机器换人"令人担忧。本文经理论推导发现,劳动力工资与"人机替代弹性"之间呈现"倒U型"特征,即随着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工资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随后,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提高了劳动力工资水平;对于工业机器人密度较高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则降低了劳动力工资水平。但总体上来看,工业机器人并未造成劳动力工资的普遍下降,该结论与我国整体上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的现实相吻合。"机器换人"现象在一些行业已经发生,因此需要科学预判、理性应对人工智能冲击,赋能劳动力转型,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田高良 施诺 刘晓丰
工业机器人是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随着在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各界对于其经济后果的密切关注。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产生的人工替代和就业创造效应,并结合我国劳动力供给和产业结构现状,探究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微观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劳动力的依赖,企业在业绩下降时裁撤了更多低教育水平冗余劳动力资源,通过减少员工数量而非降低员工薪酬待遇的方式调整劳动力成本。此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劳动力成本粘性的降低作用在劳动力被替代可行性较高、劳动力调整成本较低、民营企业、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以及客户集中度较低时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机器人换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直接证据,也为如何规避“机器人换人”的潜在风险提供借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君凯 张世伟
工业机器人应用如何影响劳动力区位选择,经济学界并未达成一致。本文通过扩展劳动力市场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并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盟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存量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并未将劳动力挤出到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需求的积极创造效应相较于消极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促进了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其中,中等受教育程度、中青年和农业户口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更为敏感;在信息化程度较高、户籍管制程度较低以及劳动保障程度较高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留人”效果较明显。为此,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的同时,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保障,放松户籍管制,这将有助于平稳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促进“稳就业”“保就业”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劳动力流动 就业 区位选择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覃家琦 谢雁翔 金振 刘洋
工业机器人应用被视为推动工业智能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构建“巴蒂克工具变量”计算相对外生的企业机器人渗透率,考察了2011~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粘性,且影响在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保护较弱的地区,及低学历员工占比较高、劳动密集型、具有良好发展需求的企业更显著。降低用工粘性与员工薪酬粘性是其作用机制,且主要表现为对于低学历、低技能员工的影响。机器人应用与数字化转型具有协同作用,且主要以技术溢出的形式通过产业链对上下游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产生影响,中间品市场等非技术溢出渠道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器人对劳动力成本粘性的抑制效应有助于改善经营绩效、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生产效率。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智能制造政策推广和企业成本管理决策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立彬 王法严 赵妍 杨洁
文章以2009—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报告的工业机器人数据,考察工业机器人对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降低劳动技术替代水平,进而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与人均薪酬粘性相比,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员工数量粘性,尤其是低技能员工数量粘性的降低作用更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降低作用在技术水平低、所处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以及劳动力保护程度低的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弱化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与未来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水平。研究结论有助于合理评估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微观价值创造效应,为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兵 李苹
本文首先基于Acemoglu和Restrepo(2018b)提出的任务模型构建人工智能对职业替代的简单任务模型,然后通过匹配中美职业代码,估算了中国职业分类被智能化替代的可能性。接下来,利用行业和职业受教育程度构成数据估计了行业预期智能化水平,并基于此构建了“因素偏差”和“进展速度”两个维度的行业智能化指标,实证研究现阶段人工智能对我国2003-2019年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对劳动力产生明显的替代效应,反而显著提高了劳动力就业需求;人工智能对从事非常规认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相对需求低于非专业技术人员;智能化对不同技能群体的影响程度随受教育程度呈现“倒U形”的特征,并对不同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替代效应加速累积,替代效应仍小于创造效应是我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重要“窗口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