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01)
- 2023(10987)
- 2022(9305)
- 2021(8708)
- 2020(7341)
- 2019(16555)
- 2018(16039)
- 2017(31458)
- 2016(16394)
- 2015(18165)
- 2014(17029)
- 2013(16632)
- 2012(14437)
- 2011(12573)
- 2010(11924)
- 2009(10865)
- 2008(10222)
- 2007(8408)
- 2006(7012)
- 2005(5643)
- 学科
- 济(60790)
- 经济(60738)
- 管理(51028)
- 业(50336)
- 企(42650)
- 企业(42650)
- 方法(31179)
- 数学(27669)
- 数学方法(27304)
- 税(21684)
- 财(20676)
- 税收(20241)
- 收(20073)
- 农(16553)
- 技术(15436)
- 中国(15384)
- 业经(14253)
- 务(11851)
- 财务(11820)
- 财务管理(11799)
- 贸(11528)
- 贸易(11518)
- 易(11244)
- 企业财务(11192)
- 农业(11059)
- 技术管理(11010)
- 地方(10782)
- 制(10343)
- 和(9949)
- 理论(9943)
- 机构
- 学院(210201)
- 大学(208344)
- 济(90044)
- 经济(88618)
- 管理(88491)
- 理学(78083)
- 理学院(77377)
- 管理学(76239)
- 管理学院(75818)
- 研究(61475)
- 中国(46828)
- 财(45771)
- 京(40470)
- 财经(35896)
- 科学(35427)
- 经(32909)
- 中心(29873)
- 江(29500)
- 业大(28905)
- 经济学(28696)
- 农(28083)
- 所(27355)
- 财经大学(27039)
- 经济学院(26180)
- 研究所(24679)
- 范(24354)
- 北京(24133)
- 师范(24127)
- 经济管理(23818)
- 商学(23766)
- 基金
- 项目(152370)
- 科学(123309)
- 基金(114076)
- 研究(113525)
- 家(98531)
- 国家(97766)
- 科学基金(86858)
- 社会(75871)
- 社会科(72272)
- 社会科学(72257)
- 基金项目(60730)
- 省(59186)
- 自然(55094)
- 自然科(53981)
- 自然科学(53968)
- 自然科学基金(53011)
- 教育(51811)
- 划(49382)
- 编号(44975)
- 资助(44732)
- 创(35539)
- 成果(34419)
- 部(34181)
- 重点(33626)
- 创新(33362)
- 国家社会(32854)
- 发(32448)
- 制(30564)
- 教育部(30425)
- 人文(30411)
共检索到293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建军 吴周易
在持续大规模减税降费和地方财政紧平衡的背景下,如何同时实现企业税负减降和维护财政可持续性的双重目标,对于防范地方财政风险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新工具切入,系统考察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上市企业实际税负和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在微观层面,工业机器人使用通过“薪酬抵税”、“资产折旧”和“债务税盾”效应,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实际有效税率,对企业产生“减税负红利”;在宏观层面,工业机器人使用通过扩大企业产出规模、增加新企业进入和带动机器人相关产业链发展等“税基扩宽”效应,有效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税收收入,对政府产生“增税收红利”。研究结论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新智能技术和新生产工具,在实现“减税政策—税基扩宽—税收增加”收入反馈关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为兼顾企业降负、经济增长和维护财政可持续性等多重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行路径参考。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许正中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系统性重构产业体系、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在深入研究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税收激励机制、系统回顾产业变革的历史演化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支撑新质生产力孕育产业新变革的政策激励新格局,精心设计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税收激励机制设计,着重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未来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等方面发力。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税收激励 科技创新 产业革命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谢芬 杨颖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引擎,彰显了我国内生动力的调整动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兼具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双重意蕴。生产力革命和产业发展为税收提供汲取之源,税收在立足经济现实承担组织收入职能的同时,更要着眼未来,发挥引导激励职能,促进科技创新、生产力进步和产业质量提升的互动共振,这在百年变局之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文厘清税收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影响机理,分析现有税收政策对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制约,为明确税收政策优化调整方向提供基础,认为应从强化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个层面优化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税收政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陆扬 王育宝
在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以数据公共交易平台的建立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方法分析其作用机制与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可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异质性方面,数据要素市场化在高科教水平城市及一、二线城市中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而在低科教水平和三线及以下城市中无明显驱动效应。在作用机制方面,数据要素市场化通过引导市场整合、优化要素配置、重构创新范式等机制驱动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在调节机制方面,数据要素市场化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数字人才集聚与外资利用等渠道进一步激发数据要素的新质生产力促进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即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柯丹 刘颖 汪寿阳
数据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而绿色发展是衡量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探究数字化与绿色化之间的内在逻辑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2010—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据要素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机制与实现条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数据要素的绿色赋能作用在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及低金融约束程度的企业中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能够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投入和帮助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方式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质量;大数据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质量是数据要素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有效条件。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与绿色化“双化协同”,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国玉 唐亮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于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演进路径,展现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而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化及金融工具助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的金融科技创新水平及区域产业升级。基于此,文章采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阶段性特征。因此,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因“群”施策,要针对不同省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应策略以助力新质生产力水平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高度概括,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生产力四要素模型和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水平,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种机制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呈现新质生产力降低的现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开展,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高度概括,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生产力四要素模型和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水平,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种机制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呈现新质生产力降低的现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开展,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史丹 孙光林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核心是创新,数据要素对于提升创新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2009—2021年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数据要素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对服务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制造业企业;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要素主要通过数字化变革和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调节效应表明,产业融合与数据要素会共同发挥作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在中、高产业融合区域的作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在低产业融合区域的效果不显著。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明洪 袁子媚
数字时代的新变化对经济生产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生产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全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以一种全新的“质态观”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演进,从理论概念和源头探寻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在质态观分析框架下解析生产力新质态的内涵和形成机理,最后总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征和实践进路。“质态观”的唯物主义辩证属性和辩证唯物的发展属性,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在其内涵和外延表达上的基本特征,内涵上表现为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量互变的结果,核心在于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生产力变化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从“质”上体现出科技创新对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赋能状况,从“量”上体现出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程度及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力和贡献度上,进一步地,质量互变在自然、文化、政策和体制的影响中逐步形成新质生产力。外延上新质生产力表现出相对性、连贯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特征,这些属性指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提高推陈出新的能力、注重继承性和全局把控,并通过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文化传承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实践来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莹 刘铿
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于生产力要素的系统性质变,在理论上可归纳为劳动者在科学技术驱动下更大规模、更高效地结合起来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进以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在实践中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动能、以数字平台为中介的生产和流通组织、以数据要素为牵引的要素优化组合、以高新产业为引领的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此,新质生产力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形式赋能创新发展;通过重塑生产的社会结合形式赋能协调发展;通过提高自然条件的利用效率赋能绿色发展;通过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赋能开放发展;通过催生民生导向的生产关系赋能共享发展,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将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规范数字平台发展、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培育产业优势作为政策着力点,激发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磊 马欢
发达国家机器人使用将重塑国家禀赋优势,触发离岸产业的回流,进而影响外商在华投资的稳定性。本文构建引入机器人的跨国企业生产外包模型,精确测度发达国家机器人使用对中国经济渗透率指标,理论和经验分析发达国家机器人使用对中国外资的“生产回岸”效应。结果发现,在控制外资向其他新兴国家转移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机器人使用显著增加了中国外资企业退出,渗透率数值提升0.1,将使退出的外资企业数和外资资本分别上升约7%和13.6%,证实了“生产回岸”。然而,当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建立市场联系后,可以减轻“生产回岸”的负面冲击。此外,“生产回岸”效应受到撤资沉没成本和机器人安装成本的影响,并且在服装纺织、木材家具等工序相对简单、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中作用更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实现“稳外资”目标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
生产回岸 机器人使用 外资退出 内外关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科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范畴以来,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最基础的范畴。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的内涵始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在实践上也必然获得不同的表达式并呈现出新的形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历史地、逻辑地获得的一种新形态。因此,只有在历史的长过程中才能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生产力也是一个蕴含系统思想和方法论的范畴,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演进的结果,只有从系统结构、系统演化逻辑和演化的动力机制中,发现生产力演化的决定力量,才能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仲良 屈小博
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利用IFR国别数据总结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如下"卡尔多事实":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动导致了"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应用加快了资本深化过程;主要国家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均基于本国的产业比较优势,并将其主要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重大技术突破主要依赖于行业内头部企业的长期技术积累。对中国代表性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的初始发展路径都具有相似产业背景;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一般制造业应用中存在过度推广问题,在附加值较高的零部件制造业中应用程度相对不高。理论和调查研究都表明,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其也会对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产生交互影响。因此,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应遵循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典型化特征规律,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引导推进工业机器人更多地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避免盲目实施"机器换人"。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发展 数字经济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唐滔 李媛 胡晨旭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机器人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引发了对人类失业的担忧。2017年2月,比尔·盖茨提出对机器人征税,增加机器人的使用成本,以延缓机器人的发展速度,给人类留下足够的思考和应对时间。该提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机器人征税"的最新研究观点,并对如何征收"机器人税"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
机器人征税 机器换人 人工智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