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34)
2023(9864)
2022(8149)
2021(7687)
2020(6185)
2019(13731)
2018(13627)
2017(23902)
2016(13885)
2015(15590)
2014(15162)
2013(13787)
2012(12603)
2011(11451)
2010(11837)
2009(10754)
2008(10649)
2007(9767)
2006(8629)
2005(8002)
作者
(33771)
(28229)
(28007)
(26718)
(17932)
(13507)
(12833)
(10963)
(10610)
(10255)
(9526)
(9490)
(9135)
(8961)
(8799)
(8677)
(8426)
(8398)
(8277)
(8038)
(7302)
(6856)
(6666)
(6584)
(6493)
(6399)
(6237)
(6168)
(5570)
(5487)
学科
管理(46173)
(41802)
(40265)
经济(40193)
(37766)
企业(37766)
教育(21104)
中国(19217)
技术(17284)
(14814)
(14300)
方法(13622)
理论(12080)
技术管理(12041)
业经(11787)
(11090)
数学(10907)
数学方法(10741)
(9921)
(8978)
教学(8834)
(8830)
银行(8819)
(8653)
财务(8634)
财务管理(8614)
(8453)
体制(8445)
(8305)
地方(8257)
机构
大学(181641)
学院(178570)
(67366)
经济(65739)
管理(65678)
研究(60807)
理学(56120)
理学院(55459)
管理学(54602)
管理学院(54197)
中国(40870)
(38889)
(35467)
教育(32802)
(32534)
科学(32417)
师范(32375)
(29873)
(28340)
财经(26854)
中心(26680)
师范大学(26476)
北京(25186)
研究所(25067)
(24272)
技术(23424)
(22817)
(22377)
职业(21883)
经济学(20605)
基金
项目(114777)
研究(96276)
科学(94837)
基金(80454)
(67286)
国家(66510)
社会(60965)
科学基金(58752)
社会科(57572)
社会科学(57563)
教育(53065)
(47818)
基金项目(41659)
(41171)
编号(40924)
成果(35930)
自然(33899)
自然科(33175)
自然科学(33169)
课题(32840)
自然科学基金(32624)
(30335)
资助(30251)
(29334)
(27562)
重点(27343)
(27338)
创新(27220)
规划(26203)
(25989)
期刊
(77668)
经济(77668)
研究(66051)
教育(58315)
中国(52892)
(29211)
管理(28694)
技术(22067)
科学(20596)
学报(19985)
(18172)
大学(17842)
职业(16560)
(15840)
金融(15840)
学学(14922)
财经(13836)
业经(12212)
(12021)
农业(11997)
经济研究(11969)
(11357)
论坛(11357)
技术教育(11052)
职业技术(11052)
职业技术教育(11052)
科技(10223)
问题(9084)
技术经济(8433)
会计(8251)
共检索到288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文杰  
如何打牢校企双主体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不断健全制度、形成深度融合机制,提高合作成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局面,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大任务。就职业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有针对性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对行业企业来讲,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转变,只有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互动,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校企双方核心价值的契合和目标指向的一致,成为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在实践中,应遵循市场和教育规律,以人才、技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安建良   翟炜从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指出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校企协同育人体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度较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瓶颈、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缺失。据此,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策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与反馈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段宝岩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崭新模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协同创新,关键在于改革体制机制。一、推动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我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建国初期"零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畅  解旭东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要形式。统筹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需要政校行企等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围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搭建政校企行协同育人机制,关键是构建互利共赢的需求动力机制、共享共荣的资源配置机制、规范有效的动态协调机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行业组织深度参与的协同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旖旎  买琳燕  刘科江  
校企协同育人是"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重大要求。通过对校企协同育人现状的审视,发现诸多问题影响了协同育人的长效发展,如缺乏利益主体间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多层次、系统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缺乏先进的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等。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因地制宜型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把握新技术型校企精准育人模式以及具有"国际范"的协同育人模式等。未来应建立校企协同网络公共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协同育人等以创新培养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许学国  吴鑫涛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焦点问题,考虑创新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企业和学研机构为博弈主体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系统探讨影响博弈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并结合数值仿真揭示各因素变动下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政策激励因素能够促进企业与学研机构协同创新,但不同政策措施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降低合作成本和“搭便车”收益,提升合作收益增量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盲目设置过高的创新深度而使研发成功率过低无助于双方合作;企业对学研机构的研发资助、违约金、机会损失和声誉损失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系数能够有效抑制中途背叛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提出优化政府政策组合、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体制机制设计等建议,从而为政府科学施策、精准施策,推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芳  张立仁  郭郁  
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政府、企业、学校、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协调推进、形成积极的互动机制,从而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文章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主体、学生主动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发挥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杰  
协同育人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中仍存在政府统筹功能没有得到切实体现、高校核心地位没有得到巩固强化、企业内在动力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以及学生的双创热情没有得到有效激发等问题。对此,文章从政府主导、高校主责、企业主体、学生主角四个方面分析了相应策略,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提供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宏伟  
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技术创新,既受到国家教育与产业政策的导引,又是现代技术创新活动的客观逻辑要求。有三个层面的核心因素为二者协同技术创新提供了演化动力,一是组织结构因素生成内驱力,二是知识学习因素促动转化力,三是精神文化因素孕育涵化力。依此分析,依托职教集团构建协同技术创新总体组织架构、结合现代学徒制与创新创业教育构筑协同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渠道、营造和培育协同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与环境,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技术创新的三条主要路径。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唐智彬  石伟平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产学合作是基本要素。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和转变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要求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机制。从开放科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行动是基于主体创新能力异质性这一基本内在逻辑而展开的。基于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要围绕建立产学多元主体共同愿景、校企微观主体共同利益基础和协同创新框架系统序参量,构建校企多元主体协同、价值整合、利益整合、资源整合以及协同实施的长效机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小龙  朱捍华  邹仲海  
在高校与银行的产教融合上,一直存在"高校热、银行冷"的现象。解决当前高校与银行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和协同育人不足的问题,关键要充分考虑银行的利己动机和利益需要,对产教融合过程的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创新,破解协同育人的机制性障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与银行的产教融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银行的利益需求,建立银行与高校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银行参与产教合作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银行的人才定制化培养需要、降低员工培养成本和降低用工成本的需要。提高银行协同育人的意愿,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以及高校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段给予激励。高校要运用市场手段,让银行在协同育人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燕锋  姜峰  陈晓阳  
为更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华南农业大学针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服务行业产业为导向,协同产业龙头企业,共同精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形成了"理念引领、整体设计、制度保证、机制激励和开放共享"的人才协同培养的全链条保障机制,组建了"温氏班""阿里创新班""索菲亚班"等多种协同育人新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伍俊晖  黄小东  蔡丽  
文章通过分析校企协同育人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协且同、融且合、合且优”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即完善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构建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评价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晶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在办学中探索并实践了"校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其核心内涵是"双会双主导、双核双枢纽"。该模式得到学生、行业企业、政府和社会认同,引起社会强烈关注。2013年,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与湖北省物流协会共同牵头成立湖北物流职教集团,2014年学院牵头成立湖北省职教学会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任主任单位。由此,学院实现了从最初的"学校-企业"合作,到"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再到"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君  
推动职业教育理论创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职业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诉求。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还存在基础理论薄弱、研究方法单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滞后,系统性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偏少等阻碍理论创新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立足问题,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等途径实现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飞跃和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