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3)
- 2023(14067)
- 2022(12374)
- 2021(11473)
- 2020(9662)
- 2019(22177)
- 2018(21712)
- 2017(41841)
- 2016(22614)
- 2015(25382)
- 2014(25066)
- 2013(24833)
- 2012(23001)
- 2011(20609)
- 2010(20391)
- 2009(18703)
- 2008(17982)
- 2007(15754)
- 2006(13687)
- 2005(12029)
- 学科
- 济(91006)
- 经济(90879)
- 管理(62635)
- 业(60978)
- 企(50293)
- 企业(50293)
- 方法(44631)
- 数学(39013)
- 数学方法(38601)
- 农(24461)
- 中国(23562)
- 财(23036)
- 学(21114)
- 业经(19742)
- 地方(18676)
- 贸(16687)
- 贸易(16677)
- 农业(16636)
- 易(16146)
- 制(15464)
- 理论(14846)
- 和(14270)
- 环境(13770)
- 务(13721)
- 技术(13709)
- 财务(13660)
- 财务管理(13622)
- 企业财务(12954)
- 融(12917)
- 金融(12916)
- 机构
- 大学(322768)
- 学院(318890)
- 管理(126503)
- 济(125161)
- 经济(122485)
- 理学(110327)
- 研究(109390)
- 理学院(109033)
- 管理学(107056)
- 管理学院(106511)
- 中国(79545)
- 科学(69997)
- 京(69194)
- 财(56795)
- 所(55301)
- 农(54960)
- 研究所(50827)
- 业大(50502)
- 中心(48865)
- 财经(46107)
- 江(45942)
- 北京(43646)
- 农业(43435)
- 范(42508)
- 经(42106)
- 师范(42017)
- 院(40234)
- 经济学(37539)
- 州(37010)
- 财经大学(34646)
- 基金
- 项目(225917)
- 科学(177009)
- 基金(164465)
- 研究(161630)
- 家(145685)
- 国家(144259)
- 科学基金(122845)
- 社会(101140)
- 社会科(95762)
- 社会科学(95731)
- 省(87388)
- 基金项目(87379)
- 自然(81787)
- 自然科(79874)
- 自然科学(79852)
- 自然科学基金(78448)
- 划(74506)
- 教育(73997)
- 资助(68261)
- 编号(64844)
- 成果(52223)
- 重点(50779)
- 部(49562)
- 发(47496)
- 创(46604)
- 课题(44792)
- 科研(43866)
- 创新(43422)
- 教育部(42271)
- 大学(41891)
- 期刊
- 济(133316)
- 经济(133316)
- 研究(93157)
- 中国(58575)
- 学报(55923)
- 科学(50118)
- 农(48924)
- 管理(46089)
- 大学(41788)
- 财(41043)
- 学学(39349)
- 教育(35382)
- 农业(34228)
- 技术(26015)
- 融(25476)
- 金融(25476)
- 财经(22223)
- 经济研究(21798)
- 业经(21435)
- 经(18905)
- 业(18360)
- 问题(17265)
- 图书(17136)
- 科技(15962)
- 理论(15412)
- 版(15229)
- 技术经济(14742)
- 业大(14397)
- 资源(14138)
- 实践(14095)
共检索到460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崔巍 贺琰
将机会不平等的来源区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分为家庭背景、天赋运气和个人努力三个因子。研究发现,人们更能够接受由个人努力所带来的不平等,且这种不平等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如果一个人的成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选择和努力程度,而不是家庭背景、天赋运气等不可控因素,那么居民幸福感就比较高。另外,与农村相比,在城市样本中与家庭背景相关的不平等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城市人们更加认可个人努力的重要性,机会平等的正向隧道效应大大淡化了不平等的家庭背景的负面影响,人们更可能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阶层流动,提高幸福感。
关键词:
机会不平等 收入差距 居民幸福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计领 王国成 凌亢
幸福经济学的核心难题之一就是总体指标的统计平均特性与异质性个体感知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基于Fehr&Schmidt(1999)的效用函数模型,从微观层面和异质性个体感知视角探讨了收入不平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通过构建个体不平等指数并运用CGSS2010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个体不平等指数能有效捕捉人们的公平偏好,优势不平等和劣势不平等对幸福感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从而揭示收入不平等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内在机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平等厌恶并不全是自发的本能,还受到收入公平感、社会经济地位和阶层流动的显著影响,收入不平等对收入公平感低的群体影响较大,阶层向上流动的认同能显著缓解不平等厌恶。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我国人民谋幸福,不仅要从整体上降低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应降低不公平的差距,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东 张郁杨
机会不平等是近年来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本文基于Roemer机会不平等理论,跟踪S大学跨期8年的经济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数据,利用Logit回归模型检验了家庭背景因素和努力程度对毕业去向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事前估计法构建家庭背景与毕业去向的回归模型,结合Shapley因素分解模型和Oaxaca群体分解模型进一步细化样本机会不平等的来源要素和构成效应。结果发现,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存在明显影响,且这一影响正在加剧;样本的读研和海外读研差异分别有28.16%和39.86%源于家庭背景,其中母亲工作和家庭经济条件分别是最主要的机会不平等来源;样本的职业选择也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性,父亲有正式工作,子女更倾向于体制内就业;样本的机会不平等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地域异质性,性别差异和读研、体制内就业的地域差异均主要来自关联效应,而海外读研的地域差异则源自结构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龚锋 李智 雷欣
本文致力于检验当全体居民的努力提高之后,由外部环境差异导致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能否显著降低,从而回答"努力能否改变命运"的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将CGSS样本按出生年代划分为"50后"、"60后"、"70后"和"80后"四个群体,采用基于随机参数Logit模型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构造所有个体均付出最高努力时的"反事实"收入分布,测算并比较实际收入分布和"反事实"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指数,从而检验努力提高能否改善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程度。结果显示,四个出生年代居民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占比达到35%-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龚锋 李智 雷欣
本文致力于检验当全体居民的努力提高之后,由外部环境差异导致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能否显著降低,从而回答"努力能否改变命运"的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将CGSS样本按出生年代划分为"50后"、"60后"、"70后"和"80后"四个群体,采用基于随机参数Logit模型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构造所有个体均付出最高努力时的"反事实"收入分布,测算并比较实际收入分布和"反事实"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指数,从而检验努力提高能否改善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程度。结果显示,四个出生年代居民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占比达到35%-43%;当所有个体的努力达到最高程度时,"50后"居民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仅降低4.98%,"60后"和"70后"居民机会不平等的降幅高达50%左右,而"80后"居民机会不平等则降低22%;优势和劣势环境群体因努力程度提高而实现的收入增长幅度不同,是不同出生年代机会不平等指数降幅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政府应致力于弱化外部环境的影响,提高努力的回报,对因外部环境不利而陷入贫困的居民进行重点救助,为弱势群体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创建足够的平台和畅通的渠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蔡栋梁 孟晓雨 马双
区别于考察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的累积效果,本文考察了不同阶段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检验了性别因素与家庭背景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的研究表明,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减弱。城乡差异加剧了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农村居民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差异程度要高于城市居民。随着教育层级的提高,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将持续降低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兄弟姐妹人数越多的家庭,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且随着教育阶段的深入,效果持续、唯一存在。结果表明,增加城镇人口比例的中国城市化政策、提高父母教育程度的高校扩招政策以及缩小家庭规模的计划生育政...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 性别差异 群体差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邹薇 马占利
本文基于教育决策的理论模型和排序Probit估计方法,使用CHNS微观家庭数据,从家庭背景特别是父母教育视角研究教育的代际传递和机会不平等问题。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对子代教育的正向影响越大,接受过义务教育及以上教育程度的父母,其子代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概率显著增加;尽管母亲平均教育程度较低,但母亲教育对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更大,若母亲的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大学,将分别使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提高11.85%、27.30%、45.68%,而父亲若有这三种教育程度对应的影响分别为9.44%、20.12%、42.95%;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改革开放后出生群组高于改革开放前出生群组;教育传递在多代间具有持久性,但是父代教育对子代的影响远超过祖代;婚姻中低水平的教育匹配不利于子女教育程度的提高。通过对不同样本的筛选,以及考察家庭背景各变量对子代教育程度的预测概率,结论保持稳健。本文据此提出了改善教育代际固化、减少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石大千
本文基于2003—2013年中国CGSS数据库,利用非参数方法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并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比较两者效应大小的基础上回答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结论表明,机会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作用,降低经济增长5.86%;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提高经济增长8.16%;因此,整体而言,收入不平等提高了经济增长2.3%,从而解释了中国经济"高增长、高不平等"并存的现象。时间趋势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相互作用的净效应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结构。地区分组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的净效应呈现递增趋势。不平等分组结果发现,由于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超过了机会不平等的负向作用,努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弱化机会不平等的负面影响,强化努力不平等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晨沛 朱玮强 顾蕾
本文以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为研究基础,以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从个人收入和家庭资产两个角度对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个人收入方面,农村居民个人绝对收入对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影响,但相对收入的高低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在家庭资产方面,拥有住房、汽车等家庭资产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在所得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重视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购房购车补贴覆盖面等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晨沛 朱玮强 顾蕾
本文以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为研究基础,以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从个人收入和家庭资产两个角度对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个人收入方面,农村居民个人绝对收入对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影响,但相对收入的高低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在家庭资产方面,拥有住房、汽车等家庭资产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在所得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重视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购房购车补贴覆盖面等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云峰 徐书林
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对农村家庭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养老保障和有养老计划对农村家庭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且正向的;不同养老形式选择与家庭幸福感也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自己居住养老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最大;拥有养老保障和有养老计划对不同地区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养老保障对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最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养老保障公平性,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强家庭幸福感。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自敏 杨丹 张巍巍
基于对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收入不平等、社会公正影响个体效用的理论分析,利用NISD(2014)数据验证客观收入不平等和主观社会公正感受对城镇居民认知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收入不平等、主观社会公正感受都显著提升城镇居民认知幸福感,客观收入不平等对高收入人群影响更大,主观社会公正感受对不同收入群体影响并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民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洪曙 鲁元平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CLHLS)2005年的数据在控制个体社会人口学特征变量之后,考察了地区收入不平等、健康对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三个基本结论:首先,收入不平等对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它主要是通过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间接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其次,收入不平等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它对农村老年人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城市的老年人,而且在控制了健康变量之后,收入不平等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依旧在10%统计水平下显著,对城市老年人不再显著;最后,收入不平等对有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幸福水平更高,收入不平等对他们幸福感的负面影响相对要小得多。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健康 老龄化 主观幸福感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欣 程振锋 王国成
旅游业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提升国民幸福感。基于体验价值这一全新视角,聚焦旅游的微观家庭团体,采用准自然实验样本和具有大数据关联分析特点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家庭成员幸福感的重要组成要素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家庭旅游过程中,旅游体验通过感官及功能体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等对家庭旅游参与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旅游参与行为显著影响着家庭成员主观幸福感。研究结论明晰了旅游体验因素对家庭旅游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机理,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及国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了理论借鉴与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机制分析——基于机会不平等与努力不平等理论视角
家庭人均收入不平等测度方法的改进与实证
环境不平等降低了居民幸福感吗?——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居民幸福感对家庭商业保险的影响——基于异质性视角的传导机制检验
收入差距、努力指数与居民主观幸福感
收入不平等、再分配偏好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
幸福感是否影响居民储蓄行为?——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实证研究
住房公积金是否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实证研究
享受型消费是否提高了居民幸福感?——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
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国民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