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12)
2023(13181)
2022(11068)
2021(10249)
2020(8686)
2019(19363)
2018(19059)
2017(36336)
2016(19543)
2015(21648)
2014(21274)
2013(20237)
2012(18247)
2011(15977)
2010(15406)
2009(13871)
2008(13000)
2007(11258)
2006(9307)
2005(7461)
作者
(54829)
(45840)
(45687)
(43182)
(28816)
(22054)
(20753)
(18137)
(17565)
(15711)
(15481)
(15306)
(14356)
(14073)
(13974)
(13905)
(13880)
(13645)
(13059)
(13039)
(11355)
(11056)
(10900)
(10528)
(10430)
(10078)
(9924)
(9866)
(9223)
(9174)
学科
(74473)
经济(74293)
管理(56745)
(53846)
(44866)
企业(44866)
方法(38413)
数学(33444)
数学方法(33053)
(21784)
中国(21327)
(20797)
业经(16987)
(15424)
(14179)
(13907)
财务(13855)
财务管理(13832)
农业(13752)
(13373)
贸易(13371)
企业财务(13199)
理论(13135)
(13049)
地方(12580)
技术(12473)
(11951)
(11203)
(11196)
银行(11157)
机构
大学(265395)
学院(265240)
(107415)
管理(105570)
经济(105461)
理学(93377)
理学院(92396)
管理学(90629)
管理学院(90167)
研究(84585)
中国(61969)
科学(53687)
(53379)
(49226)
(48412)
业大(44452)
(41192)
中心(40045)
财经(39901)
农业(39133)
研究所(38187)
(36987)
(36646)
经济学(33537)
(32515)
师范(32006)
北京(31909)
(30869)
经济学院(30528)
财经大学(30103)
基金
项目(195498)
科学(155131)
基金(145163)
研究(136693)
(128902)
国家(127843)
科学基金(110409)
社会(90715)
社会科(85203)
社会科学(85177)
基金项目(77608)
(76570)
自然(73527)
自然科(71964)
自然科学(71939)
自然科学基金(70684)
(64792)
教育(63974)
资助(57601)
编号(53033)
重点(43974)
(43171)
(41753)
(40642)
成果(40574)
创新(38901)
科研(38565)
国家社会(38126)
教育部(37220)
计划(37037)
期刊
(105504)
经济(105504)
研究(68610)
学报(48353)
中国(47696)
(43364)
科学(42177)
(38185)
管理(37172)
大学(36926)
学学(35412)
农业(29169)
教育(25577)
技术(22498)
(19893)
金融(19893)
财经(19741)
业经(18311)
经济研究(18107)
(16934)
(14912)
(14385)
问题(14274)
科技(13415)
业大(13225)
统计(12451)
商业(11946)
技术经济(11900)
(11824)
农业大学(11456)
共检索到363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晓东  
现有关于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缺乏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机会不平等对个体就业概率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的中介传导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个体主观机会不平等感知对其就业概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以人缘关系和社会信任为衡量指标的社会资本是机会不平等作用于个体就业概率的重要中介传导渠道。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对个体就业概率的负向影响仅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显著,而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晓东  张卫东  
在对我国省级层面的技术效率和机会不平等程度定量测度的基础上,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探究机会不平等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对机会不平等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后发现,机会不平等对社会公平感有显著的负效应,且主要体现在家庭背景条件较差和当前个人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之中;机会不平等对社会信任感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当前个人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之中;机会不平等对地区犯罪率并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社会资本正向作用于技术效率。这证实了社会资本在机会不平等影响技术效率中的中介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俣   黎洁  
【目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获得感关乎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成效,本文旨在探究易地扶贫搬迁后的个体收入不平等对搬迁农民获得感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本文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2021年在陕西省4市8县(区)收集的1202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深入探究个体收入不平等、社会融入和易地扶贫搬迁农民获得感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1)总体上,被调查农民认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获得的”比“失去的”更多,但个体收入不平等对其获得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社会融入在个体收入不平等影响获得感的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从子维度来看,经济融入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社会关系和社区参与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融入具有遮掩作用。(3)在获得医疗、教育后续帮扶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民中,个体收入不平等对其获得感的影响更小甚至不显著。【结论】基于此,政府应出台瞄准低收入搬迁户的就业政策,帮助其扩大社会网络,完善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晶  黄云  
利用CFPS2016数据,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探究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消费不平等总体上较为严重,且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内消费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提高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能有效降低消费不平等,且人力资本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随生命周期变化而减弱,而亲缘型社会资本农户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呈"驼峰状",组织型社会资本则仅对抚养型家庭和空巢型家庭存在影响;考虑不同消费结构之后,同对照组相比,抚养型家庭的消费不平等偏低,而起步型家庭和空巢型家庭的消费不平等偏高,且家庭生命周期消费效应在农户发展型消费不平等中产生的作用最明显;中介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禀赋通过影响农户非农就业来降低消费不平等,组织型和亲缘型社会资本禀赋则通过缓解农户融资约束和提高家庭收入地位来缓解农户消费不平等。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杨晶  邓大松  申云  
本文通过Kakwani个体相对剥夺指数测度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并分析了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对居民个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及其城乡差异。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抑制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恶化,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主要通过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差距减缓效应来降低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且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城乡之间不同收入人群在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保障再分配上存在群体差异性和阶层分化,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异质性。加强人力资本要素集聚和提高生产效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遏制城乡居民多维贫困的代际传递,对于降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尤为关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石大千  
本文基于2003—2013年中国CGSS数据库,利用非参数方法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并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比较两者效应大小的基础上回答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结论表明,机会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作用,降低经济增长5.86%;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提高经济增长8.16%;因此,整体而言,收入不平等提高了经济增长2.3%,从而解释了中国经济"高增长、高不平等"并存的现象。时间趋势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相互作用的净效应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结构。地区分组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的净效应呈现递增趋势。不平等分组结果发现,由于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超过了机会不平等的负向作用,努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弱化机会不平等的负面影响,强化努力不平等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靳懿德  陈雨轩  
采用对60后、70后和80后三个不同群体所做的问卷调查数据,按照Roemer(1998)的机会不平等分解法,实证检验了导致机会不平等的各客观环境因素对个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全样本来看,性别、出生地、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类型对收入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父亲的收入、职业类型和受教育程度在代际转移中对个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从分样本来看,在对60后收入具有显著影响的性别、户籍和父亲工作性质等因素中,性别与户籍对70后、80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逐渐弱化,而基于父亲收入和工作性质的不平等现象却愈加彰显,个体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亦在不断强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晨  张卫东  
有效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微观基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所以本文基于机会不平等与努力不平等理论视角,研究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以及异质性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不平等指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努力不平等可通过激励企业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企业创新,机会不平等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扭曲与错配抑制企业创新能力。(2)实证检验表明,由于努力不平等的促进作用与机会不平等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无显著作用,且机会不平等通过降低社会流动预期和社会信任间接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其中降低社会流动预期效果更为显著。(3)合理企业结构、健全创新激励制度、财政适度的"有为政府"以及高水平的企业人力资本能够降低机会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4)不平等指标对企业非核心创新影响较大,对企业核心创新影响较小。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创新产业政策,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东  黄旭锋  
本文基于代际转移的视角,运用Roemer(1998)对机会不平等的经典分类法,采用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实证检验了机会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及其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结果发现:我国代际转移所导致的子女机会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且机会不平等平均可以解释收入不平等的54.61%;在客观环境因素中,出生地和户籍对子女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代际转移是导致子女收入不平等的最关键因素;父亲职业类型在对子女收入塑造方面作用突出;相比之下,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对子女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贡献不大,但是进入21世纪后,母亲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诚  姚远  
21世纪以来,社会资本在反贫困治理中被各界人士寄予厚望。但它到底会扩大还是缩小收入不平等,仍无共识。运用分位数回归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对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不平等的影响截然相反。前者对于特困家庭的作用更小,是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因素。而社区社会资本特别有利于低收入家庭,它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农村的不平等程度。因此,培育农民自发组织、发展正规专业的社团组织等社会性力量,对缓解贫困、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等有重大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永奇  庄天慧  单德朋  
文章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多维度检验了教育经历、社会资本质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我国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教育经历提升将使得农户间收入差距扩大,并且这种扩大现象在高收入农户群体中效果更加明显;社会资本质量能够帮助低收入农户降低工作搜寻成本,从而有利于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扩大的现象;教育经历与社会资本的交互项对农村收入不平等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验证了社会资本质量对农村收入不平等具有较强的削弱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莹  
基于直接法机会不平等测度,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与公平合理的不平等,分析了三者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析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根源,研究机会不平等与公平合理的不平等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与下降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研究发现:1989—2011年间,中国居民机会不平等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与收入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女性内部的机会不平等程度高于男性;以2000年为分界点,1989—2000年间农村居民机会不平等高于城镇,2000年之后城镇高于农村;西部地区的机会不平等程度较低,而东部地区机会不平等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对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根源探析发现,公平合理的不平等在收入不平等变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收入不平等的下降阶段,公平合理不平等的贡献率远高于机会不平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晓东  张卫东  
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居民社会流动预期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现有文献对于社会流动预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文章在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的改革背景之下,研究我国机会不平等对居民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机会不平等作用于社会流动预期的总效应为正,即当前机会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地区,人们向上的社会流动预期越显著;并且,这种正向影响在家庭背景条件较差、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以及非农业户籍群体中更加显著。文章认为,在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的改革背景下,人们预期未来机会不平等程度会下降,导致机会不平等直接效应的不利影响受到间接效应的抵消,从而出现上述看似"有悖常理"的结论。实证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间接效应的存在。因此,相对于当前现实存在的机会不平等,人们对未来机会不平等变化的预期对其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更为突出。政府部门应当在贯彻落实公平政策的同时,实施必要的预期管理,增强人们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使其保持对未来改革政策的乐观预期,从而维持当前较为良好的居民社会流动预期。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龚锋  李智  雷欣  
本文致力于检验当全体居民的努力提高之后,由外部环境差异导致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能否显著降低,从而回答"努力能否改变命运"的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将CGSS样本按出生年代划分为"50后"、"60后"、"70后"和"80后"四个群体,采用基于随机参数Logit模型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构造所有个体均付出最高努力时的"反事实"收入分布,测算并比较实际收入分布和"反事实"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指数,从而检验努力提高能否改善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程度。结果显示,四个出生年代居民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占比达到35%-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龚锋  李智  雷欣  
本文致力于检验当全体居民的努力提高之后,由外部环境差异导致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能否显著降低,从而回答"努力能否改变命运"的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将CGSS样本按出生年代划分为"50后"、"60后"、"70后"和"80后"四个群体,采用基于随机参数Logit模型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构造所有个体均付出最高努力时的"反事实"收入分布,测算并比较实际收入分布和"反事实"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指数,从而检验努力提高能否改善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程度。结果显示,四个出生年代居民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占比达到35%-43%;当所有个体的努力达到最高程度时,"50后"居民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仅降低4.98%,"60后"和"70后"居民机会不平等的降幅高达50%左右,而"80后"居民机会不平等则降低22%;优势和劣势环境群体因努力程度提高而实现的收入增长幅度不同,是不同出生年代机会不平等指数降幅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政府应致力于弱化外部环境的影响,提高努力的回报,对因外部环境不利而陷入贫困的居民进行重点救助,为弱势群体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创建足够的平台和畅通的渠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