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26)
2023(4279)
2022(2805)
2021(2463)
2020(1962)
2019(4148)
2018(4278)
2017(8112)
2016(4587)
2015(5086)
2014(5302)
2013(4899)
2012(4101)
2011(3722)
2010(3687)
2009(3526)
2008(3496)
2007(3209)
2006(3016)
2005(3030)
作者
(13233)
(11024)
(10960)
(10666)
(7042)
(5172)
(5077)
(4324)
(4201)
(3853)
(3732)
(3648)
(3632)
(3554)
(3492)
(3407)
(3363)
(3178)
(3169)
(3167)
(3063)
(2728)
(2690)
(2594)
(2547)
(2489)
(2402)
(2384)
(2264)
(2192)
学科
(20006)
经济(19989)
(10059)
管理(9749)
(8157)
中国(7842)
(7193)
企业(7193)
(6838)
业经(5939)
(4725)
农业(4674)
方法(4358)
地方(4333)
发展(4257)
(4245)
理论(3742)
产业(3734)
总论(3448)
(3423)
信息(3360)
(3207)
数学(3184)
数学方法(3145)
经济学(3106)
教育(3065)
(3057)
信息产业(3043)
(2941)
(2898)
机构
大学(67226)
学院(65205)
(26399)
经济(25885)
研究(25653)
管理(21161)
中国(18013)
理学(17540)
理学院(17325)
管理学(16936)
管理学院(16817)
科学(15743)
(14560)
(13368)
研究所(12222)
(12093)
(11515)
中心(10804)
(10751)
师范(10630)
(10484)
农业(9474)
业大(9285)
北京(9195)
经济学(9183)
财经(9174)
(9114)
师范大学(8653)
(8417)
(8356)
基金
项目(41395)
科学(32136)
研究(31256)
基金(29080)
(25530)
国家(25315)
科学基金(20968)
社会(20156)
社会科(18934)
社会科学(18930)
(16210)
基金项目(14707)
教育(14306)
(13445)
编号(12957)
自然(12162)
自然科(11870)
自然科学(11867)
自然科学基金(11659)
成果(11457)
资助(10930)
重点(9751)
(9678)
课题(9254)
(8722)
国家社会(8661)
(8403)
(8225)
发展(7902)
(7838)
期刊
(33459)
经济(33459)
研究(21136)
中国(14024)
(12611)
学报(11981)
教育(10322)
科学(10063)
大学(8842)
农业(8692)
(8566)
管理(8156)
学学(7952)
(5840)
金融(5840)
经济研究(5331)
图书(5280)
技术(5216)
业经(5194)
(4839)
财经(4738)
问题(4567)
现代(4248)
(4158)
书馆(3971)
图书馆(3971)
世界(3930)
(3559)
(3305)
论坛(3305)
共检索到104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玉强  
德川吉宗就任德川幕府第八代将军时,为便于引进西方学术而缓和禁书制度,使日本开始了对西方科学(日本称为兰学)的引入和吸收。但这种靠政治力量扶植的科学文化在日本能否存在下去和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与当时主要意识形态朱子学的关系。而朱子学日本化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的认识的变迁使兰学的兴起,乃至更大的发展都成为可能了。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潘畅和  
日本朱子学从原来的一种文化修养转而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在江户幕府时期急速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且日本与中国和朝鲜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统治不同,具有容纳了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严格的职业等级分工的结构特色。这种结构特色要求朱子学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钟情于抽象的“主义”。因此,日本朱子学被具体诠释成日本社会各个层次乃至庶民的不同伦理文化,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庶民化的特点。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玉强  
以朱子学为核心内容的新汉学从镰仓时代开始传入日本。然而,日本的文化承载者禅僧们仅选择性地吸收新汉学的禅宗和诗文等部分而疏离朱子学,博士家同样对于新汉学的核心内容朱子学吸收有限。只有到了江户时代,随着日本朱子学者的出现,日本社会才得以系统地吸收朱子学,从而实质性地推动了新汉学在江户时代日本的传播。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华世平  
沈家本,晚清时期的士大夫,在新政期间被塑造成一位法治英雄。这次新政是对1898年失败的乌托邦式"百日维新"的反应。当时,晚清政府统治者需要沈家本在官僚体制内部的经验及其在改革中的务实方法。在晚清政府瓦解和中国屡次立宪尝试失败之后,沈家本逐渐为人们所淡忘。近二十年间,由于沈家本在法律制度改革方面推崇渐进改革途径而非宏大理论的这一取向,恰好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逐步形成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相一致,从而被中国学者重新发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俊  
晚宋以后的两浙朱子学研究是对浙学的开拓。由于朱子学研究不完全是纯思想的哲学分析,具有明显的思想史特征,因此其研究要素除了思想本身以外,至少还包括地域、时间两个维度所涵摄的若干内容,实际研究需要依据问题作出相应取舍。同时,政治与朱子学构成了重要的基础性关系,由此切入的研究需要依据思想周期作长时段的分析。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蔡厚淳  
蔡厚淳:各位都知道"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清代有个著名的学者叫王昶,他在他的著作《天下书院总志序》里面写出了这样的评语,他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这位学者写的,不是白鹿洞书院自己封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天杰  
清代中前叶的浙西有一批传承有序的朱子学者,以张履祥为发端,吕留良为助手,经过吕葆中、柯崇朴、严鸿逵、车鼎丰等吕氏门人的接续,直到张氏之私淑祝洤,为拯救风俗人心起而"尊朱辟王",将朱子学作为道德践履的思想资源。他们将朱子后学与朱子本人的著述并重而分别加以刊刻或选编,在选编之时喜好使用朱子《近思录》的学术诠释范式,这些努力,对于朱子学的重新诠释与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敬峰  
缘于《大学》在朱子哲学体系建构中的肯綮地位,从《大学》入手探究朱子学便成〈四书大全〉说》,55—59岁作《礼记章句》,61岁作《四书训义》,66—70岁作《四书笺解》,诸书关学》注本,揭示出船山由批评到依违,再到推衍、发越和卫道朱子的特质,成为厘清和衡定船山与船山与理学主流学派的关系,乃至把握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的走向不无裨益。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徐伟  
自从1887年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所著的《行政学之研究》发表至今,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虽然由于研究方法、角度的不同,学界在基本范畴、研究对象等问题上仍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作为一门学科,行政学正在不断地走向成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邓树增  
当代技术革命浪潮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冲击,迫使人们对技术进行系统的思考,研究技术与社会,探讨技术发展的规律,建立以技术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学新学科。把技术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可以追溯到上一世纪。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卡普
[期刊] 求索  [作者] 雷菁  
西周时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基础上的学在王官制度,与西周政治上的封建等级制、经济上的王有制相辅相成。及至春秋战国,典籍流散,"学在四夷",教育主体日益私人化,知识文化从周王室的严格禁锢之中释放出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士"阶层崛起之后,以锐意进取的精神,著书立说,宣传各自因应时局的主张,打破了学在王官制度对教育的垄断,其中孔子更是扮演了这一文化转型的关键角色。学在王官制到私学兴起的文化转型开创了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此后两千多年的文化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  周萌  
18世纪中后期,作为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物理小识》东传日本后引起了日本知识界的广泛重视和推崇,对当时日本的洋学主流——兰学学派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物理小识》所主张的自然科学观、经验实证研究法促成了兰学"条理思想"的成型和"实学"认知论的发展;而文中有关"宇宙""真理""矛盾""石油""望远镜""体质"等新式科技词汇的日译也为日本近代学术用语的生成与建构打下了基础。兰学学派对《物理小识》的引用、模仿和阐发,表明了中国曾是日本汲取自然科学知识、发展近代科技的重要窗口,这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历史事实。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家星  
关于陈栎的“朱子世嫡”、“信朱子不如信饶氏”、朱学门户株守者的三种评价,折射出如何看待朱子后学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就陈栎《四书发明》来看,它确实提出了诸多不同于朱子之见,其中除少量文字径直表达对朱子不满外,多数是通过引用他人之说表达对朱子的异议;它除采用张南轩不同于朱子之说外,还采取饶双峰对朱子的修正之解,从而体现了朱子学本有的“求真是”之精神。这引发了具有强烈护朱意识的史伯璿的指责,批评陈栎倒向双峰而背离朱子。这些不同的评价,体现了宋元以来朱子学中“求真是”与“护朱”两种不同解释立场之争,反映了朱子后学夹在“忠臣”与“佞臣”之间的内在张力。而坚守“求真是”之精神,正是超越这一“忠臣”与“妄议”分歧的关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尹蒂  
中国以农桑为本,内治之道,首在劝农,农事为国家首务。至海通以降,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农学。通过其对泰西农政院、西方农器和农务化学的描述与介绍,士渐知农,并以比附的方式接纳了西法农学。在报刊舆论的宣导下,朝臣奏议亦别于重农仅知种植之利的旧制,开始畅言效法西方,探求审土宜、讲培壅之法,终仰动宸听,当局明确提出修农政,必先兴农学的主张。农学从无到有,被放置进京师大学堂的农科大学与实业学堂的农业学堂中,纳入学制。它的出现,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体现了时代的内容。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乔好勤  
秦汉以来,岭南成为一统中国的组成部分,设教立学,邦俗从化,儒学渐启。两汉之交,出现了儒学名家陈钦陈元父子,成书《陈氏春秋》及其《训诂》两书。至汉末三国间,岭南儒学一时繁荣,不但出现了以士燮和虞翻为代表的儒学研究者群体,而且出现了诸多儒学著作,为岭南学术研究和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