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4)
- 2023(12430)
- 2022(10118)
- 2021(9535)
- 2020(7468)
- 2019(16881)
- 2018(16031)
- 2017(30316)
- 2016(16296)
- 2015(17826)
- 2014(17124)
- 2013(16809)
- 2012(15619)
- 2011(14303)
- 2010(13960)
- 2009(13071)
- 2008(12633)
- 2007(10855)
- 2006(9711)
- 2005(8634)
- 学科
- 济(66731)
- 经济(66658)
- 管理(44976)
- 业(43034)
- 企(32283)
- 企业(32283)
- 方法(27323)
- 数学(24987)
- 数学方法(24755)
- 中国(22238)
- 农(21137)
- 贸(17770)
- 贸易(17763)
- 易(17468)
- 财(16796)
- 业经(14559)
- 农业(13995)
- 制(13268)
- 银(11816)
- 银行(11785)
- 学(11686)
- 策(11655)
- 行(11375)
- 环境(11083)
- 融(10970)
- 金融(10969)
- 地方(10888)
- 技术(9776)
- 及其(9346)
- 发(9298)
- 机构
- 学院(230158)
- 大学(229296)
- 济(106275)
- 经济(104620)
- 管理(86632)
- 研究(86111)
- 理学(75169)
- 理学院(74357)
- 管理学(73345)
- 管理学院(72935)
- 中国(66277)
- 科学(49976)
- 京(47863)
- 财(46870)
- 所(43011)
- 农(42111)
- 研究所(39455)
- 中心(38010)
- 财经(37389)
- 业大(34550)
- 经(34432)
- 经济学(34083)
- 农业(33269)
- 江(32091)
- 院(31001)
- 经济学院(30887)
- 北京(30573)
- 范(28754)
- 师范(28414)
- 财经大学(27909)
- 基金
- 项目(157533)
- 科学(125321)
- 基金(117439)
- 研究(113643)
- 家(104587)
- 国家(103742)
- 科学基金(87722)
- 社会(76273)
- 社会科(72520)
- 社会科学(72506)
- 基金项目(60708)
- 省(58165)
- 自然(55445)
- 自然科(54214)
- 自然科学(54196)
- 自然科学基金(53300)
- 教育(51304)
- 划(50785)
- 资助(47754)
- 编号(43352)
- 部(36239)
- 重点(35977)
- 发(35181)
- 成果(34770)
- 创(33355)
- 国家社会(33128)
- 创新(31256)
- 教育部(31111)
- 中国(31006)
- 课题(30789)
共检索到341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董小君
当前全球经济陷入两难境地:"通缩"还未退去,"通胀"预期便已抬头。货币政策该留出多少时间去观察经济复苏?货币政策要么调整过早,压制了经济复苏的势头,要么调整太晚,放纵了通胀火苗。笔者认为本轮流动性泛滥,更多的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来自实体经济复苏的带动。文章分析了本轮通胀预期的演绎链条、"通缩"的拐点以及通胀对中国影响的可能路径。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通胀"与"通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夏斌
在本轮全球物价上涨以及随后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中,货币过度供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华尔街的问题只是浅层次的技术层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问题,对美元供给没有约束。美国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将对全球包括中国产生重要负面影响,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具有持续发展的内在有利因素,而且本次危机也给中国提供了促进消费、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应抓住机遇,主动调整国内经济结构,争取在改革国际经济秩序中发挥更大的话语权。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周期 中国经济 机遇与对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海洲 徐高 高善文 缪延亮
2021年7月15日,《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组织召开"全球通胀何去何从"研讨会。短期来看,政策强刺激推动美国通胀走高,供需错配加大结构性压力,服务性价格上涨在更大范围疫情解封推动下值得关注。在外需热、内需冷、供给限的情况下,中国通胀的压力主要表现在生产端,猪价走低抑制国内CPI通胀水平。中长期来看,反不平等思潮的崛起、供应链的扰动、碳中和的压力仍然存在,在两三年时间内,通货膨胀率仍然会高一些,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水平不会很高。但如果疫情以后全球需求异常弱,高通胀压力也很难显现。美国2020年货币增速是正常时候的4~5倍,财政扩张是传统上限的10倍,将来滞胀难以避免,但对美国滞涨的担心应该是在10年、15年之后的相当长时间段。最后,如果未来出现了尾部风险,对全球长期通胀的走向而言至关重要的是中央银行的应对。相信全球中央银行已经汲取20世纪70年代的教训,会在通胀的早期去干预。如果美联储不断发现通胀比想象得难以克服,就意味着通胀预期已经脱锚。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郭嘉沂
2021年,全球金融市场交易主线转变为再通胀以及主要经济体渐进退出宽松政策。中美共振补库、超额流动性等预期共同助推了大宗商品的快速上涨以及通胀超预期的现状。目前市场交易的分歧点主要在于通胀的超预期程度,以及通胀预期变化如何影响美联储及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选择。文章展望了通胀预期对全球汇市的影响。
关键词:
美联储 美元指数 美元利率 大宗商品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谢亚轩 高明 张岸天
本文以美国与中国数据为主,分析新冠疫情叠加供给冲击背景之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率上行的成因与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历史规律与现实映射;二是总需求的全方位扩张,包括超常规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及居民与企业的加杠杆空间;三是供给冲击与产出缺口,尤其是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长期低碳行动的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曲凤杰
今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形势均不容乐观。把通货膨胀放到全球视野中考察,会发现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易忠君 王振中
村域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递进阶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法和演绎归纳法,研究传统村域城镇化的发展历史和演绎机制。结果表明,新型村域城镇化与传统村域城镇化有本质区别:指导思想应该从以经济发展转变为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必须坚持以内生动力为主,发展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评价标准由城镇化水平上升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人口土地数量指标转变为基础设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质的指标。提出新型村域城镇化应该是"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农村全域化的规划建设理念、农民市民化的生活质量"的新的"主动"城镇化,而非传统"被动"的城镇化,创新村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陈卫东 王有鑫
该文尝试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通胀分析框架,分析本轮全球通胀走高原因,研判短期和中长期全球通胀演变趋势。短期看,由运输效率和生产效率紊乱导致的供应链瓶颈可能在2022年二季度后逐渐得到平抑。中长期看,全球普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逆全球化、绿色化"等趋势将导致生产成本提升,通胀中枢将趋势性上移。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李雨嘉
文章复盘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通胀和利率走势,分析并指出去年年末通胀与利率走势虽存在同步性,但利率走升更多是由经济增长本身向好带动。今年年初债市很难从通胀预期和基本面中获得明确方向,利率下行的主导因素是流动性,以及机构债券配置需求未充分满足情况下,债市多头力量强大。展望未来,文章认为通胀单一因素很难导致货币政策收紧以及主导债市定价,但在需求端超预期走强时通胀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关键词:
债市 债券市场 利率 比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文舸
全球高通胀是需求变动、供给冲击、政策调整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经由贸易、金融、政策等传导渠道,对包括我国在内的经济体持续加深影响。不确定的贸易环境施加输入性通胀压力,全球融资环境收紧引发资本异常流动、破坏金融稳定,国内外政策路径分化干扰国内经济运行。因此,亟需积极应对不断高企的粮食和能源价格、不断收紧的国外金融环境及不断分化的国内外政策路径,努力将国内通胀水平维持在合理区间。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资本外流 供给冲击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峰 吴婷
全球主要经济体在经历了多年的通胀稳定期后于2022年先后迎来通胀高峰。本文以欧美经济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详细探讨了本轮通胀的形成,以及通胀治理时应注意的问题。影响通胀的因素包括全球供应链冲击、量化宽松及财政刺激政策、扭曲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央行的缓慢反应。两个关键因素影响到通胀治理的效果,劳动力市场的贝弗里奇曲线和日益增加的财政约束。贝弗里奇曲线的外移增加了治理通胀的失业成本,日益增加的财政约束制约了治理通胀的效果。由于供应链压力缓解及需求缓慢恢复等原因,我国出现大幅通胀的概率不大;为及时捕捉通胀预期变化,央行应该对更微观的数据进行监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杜秦川
对疫情以来全球通胀在短期上升的讨论已经很多并有较高共识,争议主要集中于疫情结束后长期的全球通胀前景。多种因素影响全球通胀前景,且各单一因素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从全球主要经济体过去几百年特别是二战以来的长期历史看,大幅的通胀多是短期的、难持续的,因为央行等最终都会通过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加以遏制。展望未来,从全球长时段的大周期看,预计在老龄化、科技革命、能源转型、宏观政策、债务周期等各种慢变量综合作用下,压低通胀的力量总体会强于推动通胀上行的力量,使全球通胀水平大概率会下移,全球不具备持续高位通胀的条件。此外,在10年左右长期时间维度上还需防止债务危机可能暴发引发的全球通缩。
关键词:
世界经济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