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88)
2023(4627)
2022(3873)
2021(3797)
2020(3198)
2019(7209)
2018(7146)
2017(12653)
2016(7624)
2015(9266)
2014(9691)
2013(8977)
2012(8391)
2011(7870)
2010(8456)
2009(7666)
2008(7824)
2007(7286)
2006(6667)
2005(6079)
作者
(25147)
(20996)
(20753)
(19732)
(13354)
(10332)
(9552)
(8139)
(7963)
(7804)
(7408)
(7301)
(7005)
(6804)
(6779)
(6505)
(6393)
(6146)
(6118)
(6044)
(5638)
(5451)
(5227)
(5060)
(4795)
(4783)
(4777)
(4754)
(4454)
(4283)
学科
(28164)
经济(28134)
管理(19929)
(18117)
(15399)
企业(15399)
方法(11988)
理论(10309)
教学(10059)
(9868)
数学(9358)
数学方法(9046)
中国(8706)
(8101)
业经(6925)
教育(6683)
(6442)
学法(6169)
教学法(6169)
(5921)
地方(5852)
(5782)
农业(5680)
(4893)
银行(4874)
(4698)
金融(4697)
环境(4639)
(4632)
(4476)
机构
大学(123449)
学院(121872)
研究(42958)
管理(38962)
(38611)
经济(37477)
理学(32462)
理学院(31918)
管理学(30866)
管理学院(30643)
中国(30283)
科学(29911)
(28027)
(23652)
(21887)
研究所(21690)
师范(21626)
(21553)
(20784)
(19833)
业大(18713)
中心(18472)
北京(18054)
师范大学(17338)
农业(16950)
(16455)
技术(15921)
教育(15749)
财经(15547)
(15017)
基金
项目(75058)
科学(56859)
研究(55377)
基金(49868)
(44263)
国家(43856)
科学基金(35863)
(31304)
社会(30747)
教育(28948)
社会科(28913)
社会科学(28894)
(26905)
基金项目(25812)
自然(23578)
编号(23346)
自然科(22976)
自然科学(22965)
自然科学基金(22514)
成果(21130)
资助(21021)
课题(18806)
重点(18221)
(16178)
(15639)
(15279)
(14665)
大学(14330)
计划(14317)
科研(13949)
期刊
(48112)
经济(48112)
研究(38378)
中国(29299)
教育(28259)
学报(23640)
科学(20176)
(19327)
大学(17660)
(16741)
学学(15863)
管理(15470)
技术(14972)
农业(13469)
财经(8934)
(8331)
金融(8331)
图书(8076)
职业(7850)
(7727)
(7465)
(7383)
(6655)
论坛(6655)
业经(6643)
资源(6295)
问题(6273)
经济研究(6120)
书馆(6040)
图书馆(6040)
共检索到190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韦剑剑  母小勇  
简要回顾与梳理系统思想后现代演进的历史脉络;对本科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状态参量以及开放性、非线性、涨落性、非平衡性、动态生成性自组织特征作分析;指出作为系统有序化动力的本科教学评价,是基于系统内外生命个体价值体验,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协同过程,本科教学系统的有序化应在自组织评价与他组织评价之间保持适度张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石健壮  李森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汪霞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理解课程是课程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也是目前国际课程研究领域独具特色的理论流派之一。研究者把女性及其有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女性的知识和经验,以女性自身的特点建构和发现意义。提出“关怀”是女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是教育最原始的职责,并建议采取关怀的而非技术的思维方式来修正和组织教育,倡导整合的思维模式,建立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研究关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四耕  
研究性学习是与后工业社会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相对应 ,研究性学习亦具有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之特征。把握这些特征 ,对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规范的转型以及教学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均有积极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启亮  
高等师范院校里的学科教学论 ,作为辐射各院系的师范性特色学科 ,在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硕士培养、本专业硕士和博士生培养中获得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陷入了发展困境。本文对学科教学论的历史沿革、发展困境及学术队伍进行了考察与反思 ,认为它是一个亟待改造与重构的结构松散的学科群。主张学科教学论必须定位于教育学科 ,在积极的改造中 ,必须关注课程 ,走出经验论误区 ;关注以人为本 ,走出技术化误区 ;关注学科综合 ,走出学科单一化误区。将之重构为既具有高层次学术品位、又富于实践性生机活力的学科群。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立莹  刘献君  
对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理性反思表明,本科教学评估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尤其是指标体系的偏差和问题意识的缺失方面。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在转折时期的现实选择为:第一,充分认识评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坚持以评促建的信念;第二,通过元评估客观评价评估的效果,科学分析评估过程;第三,在反思中解决评估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评估有效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  
评估的本质就是价值判断,评估的对象是价值,它属于关系范畴,即评估主体的要求与评估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价值关系;评估是一种认识活动,评估主客体之间是一种认知性关系,非实践性关系。究其本质,评估的功能与作用是有限的。然而,就高等教育评估而言,人们的认识似乎偏离了评估本质。评估被赋予强大的管理功能,甚至还要承担起高等教育和教学实践的重任,将评估的功能和作用无限放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齐宗  曾水兵  
后现代教师观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后现代思想者在现代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换时期对以往的教师观念的批判和解构。它对教师中心地位的消解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它对教师作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目标观,它倡导的对话式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它的教学过程不确定观有助于克服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由于其建立的思想基础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后现代教师观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方  
后现代教学理念可概括为:解构与反思的教学范式、互动与建构的教学过程、"去中心"的教学行为、对话与阐释的教学方法、过程与主体的教学评价取向。后现代教学理念是对现代教学理念的超越,其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汪霞  
概念重建是课程研究领域的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概念重建活动开拓了课程研究 的新疆界,激发了课程学者的想象力。本文首先探讨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基本特点,其次从思 想渊源、理论观点等方面揭示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在此基础上对概念重建课程研 究的利弊得失予以分析和评价。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罗珉  
本文认为 ,西方后现代组织变革与发展理论在探索当代西方企业组织和管理进化的新特征、新矛盾及理论走向的基础上 ,折射出当代西方管理理论裂变的征兆 ,并以不同态度、方式寻求解决管理理论发展的矛盾。因此 ,了解、研究这一理论思潮是很有认识价值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坚  
文章论述了现代制造业向后现代制造业的转型是制造业的一场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变革,提出了后现代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质变,原基生产是现代制造业的目标以及后现代制造业的特征、发展阶段、基本框架和应对之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温恒福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是从文明更替的维度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反思、批判与超越的思想与实践。其目的是创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理论,促进后现代教育改革,建设更加美好的后现代教育世界。有机哲学作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方法论主要表现为机体存在论、过程本体论、创造本性论、整体效能论、积极中庸论、有机整合改革论与和谐共生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具体观点与内容主要表现在它对现代教育的批判和它的人性假设、教育目的、课程观、教学观等方面。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斌  
20世纪下半叶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 STS教育在西方国家同时兴起。 STS教育的取向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主旨在诸多方面是一致的 ,STS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后现代科学观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是 ,后现代主义在矫枉过正之时 ,却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烙上了浓厚的泛神论 ,非理性主义色彩。STS教育在构建理念与实践时 ,自觉地摒弃了这些消极因素 ,这就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黄晓  黄志成  
基于对后现代主义教育主张的理解,STS教育在多层面上体现出后现代性:STS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蕴含着后现代性;STS教育追求主体个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开放、多元,在教学中关注"对话"与交往,这些都显现出了STS教育的后现代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