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5)
2023(1375)
2022(1156)
2021(1240)
2020(1053)
2019(2208)
2018(2041)
2017(3810)
2016(2114)
2015(2137)
2014(2247)
2013(2224)
2012(1969)
2011(1943)
2010(2064)
2009(2124)
2008(2003)
2007(1784)
2006(1784)
2005(1545)
作者
(6225)
(5357)
(5171)
(5054)
(3375)
(2681)
(2246)
(2000)
(1988)
(1929)
(1891)
(1875)
(1818)
(1751)
(1675)
(1637)
(1575)
(1568)
(1560)
(1496)
(1491)
(1337)
(1285)
(1267)
(1233)
(1226)
(1193)
(1189)
(1151)
(1114)
学科
(9402)
经济(9401)
(6273)
理论(3532)
方法(3344)
管理(2395)
经济学(2290)
业经(2153)
(2070)
经济理论(1976)
(1880)
农业(1853)
(1821)
地方(1766)
(1750)
旅游(1727)
教育(1696)
中国(1445)
数学(1436)
数学方法(1415)
农业经济(1320)
(1313)
(1244)
(1224)
企业(1224)
教学(1201)
环境(1193)
发展(1096)
(1088)
图书(1063)
机构
学院(33735)
大学(33311)
研究(11779)
管理(10821)
(9516)
(9508)
(9400)
旅游(9389)
经济(9136)
科学(8802)
理学(8719)
理学院(8538)
(8379)
管理学(8337)
师范(8300)
管理学院(8243)
中国(7827)
(7212)
师范大学(6908)
(5845)
研究所(5437)
(5346)
中心(4823)
北京(4775)
(4706)
(4542)
(4524)
(4408)
旅游学(4159)
游学(4159)
基金
项目(20005)
科学(15330)
研究(14425)
基金(13922)
(12212)
国家(12102)
科学基金(9897)
社会(9180)
社会科(8575)
社会科学(8573)
(8458)
基金项目(7777)
教育(6754)
(6714)
资助(6375)
自然(6254)
自然科(6018)
自然科学(6016)
自然科学基金(5918)
编号(5654)
(5040)
(4777)
成果(4671)
(4627)
重点(4516)
旅游(4502)
课题(4125)
发展(3910)
(3864)
(3800)
期刊
(14040)
经济(14040)
研究(8044)
(6441)
旅游(6441)
(6441)
学报(5850)
科学(5696)
(5629)
学刊(5193)
旅游学(5189)
游学(5189)
教育(4506)
中国(4461)
(4127)
大学(3905)
学学(3493)
农业(3134)
(2837)
图书(2694)
业经(2597)
管理(2576)
资源(2138)
书馆(2014)
图书馆(2014)
财经(1769)
问题(1763)
(1762)
(1664)
地理(1653)
共检索到48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健刚  
在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只需动一下鼠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任何旅游目的地的图像和视频,有时候这些图像和视频甚至比亲身在现场还要来得清晰和美感。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旅游者要上路,只为一睹现场呢?这里的动机可谓五花八门,毫无疑问,对所谓本真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小军  吴毅  
旅游作为人类的普遍行为,在今天的商业化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却逐渐丧失了其本真。通过思考"旅游"的内涵以及当代商业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文章区分了人类"天性旅游"和"商业性旅游"两个基本的旅游形态,探讨了"旅游"对于人类学的意义以及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检讨了以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所在。文章指出人类的天性文化是人类天性旅游的本质内涵,文化自由是天性旅游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实现游客和东道主的"共主体"地位,是文化自由的条件。同时,商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服从人类自由情性的发展,而不是让旅游成为商业化的帮凶和牺牲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宗晓莲  
旅游产业已经蔓延到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旅游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带来的冲击也早已引起关注。可以说,旅游成为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不得不面对的议题,理解旅游也成为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早在20世纪中期,人类学者就已经注意到旅游在自己的调查地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虽然人类学者对加入旅游研究曾有过种种顾虑,自60年代开始,旅游却被纳入各时期人类学的流行议题,如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彭兆荣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许多应用学科中的“后进者”。但是 ,旅游人类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不仅成为该分支最具学科性的核心价值 ,也成了其他学科乃至决策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的问题作一些评述和分析 ,借此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和重视。这无论从学科的理论反思抑或是应用层面都是有益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小军  吴毅  
旅游作为人类的普遍行为,在今天的商业化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却逐渐丧失了其本真。通过思考"旅游"的内涵以及当代商业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文章区分了人类"天性旅游"和"商业性旅游"两个基本的旅游形态,探讨了"旅游"对于人类学的意义以及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检讨了以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所在。文章指出人类的天性文化是人类天性旅游的本质内涵,文化自由是天性旅游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实现游客和东道主的"共主体"地位,是文化自由的条件。同时,商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服从人类自由情性的发展,而不是让旅游成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晓萍  黄继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邓启耀  
刚才的对话很有意思。地理学家对人类学家庄孔韶田野笔记中的感性描述不以为然,提出了感性表述在科学文本中有什么学术价值的尖锐质疑;而人类学家也对地理学家的"科学"标准进行反诘,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萍  
当今旅游越来越注重人文内涵,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考虑因素。随着民族旅游开发的推进,一些民俗文化事项呈现了纷繁复杂而又急剧变化的景象。本文着眼大理地区久负盛名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的发展和变迁,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在当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对歌会的不同文化表述和开发意见,探讨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歌会文化如何得以保护。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玉梅  
旅游的实质是体验差异,满足对异文化和异生活的窥视欲。在各国大力发展旅游的背景下,游客凝视占有强势地位,不断侵入他人的隐私空间。本文从法律的视野剖析了隐私权保护的正当性、合法性,提出要合理界定游客凝视的限度,协调凝视权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彭兆荣  
人类学是一门讲求"关系"的学科。传统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主要对"不动的社区"人群共同体整体关系的关照。当代大众旅游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移动群体"的文化景观,可称为"临时共同体"。与学科性质相吻合,人类学对旅游的研究视野也旨在关注这一松散的、游移的、短时段的人群共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郑威  
以“地方”为单位的研究在当代人类学领域已经公认为一种对传统研究单位的范式革命。社会现实使得人们在心理上对个性化、特色化、地缘化、族群化的地方性文化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在区域旅游中,旅游的景观大都属于地方性的文化内涵,具有明确的“地方知识”色彩。旅游文化远比身体上的旅行更为丰富。作为一种旅游的客观,它事实上是游客“准备”到其他地方去观察和体验。以及那些被观光的人民和地方所做的“准备”。旅游有助于提升对地方化知识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东道主社会对自己地方化知识的自我认同程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凌  
本文回顾了现代旅游中"本真性"概念及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本真性"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所涉及的"本真性、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以及"本真性、怀旧与遗产旅游"等主要问题。文章指出,"本真性"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好恶交织"的心理反映,揭示了现代旅游现象中的社会现实及存在的问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高路加  
简介国外旅游人类学发展概况 ,总结中国旅游人类学教学、科研的历程和得失 ,指出开展中国旅游人类学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介绍广州大学关于旅游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并提出《中国旅游人类学》一书的内容结构框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大鸣  
人类学因其理论与方法的独特性,逐渐被民族旅游研究所借鉴和吸纳,但在中国民族旅游的开发实践中却往往处于"非主流"的境地。人类学要想在中国民族旅游实践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首要的任务就是用本学科的视角透视民族旅游,反思其进行中国实践时所面临的一些特定的问题,并积极推动和参与民族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工作。其关键点在于:一是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协调机制;二是客观审视民族旅游对族群文化和族群关系的影响;三是科学考量旅游开发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健  
本文讨论了中国旅游发展中一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例如旅游业服务质量问题、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规划中的问题、中外合资与合作经营中的问题、旅游法制建设问题、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问题等,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重视和加强旅游人类学理论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指导,妥善解决旅游发展中大量存在的社会文化问题。本文系统阐述了旅游人类学理论在中国旅游发展宏观调控、微观管理以及发展对外旅游关系中的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