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59)
2023(8528)
2022(7004)
2021(6238)
2020(4780)
2019(10977)
2018(10520)
2017(19714)
2016(10650)
2015(11411)
2014(11621)
2013(11605)
2012(11261)
2011(10442)
2010(10720)
2009(9743)
2008(9384)
2007(8432)
2006(7804)
2005(7420)
作者
(32844)
(27512)
(27228)
(25668)
(17255)
(13092)
(12114)
(10585)
(10553)
(9772)
(9478)
(9212)
(8832)
(8827)
(8594)
(8441)
(8076)
(7879)
(7844)
(7832)
(7133)
(6775)
(6602)
(6253)
(6222)
(6085)
(6063)
(6050)
(5623)
(5459)
学科
(56516)
经济(56477)
(26299)
管理(24348)
地方(20639)
(19989)
中国(19387)
(17633)
企业(17633)
业经(14591)
方法(14228)
农业(13833)
数学(12325)
(12206)
数学方法(12158)
(11778)
地方经济(11258)
(10403)
(9838)
(9625)
金融(9625)
(9268)
银行(9247)
(9093)
发展(9009)
(8987)
产业(8904)
土地(8453)
环境(8392)
(8145)
机构
学院(156086)
大学(152298)
(65587)
经济(64129)
研究(61563)
管理(54517)
中国(46872)
理学(45493)
理学院(44823)
管理学(43998)
管理学院(43698)
科学(38162)
(34591)
(32038)
(31541)
(29227)
研究所(28906)
中心(27302)
(25627)
农业(24258)
业大(24044)
(23320)
师范(23060)
(22517)
北京(22208)
财经(22099)
(21127)
(20763)
经济学(20300)
(19900)
基金
项目(100621)
科学(78875)
研究(73998)
基金(70737)
(62295)
国家(61714)
科学基金(51911)
社会(47691)
社会科(45260)
社会科学(45247)
(41543)
基金项目(36868)
(34333)
教育(32217)
自然(31567)
自然科(30763)
自然科学(30757)
自然科学基金(30182)
编号(29913)
(29243)
资助(28344)
成果(24170)
发展(23601)
重点(23418)
(23210)
课题(22340)
(21131)
(20607)
国家社会(19878)
创新(19343)
期刊
(85340)
经济(85340)
研究(49981)
中国(40888)
(32847)
学报(25315)
科学(25159)
农业(22665)
管理(21326)
(20302)
大学(19148)
学学(18127)
教育(17903)
(16953)
金融(16953)
业经(16914)
技术(13883)
经济研究(13495)
问题(11249)
财经(10753)
(10653)
(9454)
资源(9163)
商业(8251)
(7853)
(7801)
世界(7780)
技术经济(7707)
科技(7616)
农业经济(7589)
共检索到255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不断优化的阶段。同时,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结构的问题层出不穷,譬如,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商服及绿地比例较小,以及用地功能分区不合理等现象。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关系到城乡功能的充分发挥,并将阻碍城镇化进程的有效进行。由此,如何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公共政策的难点。土地利用结构是区域内部各种空间结构的基础,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状况。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的繁荣,现行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管理机制是否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贤金  李禕  
土地利用与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动力。我国历来注重通过土地利用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更是为通过土地宏观调控这一供给侧的重要政策工具,引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了新动能。因此,使得土地利用与转型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业转型发展以及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健发展等方面被赋予了更多的政策内涵和"使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我们构建更加关注农民的土地依恋,更加科学地协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骤然来临,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主导领域。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一方面,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也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可能,城市建筑、楼宇向智能化转变,甚至城市管理领域在信息技术的武装之下也变得更为发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全方位地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网络和多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全面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既包括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城市社会的转型,也包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的转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标志,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是必由之路。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城镇化率早在2012年就已超过50%。而城镇化过程过快和过度可能会造成一些难以逆转和纠正的后果,譬如: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激化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产生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严重的"城市病";房产"泡沫化";城市废墟化等。盲目圈地造城的粗放方式不再适应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并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从工业生产型城市向后现代消费型城市转变,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为增加,消费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各种新型消费空间不断涌现,也为社会文化与空间结构带来巨大影响,成为城市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吕银娥  
土地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其利用结构的优化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2000-2012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同时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实证研究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城市工业用地的影响存在倒U型的变化趋势,对仓储用地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城市对外交通用地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产生正向影响;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城市居住用地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绿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金晓斌  赵小风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城镇化备受世界瞩目,成就举世公认。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6年的57.35%,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然而,中国城镇化发展依赖于土地、劳动力等廉价资源的投入,发展模式粗放、效益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地方盲目追求地方政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金晓斌  赵小风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城镇化备受世界瞩目,成就举世公认。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6年的57.35%,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然而,中国城镇化发展依赖于土地、劳动力等廉价资源的投入,发展模式粗放、效益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地方盲目追求地方政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叶剑平  
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应该按功能划分而不应该按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身份"划分,使得同功能同权同地同价。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有助于城乡资本、技术、信息、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真正达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帕累托改进。论文还对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土地制度改进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3月中旬,《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针对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包括五大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此次《规划》强调"以人为核心",表明今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将从以往注重速度增长、规模扩张,切切实实向城乡一体、宜业宜居的内涵和质量提升方向转变。《规划》对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以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促进城市群格局优化、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如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倪维秋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阐述,尽快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可见,改善民生、实现城乡统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将是我国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安排。针对在城乡统筹背景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锋  
城乡统筹背景下土地利用政策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城市用地扩张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城乡土地利用中的三类外部性和现有城乡挂钩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区域和都市区内进行土地发展权转移,使市场机制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策略。在大区域层次上,主要是进行地区间城乡挂钩指标或有关用地指标的交易;在都市区内,则是以农民集体组织为单位进行土地发展权转移的交易。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对提升区域间交通可达性、增强区域经济联系和重构城镇空间格局等产生了显著影响。那么,交通可达性程度该如何评价?交通可达性对城镇发展会带来何种影响?本期主题文章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式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譬如,通过基于最短距离和平均可达性模型设计,对武汉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差异进行了刻画;基于交通网络数量、结构、可达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五个超大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布局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