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43)
- 2023(11512)
- 2022(9445)
- 2021(8685)
- 2020(7391)
- 2019(16797)
- 2018(16722)
- 2017(33438)
- 2016(17807)
- 2015(19728)
- 2014(19617)
- 2013(19481)
- 2012(17464)
- 2011(15337)
- 2010(15730)
- 2009(14817)
- 2008(15135)
- 2007(13724)
- 2006(11850)
- 2005(11112)
- 学科
- 业(84323)
- 济(81665)
- 经济(81582)
- 企(76997)
- 企业(76997)
- 管理(68929)
- 方法(40858)
- 数学(32885)
- 数学方法(32349)
- 业经(27080)
- 财(26536)
- 农(25078)
- 务(21102)
- 财务(21064)
- 财务管理(21042)
- 企业财务(19818)
- 农业(17786)
- 中国(17731)
- 技术(17698)
- 制(17247)
- 理论(15262)
- 贸(14580)
- 贸易(14566)
- 易(14129)
- 策(13968)
- 划(13812)
- 和(13543)
- 体(12261)
- 银(12115)
- 银行(12106)
- 机构
- 学院(260358)
- 大学(254461)
- 济(113134)
- 经济(110971)
- 管理(109911)
- 理学(94495)
- 理学院(93663)
- 管理学(92170)
- 管理学院(91679)
- 研究(78106)
- 中国(65364)
- 财(53286)
- 京(52717)
- 科学(45651)
- 农(43724)
- 财经(42409)
- 江(39623)
- 所(39073)
- 经(38533)
- 业大(37091)
- 中心(36908)
- 研究所(34829)
- 农业(34320)
- 经济学(33958)
- 北京(32829)
- 州(31592)
- 财经大学(31422)
- 商学(31105)
- 商学院(30825)
- 经济学院(30695)
- 基金
- 项目(168711)
- 科学(135336)
- 基金(125911)
- 研究(121752)
- 家(108865)
- 国家(107960)
- 科学基金(95790)
- 社会(79843)
- 社会科(76036)
- 社会科学(76018)
- 省(66304)
- 基金项目(65847)
- 自然(63246)
- 自然科(61959)
- 自然科学(61946)
- 自然科学基金(60953)
- 教育(54841)
- 划(54027)
- 资助(52689)
- 编号(48183)
- 创(38197)
- 业(37924)
- 部(37180)
- 成果(37025)
- 重点(36994)
- 发(35085)
- 创新(34817)
- 国家社会(33415)
- 教育部(32312)
- 科研(32222)
- 期刊
- 济(125691)
- 经济(125691)
- 研究(72858)
- 中国(48132)
- 管理(46012)
- 财(45821)
- 农(40024)
- 科学(34777)
- 学报(34574)
- 农业(27565)
- 融(27281)
- 金融(27281)
- 大学(27271)
- 学学(26088)
- 技术(25444)
- 业经(22633)
- 财经(22070)
- 经济研究(20183)
- 经(19049)
- 教育(18205)
- 业(17952)
- 技术经济(16490)
- 问题(15823)
- 统计(14440)
- 商业(13795)
- 策(13720)
- 财会(13660)
- 现代(13266)
- 贸(12674)
- 世界(12271)
共检索到388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宣烨
本文在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并以全国24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本地市场规模、工业企业平均规模(需求因素)以及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与竞争程度(供给因素)等因素共同促使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实证检验证实,虽然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于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和更优经济地理位置的中心城市,但我国不同区域引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键性因素存在差异,东部城市表现为本地市场规模,而中西部城市则是交易成本。实证结果还表明,规模大的工业企业具有明显的服务外包化倾向;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存在MAR溢出,专业化有利于提高集聚度。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快生...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楚明钦 刘志彪
生产性服务脱胎于制造业,但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不足,导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文章用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1997-2009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程度。用面板计量方法考察了装备制造业规模和交易成本对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垂直分离的影响。结果显示:装备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但是交易成本的下降并没有促进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相反,财政政策的支持促进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垂直分离。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 市场规模 垂直分离 交易成本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曹友斌
作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司法体制改革能够缓解司法地方化问题,为企业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营造了法治化营商环境。文章以最高人民法院在地方设立巡回法庭为例,采用双重差分考察了司法体制改革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巡回法庭设立有助于提升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且在考虑到被解释变量的测度方式、竞争性政策、政策内生性干扰等问题后,研究结论保持稳健。进一步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劳动分工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分别从外部交易成本和市场规模的视角进行了机制检验,研究发现巡回法庭设立既能够削弱企业外部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企业享受超大规模市场红利,使其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提升了专业化分工水平。鉴于专业化分工对企业生产率的潜在促进效果,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进行了相应拓展性分析,发现巡回法庭设立确实还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上述研究结论对理解司法体制改革如何影响市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徐远彬
相对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纳入互联网、交易成本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模型,并采用我国2008—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互联网、交易成本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交易成本的中介效应,互联网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发挥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互联网 生产性服务业 交易成本 中介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唐东波
本文考察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状况及演变规律,并系统分析了影响企业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核心因素。研究发现:市场规模决定企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市场规模越大,企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并且,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和行业进入成本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外购中间品比例,进而提升企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从实证估计结果来看,相比市场规模扩张的影响,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下降更能促进企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此外,企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与产业周期之间呈倒"U"型关系。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了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 市场规模 交易成本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伟 郑雯雯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大多沿着二者间的互动联系展开,而忽略了作为产业集聚关键变量的贸易成本效应。本文从贸易成本角度切入,梳理了从生产性服务业到贸易成本再到制造业集聚之间的链条机理,并以贸易成本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分两个层面引入中国现实数据做了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贸易成本施加的;生产性服务业改进的贸易成本缩减效应,因制造业要素密集特征不同而异。具体而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贸易成本中介效应要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这个结论的政策含义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制造业集聚,而且有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本刊承蒙广大作者的踊跃赐稿,为使作者们能更方便地与本刊联系,特作如下说明:一、本刊主要刊登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章,着重刊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文章。赐寄本刊的文章无论采用规范分析研究方法还是采用实证分析研究方法均可。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安虎森 皮亚彬 薄文广
文章基于Melitz(2003)的经典模型,分析了进入成本和市场规模对异质性企业市场进入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两国完全对称时,高生产率企业同时进入国内国外市场,而低生产率企业仅进入国内市场;当本国市场规模较小、进入成本较高时,只有高生产率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低生产率企业则被迫放弃国内市场而选择出口,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内销企业。在考虑了市场规模和进入成本的非对称性后,生产率"悖论"得到了解释。
关键词:
市场进入成本 市场规模 生产率悖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蕊
基于中国2003-2018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也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红利"的发挥受制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红利"的大小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关,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城市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未达到最优水平,集聚红利有限,同时,除了部分城市实现规模经济外,多数城市并未达到最优规模。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城市规模 城市生产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冯泰文
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效率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1999~2006年的面板数据,引入交易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其中以金融业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交易成本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中介变量,但生产制造成本并没有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琦 李风
文章基于2001—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基准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市场规模、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规模是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基于市场规模的门槛效应,当市场规模小于门槛值时,要素集聚会显著抑制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要素集聚最终会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市场规模、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当市场规模超过门槛值后,中部地区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阳峣 唐清
市场规模作为大国优势的突出表现,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凸显。河流对古代市场规模的扩大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北宋熙宁十年282个州的截面数据进行经验检验,结果显示:河流资源丰富的地区市场规模更加广阔,即宋代河流促进市场规模扩张;河流对市场规模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北方和南方地区影响显著,四川地区影响不显著;集聚效应在河流与市场规模之间存在中介机制,但因河流类别不同而存在差异。人工运河主要通过产业集聚提升供给效应,进而促进市场规模扩张;自然河流主要通过人口规模提升需求效应,进而促进市场规模扩张。这些结论对我们理解统一大市场的历史形成及促进机制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莹
十几年来的经济蓬勃发展,为长春市家政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但家政服务业这种无序的组织行为给自身的形象定位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家政服务产业化、市场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家政服务业 市场 成长 分析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曹聪丽 陈宪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理论框架,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协同作用,并采用地级市及以上数据对相关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和邻近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城市规模扩大增强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城市经济绩效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现倒U型,且城市具有动态非唯一最优规模;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跨越了门槛规模(167万人)的多样化集聚促进了本地区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同时多样化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并在100公里时最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聂永有 姚清宇
基于长三角城市面板数据,运用DPSIR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邻地”(本地及邻近地区)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就本地效应而言,伴随绿色发展绩效分位点的上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积极影响也随之增强;就邻地效应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空间溢出随地理距离增加呈现“W”型冲击,并且溢出范围大致在360公里以内。机制分析表明,促进人力资本空间流动、加强交通网络共建共享、提升绿色创新研发水平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增绿色发展绩效的有效途径。异质性分析显示,江浙沪地区、大型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地区以及专业化、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边际溢出红利更为强烈。本文结论为长三角产业转型及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